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r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r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r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学习主要掌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报酬、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理论。

3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本章讨论劳动供给问题。首先考察劳动 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概念,其次,分析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第三,集中研究单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供给问题;第四,考察劳动者的工作决策;最后,分析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应用。

4 第三章主要内容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5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案例:公务员报考热 自2000年以来,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把各种“双选会”挤得水泄不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的梦想。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公务员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其热门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研升学。同时,由于取消了报考对象的许多限制,原则上所有招考职位,任何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使得报考人数不断增长,请看下表数据:

6 案例:公务员报考热 2006—2011年公务员招聘与报考人数表(万人) 49:1 52:1 62:1 57:1 年 份 2006 2007
年 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招聘人数 1.02 1.03 1.04 1.35 1.44 1.61 报考人数 81 74 80 105 144.5 141 参考人数 50 54 64 77.5 104 103 参考与录 用人数比 49:1 52:1 62:1 57:1 72:1 64:1

7 案例:公务员报考热 问题: 1. 形成“公务员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我们应怎样对待“公务员热”?“公务员热”要不要降温?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给“公务员热”降温?

8 案例:公务员报考热 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计划录用职位数较多,而且逐年增加;第二,报考资格条件进一步放宽;第三,中央国家机关对考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第四,大学扩招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第五,公务员工作稳定轻松、工资待遇高、名声好听。 请再看以下几幅求职图片:

9 2011年3月3日石家庄迎来4万人求职 .

10 2011年春节后出现农民工求职热潮 .

11 某地招聘现场(局部) .

12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上述案例和图片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多。第三章就研究劳动供给问题。 第一节 劳动供给和劳动参与率

13 第一节 劳动供给和劳动参与率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一)劳动供给的含义
第一节 劳动供给和劳动参与率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一)劳动供给的含义 劳动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工资单价)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或劳动时间。

14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理解劳动供给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个体决策
(一)劳动供给的含义 理解劳动供给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个体决策 在市场经济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在劳动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决策:一是劳动参与决策;二是劳动时间选择决策。

15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一)劳动供给的含义 劳动供给主体是否提供劳动,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意愿,此外,还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3. 时间要素
2. 个体意愿 劳动供给主体是否提供劳动,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意愿,此外,还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3. 时间要素

16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二)劳动供给的类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家庭或社会。根据决策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供给分为三种类型: 1. 个人劳动供给 个人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各个阶段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17 一、劳动供给及其类型 (二)劳动供给的类型 3. 社会劳动供给
2. 家庭劳动供给 家庭劳动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3. 社会劳动供给 社会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总量。

18 二、劳动供给的表达方式 (一)劳动供给函数 S = f(X1,X2,X3,‥‥‥Xn)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把影响劳动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吧劳动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表示影响劳动供给的各种因素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成为劳动供给函数。公式为: S = f(X1,X2,X3,‥‥‥Xn) S = f(W)

19 二、劳动供给的表达方式 (二) 劳动供给表 我们还可以用表格来反映市场工资率与劳动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市场工资率与劳动供给量有何关系?一般来说,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就越多,二者按同方向变动。这种表格称为劳动供给表。

20 劳动力供给表 工资率W (元/小时) 劳动力供给量L (人·小时) 坐标点 2.0 100 A 2.5 200 B 3.0 300 C 3.5 400 D 4.0 500 E 4.5 700 F

21 二、劳动供给的表达方式 (三) 劳动供给曲线
市场工资率与劳动供给的这种关系,还可以用劳动供给曲线来反映,由于两者按相同方向变动,所以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见下图。

22 劳动供给曲线

23 L 劳动供给曲线 W 工资率 劳动供给量 O + 6 + 5 + 4 3 + 2 + 1 + + + + + + ︳ 100 200 300
400 500 劳动供给量 O

24 三、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25 三、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虽然各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和分类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根据人口普查、劳动力调查等方法来统计和估算一国劳动力数量。

26 (一)美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就业 失业 非劳动力 辞职解雇 劳动年龄人口(16岁及其以上) 劳动力(就业加失业) 重新就业被召回 中途退出退休
新进入或重新进入 就业 失业 重新就业被召回

27 (一)美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是指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正在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28 (一)美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第一,正在工作者;第二,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正在工作者: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29 (一)美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30 (一)美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31 (二)中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 16岁以上 劳动力资源 经济活动人口 非经济活动人口 从业人员 职 工 其他从业人员 失业人员

32 (二)中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33 (二)中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在劳动年龄以内,有劳动能力,未参加或不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34 (二)中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

35 (二)中国劳动力范畴分类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36 四、劳动力参与率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
劳动力参与率也称劳动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即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

37 四、劳动力参与率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公式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 =——————————×100%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计算公式见P105。

38 四、劳动力参与率 (三)劳动力参与率的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可以用来满足制定就业政策并确定培训的需要。 2. 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39 不同地区男女劳动力参与率 .

40 各地区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

41 2000—2004年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 年 份 经济活动 人口(万人) 16岁以上 劳动力参与率(%) 2000 73992 95702 77.31 2001 74432 96626 77.03 2002 75360 98459 76.54 2003 76075 98889 76.16 2004 76823 101417 75.75 .

42 四、劳动力参与率 1. 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不论男女,所有人就业机会越大,收入要求越高,则劳动力参与率也越高。
(四)劳动力参与率的特点 1. 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不论男女,所有人就业机会越大,收入要求越高,则劳动力参与率也越高。 2. 一般来说,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曲线呈倒U形。 3. 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通常要低于男性。

43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1. 人口规模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很多,可以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1. 人口规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劳动参与率不变,则人口规模扩大,劳动供给总量增加。 存在滞后效应。

44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2. 人口的自然结构 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越高,则劳动供给越多。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
(1)人口的性别比例 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越高,则劳动供给越多。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 (2)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国际上将人口的年龄构成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具体分类标准间下表:

45 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构成分类标准 年 龄 中位数 年轻型 40%以上 5%以上 成年型 30~40% 老年型 30%以下 . 年龄 15%以下
划分 分组 标准 0~14岁人口 占总人口的 比例 65岁以上 人口占总 人口之比 65岁及以上 人口与0~ 14人口之比 年 龄 中位数 年轻型 40%以上 5%以上 15%以下 20岁以下 成年型 30~40% 5~10% 15~30% 20~30岁 老年型 30%以下 10%以上 30%以上 30岁以上

46 2009年末我国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指 标 年末数(亿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00 其 中 男 性 6.8652 51.4 女 性 6.4822 48.6 其 中 0~14岁 2.4663 18.5 15~65岁 9.7502 73.05 65岁及以上 1.1309 8.5

47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例如:美国黑人男子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白人。中国少数民族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汉族。 3.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2. 人口的自然结构 (3)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 例如:美国黑人男子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白人。中国少数民族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汉族。 3.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影响劳动供给的重要因素。身体越差,劳动供给就越少。

48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1. 劳动者的工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1. 劳动者的工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劳动者的工资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劳动者对工作收入和闲暇休息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劳动者偏好拼命工作,希望获得高收入。而有的劳动者偏好多休息、娱乐,工资收入少一点也无所谓,要活得轻松潇洒,不要太累了。这种不同的态度通过工资率变化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体现出来。

49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1. 劳动者的工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1. 劳动者的工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收入效应往往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50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2. 个人非劳动收入 3.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2. 个人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降低人们对劳动的依赖程度,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3.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居民家庭生产率是指居民从事家庭“生产”活动的效率。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劳动供给就越多。反之,劳动供给就越少。

51 二、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4.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需求变化所产生的市场运行结果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资本投资需求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从而导致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市场运行的结果会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时,资本投资下降,企业规模缩小,导致劳动需求减少,市场运行的结果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52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1. 劳动制度 如周工作日、日工作小时、节假日的安排等。
1. 劳动制度 如周工作日、日工作小时、节假日的安排等。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定期休假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这些国家劳动供给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企业一般没有这种“定期休假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因此,我国的劳动供给较多。

53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元旦节 1 3 1. 劳动制度 目前中国每年的法定假日为11天 (双休日除外) 春 节 清 明 劳 动 端
1. 劳动制度 目前中国每年的法定假日为11天 (双休日除外) 节日 名称 元旦节 放假天数 1 3

54 三、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2. 工资制度. 包括工资水平、最低工资制度等。
2. 工资制度. 包括工资水平、最低工资制度等。 3.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高,会导致个别劳动者自愿失业,因而劳动供给就会减少。例如德国。

55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分析个人劳动供给问题。主要通过建立简单的劳动供给模型分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者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时的的时间决策问题;二是在工资率变化条件下,劳动供给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问题。从而推导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56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劳动(工作)与闲暇的选择
劳动供给涉及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在劳动者既定的时间中,一部分时间必须用于维持生命,比如吃饭、睡觉等;另一部分是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主要从事劳动和闲暇活动。劳动和闲暇对个人的效用是不同的。

57 一、劳动(工作)与闲暇的选择 (一)劳动与闲暇的不同效用
在劳动时间里,劳动者由于个人向市场提供了劳动,可以获得报酬,进而可以购买物品,使个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产生了正效应;但劳动时间过长也会使个人身心劳累,甚至危及生命,产生负效用。 闲暇也可被视为一种商品,对闲暇的消费能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身体感到舒服,心情感到愉快,能增加个人的效用,带来正效用。

58 一、劳动(工作)与闲暇的选择 (一)劳动与闲暇的不同效用
由于劳动和闲暇都能带来效用,因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相互替代:即用闲暇替代劳动,或用劳动替代闲暇,因而总效用保持不变。劳动者常常有着不同的劳动时间(或收入)与闲暇的组合。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不同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带来的效用。

59 一、劳动(工作)与闲暇的选择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60 无差异曲线 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

61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第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第三,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四,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第五,不同的消费者或劳动者,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62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原因是:当消费者要获得多一点的闲暇(收入),就要放弃一定数量的收入(闲暇)。
第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原因是:边际替代率存在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的是消费者愿意用一定收入来交换一单位闲暇的比例。

63 第三,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见图:

64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析 第四,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 第五,不同的消费者或劳动者,无差 无差异曲线IA和IB的形状不同,它们 相交。
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无差异曲线IA和IB的形状不同,它们 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对闲暇和收入的态度 不同。见下图。 64

65 第五,不同的消费者或劳动者,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收入 闲暇时间 .

66 劳动与闲暇的选择 劳动供给分析的根本是考察劳动者怎样分配其拥有的既定劳动时间资源。劳动者每天拥有的时间资源只有24小时,那么,劳动者如何对这24小时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分配?这还涉及到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因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仅受到偏好的影响,也受到价格和收入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67 二、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首先,个人受到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
从无差异曲线图可知,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水平。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人们会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欲望驱使下,选择更远的无差异曲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在于个人对无差异曲线的选择是受约束的。 首先,个人受到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 其次,个人受到可获得的工资收入的限制。

68 二、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我们用坐标图来说明。横轴H表示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假定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的总和为16个小时。闲暇的时间是从左到右,而工作的时间是从右到左。预算约束线见下图。

69 预算约束线 .

70 预算约束线的重要性质 第一,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负。表明随着闲暇的增加收入会下降。 第二,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负的工资率。
第三,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当工资率上升,预算线将绕着A点向上移动,使预算线变得更加陡峭。 第四,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平行向上移动。

71 三、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均衡点X上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为什么?我们将表示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同表示工资率和收入的预算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进行分析。见下图:

72 三、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73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分析个人在进行劳动供给决策时个人的资源约束条件是给定的,而且作出了两个假定:第一,个人没有费劳动收入;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是既定的。其实,个人的资源约束条件是可以变化的,即个人的非劳动收入和工资率可以变化。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分析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获得最大效用。在约束条件变化后,如何实现新的均衡,这涉及到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73

74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工作时数调整 个人非劳动收入的变化会引起工作时间的变化,从而产生收入效应。 (一)非劳动收入变化与工作时数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个人工作时数(或劳动时间)的反方向变化。 收入效应可以用(△H /△ Y)来衡量。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可用下图说明。

75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即收入效应 I2 I1 D I B Z Y’ X Y C 闲暇 H1 H2 A 工作时数

76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工作时数调整 (二)工资率变化与工作时数
工资率变化的结果可能使工作时数增加或者减少。因为,第一,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劳动者工作与以前相同的工作时数,总收入增加。收入的上升又刺激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降低工作时数,产生收入效应 。第二,存在着与第一点相反的力量,即工资率上升不仅导致收入的增加,而且也导致机会成本或者闲暇的价格上升。导致劳动者增加工作时数,产生替代效应。

77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工作时数调整 (二)工资率变化与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工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上升,这将对个人时间的分配产生什么影响?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78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工作时数调整 (二)工资率变化与工作时数
由于工资率的上升同时带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对工作时间的影响是相反的,那么工资率的上升对劳动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到底怎样?是使工作时数减少还是增加?这就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79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80 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即是一条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81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w w 工资率 工作时数 S 工资率 工作时数 S’ H H

82 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W . S 工资率 H 工作时数

83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效应规模 对工作时间 的影响 劳动供给 曲线斜率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益 增加 减少 正 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益
工资率 增 加 工资率 减 少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益 增加 减少 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益 不变 垂直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益

84 六、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将所有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数量相加,即得到市场劳动供给总量。将一个市场中所有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相加,就得到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工人可能减少劳动供给,但高工资也会吸引新的工人进来,因而总的市场劳动供给一般还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从而市场劳动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

85 六、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工资率 w 劳动数量L D S A L

86 由第三节过渡到第四节的导入语 在第三节中,我们讨论了一定条件下个人劳动供给的均衡问题。分析了个人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做出选择的简单劳动供给模型和理论。简单劳动供给理论一方面把劳动者个人看成是完全“独立”和“自由”的人,他的工作决策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和约束,也不影响其他人的工作决策;另一方面把个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简单地划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两类,认为一个人的

87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可自由支配时间除了市场工作时间就是闲暇时间,这就意味着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单位。这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可自由支配时间除了市场工作时间就是闲暇时间,这就意味着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单位。这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 事实上,在社会中,几乎人人都要结婚,组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因为,家务劳动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样,家庭成员在处理市场工作与家务劳动的关系时,必须与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例如,是两个人工作还是一个人

88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工作。以上这些现实问题,都与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有必然的联系。简单劳动供给模型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由此得出的理论结果必然与现实生活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对简单的劳动供给模型加以修正,把劳动——闲暇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家庭生产理论、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问题。

89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家庭生产理论实际上是把劳动者放在家庭的背景下去分析他们的劳动供给决策的一种理论。它倾向于将夫妻双方的劳动供给决策看成是一种联合决策,而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决策。家庭生产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90 一、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劳动者存在市场工作、家庭生产和闲暇的三重选择
1. 劳动者存在市场工作、家庭生产和闲暇的三重选择 家庭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生产功能。因此,家庭时间并不全是闲暇时间。家庭生产理论把个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划分为三部分: (1)市场工作时间 (2)非市场工作时间或家庭工作时间 (3)闲暇时间

91 因此,劳动者如何花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存在三重选择:从事市场工作、家务劳动或闲暇。
2. 在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劳动者)中,家庭成员在进行工作决策时,总是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协商。 3. 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供给决策时,还要考虑自身的生命周期。

92 二、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
1. 家庭等产量曲线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是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见下图:

93 家庭等产量曲线图 .

94 二、家庭生产、时间配置 与个人劳动力供给理
2. 效应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同时采用一个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即多用收入从市场上购买物品。

95 二、家庭生产、时间配置 与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有何影响?

96 二、家庭生产、时间配置 与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
结论: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选择更为物品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食品,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通常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使用较多的时间和较少的物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97 二、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
2.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为了推出家庭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需要分析当时间价格变化时,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如何变化。当工资增加时,时间的价格上升,会发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见下图:

98 家庭生产和劳动供给曲线 可能的收入效应 . 市场商品数量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 C C’ B A 替代效应

99 3.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重要意义。

100 二、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案例: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发愁的一件事。可是,就在不少毕业生感叹就业难的同时,毕业生中主动不就业即自愿失业人群却在悄然增多,这其中除了少数毕业生是复习准备考研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自愿赋闲在家,他们不仅没有参加工作的意愿,而且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一人群被称为“傍老族”或“啃老族”。

101 “啃老族” .

102 二、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傍老族”的出现引起了不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会出现“傍老族”现象? 2. 非劳动收入对个人、家庭劳动供给有何影响? 3. 除非劳动收入外,还有那些因素影响个人、家庭劳动供给? 4. 请就“傍老族”群体的劳动供给提出建议。

103 二、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1.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1.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家庭非劳动收入增加会产生负的收入效应,导致家庭所有或者部分成员工作时数减少。 2. 家庭成员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家庭成员A(如丈夫)工资率变化既

104 三、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影响自己的劳动供给决策,也影响家庭成员B(如妻子)的劳动供给决策。具体影响是: (1)妻子工资率的提高
(2)当妻子离开劳动市场时,其市场工资率上升导致正的替代效应 (3)妻子工资的提高也导致第二个收入效应 (4)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

105 三、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关于交叉替代效应的经验分析
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

106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 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 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 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 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 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超过65岁后,劳动供给很少。为什么? 角度一: 1. 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

107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机会成本最低。 2. 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108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角度二: 1. 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2. 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

109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因在于接受教育,教育能减少劳动供给, 缓解就业压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 高中学制都是各为两年,后来,延长到
18~24岁劳动供给也很少。主要原 因在于接受教育,教育能减少劳动供给, 缓解就业压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 高中学制都是各为两年,后来,延长到 三年。所以,要缓解就业压力可以采用 延长学制的办法。网络短信曾流传一个 小段子: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出台新

110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学位制度,博士毕业后可继续攻读壮士, 四年壮士毕业后可继续攻读勇士,勇士 毕业后可攻读猛士,猛士读完还可攻读
圣斗士。圣斗士毕业后如仍找不到工作, 请读股市,然后直接拿烈士学位。爆笑 之余却深为感慨:当今之就业,怎一个 “难”字了得!

111 四、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为什么不到30多岁再去接受教育?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第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教育的时间越早,则获得教育回报的时间就越长,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

112 第五节 劳动供给弹性 一、劳动供给弹性的含义 劳动供给弹性(labor supply elasticity)
第五节 劳动供给弹性 一、劳动供给弹性的含义 劳动供给弹性(labor supply elasticity) 的全称是劳动供给的工资弹性,是指劳动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其数值为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S/S △S/△W ES = ——— = ———— △W/W S/W

113 第五节 劳动供给弹性 劳动供给弹性一般有五种类型: 1. 劳动供给弹性等于零 2. 劳动供给弹性小于1 4. 劳动供给弹性大于1
第五节 劳动供给弹性 二、劳动供给弹性的主要形式 劳动供给弹性一般有五种类型: 1. 劳动供给弹性等于零 2. 劳动供给弹性小于1 3. 劳动供给弹性等于1 4. 劳动供给弹性大于1 5. 劳动供给弹性无穷大

114 第六节 劳动供给理论 在政策上的应用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假定:
第六节 劳动供给理论 在政策上的应用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假定: 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可用下图分析这一福利制度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

115 工伤补偿机会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16 工伤补偿机会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分析: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以下两点:

117 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第二,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这样,收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产生了收入效应,阻碍收益人重返工作岗位。 结论: 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118 二、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比例税: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 累进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
累退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减少的一种税。 边际税率: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 平均税率: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119 二、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处的闲暇价格,在此边际处劳动供给决策可能变化。
平均税率反映了缴纳的总税额,所以正的平均税率的变化才适用于评估收入效应。

120 二、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总结: 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1. 税收增加,收入减少,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而收入效应增加劳动供给。 2. 税收减少,收入增加,替代效应增加劳动供给,而收入效应减少劳动供给。 总结: 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121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2. 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3. 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
1.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2. 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3. 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 4. 简述劳动供给弹性的含义及类型。 5. 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22 .

123 .

124 .

125 风险的构成: 总风险 由共同因素引起, 影响所有证券的收益, 不可分散的风险。 由特殊因素引起, 影响某种股票收益, 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
系统性风险 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 购买力风险 其他:如政策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违约风险 其他:如流动性风险 由共同因素引起, 影响所有证券的收益, 不可分散的风险。 由特殊因素引起, 影响某种股票收益, 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 或回避风险。

126 证券风险的度量 差价率法: (单一证券) 范围法,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间 差价率=(H-L)/[(H+L)/2]
标准差法:或方差(单一证券)

127 风险的估量 1.标准差 用标准差估量风险大小,标准差大的证券其风险大;相反,其风险小。由于有数量的规定性,不同证券之间的风险可以对比。标准差的作用在于度量一个数量系列变动性的平均大小。因此,利用证券各年收益率资料来计算其标准差,即可表现出其各年收益率变动性的大小,从而估量证券投资的风险程度。 计算标差的公式 X= = N=单位数

128 β系数: (系统风险) 某一证券的收益率对市场收益率的敏感性和反映程度。贝他分析法就是用求出贝他系数来代表某种证券受市场影响而产生价格波动性的大小,以测定这种证券的风险程度。 基本公式是 Y =因变数 a =与Y相交之处,称Y的截距 b =回归系数 X =自变数

129 . .

130 图:收益与风险的搭配 投资者根据其对风险与收益的态度来选择投资 B1 Y B2 M H A1 A2 L M’ X

131 .

132

133 . .

134 金融市场体系 承对贴现市场 拆借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 货币市场 回购市场 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金融市场 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 证券市场 债券市场
银行短期存贷款市场 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金融市场 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 证券市场 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134

135

136 . .

137 . .

138 .

139 .

140 图:公司融资方式选择

141 某地招聘现场. .

142 2011年春节后出现农民工求职热潮. .

143 石家庄3月3日迎来4万人求职. . 。

144 招聘摊位前求职者云集 .

145 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证券市场深层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市场诚信制度尚不完善 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 信息披露等制度性建设有待完善。
区域性市场、分层次市场结构尚未形成。 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导致证券市场发展失衡。 政府角色定位正在探索,法制建设、监管体系远未完善。 证券市场全面开放尚待时日。

146 3.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证券市场深层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市场诚信制度尚不完善 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
信息披露等制度性建设有待完善。 区域性市场、分层次市场结构尚未形成。 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导致证券市场发展失衡。 政府角色定位正在探索,法制建设、监管体系远未完善。 证券市场全面开放尚待时日。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Download ppt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r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