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2、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3、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 二、城市的形成 1、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3 4、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 三、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5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区域理论 佩鲁 1950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区域理论 佩鲁 1950 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一般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地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

6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经济学理论
经济基础理论揭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经济中可以把所有的产业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基础产业的生产除少量供应当地消费之外,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要而进行的;而服务性产业的生产主要是满足本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 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7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人文生态学理论
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 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8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交通通讯理论 1、古登堡 2、梅耶 1960年 1962年
1、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城市居民逐渐地以通讯来替代交通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的主要聚集效益在于使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以及便利居民的互相交往。

9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经济全球化理论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特别是作为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10 一、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提出时间 主要观点 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 (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 (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 (4)“绝对分散”时期 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

11 二、古代的城市发展 (1)   城市与防御要求 (2)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A、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 B、 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C、 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 D、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12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A、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际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B、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 C、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3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A、 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 B、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14 三、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有了人工的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就如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15 (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在工厂的外围修建了简陋的工人居住区,也相应的聚集了为他们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等,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3)城市与环境: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16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工协作,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益,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其向周围的地区及城镇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大量相互交换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使城市与区域城镇的联系更密切。大城市的原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模式,逐渐向在空间上有隔离,由便利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产业上有协作及分工的城镇群,或城镇密集地区的方向发展。

17 第三节 城 市 化 一、城市化含义: 1、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3、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4、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8 5、各学科的城市化的定义 社会学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人口学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增加。 经济学 城市化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

19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或也有停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总的发展趋势如此。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20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1、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A、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B、中期阶段一——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C、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2、如果把1989年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按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排列分组,则各组人均GNP亦呈现出同样的由低到高的顺序变化,即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0%以下、30%—50%、50%—70%、70%以上时,人均GNP分别为1000美元以下、 美元、3000~7000美元、7000美元以上。

21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1世纪我国将会有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是城市化的动力,也是压力。预计大量的人口要转化人城镇,但是这条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有两点应该有共识。一是不能走—一些国家曾出现的情况,即大量农村人口,或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或弃农进城的人口,盲目地流人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的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城市。二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的道路,这可以比作要在河流的支流修建小水库,拦洪蓄水,以免直接冲向大江河,形成灾害。

22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城市规划是为了建设城市,解决城市矛盾而产生的学科。所以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同时,有三个问题成为思考的关键:1,我们希望的城市是什么?2,城市能够达到的范围是什么?3,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的关系是什么?


Download ppt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