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 Paul Gilroy 參見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 Paul Gilroy 參見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 Paul Gilroy 參見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

2 Paul Gilroy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Goldsmith's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DJ and music journalist African diasporic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exchange "There Ain't No Black In The Union Jack", "Small Acts: Thoughts On The Politics of Black Cultures", and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3 分享一種身分認同:國家、種族、族群、地方性
認同標示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分野(division)與從屬類別,並有助於我們去界定周遭一切不穩定的、各種因地制宜的界線,以使置身於其中的人可以理解這世界,並察覺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4 A controversial issue Potentially illuminating themes 「我們」究竟是如何構成的? 每一個「我們」的構成,必須將某個「他們」排除;必須標示出差異,才能創造認同。 政治性運作 以族群的血統關係為例,或許只是一種想像的連結,其力量卻不可忽視。 認同與權力、權威

5 Jean-Jacques Rousseau on heroic figure
From chaotic, heterogeneous state to a continuous and integrative community 政治過程中,一種使人們成為一體的、共有的認同提供,是最關鍵的因素。 以Moses為例(參見p.455引文)

6 認同概念連結方式的多樣性 是社會性的,而不是自然的 需要建立特定組織機構、民情風俗與生活習慣的建立、以及特定的排除機制 本章論點:當新的從屬方式被發明出來,並且被授與一種自然與傳統的永恆力量時,那麼,在民族國家(nation-states)的時代中,與個人和公民有關的認同觀念,就會特別具有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現代重要性。

7 晚期現代性:大量人口跨一國界的遷移,即時傳送傳播內容的現代科技,擬像文化,全球化
離散(diaspora) :跨國工作者的認同形構,挑戰本質主義者定於一尊的概念 認同並非一種被地域因素或國籍因素,以不証自明的方式所決定的事物。 離散提供認同的新的可能性

8 關於認同的問題 情緒與情感連結如何作為認同的基礎? 情感情續的聯繫如何成為社會活動模式的一環,成為描述文化特徵的一部分?
如何說服個人與團體進行利他或暴力行為? 爲何有人可以在認同受到威脅時選擇犧牲自己的性命,或者不惜犧牲別人的性命? 集體認同的概念如何策動人們進行相互連結?在此過程中,個體性如何被拋棄?或者說消解於大團體中?

9 認同的奇觀(spectacle) 個體先驗(individuality-transcending)的相同性有時被當作將不確定所帶來之焦慮一掃而空的方式。 how it becomes a thing, an entity, or an object, a tacit sign, fixed, desire for sameness 透過一些精心製作的佈署,例如穿制服這樣的表徵形式,將原本散亂無章、無法避免之歧異性,統整組合成一個人造的理想調和狀態。這個揉合了國家或族群願景(version)所製造出來的認同綜合體,相當誘人,因為所有的差異都被排除銷抹了。

10 認同的本質化 不相信有其它認同的方式 認同成為一個物件(thing)、一個實體(entity)、或者一個對象(object)。認同成為心照不宣的符號(tacit sign) 這種本質化的認同揭示了一種深層的、連結一致的、休戚與共的欲望:一種固定不變的(固著的,fixed)、機械性、而又對「相同」(sameness)過度熱中的欲望。 若然,個體的能動性(agency)所提供的可選擇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漸趨消失。認同不再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自我創造以及社會互動的過程。

11 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 vs. 個體認同(individual identity)
個體認同是協商的結果,它是被培育、受到保護的。個體認同可以被改變、重塑與重新定義,其可塑性(malleability)就像是愉悅、力量、危險以及財富的來源。 e.g., You are what you wear. P.470的小結

12 認同的使用 認同作為一種主體性 自我的穩定一致與權威、可靠真理的關係
在以焦慮與不確定性作為主要特徵的懷疑時代中,事先給定的內在認同因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成為稀少而珍貴的狀態 創造認同與體驗認同(主體性)性質的轉變(例如:網際網路上的經驗,second life) 電腦中介,科技,擬像文化

13 認同作為一種社會連帶 How to create a non-racial, post-racial, anti-racial discourse of politics of identity? Mandela: 土地(p.475) 傳播科技與遊歷模式(遷移)所提供的另類(不以土地認同之想像為基礎)的認同觀點

14 離散:「國家」歷史的限制 以現代非洲人進入西半球的離散歷史,以及此遷徙過程所揭示的種族奴役經驗為例,說明「國家」概念的限制。
diaspora: dispersal, reluctant scattering, flight following the threat of violence 外力所造成的散落、不情願的遷徙(戰爭、飢荒、奴役、種族淨化行動、征服、政治的壓迫)

15 離散是指一民族的網絡,在此網絡中,人們因非自願性的移動過程而散居各處,這種移動通常是一位暴力或是在暴力與死亡的威脅之下進行。離散意識所強調的是,在共同起源所創造的連結,以及因為散居各處所產生的其他連結之間,所具有的張力,同時也強調,人們有責任要記得在戰爭與被綁架之前所擁有的生命經驗。

16 離散(Diaspora) 在離散意識中,認同不是聚焦於共同領土中被均等化的、以及原型之民主力量之上,反而多聚焦於紀念活動與慶典的社會動力,這些動力被強烈的危機意識所定義;危機意識的出現,意味著遺忘了起源之地與散落過程。 the collective traumatic experience: slave

17 痛苦的意義與目的,道德的救贖p.479 被奴役者從聖經故事理解到自身處境,並在巨大感情代價中,緩慢建立起新的認同內容。將自己想像成上帝選民,並想像降臨在自身的痛苦有其目的。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p.479 尋找新的自我形象

18 黑色大西洋的非自然誕生 以兩位奴隸的生命史為代表(Olaudah Equiano and Phillis Wheatley),透過他們書寫的文字,以及他們對於基督教義的運用,他們試圖瓦解附著在「種族」差異上,對於奴隸制度正當化的說法。他們倆人在泛大西洋地區的遊歷經驗,以及跨文化的創造力提供了一種挑戰能量,使我們對於以下的假設提出挑戰:帝國的統治權對於對於認同形構擁有絕對權力。

19 打造新的認同身分 加入天使的行列 不是Noah的子孫,而是Abraham的子民

20 non-place-based social connection 打破以地方—位置—意識為基礎的認同
離散概念如何爲黑人提供一種方法,在一個不僅僅以共同土地作為決定力量的文化基礎上,協助他們理解複雜且變動的認同。

21 離散與認同過程的社會生態學 裂縫:「居住地(the place of residence)」與「從屬地(the place of belonging)」在歷史與經驗意義上的裂縫。 離散認同存在現代公民權的形式與規則之外,有時甚至形成對立的關係。 瓦解人民與住所之間的和諧關係

22 去自然化的國家與性別 「根莖」vs.「家庭樹狀圖譜」(Deleuze and Guattari, 1988) p.499
diaspora, sperm, spore孢子 雄性中心(androcentrism)的泥沼 「根莖」vs.「家庭樹狀圖譜」(Deleuze and Guattari, 1988) p.499 nationalist bio-politics 國家與女性身體 家庭:培養未來戰士

23 chaos theory(因緣際會) 節點(nodal points):動態的認同(identity in motion)
相對於簡單穩定的認同,節點讓我們可以提出一種動態的認同,而這些節點在他們所構成的蜘蛛網結構中流通著。 離散認同不是政治形式,也不是現代公民權的符碼,甚至是相反的位置 系譜學與地理學的另類選擇,想像一個更複雜,更具有生態學意義,貼近有機性質的認同概念 離散是一個另類選擇,反國家,反本質主義,以偶然性,不確定性,以衝突為基礎,不再以根基為訴求

24 《石頭夢》討論題 導演胡台麗說:「石頭因多雜質而奇情幻化,台灣因多族群而繽紛美麗」。除了導演的詮釋之外,你認為石頭在片中還扮演哪些意象?具有哪些意涵? 影片如何幫助你思考關於「認同」的諸多議題?例如,在影片中你看到認同的哪些層次?這些層次如何彼此拒斥、交錯、或是並置?這些不同層次之間的認同彼此的關係為何?

25 Paul Gilroy文章中提到兩位奴隸的離散經驗:被奴役者從聖經故事理解到自身處境,並在巨大感情代價中,緩慢建立起新的認同內容;將自己想像成上帝選民,並想像降臨在自身的痛苦有其目的。劉必稼的離散經驗與之比較,有何異同? 「土地」在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片中所呈現出各式認同樣貌中,有哪些構成認同網絡的節點?


Download ppt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 Paul Gilroy 參見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