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然 董 Modified 7年之前
2
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军队的海湾战争向人们提出了战争的“信息化” 这一重大命题。随后又相继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逐步孕育了一个全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 为适应战争形态新的发展变化,中央军委确立了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军队建设由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
3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钱学森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战争。 军事科学院对信息化战争的解释: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交战双方依托信息化战场,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手段而进行的战争行为,是由信息时代战争形势、军事力量状态和主导兵器的技术形态等决定的战争动因、性质、规模等整体的表现形态。 简要地说,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及其物化的武器装备,通过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取得胜利而进行的战争,就可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和规范的解释。
4
二、信息化战争的萌生与发展 ☼ 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语言的产生为标志, ☼ 第二次信息革命以文字创造为标志,
(一)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5 次信息革命。 ☼ 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语言的产生为标志, ☼ 第二次信息革命以文字创造为标志, ☼ 第三次信息革命以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为标志, ☼ 第四次信息革命以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为标志, ☼ 第五次信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为标志,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 70 年代中期,美军在信息、空间监视、远程导弹等方面已完成了一系列革新。这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进程的开始。 第一次信息革命以语言的产生为标志, 它标志着人类反映、接收、传递、交流和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次信息革命以文字创造为标志, 它促进了信息的大量积累和广泛传播, 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 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能力, 扩大了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与规模, 这是一次信息载体和传播手段的重要革命。 第三次信息革命以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为标志, 它使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突破了历史、时空和地域界限, 使信息可以广泛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文化教育的进步、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人类进入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是一次信息记载和传播手段的更深远的革命。 第四次信息革命以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为标志, 它作为人类最早利用电能传播信息的创举, 是信息由物质传播转化为电传播的一次新的革命, 它进一步缩小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时空界限, 任何人和机构要想控制信息的传播已不太可能。 到了以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 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
5
甲骨文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无线电发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计算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经过三年紧张的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了。这台机器的名字叫“ENIAC”(埃历阿克),即“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的英文缩写。它采用穿孔卡输入输出数据,每分钟可以输入125张卡片,输出100张卡片。 在 ENIAC 内部,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到30吨。这台机器还不够完善,比如,它的耗电量超过174千瓦;电子管平均每隔7分钟就要被烧坏一只,埃克特必须不停更换。尽管如此, ENIAC 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其运算速度超出 Mark Ⅰ至少1000倍。一条炮弹的轨迹,20秒钟就能被它算完,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要快。 当年的“埃尼阿克”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还不如一些高级袖珍计算器,ENIAC 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创世,人类社会从此大步迈进了电脑时代的门槛,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二) 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的萌生期 1991 年海湾战争被普遍视为信息化战争的雏形,美军国防部甚至称其为第一场信息战争,但从战争手段及战争体系特征看,海湾战争仍然是一场由高技术支撑的机械化战争,因而它只能归入信息化战争的萌生期。这是因为: (1)从社会信息化背景看,当时只有现代的单项信息技术,网络化程度还很低。 (2)从美军信息化进程看,美军自海湾战争后才真正全面开始数字化方面的建设。 (3) 从信息战理论发展看,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战理论做指导。 (3) 从信息战理论发展看, 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战理论做指导。海湾战争前期, 美军信息战理论尚处于自发性的学术研究之中, 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因而也不可能用信息战理论指导海湾战争。美军信息战理论真正的发展是受海湾战争的“刺激” 之后, 其军队信息化的全面建设也开始于海湾战争之后。
7
视频:1991年海湾战争(17'45")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起因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联合国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连同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为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 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多国部队进攻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停火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日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影响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8
在这场战争中,信息作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了主导作用: (1)依托信息优势实施的远程、中程和近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手段。
(三) 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 科索沃战争发生于1999 年,将这场战争视为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是由社会信息化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在这场战争中,信息作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了主导作用: (1)依托信息优势实施的远程、中程和近程精确打击成为基本手段。 (2)成功地使用了C4ISR 系统实施战区外战役指挥与战区内战术控制相结合的作战指挥( 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人开发的一个通讯联络系统)。 (3) 交战双方广泛实施信息对抗。科索沃战争被视为世界第一场交战双方都广泛实施信息战的战争。 C4表示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 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 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9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美国的F117隐形战斗机 被南联盟击落的美国的F117残骸 历史根源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三十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起源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过程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收尾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意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 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 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补充: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 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 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力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 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 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 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几分真实 到底谁能说得清 一年前,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西方媒体为战争所造的舆论和宣传几乎是铺天盖地。今天,当这场战争过去一周年之际,西方的少数媒体终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以事实揭穿了这场战争中的种种谎言。 法国《人道报》:作为战争导火索的所谓“拉察克大屠杀”,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证据,它只不过是为战争争取支持的一则谎言 北约当初所以发动战争,基本的理由就是科索沃发生了“种族清洗”。法国《人道报》4月15—16日的文章揭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对科索沃受害人数的信口开河:1999年4月,美国国务院宣布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人们担心他们已经死了”;一个月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确认有10万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人失踪,“可能被杀害了”;6月,英国外交部说有万人被害,克林顿也宣称有1万名科索沃人被塞族杀害。从50万到1万,这就是美英官方对于“种族清洗”数字的随意修正。 该报所提供的事实是:1999年9月,一个由西方国家法医组成的小组到科索沃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187具尸体;11月,前南问题国际法庭进行的调查找到了2108具尸体。但是,正如《华盛顿邮报》(2000年3月26日)的文章所指出的,根本不能肯定这些人是死于南联盟的暴行。其中一些人可能参加了战斗,还有一些人可能死于北约的炸弹。这种情况根本说不上是种族灭绝。 捷克的“维拉”雷达,在1999年3月28日曾为带来一个“黑色星期日”,当天参加科索沃战争的一架F—117A隐形战机,在南斯拉夫上空被击落,隐形战机号称天下无敌的神话被打破,美国军方非常尴尬。 被南联盟击落的美国的F117残骸
10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遇难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被轰炸后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确实不是误炸,而是由美国西北卡洛莱纳起飞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射的3枚战斧精确制导炸弹炸掉的。 这3枚导弹都是穿地弹,而非高爆和破甲弹。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对建筑物的摧毁使用高爆弹就可以了,3000度的高温连钢筋都能融化,为什么要用穿地弹?这可是用来对敌方地下工事特别是地下核研究储藏设施实施摧毁的东西。 被轰炸后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11
视频:科索沃战争(16'15")
12
网络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若干个数字化作战单元连成网络,实现局部的一体化,是实现系统化的中间环节和必备条件。
(四)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 1.数字化 在军事领域,数字技术在通信系统、传感器系统、定位系统和模拟系统等多方面应用,使武器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反应速度明显加快,精确度大幅提高,从而把战争推向了精确作战的新时代。 2.网络化 网络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若干个数字化作战单元连成网络,实现局部的一体化,是实现系统化的中间环节和必备条件。 3.智能化 智能化阶段,战争双方主要打的是创意。拥有优势的一方将依托数字网络化智能战争体系,在任何时间,从任一空间,使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向攻击目标实施高度精确的可控性、智能化、自动化打击,同时有效地保护己方的安全。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阶梯性递进,随伴性开发,镶嵌性完善”。 1.数字化 在军事体系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必备条件。利用这一技术改造非数字化作战单元或研制开发数字化作战单元,使各作战单元具有接入系统的功能。这是实现系统化的基础。在军事领域, 数字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系统、软件系统、传感器系统、定位系统和模拟系统等多方面广泛应用, 使战争中武器的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精确度大幅度提高, 从而把战争推向了精确作战的新时代。这即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第一阶段, 时间上大致从1959 年美国第一台野战数字化炮兵计算机问世到海湾战争结束。 2.网络化 简单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把若干个数字化作战单元连成网络, 实现局部的一体化, 通常称之为局域网。它是信息化的结构形态和物质基础, 是实现系统化的中间环节和必备条件。随着网络系统集成程度的提高, 各局域网之间的“篱笆” 在不断被拆除, 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更大的系统, 即通过对众多作战子系统实施综合集成, 实现各数字化单元之间到子系统的无缝链接和信息顺畅流动, 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1993 年, 美军作战部队共有1 849 种大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59 个数据中心, 154 个大型局域网络。而到2000 年时已分别减到770 个、16 个和59 个。从这里可以看出, 子系统不断扩大、局域网数量逐步减少, 是目前网络化的子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网络化的最终结果是实现整体作战体系的网络一体化, 美军专家称之为“系统中的系统”。届时, 战争的对抗将真正变成交战双方体系与体系、系统与系统的对抗。 3.智能化 1992 年, 美国防部开始推行“勇士” C4 I 计划, 计划用18 年的时间, 即到2010 年建成一体化C4ISR 系统和“全球信息化”, 信息化战争将进入网络化阶段。在那之后, 信息化战争将开始向智能化阶段迈进。届时, 战争将趋于自动化和无人化。按美国预计,2010 年, 美军执行纵深攻击任务的飞机将有1 /3 无人化; 2015 年, 美军地面战斗车辆中将有1/3 是无人战车; 2050 年,美军将不再有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 在智能化阶段, 战争双方主要打的是创意。拥有优势的一方, 将依托数字网络化智能战争体系, 在任何时间, 从任一空间, 使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 向已经确定攻击的任何目标实施高度精确的可控性、智能化、自动化的打击, 同时能有效地保护己方的安全。这种自有战争以来人类对战争的最高追求, 将随着智能化战争的到来而实现。认识到这种发展状况, 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信息化战争, 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13
信息化战争三维立体图
14
二、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 (一) 信息化武器装备 1.联合
从现代几场战争的实践来看,武器装备对作战主要有以下影响: 1.联合 C4ISR系统作为“黏合剂” 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和兵器融合在一起,使指挥员可以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 2.控制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后, C4ISR系统中采用了计算机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数量很少但素质更高的指挥员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和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的速度。 (一) 信息化武器装备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它的发展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和持久的, 目前仅仅是初露端倪, 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从现代几场战争的实践来看, 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1.联合 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C4ISR系统可以作为“黏合剂” 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指挥员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从而达成现代的联合概念。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 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这种现代联合概念与原来联合概念的一个本质性区别在于, 过去主要是通过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命令、指示和作战计划等人力协同, 变为依靠C4ISR系统的自动化指挥控制后, 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了一体化, 软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战力量及民用资源融入到一起,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15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技术基础: (1) 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 (2) 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
3.精确 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热兵器时代的弹无虚发也是精确……因而不能跨越时代和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 4.快速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技术基础: (1) 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 (2) 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 (3) C4ISR系统的一体化。 3.精确 精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 热兵器时代的弹无虚发也是精确, 因而不能跨越时代和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 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 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 所谓“三非作战” 就是指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这三种作战样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时代的首创, 在以往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作战样式的影子。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接触式作战, 但自从出现了抛掷式武器以后, 非接触就成为可能。火枪、火炮的出现, 无疑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 作战距离就更远了,美国和日本在中途岛大海战中, 首次实现了脱离接触式作战, 两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在相互不见面的距离上使用远程火炮和舰载机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 非接触的距离增大了, 这种增大不是无限增大, 也不是非接触的距离越大越好, 它是根据作战对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和防御范围来确定的。例如, 对方对飞机和导弹的防空探测和拦截范围如果是100 千米, 这种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界定在120 千米以上; 如果对方的防空范围只有5 千米, 那么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下拉到6 千米左右。非接触作战的范围是在保证己方兵力安全和确保能够准确打击敌人的前提下界定的,在伊拉克战争中, 地面作战非接触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几百米和上千米。因此, 作战要强调有效性, 而不能限于理论和公式的推导。 4.快速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 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技术基础: (1) 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机器制造技术在使用了数控机床等智能化加工控制技术之后, 精密度提高, 能耗降低, 效率增大, 动力性能良好,运用到新型作战平台之后, 就会在行驶速度、机动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 (2) 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坦克、飞机、舰艇等传统作战平台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之后, 使外形特征优化, 空气动力外形更加科学, 能耗降低, 速度提高。另外, 高技术作战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的融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装置进行自动控制, 实现作战平台自身的系统集成。 在此基础上, 再对外围设备、外部接口系统和外围体系进行融合, 从而使作战平台能够方位更精、速度更快。 (3) C4 ISR 系统的一体化。C4 ISR 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 从传感器发现目标, 到信息传递和处理, 到指示武器对目标实时打击和效能评估, 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 因而在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和近实时。速度提高之后, 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 使全球战争直播成为可能, 使远程异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成为可能, 也使远距离遥控战争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与能量相结合,形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该系统包含:① 各种信息作战的作战平台;② 各种信息化弹体;③ 单兵信息化武器装备;④ 信息网络化战场的基础设施;⑤ 用于计算网络系统作战的数字化、程序化武器。
16
(1)陆上作战力量:以装甲兵、步兵、炮兵为主体,在陆上作战的军兵种部队。
(二) 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 1.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一般构成 (1)陆上作战力量:以装甲兵、步兵、炮兵为主体,在陆上作战的军兵种部队。 (2)海上作战力量: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作战的军种。 (3)空中作战力量:以航空兵为主体,在空中作战的军种。 (4)导弹作战力量:以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要装备,遂行远距离核、常火力突击任务的作战力量。 (5)空间作战力量:又称太空作战力量或空间力量,空间力量包括民用空间力量、商用空间力量和军用空间力量。 (6)信息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中遂行各种信息作战任务的力量的总称,是未来战争中进行信息作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 一是物质力量,指参加信息化战争的人员、武器、装备、技术、物资等; 二是结构力量,指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体制、机构、作战编成等; 三是行为力量,指直接用于信息化战争作战行动的侦察力、摧毁力、突击力、机动力、干扰力、控制力、防护力、保障力等。 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构成有多种区分方法,按照军种、兵种结构区分是基本方法。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陆上作战力量是指以装甲兵、步兵、炮兵为主体,在陆上作战的军兵种部队,统称为陆军作战力量,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化战争需要,陆军作战力量建设应重点突出四种能力,即快速机动部署能力;全频谱的信息作战能力;全时空的整体防护能力;全过程的综合保障能力。 (2) 海上作战力量是指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作战的军种,通称为海军作战力量,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提高“六种能力”,即信息作战能力;机动破袭作战能力;保卫海上交通线的作战能力;前沿对陆作战能力;综合支援保障能力;强大的海基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 (3) 空中作战力量是指以航空兵为主体,在空中作战的军种,统称为空军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构成有:远程作战力量,主要由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等组成;信息作战力量,主要由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预警飞机、无人侦察机、地面侦察预警雷达等部队组成,主要担负空中作战信息侦察,空中进攻作战、防空作战和空降作战中的信息进攻,夺取空中战场信息优势,协同陆、海军和战略导弹部队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实施陆上、海上信息支援等任务;空中运输力量,主要由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组成;防空作战力量,主要由空军地面防空部队中的地空导弹作战力量和高射炮兵部队组成。 (4)导弹作战力量:是指以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要装备,遂行远距离核、常火力突击任务的作战力量,主要包括核导弹和常规导弹作战力量。 导弹作战力量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导弹突击是达成信息化战争有限目的的有效手段。 ② 导弹作战力量是夺取“三权” 的有力支撑(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 。 ③ 导弹作战力量是实施战争威慑的重要力量。 (5)空间作战力量,又称太空作战力量或空间力量,空间力量包括民用空间力量、商用空间力量和军用空间力量。 (6)信息作战力量:是信息化战争中遂行各种信息作战任务的力量的总称,是未来战争中进行信息作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对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有很重要的作用。
17
美国M1A1主战坦克 中国99式主战坦克 俄罗斯“黑鹰T-80UM2”主战坦克
美国M1A1主战坦克(M1A1 MBT) M1坦克的改进型,用120毫米滑膛炮取代了105毫米线膛炮,炮塔和火控系统作了相应改变,加装了贫铀装甲,修改了悬挂装置,1984年定型,总产量约5000辆。战斗全重57.2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时速66.8千米。 中国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也被称为98-1、98改或ZTZ-99式,火力和机动性与98式类似,但正面防护能力则大大提高。炮塔正面采用了类似德国“豹”2A5/A6主战坦克的楔型设计,大大加强了防护各种穿甲弹的能力。经证实,98式和99式都配备了热像仪,车长和炮手可以在更远的距离锁定目标。带稳定装置的置顶车长夜视仪使火控系统具备猎-歼能力,炮手可以 直接攻击车长锁定并追踪的目标。98式坦克还是世界上第一种配备了置顶激光眩目压制干扰装置的主战坦克,可以干扰和破坏敌方的观瞄器材。几年前有消息证实,98式坦克的 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可以发射射程为5000米的激光制导导弹。该炮仿照俄式火炮设计,备有自动装弹机,发射分装弹药。一般携带3种弹药;尾冀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炮口初速达到1720米/秒。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1研究所总工程师、新型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院士对99式与西方先进主战坦克进行了对比:“先说坦克火炮威力,M1A2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我们为850毫米。这一项技术指标无疑是我们居于领先地位。再来看防护能力: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我们与它基本相当。我们的99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 平,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再看机动能力:西方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发动机水平高,我们的99式在机动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王院士表示,99式主战坦克就现今的整体水平而言,排在“世界前3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俄罗斯“黑鹰”(即T-80UM2)主战坦克 于1997年9月出现的俄罗斯“黑鹰”(即T-80UM2)主战坦克,一直是世界坦克界的热门话题。随着新资料的陆续披露,“黑鹰”的真面目逐渐变得更清晰了。“黑鹰”坦克主要性能数据:车长6.86米、车宽3.59米、车高1.82米、战斗全重48吨、乘员3人、公路最大速度7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40-45千米/小时。 研制内幕 80年代中期,西方全力对刚服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进行改进,力图让自己的装甲部队在质量上对苏联保持优势。苏联面对挑战毫不示弱,各坦克设计局推出T-64、T一72和T一80三型主战坦克的改进型号。军方评估后认为,上述改进型坦克的总体性能仍不能对西方主战坦克构成绝对优势。苏联陆军高层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发展全新一代的主战坦克,以彻底击败西方现有的和发展中的主战坦克。有关“黑鹰”主战坦克的研制背景和过程说法不一,有多个版本: 版本一: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的“640工程”。在诸多威震世界的坦克研制单位面前,位于鄂木斯克的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只能算是“无名小卒”;它当时进行的“640工程”(即后来的“黑鹰”)根本不被人看好。莫斯科高层的目光主要投向研制全新“铁锤”主战坦克的莫洛佐夫设计局,以及声称已研制成功T一95坦克的下塔吉尔车辆设计局。 但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并没有知难而退。在认真研究中东战争及苏联侵阿战争中T系列坦克暴露出来的问题后,“640工程”的预研工作于1987年上马,1988年初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虽然苏联解体曾使研制工作长期停滞不前,但在竞争对手下塔吉尔车辆设计局T-95的研发因火控系统出问题而停滞不前的情况下,“640工程”又得以重新启动,并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 1995年也就是T-90公开出现的第二年,就有人在莫斯科西南50千米的库宾卡试验场,发现“黑鹰”与无人炮塔的T-95在进行各项试验。但是受经费严重短缺的困扰,为“黑鹰”研制新型底盘、武器系统与防护系统的单位迟迟拿不出产品,以至在1997年鄂木斯克地面武器展览会上亮相的“黑鹰”主战坦克,只不过是在T一80UM的底盘上加装了一个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炮塔。各种新装备直到1999年初才陆续交付,1999年6月,露出全貌的“黑鹰”终于出现在第三届鄂木斯克地面武器展览会上。 版本二:前苏联科延设计局在研制第四代坦克的同时,针对国内外苏制T 系列坦克日益老旧、新一代坦克采购价格高昂,买家订购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设计出多个现代化改良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束之高阁。 苏联解体后,特别是海湾战争与第一次车臣战争后,T系列的一些弱点被西方夸大,许多有意购买T系列坦克的国家退避三舍;俄罗斯自己现役的T系列坦克日益老旧,却又拿不出钱购买新的坦克。因此,全新的第四代坦克因资金和技术问题一时难以问世,对现役坦克进行改进就成了俄陆军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惟一良方。于是,科延设计局从故纸堆里翻出当年的多个改进方案,从中挑选出一个加装尾部弹仓及先进武器系统的方案,修改之后就成了今天的“黑鹰”主战坦克。 版本三:这个版本是西方最新披露出来的,相当有意思。“黑鹰”的研制工作开始于80年代中期,略晚于“无炮塔”主战坦克。科延设计局两条腿走路,“黑鹰”的研制工作相当顺利,90年代初在鄂木斯克造出了多辆样车准备进行试验。苏联解体后,科延设计局无力他顾,多辆样车居然被遗忘在鄂木斯克坦克厂。同样身处困境的鄂木斯克坦克厂看上了这些样车,经过一翻努力后让它们与世人相见——当然露面后的“黑鹰”已“改姓”鄂木斯克坦克厂,而不是位于圣彼得堡的科延设计局了。西方甚至有消息称,这两家坦克单位为了“黑鹰”,已经从昔日的兄弟变成了仇敌,官司一直打到俄总统普京那里。听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结构特征 “黑鹰”主战坦克出身自T一80家族,所以继承了T系列坦克的标准布置形式。在外形上与T-80系列其他型号的最大区别,就是换装了西方式的带尾舱的大倾角炮塔。全车由前至后仍分成驾驶、战斗和动力传动三部分,乘员为车长、炮长、驾驶员三人。 “黑鹰”的车体为全焊接结构,炮塔依然处于车体中部,不过车长在炮塔内位于左侧、炮长位于右侧,与T-80以前的型号正好相反。车长指挥塔顶部的舱门向前开启,舱门顶部安置了3具后视潜望镜,指挥塔四周安装5具潜望镜、正前方安装1具热像仪。炮长上方的舱门也向前开启,舱门正前方也有1具热像仪,在舱门右侧还安装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上方有1扇向右开的滑动式舱盖。舱盖上装有3具潜望镜,在需要时,中间的1具可换成微光或红外潜望镜。在炮塔后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4具烟幕发射器。 1997年对外展示的“黑鹰”采用了T-80UM坦克底盘。1999年出现的‘‘黑鹰”已正式采用新底盘,来自俄罗斯陆军的消息称该底盘是从T一80U/UM坦克的底盘上发展出来的,行动装置每侧有7个挂胶负重轮和6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两侧履带均有履带张力调节油缸。为支持炮塔的重量,第三、第四负重轮间距较小,这和T-80系列的其他型号是一致的。 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包括主发动机、传动装置等。主发动机旁装有一台辅助发动机。发动机室顶采用封闭式盖板,排气口在车体尾部;进气口设在炮塔后方正中的位置,可提高进气的净化程度。 武器系统 海湾战争中,T-72装备的125毫米火炮未能击穿西方主战坦克的前主装甲,令世界对T系列主战坦克的攻击力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为摆脱攻击力不佳的形象,俄一再声称已研制成功了新式135毫米和140毫米火炮,并装备在了新型主战坦克上。人们曾坚信这种新式火炮肯定会装备在“黑鹰”上。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鄂木斯克展览会上的“黑鹰”主战坦克配备的只是1门与T-80UM1同型号的2A46M-4滑膛坦克炮,在总体性能上Lb2A46M-1提高约37%。火炮炮身装有热护套、内膛镀铬,火炮中间位置装有圆柱形抽气装置,炮口有初速度测速装置,因而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及炮管寿命。据称该炮的寿命约为800~850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或1000发空心装药破甲弹。在不吊装炮塔的前提下,火炮可在1.5小时内更换身管。 “黑鹰”的新型自动装填机位于炮塔尾舱,由弹仓、输弹机和推弹机构组成。弹仓呈长方形,储存待发弹估计为30~35发。补充弹药时可将不同弹种的炮弹任意放置,自动装弹机中的计算机会“记”下每发炮弹的位置;当需要某种类型的炮弹时,它会自动选取离炮尾最近的这种类型的炮弹。所用的炮弹都为定装式(以前均为分装式),因而火炮最大射速将超过10发/分。炮塔由电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范围360度,最大回转速度20度/秒。主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一5度~+14度,最大俯仰速度5度/秒。主炮配备常规炮弹的种类主要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需要注意的是,以前因为俄制第三代坦克炮塔内部狭窄,各种坦克炮弹的长度都限制在730毫米以内,使坦克炮的威力大打折扣。这一限制在“黑鹰”坦克上已不存在,其炮塔尾舱长1313毫米、高864毫米,意味着能发射威力更大的炮弹。事实也的确如此。 俄军工部门对坦克用炮弹的研制和改进工作一直没有松懈过。1998年研制出供2A46M系列火炮使用的、采用贫铀和钨合金两种弹芯的新一代穿甲弹。这两种炮弹初速均为1900米/秒,弹丸重8千克,在3000米距离上均可击穿850毫米的8层间隔装甲,或在2500米距离上击穿倾角60度、4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1999年研制成功带有贫铀药型罩的三级串联破甲弹,其初速为980米/秒,对均质装甲的破甲厚度约850毫米;而带铜药型罩破甲弹的破甲威力也接近800毫米。和上述新型穿甲弹一样,新一代破甲弹也能击毁安装附加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 在炮射导弹方面,俄有消息指出“黑 鹰”主战坦克可以发射俄KBP设计局新研制的9M117M反坦克、反直升机导弹,由自动装弹机装填或手动装填。该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激光束使用编码以防止干扰。与以前T一80U使用的“狙击手”反坦克导弹相比,新一代炮射导弹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更强的穿甲能力,外形尺寸更小、。该导弹的最大破甲厚度超过1000毫米,最远射程为6000米,最佳攻击距离提高到5000米,最远射程上的命中率与最佳距离上的命中率分别在80%、80%~90%左右。2002年10月传出消息,称俄KBP设计局又研制成功全新的、可攻击坦克顶部的炮射导弹。如果消息属实,那么俄制坦克的攻击力无疑又大幅增加了。 “黑鹰”主战坦克的辅助武器为2挺机枪。一挺是安装在主炮左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1250发。另一挺是安装在炮长舱门上的新型12.7毫米“科尔德”(Kord)高射机枪,弹药基数500发,由炮长在车内遥控射击或手动射击。作战时,炮长通过1个AA型升降式瞄准具进行瞄准,瞄准具接目镜位于枪架下面左侧;枪架上还装有1个处于保护之下的AA型反射式瞄准具。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科尔德”型高射机枪可配备装有贫铀弹头的弹药,能击穿40毫米厚的钢板。 由于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保密系统又回归到苏联模式,人们对于“黑鹰”今后是否会采用135或140毫米主炮不得而知。如果仅从威力上说,大口径主炮的威力肯定要比2A46系列坦克炮强得多;但出于成本考虑,估计这两种口径的主炮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很难被采用。 防护性能 关于T-80坦克的防护性能一直争论颇大,主要原因是苏联解体前对T-80的防护性能严格保密,而且没有出口过一辆T-80坦克,外界根本无法知晓其防护能力。即使是出口了T-80坦克,西方也不可能知道更多情况,因为俄制武器的出口型和自用型向来有较大的不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解密过一些文件。其中有文件披露,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T-80系列坦克防住了阿富汗抵抗战士手中各式各样的西方新型反坦克武器。但由于这是俄自家的说法,所以西方一直予以否认。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后,全世界都看见格罗兹尼市区内满街都是东倒西歪、烈火熊熊的T-80坦克。这一实战情况给了西方军火商以攻击T-80坦克的口实,许多坦克专家由此认为T-80坦克的防护力不比T-72好多少。 但俄军战后调查组的调查显示,在损失的T一80坦克中有98%是由于坦克炮塔的顶部、后部,车体侧后部、尾部及履带等“软肋”被击毁而引起的,没有一辆T-80坦克的车首装甲与炮塔前部装甲被击穿。西方一些防务专家私下承认,即使是美国的M1A2或德国的“豹IIA6”被反坦克武器击穿上述薄弱部位,命运比T-80也好不到哪里。由此可以判断,T-80系列坦克的装甲防护力并非西方军火商宣传的那样弱,与西方主战坦克应该是基本相当的。 与T-80相比,“黑鹰”采用了更好的防护技术。首先在外形上,高度降低到2米以下,在战场上更难被发现。其次,炮塔一改T系列的圆形铸造炮塔,采用类似西方带尾舱的焊接炮塔。炮塔前装甲倾斜71度,大大提高了来袭弹药跳弹的概率。为防止二次爆炸效应,“黑鹰”还运用了西方坦克的防护思想,在弹仓与乘员之间用高强度的阻燃抗拉复合材料装甲板隔开;弹仓顶部装有可掀掉的装甲板条,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掀掉板条向外排出,而不会进入乘员室。这样既不会伤及乘员,对车辆本身的伤害也减到最小。 车体前装甲与炮塔正面装 甲为模块化装甲,可根据威胁与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更换。俄有关方面声称,在更换装甲时只需打开装甲间的焊接点即可。至于这种先进主装甲的厚度和材料组成,目前仍是俄军的最高军事机密,没有任何资料披露过。俄一些防务杂志则称,这种主装甲为俄最先进的复合装甲,在性能上与美国的贫铀装甲相媲美。装甲材料是在淬火硬钢板内交替嵌入贫铀材料、特种塑料层、受控变形层而组成的,防穿甲弹与破甲弹的能力分别相当于900毫米和140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黑鹰”坦克炮塔和车体的前装甲的防护能力,要高于以往任何一种T系列主战坦克。 在车体前装甲和炮塔前主装甲上安装的标准组件式附加反应装甲,并不是西方以前认为的“接触一5”型,而是俄罗斯新研制的。这种新型的附加反应装甲除了能防御空心装药破甲弹与穿甲弹的攻击,还可以有效防御采用串联战斗部的反坦克武器的攻击。“黑鹰”车体前斜装甲板上并排安装有两排这种型号的反应式装甲块(呈倒品字型),每排有5块;炮塔正面两侧各有7块。为增强对攻顶式武器的防御,反应式装甲块从火炮防盾上方向后、一直延升到炮塔顶部后部边缘,覆盖了整个炮塔顶部。当该型反应式装甲与“黑鹰”的基本装甲结合使用时,应该可以防住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现役和在研的反坦克武器了。 为加强“黑鹰”侧翼的防护能力,设计人员在前5个负重轮(注意,T-80U/UM/UMl是前3个负重轮)的上半部侧裙板上也安装了反应式装甲块。不过该反应式装甲块与车体的反应式装甲块不同,它的外板仍为钢板,而内板则采用三层橡胶压成的橡胶板,为的是防止反应式装甲爆炸时内板伤及履带。为防止地雷对坦克的伤害,“黑鹰”车体前部下方安装了用橡胶纤维制成的挠性板,用于提前扫除带触杆式引信的反坦克地雷 “黑鹰”还安装由俄罗斯机械生产设计局和相关企业联合研发的“阿雷纳”主动防护系统。俄坦克专家评估认为,安装“阿雷纳”的“黑鹰”比不装“阿雷纳”的T-80UM,坦克防护力最少高出3倍以上。再加上先进的复合多层基本装甲和附加反应装甲,拥有三层防护系统的“黑鹰”坦克的防护能力将跻身世界上最先进行列。坦克驾驶员的座椅如同T一80U那样挂在车体顶甲板上,可有效防止地雷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直接传递至驾驶员。此外,“黑鹰”还配备了先进的“图曼”快速探测,灭火抑爆设备、三防系统、“图恰”热烟幕发射系统等。 火控系统 俄制坦克的火控系统一向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一直成为西方对苏/俄制坦克口诛笔伐的重点之一。俄方迄今没有公布“黑鹰”火控系统的详情,只对外宣称是一种新型的数字稳像式火控系统,在性能上至少与美国M1A2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相当。目前惟一得知的是,该火控系统具备全自动跟踪、识别并按优先顺序排列威胁目标的功能。 这种能力不要说以前的俄制坦克,就是西方最新型主战坦克也不具备。此外,“黑鹰”还安装C3I系统,将为俄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一改俄制坦克怯于夜战的弱点,“黑鹰”的车长与炮长都有独立的全景稳定式可见光/热像仪,具有搜索、发现和指示目标的能力。在无星光夜晚的有效作用距离可达3700米,目前西方最新型热像仪的水平也不过如此。“黑鹰”还用二氧化碳激光测距机代替了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前者不但对眼睛安全,而且测量距离与穿透距离也更远。先进的数字式弹道计算机能够精确修正活动目标的提前量,并有本机自检能力,可根据目标距离与横向运动速度、自身运动速度、火炮耳轴倾斜角和身管磨损量、外界温度、大气压力、横风速度以及选定的弹种,计算出弹道参数。 由于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黑鹰”在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时,主炮和并列机枪依然能对运动/静止目标实施有效攻击,命中率高达85%。“黑鹰”的车长依然拥有超越控制能力,即可超越炮长操纵火炮对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机动性能 “黑鹰”的动力系统暂时采用T-80UMl上的动力系统,即1台1500马力的GTD-1250G HP型燃气轮机。与T-80U,UM使用的GTD一250G型燃气轮机相比,HP型采用了一种液压容积调节机构,能够将坦克的越野速度提高31%,有效使用寿命延长27%,油耗减少9%。据说目前正在试验安装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黑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性能良好的动力传动系统有着高可靠性的磨擦装置、液力减速器及制动器,完全适应燃气轮机的特性,保证了“黑鹰”在各种复杂的战场条件下有最好的机动性。该动力传动系统使坦克在标准路况下的平均速度提高12%、转向速度提高33%、行动机构寿命提高50%、传动装置寿命提高50%。 “黑鹰”坦克的行动装置为传统结构形式,其履带传动装置包括2条短销挂胶装置、14个带胶铝制负重轮、12个外置的减震托带轮、2个全金属诱导轮、2个主动轮、2个履带调节器。因为使用了高质量的材料,使其维护相对简单,排除故障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黑鹰”仍运用了扭杆弹簧独立悬挂装置,在第1、第2、第6个轴和第7悬挂总成以及金属制动器上装有液压减振器,维护与修理都相当简单。另外,车辆的操纵仅通过方向盘、节气门和踏板3个控制装置来实现,操纵系统非常简便,使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减轻,能集中精力处理战场、地形等其他情况。 “黑鹰”坦克有1个主油箱和5个外组油箱,主油箱位于车体内,外组油箱位于履带上方。当长途行军时,车体尾部可加装2个容量分别为300升的桶形副油箱。使用主油箱和外组油箱时,最大公路行程超过400千米;如果加上使用副油箱,则可达到500千米左右。而且所有的油箱都用1个加油口加油,坦克一次加满所有油箱的时间仅需15分钟。 “黑鹰”坦克有着很强的涉水能力。因进气口在炮塔后面,距离地面较高,所以在无准备的情况下,“黑鹰”可涉渡水深1.8米的河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能涉渡水深达5米的河流,并且潜渡的距离不受限制。 俄罗斯“黑鹰T-80UM2”主战坦克
18
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 中国094型核潜艇 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美国的“ 海狼”级核潜艇
“ 海狼”级核潜艇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静音能力,早期核潜艇噪音级别高达160分贝,80年代的“洛杉矶”级已降低到118分贝。而“海狼”级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将噪音降到了90-100分贝,这一水平已低于海洋背景噪音。 海狼级核潜艇 “海狼”级潜艇于1989年开始首艇建造,1998年开始装备美海军。该级艇原计划建造30艘,总开支达360亿美元,用于对付苏联的大洋深水潜艇的威胁。然而由于冷战的结束,近年美海军新战略的出台,促使美国政府改变了原计划,确定只建造3艘深海型“海狼”级潜艇,转而研制适于在沿岸浅海水域作战的、可用于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对付地区性冲突的新型核动力攻击潜艇。“海狼”级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它艇长107.6米,直径12.9米,水下排水量9317吨。“海狼”级潜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适应多用途、多种区域作战。其艇体设计独特,采用较小的长宽比,指挥台围壳设计成流线型而不是传统的矩型,改善了机动性和阻力特性;艇体坚硬足以穿透冰层,且覆有吸声吸层以提高安静性,可执行包括北极冰下海区的作战任务;尾部首次采用呈“木”字形的6个安定面,提高了可靠性。采用S6W大功率高性能反应堆,输出功率达60万马力,水下航行速度在35节以上。 第二,隐身性能提高。该级潜艇采用喷水推进,艇体表面敷设消声瓦,各种升降装置采用了反雷达波的迷彩涂层以及其他先进的隔振降噪措施,隐身性能极为突出。其推进系统和螺旋桨噪声仅为改进型“洛杉矾”级的十分之一,是第一代“洛杉机”级的七十分之一。 第三,作战效能高。“海狼”级的武器装载量极大。通常装备有12枚“战斧”式对地攻击导弹、若干枚反舰巡航导弹以及MK48重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等,总备弹量达50枚,为现役“洛杉矾”级武器装载量的2倍。此外还有8具660毫米直径的鱼雷发射管。MK48-5型重型鱼雷既能攻击舰又能反潜,是目前“洛杉矾”级使用的MK48-4型鱼雷的改进型。该型鱼雷航速60节,航程4.6万米,潜深1200米,战斗部装药100千克~150千克,制导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除在一般海情工作外,还能适应恶劣海情,可在浅水海域和冰层以下有效工作。“战斧”式巡航导弹既可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又可用于对陆上目标实施打击,并具有战术和战略两种作战能力。“鱼叉”式反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是美国核潜艇普遍装备的一种导弹。 第四,光电设备先进。该级核潜艇装备了目前最先进的N/BSY-2型综合作战系统,从而使其战斗性能超过以往任何一种攻击型潜艇。另外,还装备了由AN/llQQ-SD型主动被动综合声纳T13-16被动拖曳基阵声纳和T13-23型基阵拖曳声纳等组成的声纳系统,因此,其水下探测距离成倍的增加。“海浪”级潜艇由于造价太高(平均每艘造价24亿美元),所以其第三艘的建造计划曾一度被中止,直到1993年才得到美国国会批准继续建遗,不过,该艇将是“海狼”级潜艇的最后一艘。由于“海狼”级潜艇建造计划受到挫折,一个以多任务为主要作战使命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的计划(NSSN)“百人队长”计划正在进行。同级舰艇SSN-21海狼、SSN-22康涅狄格、SSN-23吉米-卡特。 研制背景 目前,作为美国攻击型核潜艇主力的洛杉矶级潜艇,是一型性能先进的多用途潜艇,但因该级艇在设计时的主要使命是支援航空母舰作战,它的反潜能力不能满足过高的反潜战探测要求。与洛杉矶级潜艇同时期设计的“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是主要用于反潜的低噪声潜艇.由于各种原因仅建造了一艘就没有再造了。要想在洛杉矶级潜艇上继续进行改装,以便使其性能全面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自长尾巴级攻击型核潜艇设计以后,几级新潜艇都是在前一级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来,30多年来未进行过完整的重新设计。例如:鲟鱼级潜艇是在长尾鳖和大鲐鱼级潜艇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而洛杉矶级又是在鲟鱼级的基础上放大尺寸和增大功率发展而来的。这几级潜艇几乎等于每隔几年放大一些尺寸,进行一些可以接受的改进而发展来的。然而,洛杉矶级潜艇自1976年服役后,由于作战需要,在原有的空间里已经先后增加了许多设备。例如:自SSIH719“普罗维登斯”号开始,在首部声纳和耐压壳体前端之间安装了12具发射“战斧”导弹的垂直发射;从SSN711“圣胡安”号开始,又在艇内装设了SUBACS新型作战系统;另外,各艇还增设了AN/BQR一23型拖曳阵声纳系统以及附属设备。这些改装占据了许多容积,使得洛杉矶级潜艇改装的潜力达到了极限,再靠放大尺寸进行改型已不合适了。况且该艇是60年代末设计的产品,也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了,所以需要设计一种高质量的攻击型核潜艇,以作为美国海军21世纪的主战潜艇,于是SSN21海狼级的研制提到了日程。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海军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海军必须保证海狼级潜艇的各项战术技术性能均超过原苏联新潜艇,不是一般地提高性能,而是要在量级上有新飞跃,使其成为一级噪声低、航速快、下潜深、武器强的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艇型 海狼级潜艇的外型一反美国核潜艇长期以来倾向用的较大长宽比的传统。重新采用了象1953年建造的“大青花鱼”号试验艇那样的小长宽比的良好水滴型线型。“大青花鱼”号潜艇是在流体力学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造的试验艇,该艇试验已经证明:长宽比在7-5左右首尾呈漂亮的纺锤样式的水滴型线型,具有水下航行的最小阻力。海狼级与洛杉矶级相比,长度由109.9米减少到99.4米,缩短了10.5米l宽度则由10.1米增加到12.9米,加宽了2.8米;长宽比由10.88降到7.7;排水量由6900吨增加到9150吨,增加了30%以上。采用这样的艇型为海狠级潜艇带来如下好处: 1.在给定排水量下,减少了艇体的湿表面积,从而使该艇对主动声纳信号的反射面积减少,增加了潜艇的隐身性能。 2.在给定排水量和主机功率下,由于艇体减少丁阻力,提高了潜艇的航速。 3.减少潜艇的回转半径,改善了机动性, 4.小长宽比线型使耐压壳体直径增大,从而使舱室领冒更加灵活,可以允许容纳更多的新型设备。 该级艇的指挥台围壳布置在距首端艇长的1/3处,其形状也改变了以往美国核潜艇所采用的较高大围壳形状,而将其设计成窄小的流线型围壳。 首水平舵重新安装在首部舷侧,其原因一是由于指挥台围壳窄小难以安装首水平舵,另一是考虑要提高首水平舵的效率。首水平舵布置在首部以后,会给首部声纳带来流体噪声和高速航行时纵倾控制的困难.同时在靠离码头和冰区航行时也为该舵带来碰撞的危险。为此,该艇将首水平舵作成可伸缩式的,在艇中低速航行需要使用水平舵时,将舵伸出使用。而高速航行、离靠码头和冰区航行时,将舵收回到艇体以内,外面用自动启动的盖板将舵孔封闭,从而解决了该舵改变布置后产生的上述问题。 该艇的尾部布置有美国核潜艇通用的十字形交叉尾鳍,与一般潜艇不同的是在该十字形尾鳍下方左右舷45度位置增加了两块带端板的稳定翼,其目的是增加潜艇的稳定性,避免转向时出现倾角过大的现象。 结构和材料 该级艇的结构仍然是采用美国核潜艇传统的单壳体形式。对于该级艇的结构是采用单壳体,还是象原苏联潜艇那样采用双壳体结构,以便更有效地降低武器命中时的破坏程度和提高艇的生命力,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还权衡了各种利弊,最后仍然决定采用单壳体形式,以便节省腿壳材料和加快建造周期。对于艇体材料的选取,美国还不能象原苏联那样采用铝合金,原打算采用正在研制的HY—130高强度钢,该钢的屈服强度为91公斤/毫米2,但由于HY—130钢的焊接工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除少量结构及海水管路经过严格的检验仍采用此钢外,海狼级潜艇主要的19种结构的构架、构件均改用已研制成功的既能抗震又能抗海水压力的HY—100高强度钢制造。此种钢屈服强度为82公斤/平方毫米,海狼级潜艇采用此种钢后,其下潜深度将比采用屈服强度为56公斤/平方毫米的HY—80钢建造的洛杉矶级潜艇增加25%以上。洛杉矶级的下潜深度为450米,海狼级的下潜深度将达到560—600米。为了满足海狼级潜艇在冰区作战穿透冰层的要求,制造好的壳体全部经过淬火处理使其变得更硬。由于使用了HY—100高强度钢,减轻了耐压壳体的重量,这样更有利于平衡由于安装更重的核反应堆和泵喷射推进装置所增加的重量,使该型艇获得更高的航速。美国海军还打算在HY—130钢过关后,在海狼级潜艇的后续艇建造时使用该型艇材,这样其下潜深度将会更深。 动力装置 海狼级潜艇的核动力反应堆采用了美国海军反应堆署近年来为水面舰艇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的S6W型加压水冷式反应堆。这种反应堆结构紧凑,输出功率大。其最大功率为60000马力,比洛杉矶级潜艇S6G型反应堆的35000马力功率增加了70%左右,其中,30%用于弥补其排水量的增加,另外40%用于提高该艇的航速,加上该级艇在减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该级艇的航速将达到35节以上,接近原苏联S级和M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航速。海狼级潜艇在选择反应堆时曾经考虑过鲟鱼级的S5W型,洛杉矶级的S5G型和俄亥俄级的S8G型等三型。S8G型反应堆因为太笨重,海狼级容纳不下,首先被淘汰。其它两型权衡利弊后,因功率过小等也没有采用。最后终于决定在攻击型核潜艇上首次采用S6W型反应堆。该反应堆功率大、噪声小、安全可靠、体积合适。为使该反应堆适应于深潜使用,动力装置的管路系统采用了高强度钢制造,使其更加安全。海狼级潜艇的推进装置采用了蒸汽轮机电力传动装置,并是第一艘采用“泵喷射推进器”的潜艇,因而使潜艇的噪声大幅度降低。 海狼级潜艇可执行反潜、攻舰、对岸攻击、布雷和为航母编队护航等项任务,是一级多用途的、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最初开始时美海军极力坚持要继续建造海狼级潜艇,直到保持30艘的规模为止。但该艇的高技术也无可避免的导致高造价。在冷战结束后,东西方的僵持已不复存在,各国都在逐年削减军费开支,而“海狼”单艇的造价已高达十多亿美元,如按预期目标完成30多艘艇的建造,那耗费将是巨大的,而且以目前的时局来看,实无这个必要。后经多方决定,“海狼”级一共将造四艘,而发展相对来说价格低、模块式结构,通用性的“百人队长”级多用途核潜艇,而这级核潜艇也将运用到“海狼”级上的成熟先技术,以适应未来时局的需要。 “海狼”攻击核潜艇的武器系统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一级真正的多用途潜艇。为适应未来作战需要,该级艇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和装载量,提高了探测能力和自动化程度,是美国迄今为止武器和攻击力量最强大的攻击型核潜艇。 概述 海狼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由洛杉矶级潜艇的4具增加到8具,分左右两排布置在首部,每排从上到下各4具。8管中6管直径为533毫米,2管直径增大到750毫米(也有报导全部改为750毫米直径)。直径增大的目的一是可采用自航方式发射鱼雷,增加发射时的隐蔽性,另一是为今后发射更先进的大型鱼雷等武器留有余地。美海军认为,即使象MK48-5型这样的重型鱼雷,也仅能勉强对付深水中的前苏联A级潜艇。为适应未来的海战,必须研制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新型鱼雷。该级艇为快速装填鱼雷或导弹,在首舱内鱼雷发射管后方配备有两套鱼雷自动装填设备,以便武器发射后能很快地重新装填,做好再次发射准备,提高武器的发射速度。该级艇鱼雷发射管数量成倍增加的原因在于能装载多种类型的武器和提高每个发射管的武器发射率。因为象洛杉矶级潜艇那样仅有4具鱼雷发射管,当发射MK48型线导鱼雷时,出于雷后拖着一条通过发射管的长导线,在导引鱼雷阶段和导线未被收起之前,该发射管不能重新装填鱼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每个鱼雷发射管的潜在发射率,影响了潜艇快速攻击目标的能力。如果潜艇还要同时对付几个目标,发射管装载多种武器,4具发射管显然是不够用的。为了适应短时间内快速攻击多个目标的要求,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是非常必要的。鉴于该艇的8具鱼雷发射管具有快速发射能力和首部尺寸有限布置困难,该级艇不装备洛杉矶级潜艇那种垂直导弹发射筒。 武器系统 海狼级潜艇由于要装载多种武器,攻击多个目标,而每种武器又要保持一定的基数,其武器装载量大幅度的增加。与美国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相比,武器数量由24枚增加到5O枚以上,增加了将近一倍。 武器的种类有MK48—5型重型鱼雷,”战斧”巡航导弹,MK60“捕手”型水雷和“西埃姆”型防空导弹等,各种武器的情况如下: MK48-5(ADCA)型重型鱼雷:该雷的使命既能攻舰又能反潜。该雷是日前洛杉矶级潜艇使用的MK48—4型鱼雷的改进型。改进后航速、潜深、声学性能和自导能力均比MK48—4型鱼雷有较大的提高。MK48—5型鱼雷直径为533毫米,长度5.85米,重量1582公斤,航速60行,航程46000米,潜深1200米,战斗部装药100一150公斤,制导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声自导,由于改进/电子线路,自导系统信息处理具有智能化能力。发动机为热动力斜盘机,主机功率500马力。该雷除在—般海情工作外,还能适应恶劣海情、浅水海域和冰层以下有效地工作,能比较有效地对付前苏联现投潜艇。 “战斧”多用途巡航导弹:该型导弹既可用于攻击海上航行目标,又可用于对陆上目标进行常规攻击或核攻击,具有战术和战略两种作战能力。该导弹长6.2米,直径0.5米,翼展3.2米,重量1224公斤,飞行高度15一100米,速度0.7马赫。反舰导弹射程为460公里,战斗部装药454公斤;对陆攻击导弹最大射程2500公里,战斗部装药454公斤或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制导方式为惯性或地形匹配加末端GPS导航精确定位自导,圆概率误差为10米。 “海长矛”反潜导弹:该导弹的主要使命是反潜,是美国80年代初发展的用于代替“萨布洛克”反潜导弹的一种新型导弹。该弹长6.1米,直径533毫米‘,射程100公里,发动机用固体燃料,战斗部为MK50型轻型反潜鱼雷。该型导弹发射后按—定角度飞出水面,然后在空中飞行,采用惯性制导导向目标,到达目标点后再进入水中,MK50型轻型鱼雷开启自导装置,转入主被动声制导进行圆周搜索,捕捉日标后自动攻击目标。 MK50型轻型鱼雷:该雷为美国最新一代轻型鱼雷,是MK46型的换代产品,主要用于攻击苏联潜艇。该雷长3.1米,直径324毫米,重量300公斤,航速为6O节,航程20000米,航深900米,战斗部装药为60公斤,定向爆炸,动力装置为闭式循环发动机,功率160马力,制导方式为主被动声制导,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该雷在航速、潜深、命中和杀伤威力等性能方面均比MK46型反潜鱼宙有显著提高,并于1990年投入批量生产。 “捕鲸叉”巡航导弹:该型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船,是美国核潜艇普遍装备的一种导弹。该弹长4.58米,直径324毫米,翼展910毫米,重量667公斤,速度0.85马赫,射程l10一130公里,巡航高度15米,末段攻击高度2—5米,战斗部装药227公斤,动力装置为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助推器,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加主动雷达末段制导雷。 MK60型深水水雷:该型水雷长3.68米,直径533毫米,重量908公斤,战斗部为MK46型反潜鱼雷,战斗部装药40公斤。该型水雷布放后,雷锚上装有声引信,作用半径为1000米,当声引信发现目标后,可自动释放鱼雷,鱼雷的自导装置开启导向目标。该级艇还可布放MK65型航弹水雷。 “西埃姆”型防空导弹:该型导弹是美国8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的一种水下发射的自卫式近程防空导弹,主要用于对付反潜飞机;该型导弹长2.54米,直径145毫米,重量67.5公斤,采用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导引,装有高能炸药的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近炸引信,最大速度为超音速,动力装置为二级固体发动机。 综合电子系统 海狼级潜艇装备了美国最先进的新型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从而使其战斗性能超过以往任何攻击型潜艇。美海军近年下大气力,研制一种先进的潜艇作战系统(简称SUBACS)。1989年,SUBACS-A型已研制成功,首装在洛杉矶级SSN751“圣胡安”号潜艇上,称为AN/BCY-1型作战系统,使该艇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AN/BCY-2型(SUBACS-B型)是A型的改进和发展。主要的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装备了新型的拖曳细线基阵和被动保角阵列,使声纳的探测距离成几倍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探测能力。二是增加了集中信息管理系统,使艇上各种探测设备和通信手段所获得的信息能迅速的得到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武器的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三是改善了操作功能,显控台、标图系统、操作系统、水声电子对抗系统和外部通信系统均得到改进,使潜艇由目前的人工或有限的计算机控制改为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从而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提高了武器发射能力。第四是提高了可靠性和生存能力。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声学系统、控制系统和声对抗、电子系统,并将探测、识别、跟踪、分析、传递、决策、执行等任务融为一体,通过总线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相连。如果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另一台计算机可自动执行该机任务,增强了生命力。第五是装备了冰下声纳和导航系统,提高了该艇的冰下作战能力。所以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与AN/BCY-l型系统相比,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改善了火力控制能力,因此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主要由声纳子系统和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声纳子系统由AN/BQQ-5型主被动综合声纳、TB-16被动拖曳基阵声纳和TB-23型细线基阵拖曳声纳、被动保角阵声纳、AN/BQQ-15型冰下探测声纳、探雷避雷声纳及增强积木式的声信号处理装置等组成。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子系统由显控台、操作板、标图系统、武器发射控制设备、声对抗和电子战系统等部分组成。 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的硬件由UYK-44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高分辨率显示器、高速度集成电路、光纤总线、接口设备等新一代的尤器件和先进设备组成。该系统之所以先进,更在于它有一套内容十分丰富和先进的应用软件,这套软件将艇上的各种音响及电磁探测装置和各种通讯手段综合为一体,迅速分析捕获到的各种信息情报,并及时向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需要攻击时及时向指挥员提出应使用的武器和数量,需要防御时则向指挥员提供对抗措施和本艇的机动方案,实时显示战场态势和数据,并提供平时艇员的训练功能等。因此,该软件系统十分复杂,程序量高达3200万条指令,其中200多万条使用新的ADA语言编制,完成达一软件需要800人年,由于美国工程技术人员紧张,所以AN/BCY-2综合作战系统的软件工程至今没有完成,目前已成为海狼级潜艇建造进度的关键问题。 真正安静的潜艇-“海狼” 为了提高潜艇的隐蔽性和充分发挥声纳的探测能力,各国海军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潜艇的减振降噪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求在潜艇的安静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来提高潜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美国60年代初的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噪声为156分贝,鲤鱼级为160分贝。到1965年,新一代的拉裴特级和鲜鱼级核潜艇,噪声降到了135分贝,比其上一代艇降低20多分贝。随后,又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安静型核潜艇“一角鲸”号和“利普斯科姆”号。到80年代中期,新型的洛杉矾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降到了l18分贝。美国在20年内潜艇噪声下降了近40分贝,使其在潜艇安静性方面一直保持着优势。 前苏联在60年代时的H、E、和N级核潜艇的噪声为160分贝左右;1975年,V-I、V-II级核潜艇的噪声降到150分贝。此后,前苏联从V-III级核潜艇开始,抓紧了对噪声的综合治理,率先在非耐压壳体外面敷设了新型消音橡胶敷层(消音瓦),使该艇的噪声降到140分贝以下。进入80年代以后,前苏联潜艇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噪声大幅度降低。到1985年前后,新型的S级、M级和鳖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降到了125—130分贝。前苏联在综合治理潜艇噪声的10年间,使潜艇噪声下降了30分贝,大大地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为了继续保持在核潜艇质量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在海狼级潜艇的设计中首先对安静性给予了特别重视,在该艇上集中了美国历年来在降噪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最新成果,要求该级艇要比现役的洛杉矾级潜艇安静好几倍,在降噪量级上要有一个飞跃。 核潜艇的噪声源主要有三种,机械吸声、螺旋桨噪声和水动力噪声。机械噪声是潜艇内各种运动机械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它们通过基座、马脚等与艇体连接的部分,将这种振动与噪声通过艇体传到水中辐射出去。核潜艇的机械噪声尤以一回路主循环泵、减速齿轮箱、液压系统最为严重,前两者是核潜艇的主要噪声源。螺旋桨噪声主要由空泡噪声、叶片噪声和螺旋桨振动产生的噪声组成。水动力噪声是水分子的湍流噪声,主要发生在艇体表面的孔穴、突出体、指挥台围壳和尾部等部位。 海狼级潜艇针对以上噪声源实行了综合治理。从艇体外型、结构、布置、设备选型、减振消声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层层把关,严格验收,以求使该艇在降噪方面有个量的突破,成为真正安静化的潜艇。为此,该艇在安静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该艇级的核动力装置采用了自然循环反应堆,降低了回路的噪声,提高了战术机动航速。一般核潜艇的反应堆,在一回路的管系中安装有较大功率的主循环水泵,其作用是使一回路的载热剂循环起来,将反应堆压力壳内核燃料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带出,在蒸发器内将二回路的水加热成为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同时,一回路的载热剂在蒸汽发生器中获得冷却,再循环回到反应堆继续工作。所以核动力装置工作时,主循环泵要不停地转动,产生了很大的振动和噪声,成为核潜艇主要噪声源之一。海狼级耐压壳直径为12.9米,较一般攻击型核潜艇直径增大了2.8米,故可采用高度较大的S6W型自然循环反应堆,同时可将蒸汽发生器布置得更高。因此,当反应堆运行时,利用一回路的载热剂在蒸汽发生器前后的温差和载热剂本身的重力,就能在反应堆内自然进行工作,而无需使用主循环水泵,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一回路的工作噪声。海狼级潜艇靠反应堆自然循环方式工作可获得20节的战术机动航速(低噪声最大航速),远高于原苏联80年代新造的S、M和鲨鱼级攻击型核潜艇10节的战术机动航速。以往美国在核潜艇上采用自然循环反应堆的还有“一角鲸”号和俄亥俄级,实践证明它们在中低速航行时,噪声比其它核潜艇明显降低。使用自然循环反应堆不但消除了主循环泵的噪声,同时还能节约反应堆的功率。因为主循环泵工作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高速时其消耗甚至可达10%,总功率,节约的i支部分功率可用于提高潜艇的推进功率。海狠级潜艇采用了新型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取消了减速齿轮箱,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潜艇的噪声。以往美国的核潜艇几乎全部采用蒸汽轮机减速齿轮推进方式,蒸汽轮机的工作转速为6000—7000转/分,而螺旋桨的最佳转速仅为200—300转/分,蒸汽轮机要带动螺旋桨工作,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增加一个大型的减速齿轮箱来进行变速。该齿轮箱工作时将产生强噪声,是核潜艇的主要噪声源之一。 海狼级潜艇采用电力推进后,由蒸汽轮机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流驱动一个低转数的主推进电机,以带动螺旋桨工作。美国以往在“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上也采用了蒸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使用证明潜艇的噪声明显降低。但该艇权造了一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制造主推进电机的钢材太重,以至功率和足寸不能设计得太大,电机太重将使潜艇尾部过重而难以平衡,电机太大又不好布置。所以,尽管“利普斯科姆”号潜艇降低了噪声,但航速却不能提高,仅达到22节。近来美国已研制成功用于推进电机的高强度轻质混合材料,井在潜艇主推进电机上获得了应用。大功率、小尺寸、重量轻的主推进电机成为现实,为海狼级潜艇采用电力推进提供了方便。 海狼级潜艇采用了新型的“泵喷射推进器”,减少了螺旋桨的噪声。潜艇的螺旋桨由于叶片周向载荷的不均匀,旋转时将会产生空泡、鸣音和振动,发出高强度的噪声。为了降低螺旋桨的噪声,各国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研究出双反转螺旋桨、七叶大直径螺旋桨、香蕉型浆叶大侧斜螺旋桨、高阻尼材料螺旋桨等。这些桨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桨叶处的水流和压力状态,减少了螺旋桨的振动和噪声,并在各类潜艇上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泵喷射推进器”是近期发展的新型推进器,先在美国MK48型海狼级潜艇采用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系统,去掉了减速齿轮箱。鱼雷上成功地得到运用,后推广到潜艇上来。英国在1983年建成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上首先采用了这种推进器,其噪声级比当时英国最安静的常规潜艇奥白龙级还小。所谓“泵喷射推进器”实际上是在一个多叶片、大螺旋桨外面罩以导管、导营的前方有一圈固定的导向叶片作为定子,螺旋桨在导管内作为转子低速转动推动潜艇运动。这种推进器既能改变螺旋桨叶片的压力分布,防止空泡产生,又能改善尾流性能,减少尾波的形成,使航迹模糊,导管还可以屏蔽螺旋桨噪声辐射,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螺旋桨的噪声,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艇上所有的运动机械都经过了严格的降噪设计,并进行丁严格的检测,且通过机械绝缘和减振的方法,来减小振动机械与结构向艇体传送振动能量,以减弱和消除噪声。为此,所有设备都安装在高效能减振机座、弹性支座和弹性减振器上,重要的主机、辅机等机械采用丁整体双层减振基座,振动较大的设备采用缓冲振动的覆盖层和空气夹层等,来减小机械振动:系统管路采用尽可能多的弹性连接管与艇体相接,对流体强烈作用的管路采用降低流速、局部管路采用阻尼软管和力口消音器的办法,来减少流体冲击振动和隔绝此种的振动传到艇体上。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机械噪声和管系流体噪声的辐射,从而降低了潜艇的噪声。 该艇外表面设计得非常光滑,很少有突出体暴露。艇体与指挥台围壳上的开孔数量降到了最少,大的开孔均设计了活动盖板,该板能自动启闭,关闭后的艇体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到开孔,从而降低了艇休的水宛动噪声。另外,该艇的指挥台围壳与艇体的交接处采用了弧形圆滑过渡,减少了围壳与艇体问流体的干扰,降低了阻力和噪声。在艇体的结构设计时亦考虑到安静化的要求。主体结构采取了钢度大的单壳体形式,所有的构件都在实验室经过多次结构和激振实验,以避免产生局部振动和总振动。在轻壳体部位,甲板与耐压壳体不直接相连,其问采用弹性材料装甲连接。艇体材料使用了HY100高强度钢,使该艇的下潜深度增大到600米,增加了该艇的隐蔽性。该艇在艇体外部敷设一层厚厚的阻尼吸声橡胶(俗称消声瓦)。该敷层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纳的探测声波,又能隔缘和降低本艇的噪声,使艇体表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无回声层,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这种消声瓦是前苏联60年代首先开始研制的,并于80年代韧陆续装艇。这种消声瓦每块大小为85厘米-90厘米,厚度为80-150毫米,由合成橡胶制成。其结构为两层,外层为实心固体,内层设置了各种尺寸的尖劈形空腔和其他形状的孔洞,能针对敌方声纳系统工作频率的声波,使美国的BQQ-5型声纳系统和自导鱼雷检测前苏联潜艇的能力降低。前苏联S、M和壁鱼级攻击型潜艇敷设这种消声瓦后,据报导可使放方声纳探测能力降低50%一70%,本艇噪声降低10—20分贝。鉴于这种消声瓦隐身效果显著,西方海军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的机敏级和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均敷设了消声瓦。美国在洛杉矾级第20艘艇“圣胡安”号上开始,加装类似的吸音泡沫橡胶消声瓦。该级艇为了降低舱室内部噪声,除了在壳体内部和舱壁上大量地敷设吸声材料、在噪声强的设备上加装隔声罩、消音器和设立隔声室外,还采用了新型的有源消声技术。在空气噪声较大的战位和其它工作空间,针对该处的空气噪声特性设计出一种氏音响声源系统。该系统能发出与原空气噪声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响,来抵消该处原来的空气噪声,达到安静的日的。这种主动消声技术在新建的洛杉矾级潜艇的空调部位和噪声较大的舱室已经获得应用,在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也己采用。使用证明该技术对舱室空气噪声降噪效果明显。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采闲以上安静化措施后,使本艇的噪声大幅度地降低。据报导该级艇的噪声降低了15分贝以上,噪声级达到90一100分贝,这一量级已经低于海洋背景噪声。如果按声传播的指数规律,辜下降3—4分贝,声传播距离减少一半,该级艇歹辐射噪声量级非常低,将使敌人声纳难以检测到该艇,使该级艇成为一级真正的安静型潜艇。同时,该级艇的建成在噪声领域内使美国潜艇又将领先于世界,使海狼级潜艇成为21世纪初最具威力的攻击型核潜艇。 以下摘自《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手册》 (一)研制背景与计划 1.型号的产生 70年代以来,前苏联核潜艇进入大发展时期,几型新的高性能弹道导弹型和攻击型核潜艇同时开始研制,不仅数量超过美国而且技术水平如航速、武器装载量、下潜深度、辐射噪声等也和美国相当,有的还超过美国。特别是战略核潜艇的使用采取“抑留战略,”包括“台风”级和“德尔塔”-Ⅳ级等弹道导弹核潜艇,平时有85%以上都呆在基地里不出来,隐蔽在包括北极冰层之下的“庇护所”中,以备战时发动突然袭击。这些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美海军下决心要打破北极冰下为前苏联核潜艇一统天下的局面。 美海军从1978年5月开始探讨发展“洛杉矶”(LosAngeles)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后继艇。同时也替换“鲟鱼”(Sturgeon)级、“大参鱼”(Permit)级等攻击型核潜艇。先后研究过3种方案,即“鲟鱼”级的改进型,“洛杉矶”级的两种改进型。这些改进型艇的排水量只有5000t左右,造价便宜,航速较慢,虽然可以大批建造,但性能不够先进,尤其赶不上前苏联核潜艇的技术水平。 随后美海军提出了发展新型攻击型核潜艇计划,曾先后称为SSN-X、NA-SSN和新型舰队攻击型核潜艇(FAS),进行新概念核潜艇的设计。该计划于1980年末完成概念设计。由于是在21世纪使用的攻击型核潜艇,故命名为代号SSN-21。 2.研制计划 (1)计划概况 SSN-21级的概念设计完成后,美海军计划建造30艘,经费高达360亿美元,成为美海军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一项潜艇发展计划,被称为“海军现代化计划之基石”,遂于1989年订购首艇,并于1989年10月开工建造,命名为“海狼”(Sturgeon)号。 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国际局势趋于缓和,针对前苏联的作战目标已无必要,又由于首艇“海狼”号在建造过程中发生严重焊接质量事故,使造价猛增至25亿美元。因此,该级艇的建造计划经一再削减改为3艘。 SSN-21“海狼”级的研制目标是: ①增强冰下作战能力,主要活动地区为北极,与前苏联核潜艇争夺北极; ②装备大量的武器,增强攻击能力; ③采用新型反应堆,使艇具有较高的航速,争取超过前苏联新研制的攻击型核潜艇; ④采用HYl00/130钢,增大下潜深度; ⑤采用将声呐、导航和武器控制系统综合到一起的潜艇先进作战系统SUBACS,采用先进的导航、通信、声呐及水声对抗设备,提高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 (2)研制时间表 开始探讨替代“洛杉矶”级核潜艇方案1978年5月 完成SSN-21级概念设计1983年初 完成SSN-21级初步设计1983年12月 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签订设计合同1985年7月 与电船分公司签订设计合同1985年8月 完成合同设计1986年10月 订购SSN-21“海狼”号1989年1月9日 订购第2艘艇1991年5月3日 订购第3艘艇1996年4月30日 首艇“海狼”号正式服役1997年7月19日 第3艘艇服役2005年12月 (3)研制单位 该级艇全部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GeneralDynamicsElectricBoatDivision)建造。 (4)研制经费 SSN-21“海狼”号核潜艇的造价为25亿美元。 “海狼”级核潜艇计划的总投资72.23亿美元。 3.使命任务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如下: ①该级艇是一级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主要使命是反潜; ②为美国海上水面舰艇编队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 ③攻击敌水面舰艇; ④进行屏障性巡逻和开展阻击战; ⑤布雷; ⑥向局部战争地区运送特种部队; ⑦攻击陆上各种目标和设施。 4.服役状况 “海狼”级核潜艇共建造3艘,目前首艇“海狼”号和第2艘“康湟狄格”号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服役(见图2.2-2),在建1艘,计划2005年12月服役。 图2.2-2美国“海狼”号攻击型核潜艇初次航行 (二)总体性能与装备 1.基本性能 排水量,水面/水下(t)8060/9142 主尺度,长-宽-吃水(m) 轴功率MW(hp)44.1(60000) 航速,水面/水下(kn)20/39 续航力(nmile) 下潜深度(m)610 艇员编制(名)134(军官14名) 动力装置1台S6W压水堆装置,2台蒸汽轮机,单轴,泵喷 射推进器,1台辅推进潜水电动机。 鱼雷发射管8具660mm(外径762mm)。 导弹“战斧”巡航导弹,携带TLAM-N,TAINS, TLAM-C/D弹头,TASM反舰导弹,“鱼叉”反 舰导弹。 鱼雷MK48ADCAP鱼雷。 水雷100枚(换装鱼雷)。 武器装载量52枚。 声呐BQQ-5D(V)2综合声呐,2部3BQG-5D被动侦察 声呐,TB29、TBl6D拖曳线列阵声呐,BQQ-15 冰下探测及避雷声呐。 导航“奥米加”无线电导航系统,2部WSN-3型静电 陀螺导航仪,WRN-6型GPS导航。 雷达BPS16Ⅰ波段导航雷达。 通信WSC-3型卫星通信,BRA-34综合无线电系统,极 低频通信。 综合作战系统BSY-2系统USC-38EHFJMCIS。 火控MK2FCS。 计算机UYK-43/44。 电子支援措施WLQ-4(V)1;BLD-1侦察措施。 对抗措施鱼雷诱饵WLY-1系统。 2.总体布置与结构 该级艇采用水滴形艇体,长宽比为8.34,接近最佳长宽比,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航速。首部声呐罩为钢制的,为防止受冰层破坏,提高破冰能力。指挥台围壳矮小,位置更靠近首都,将围壳舵改成首水平舵,且比较偏低,能够伸缩,有利于冰下活动。采用“木”字型尾舵,操纵性好(见图2.2-3)。 该级艇采用单壳体结构,耐压艇体分为三大舱,指挥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每个分舱都比较大,因而不沉性并不重要,主要靠隐蔽性提高生命力。该级艇体采用HY-100钢,下潜深度可达610m。 该级艇第3艘艇结构有所调整。鱼雷舱调整后具有更大的空间,可容纳50名突击队员。装备了较大的逃生舱,救生能力强。艇体采用HY-130钢,提高了艇的强度。 3.动力装置 该级艇采用一台S6W压水堆。这是美海军为该级艇新研制的一型压水堆,是在S5W和D2W反应堆基础上研制的。该型堆采用钚基新燃料,热功率250MW,可提供轴功率44.1 图2.2-3美国“海狼”级核潜艇结构图 MW(60000hp),使艇航速达到39kn。堆芯可满功率运行13000h,换料周期为25-30年,与艇同寿命。该级艇采用2台蒸汽轮机,单轴,泵喷射推进器。 4.武器系统 该级艇装设8具660mm(外径762mm)鱼雷发射管,一次攻击能力强。为了集中作战使用武器方便,艇耐压壳外不再装设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筒。艇上携带MK48ADCAP线导鱼雷,在40/55kn航速下,航程达50/38km,潜深900m;“鱼叉”反舰导弹,射程130km;“战斧”巡航导弹,装备核弹头对陆攻击射程达2500km,装备常规弹头对陆攻击射程900~1204km,对舰攻击射程达460km,命中精度高;换装鱼雷可携带100枚水雷。未来将装备“海矛”反潜导弹,射程100km。雷弹武器装载量,共52枚,攻击威力大。该级艇的武器系统能够快速反应,鱼雷发射后能够快速装填,以保证战斗进行。 5.电子设备 该级艇装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声呐为BQQSD(V)2综合声呐,包括TBl6D/TB29拖曳线列阵声呐、BQS24主动高频测距声呐及BQGSD被动侦察声呐等8部声呐。导航系统有专为攻击型核潜艇研制的2部WSN-3型静电陀螺导航仪、“奥米加”无线电导航系统、WRN-6型GPS接收机等,以及BPS-16型工波段导航雷达。通信系统包括WLR-7型低频、甚低频接收机、R-1051/URR中、高频接收机、WLR-10超高频接收机、BRA-34综合无线电系统、WSC-3卫星通信以及极低频通信设备。 艇上装备了MK2FCS火控系统、BSY-2综合作战系统及UYK43/44先进计算机,对探测系统、导航、火控、通信及作战指挥系统的信息统一处理,高度自动化,作战反应迅速,可同时对付多目标,提高了艇的综合探测和攻击作战能力。 (三)技术特点分析与述评 1.技术特点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美海军第六代攻击型核潜艇,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1)攻击力强 该级艇装有8具660mm大直径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ADCAP鱼雷、“战斧”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海矛”反潜导弹等各种雷弹武器,还可布放MK60“捕手”深水反潜水雷。艇上装有52枚武器,可攻击多种目标,齐射率很高,是装备武器最多的攻击型核潜艇。美海军为该级艇发展了BSY-2潜艇先进作战系统,将声呐、导航和武器控制系统综合到一起,统一进行信息处理,可缩短潜艇对目标的反应时间,增强作战能力。 (2)航速高,机动能力强 该级艇装备了美国专门为其研制的S6W高性能反应堆装置,采用钚基新燃料,发展了新型泵、阀门和控制设备,设计了新型蒸汽发生器等换热设备,因而功率密度达60-70MW/m3,堆功率达到250MW,使该级艇航速达到39kn,是美国在役的航速最高的核潜艇,因而机动能力强。 (3)装备长寿命高性能反应堆 该级艇S6W反应堆具有长寿命堆芯可满功率运行13000h,在艇25~30年服役期内不用更换核燃料。这样节省经费,减少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提高在航率。新反应堆采用新材料、新设计和新设备,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4)噪声低,安静性航速高 该级艇集中采用了美国多年以来降噪技术研究的成果,包括对S6W反应堆装置经过了严格降噪设计,采用了浮筏减振,泵喷射推进器,在艇壳外表面敷设了72000块消声瓦,使艇的辐射噪声比以前降低50dB,使艇的低噪声航速达到20kn,比过去提高一倍。 (5)下潜深度大,隐身性好 该级艇采用HY100/130钢作艇壳材料和先进的潜艇结构,因而下潜深度达610m,是美国下潜最深的潜艇。艇上除降低噪声外还采取了消磁,减少红外特性等一系列隐身措施,被称为具有“隐身性的潜艇”。 (6)探测能力强 该级艇采用了改进型声呐系统,包括大孔径被动测距基阵、拱形基阵和细缆型拖曳线列阵等,新的潜艇结构为改进声呐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级艇声呐可以迅速对隐藏在海洋深处的敌方核潜艇定位,先敌发现目标。 (7)增强了冰下作战能力 该级艇的结构适于在冰下航行,长宽比较小,将首水平舵从指挥台围壳移至首部,尾部采用“木”字形舵;首部的橡胶声呐罩改成钢罩,防止声呐受冰层的破坏,提高破冰能力。 2.技术改进 “海狼”级核潜艇将进一步改装新型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海矛”反潜导弹,以提高攻击能力。同时,将进一步改装电子设备,以提高综合作战效能。第3艘艇采用HY-130钢作艇壳材料,改进鱼雷舱,装备特种作战部队。 3.发展前景 冷战结束后,前苏联核潜艇减少,“海狼”级核潜艇的作战区域和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再加上“海狼”级造价过高,所以仅造了3艘艇该项计划就中止了。 中国094核潜艇 对于中国海军是至关重要的,该级艇目前正处于设计阶段,预计将利用从俄罗斯和西方获得的技术。美国海军情报局认为:“094型将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潜艇(废话,还能越造越小?!:-( ),预计将比‘夏’级潜艇有明显改进,安静性和传感器系统性能有所提高,推进系统也要可靠得多。” “更重要的是,094型将装载十六枚新型导弹,在数目和性能上大大超过‘夏’级核潜艇上装载的十二导弹。094型在渤海造船厂建造。预计将在本世纪初下水服役。” 型核潜艇将装载新型“巨浪-2”(JL-2)弹道导弹,射程超过4000海里(7400千米)。因此,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能够从中国近海的活动“阵地”瞄准美国的目标区。 关于中国海军新一代核潜艇093/094,民间与国外媒体一直猜测颇多,但多有不实。在此,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此前关于"093/094已经于2001年服役"或者"093/094已经大量建造"的说法都是不实的。一些技术瓶径(主要还是"心脏病"——反应堆)使093/094项目大大延迟了,不过各位军友可以放心:这个压倒了中国航母计划的"093/094";这个"二十年磨一剑"的093/094,必是精品。 (1)反应堆仍是压水堆(而非此前国内军友们热炒的"高温气冷反应堆") 此前国内军友们此前国内军友们根据中央电视台一则"中国10MW高温气冷反应堆实验堆成功开车"的新闻,再加之国内早已流传的俄罗斯核专家携带技术资料在中国工作的种种传言......使许多军友对"093/094将装备高温气冷反应堆","水下最高航速达到45节","安静性超过美俄"等传言深信不疑。 其实,稍微有写"基础知识"的军友就会知道:6000~8000吨的核潜艇一般装备两台90MW的反应堆或一台190MW的反应堆。 10MW的实验堆与90MW的军用堆之间是有巨大的技术距离的。 目前,中国能与美国比肩的军事领域只有激光。中国在反应堆技术上与美俄相差甚远,这决非几个美国不要的俄罗斯三流专家能解决的。(2003年10月4日补注:而093/094项目的延迟主要还是由于压水堆的"自然循环功能"技术不过关造成的。) (2)首次采用"浮筏减震"技术,安静性"大大"降低。(看清楚了,是"浮筏减震"而不是"筏减震") 与"筏减震"的被动减震相区别的"浮筏减震"是一项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主动减震技术。目前只有美俄英法和德国掌握。(听说日本也在积极研究这一技术。) 美国海军从60年代开始研究浮筏减震技术,于80年代取得成果,并应用于其核潜艇上,降低噪音15~20分贝。 苏联的浮筏减震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降低噪音30分贝! 中国的浮筏减震技术在90年代成熟。(有消息称:中国已将浮筏减震技术应用于091/092的现代化改装项目中。) (3)将装备"深海蓝激光信息传输系统" 中国"深海蓝激光信息传输系统"于世纪之交就已达到使用阶段。(领先于美国!)但由于压水堆技术不过关,使093/094项目延迟。 目前正在对"深海蓝激光信息传输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 中国"深海蓝激光信息传输系统"的研制成功将极大的加强中国最高统帅部与核潜艇之间的联系,并增加核潜艇的隐蔽性。(不用再定期上浮致水下几十米接收超长波信号,可以长期待在水下数百米。) (4)耐压壳使用新型材料,作战深度空前。 据不太可靠的消息称:093/094的作战深度达到了600米以上!(091/092才300米呀!)这条消息的真假我也不知道,各军友自己判断吧。 还是这条不太可靠的小道消息称093/094的耐压壳使用的是NS110超高强度钢材。(许多参数已经接近或超过钛合金,只是加工困难。) (5)装备了中央消磁系统,隐蔽性近一步加强。 (6)采用了"泵喷射推进系统" 这条消息的真假我也不知道,各军友自己判断吧。(不过我以为:093/094的第一批可能仍将使用由减震合金制成的7叶大侧斜低噪螺旋桨。) "泵喷射推进系统"即能防止螺旋桨产生的空泡,又能对噪音形成屏蔽。好处多多。 美国"佛吉泥亚"级,"海狼";法国"凯旋";英国"前卫" 都采用了"泵喷射推进系统" 。9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经做了大量的泵喷射推进系统的水动力实验,并进行了1/4与1/2模型实验。(2003年10月4日补注:最新信息显示,中国的泵喷射推进系统研制进展缓慢,尚未进入实用阶段。093/094的第一批仍将使用由减震合金制成的7叶大侧斜低噪螺旋桨。) 中国096核潜艇设想 据坊间以及网络上对于095潜艇各项主要性能的最新传闻,一般推估096潜艇艇长大约是150米(094为140米)、舰宽约为20米(094为12.5米),最大排水量若未超过两万吨(094为1.2万吨),至少也会在1.6万吨以上。该舰外形近似拉长的水滴型,采用双壳体设计,动力装置可能是两座一体化压水式核反应器和两座蒸气涡轮机之喷水推进方式,最大航速应可达32节左右。另外,由于舰体外壳使用高强度合金钢,所以其潜深可以达到600米,堪称世界之最。至于潜艇最为麻烦的噪音问题,该舰亦有特殊处理,除了安装减震基座于噪声源和在舰艇外壳敷贴高效能消音瓦之外,该舰上还有主动降低噪音装置,使得此舰在水下所产生的噪音大为降低,可能仅有95-100分贝,远低于094潜艇的115分贝。而相较于已经部署的092和094潜艇,096潜艇的确是一艘性能优异的庞然大物。 “北风之神”级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 由俄罗斯红宝石中央设计局设计的。潜艇长170米,艇宽13米,艇高10.5米,排水量1.7万吨,人员编制130人。其耐压壳体内分10个舱,主动力装置包括一个OK-650型反应堆和一个低噪音电动机,高速航行时采用核动力推进,低速航行时则采用电推进。最高速度26节,下潜深度超过450米,艇体表面贴敷了厚度超过150毫米的消声瓦,并在消除红外特征、磁性特征、尾流特征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独到的隐形措施。这些隐形技术使敌方无论在水中还是在太空都很难觅其踪。 在火力方面,第一艘“北风之神”上装有16个导弹发射筒、12枚洲际导弹,射程1.5万公里,命中精度为300~500米。预计2005~2007年,新服役的“北风之神”级潜艇将配备16枚最先进的“圆锤”潜射弹道导弹。另外,“北风之神”上还装备有大量的自卫武器:4~6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8~40枚鱼雷和反潜导弹,增强了自卫能力。俄海军还正在考虑将来在新的“北风之神”上装备速度达200节的高速 火箭鱼雷。这种鱼雷不仅能有效地反潜,而且也能反鱼雷。在电子系统方面,新式的“北风之神”艇上安装一套“公共马车”型自动作战控制系统和一套Skat型声纳系统,该系统包括艇首、舷侧和拖曳阵声纳。综合比较,俄罗斯的“北风之神”要强于美国的“俄亥俄”。 “圆锤”导弹是“白杨”-M型战略弹道导弹的潜射型,外形与“白杨”-M相似,配备固体燃料发动机,可以携带10枚核弹头,射程达8000公里。这种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对国际传媒的震撼力绝不亚于“白杨”-M。它名叫“圆锤”,音译为“布拉瓦”,北约编号为SS-NX-30。三级结构的“圆锤”导弹长度为11.5米(不含弹头),最大直径2米,发射重量为36.8吨。其安装弹头后的长度为12.1米。该导弹配备的发射筒长度为12.1米,直径2.1米。它采用了“白杨”-M的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机动弹头再入大气层、末端精确制导以及快速发射等大量新技术成果,突防能力极强,装备有超音速机动弹道,能够在 高空实施变轨机动。可轻松突破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19
俄罗斯的苏-35 美国的F22战斗机 中国歼-11战斗机
F-22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21世纪初主力制空战斗机,主要用于替换美国空军现役的F-15战斗机,在美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中占有最优先的地位。2002年9月,美空军正式将F-22改名为F/A-22,确立了F/A-22将兼顾制空与对地攻击双重任务。2005年12月,美国空军兰利空军基地的第27战斗机中队装备的F-22A率先达到初始作战能力(IOC),随后国防部表示F-22A已经达到战备状态。同时美国空军又恢复了F-22这一名称。在2007年进行的一系列演习中,F-22A创造了模拟空战击落144架“敌机”而自身无一伤亡的“神话”。尽管这一数字不可全信,但仍足以佐证F-22A性能的超前程度。 F/A-22的材料分布图如下。在机身制造上,F/A-22有着许多独创的新技术特点。例如前机身的舭状边缘,世界上最大的钛合金锻件——中机身隔框,传统航空材料(铝合金与合金钢)仅占全重的20%,钛合金比例高达36%,复合材料也达到24%。该机的整体式座舱盖尺寸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米x1米x0.76米的规模,重达163千克,可承受以相对速度1018千米/小时正面的一只1.8千克重飞鸟的撞击。该座舱盖采用聚碳酸脂透明件,厚度达20毫米,强度达到117~196MPa。该座舱因为强度很大,弹射座椅已经无法使用穿盖方式,改为使用火箭抛射方式。F-22后机身前后梁采用了热等静压钛合金铸件的电子束焊接结构。 F/A-22战斗机采用翼身融合体、双发双垂尾布局,综合优化曲面外形,截尖菱形上单翼,V形倾斜双垂尾,全动平尾,S形进气道,使飞机的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折衷(见题图)。据介绍,F/A-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约为0.1平方米,生存能力比目前的常规飞机提高18倍,作战效能是F-15战斗机的3倍。 F/A-22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19-PW-100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55.7千牛,发动机推重比达到10,飞机推重比达到1.1。发动机不开加力时,飞机能以M1.58作超音速巡航30分钟。这一特性对于高速突防、快速通过敌防空区极为有效,并可大大提高空中发射导弹的初始速度,使空射武器没有空带限制,这在双方迎头相遇的超视距空战中尤为重要。同时,超音速巡航能力还有利于快速追击,利用速度优势提高截击能力、扩大导弹的攻击范围和增加攻击机会。发动机装二元俯仰轴推力矢量喷口,可在俯仰方向变化正负20度,使飞机具有高的超音速机动性能和好的低速大迎角性能,最大迎角可达60度。飞机能在空中迅速变换自己的位置,使机头快速指向目标,并能在空中任一位置向敌机发起攻击。F/A-22的爬升率、盘旋角速度、滚转角速度、加速特性、盘旋半径、爬升特性、盘旋角加速度和滚转角加速度等性能都优于F-15战斗机。这些性能指标上的优势使F/A-22具有更强的空中格斗能力,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进行各种超常规机动作战。F/A-22的短距起降能力极佳,能在5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 俄罗斯的苏-35 苏-35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天候单座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它和美国的F-22、欧洲的EF2000同属一个等级。该战斗机于1986开始研制,1988年首飞,1995年正式装备俄罗斯空军。俄国人称它为苏-27М,西方人则称“超侧卫”。1992该机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展出,改名为苏-35。 该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稳定度技术,有一对小的全动鸭式前翼,是一种现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飞机。飞机前翼采用全电传操纵系统,偏转范围负15度至10度之间。前翼除能改善飞机在大迎角条件下的安定性和操纵性外,还能降低机身和机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气动力载荷,使飞机过载达10G。该机长22.2米,机高6.4米,翼展14.7米,空重18400千克,正常战斗重量25700千克,最大时速2.3马赫,最大航程4000千米,实用升限18500米。苏-35装置2台有推力矢量系统的AL-35F涡轮风扇发动机;机首装有一部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00千米,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机尾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可对尾追目标进行攻击。机载武器有1门30毫米机炮,14个外挂架,可挂各种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空舰导弹,以及各种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苏-35战斗机的性能优良,而“超眼睛蛇”机动和杀“回马枪”可以说是苏-35优越性能的集中体现。我们都知道,苏-27及苏-30战斗机都可以进行被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的机动。苏-35则更胜一筹,除了“眼镜蛇”机动外,还会所谓“超眼睛蛇”机动。1993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的国际航展上,一架苏-35和一架苏-30进行模拟空战表演,只见两架战斗机相互追逐,打得难舍难分。突然,苏-35作了一个水平方向的“超眼镜蛇”机动,将机头对准苏-30进行急射,苏-30被击中。苏-35的另一个“绝活”是会使“回马枪”。这是由于苏-35采用了装在尾锥内的后视火控雷达技术,可引导俄罗斯专门研制的P-73后射型近距空空导弹。这样,苏-35的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也就是苏-35的“回马枪”绝活,这是苏-35最为独特的设计。 性能参数 重量:空重1 8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jI 200千克外形尺寸:机长22 20米,机高6 36米,翼展I 5米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23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I 8000米,作战半径1 500千米 武器系统:1门jo毫米机炮,1 4个外挂架,可挂R 7j近距格斗空空导弹、E27/77中距空空导弹、Kh/29/59空地导弹、Kh/31/41空舰导弹,各种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中国歼-11战斗机( 尺寸数据:翼展 14.7米,机长 21.94米,机高 5.93米,机翼面积 62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16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22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30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M2.35(2500千米/时),海平面最大速度 M1.1(1345千米/时),升限 18000米,海平面爬升率:305米/秒,航程 4000千米。 武器装备:右侧边条根部装一门30毫米机炮,备弹149发,共10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 6000千克。 动力装置: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的双轴AL-31F涡轮风扇发动机,静推力 2*77千牛,加力推力 2*122.6千牛。 歼11战机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购买数架俄造苏27SK战机;第二阶段引进生产线和散件组装数架苏27SK战机(即歼11);自主研制、升级、改进苏27SK战机(即歼11B)。歼11B战机被定位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重点型号” 随着一系列技术瓶颈的成功突破,歼11B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性能已远远超过其原型机苏27SK,现已进入加速生产的“黄金时代”。 J11B采用的153项先进电子设备,全部是首次随机研制的国产最新电子设备; 中国歼-11战斗机
20
NMD——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近年来,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ation Missile Defense,简称NMD)被炒得火热,这是因为继1月18日试验失败后,7片6目的试验又遭重挫。尽管NMD厄运相继,又遭国际社会以及美国有识之士的反对,但美国一意孤行,乐此不疲。国防部长科恩7月10日表示,美国部署NMD目标不变。 尽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武器,但它为什么还要斥资600亿美元,建造一个规模庞大和工程复杂的NMD系统呢?用美国人的说法,就是要用导弹等武器在空中截击飞向美国本土的远程弹道导弹。撑起一把核保护大伞。近年来,美国一再宣称,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这些"无赖"国家发展导弹已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NMD决不是针对这些国家的,因为他们还不拥有 发射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美国发展NMD是针对俄罗斯和中国,尤其是中国。 如果克林顿总统卸任前拍板决定部署NMD的话,那么将在2005年开始在阿拉斯加州率先部署的NMD究竟是什么样?按《纽约日报》近期的说法,NMD全部组成是:2处发射阵地、3个指挥中心、5个通信中继站、15部雷达、30颗卫星、250个地下发射井和250枚拦截导弹系统。 具体地说,NMD是由5大部分组成的,即预警卫星、改进的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弹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这些卫星都属于天基红外系统,也就是说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的烟火的红外幅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改迸的预警雷达,它们是NMD系统的 "眼睛",能预警到 千米远的目标。美国除要改进现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弹预警雷达以及部署在加州与马萨诸塞州的"铺路爪"雷达外,还要在亚洲地区新建一个早期预警雷达。 地基雷达是一种X波段、宽频带、大孔径相控阵雷达,将地基拦截弹导引到作战空域。 地基拦截弹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拦截器(弹头)组成,前者将拦截器送到目标邻近,后者能自动调整方向和高度,在寻找和锁定目标后与之相撞,将它击落在太空上。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把上述系统联系起来。 这些系统部署后,24颗整天围绕地球不断旋转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和6颗高轨道卫星,一旦探测到敌方发射导弹,立刻跟踪其红外辐射信号。通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卫星除将导弹的飞行弹道"告诉"指挥中心外,还要为预警雷达和地基雷达指示目标。预警雷达发现目标后,将导弹的跟踪和评估数据转告地基雷达。一旦收到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发射命令后,拦截弹就腾空而起。拦截器靠携带的红外探测器盯上来袭导弹后,竭尽全力(靠动能)与它相撞,与对方同归于尽。 前两年,美国曾试验过NMD一些分系统,并获得过成功。今年1月18日是全系统试验。当天,美国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向太平洋上空发射了导弹,按计划20分钟后,在太平洋6880千米上空应被从马绍尔群岛上的夸贾林岛上发射的拦截弹击落,但是拦截前几分钟,拦截器的冷却系统发生冷却剂泄漏,拦截器未拦截到靶弹。7月6日,由于拦截器未能与助推火箭分离,拦截器打飞了。今年底NMD还要进行试验,总共要进行19次试验。 两次试验失败,说明NMD技术的复杂与不成熟,再说,卫星等能识别假弹吗?对方导弹飞到美国虽要30分钟,第一次拦截不成功后还要进行第二次拦截,时间来得及吗?发射拦截弹还要请示总统来得及吗?NMD面临重重困难。 美国发展并拟部署NMD,违背了1972年与前苏联签订的《中导条约》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不利世界安全与和平。我国已多次表示反对。去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访问时,中俄两国表示坚决反对NMD。
21
(3) 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4) 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 (5) 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
2.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发展趋势 (1) 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 (2) 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 (3) 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4) 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 (5) 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 (6) 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 (7) 新概念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8) 作战力量一体化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的最高境界。 2.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发展趋势 (1) 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随着新军事革命的发展, 作战部队小型化、军种部队合成化、作战力量多功能化成为21 世纪军队发展的总体趋向。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及作战方式方法的变革, 必然引起军队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作战力量的变化。建设便于灵活组合的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将成为军队作战力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投入一线战场的作战部队只有12.5 万人, 担负地面进攻任务的陆军和陆战队大约6.5万人,基本上是以旅、团、营为单元遂行作战任务。这些规模虽小, 却“五脏俱全”的小型部队, 行动灵活、反应快速, 作战效能大大胜过以往以军、师为单位的大部队。 (2) 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的基本要素。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 人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只是“人” 的素质内涵发生了变化。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高智力型人才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显著特征。在信息化战争中, 作战指挥控制手段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信息化高科技的物资将占主导地位。在信息时代, 高技术含量的信息不但能使人力、物力要素在作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而且信息本身也成为重要的作战和保障资源。在作战过程中, 谁的信息全面准确, 谁就占有优势。 (3) 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数字化部队和网络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两大支柱。目前, 世界上至少有20 多个国家正在按照信息化战争要求, 进行数字化部队和师、旅级作战单元的建设或试验, 有的已经将数字化部队投入战场进行实战检验。世界上各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对数字化部队作战方法、手段和行动的研究, 加速组建和发展数字化部队, 特别是提高陆军部队的数字化含量, 并加强相关领域的建设, 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4) 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在信息化战争中, 不仅精确制导武器和军用卫星等大批无人化军事装备投入战场, 而且大量的空中无人机、水中无人潜水器、陆地无人驾驶车辆和战场机器人也将投入实战, 无人装备已从一种单纯的作战支援装备转变为支援与作战装备, 使战争的“非接触” 特点更加凸显。 (5) 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采用隐形设计和隐形技术, 可避免被探测、跟踪和摧毁, 是提高武器系统和作战人员的防护力、增强作战突然性的主要技术途径。探索隐形的新原理和新概念, 如新型隐形材料技术、等离子体隐形技术、仿生学隐形技术和有源隐形技术等, 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未来10 ~20 年内, 大量新概念隐形技术将陆续应用到武器装备设计中, 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降低红外辐射特征、减弱声响与噪音、缩小目视探测距离, 使武器装备的隐形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6) 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不仅使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而且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化武器家族, 为未来智能化作战提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7) 新概念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军事专家普遍认为, 21 世纪头二三十年内, 将会有一大批新概念武器诞生, 它将对军队的作战理论、体制编制、力量构成、作战方法等产生多方面影响, 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 (8) 作战力量一体化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的最高境界。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呈现出从狭小战场空间作战向全维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发展,从战术层次向战役层次、战略层次逐步融合, 从单一军兵种向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逐步拓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可能导致各国军事力量按照作战任务和作战行动的性质, 重组军队结构, 建设便于灵活组合的中小型、多功能、积木式模块化部队。
22
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一) 制信息权争夺战 (二) 指挥中枢瘫痪战 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为核心进行的争夺。
制信息权争夺战是运用多种手段以夺取一定时空范围内战场信息控制权为目的的作战。在信息化战争中,及时掌握制信息权成为作战行动的前提,是战斗力的倍增器。 (二) 指挥中枢瘫痪战 指挥中枢瘫痪战是在信息化战争中,以指挥决策者为主体,以破坏和瘫痪敌战场认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作战目标,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武器装备、作战系统和作战手段,剥夺敌战场信息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使敌决策者和指挥机关难以做出正确的作战指挥。 作战样式是战争形态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就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样式。
23
心理系统瓦解战以改变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为目标, 运用各种形态的信息媒介, 从认识、情绪和意志上打击瓦解敌人的作战样式。
(三) 战争结构破坏战 战争结构破坏战是着眼战争全局,综合运用各种作战方法和手段,从破坏敌维系整体作战能力的系统与联系入手,打击敌方作战协调行动的关节,造成敌方作战力量程序紊乱和结构脱节,致使敌方整体作战能力迅速降低。 (四) 心理系统瓦解战 心理系统瓦解战以改变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为目标, 运用各种形态的信息媒介, 从认识、情绪和意志上打击瓦解敌人的作战样式。 (五) 战争潜力削弱战 战争潜力削弱战是综合运用硬摧毁与软杀伤的手段,削弱对方为战争服务或使用的人力、物力、精神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潜在的战争力量,动摇对方的战争基础,使对方无法继续进行战争。 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作战内容:一是以物质摧毁和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要内容的物理层面的作战;二是以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和电磁频谱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层面的作战:三是以瓦解人的意志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层面的作战。 心理系统瓦解战是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它是以改变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为目标, 运用各种形态的信息媒介, 从认识、情绪和意志上打击瓦解敌人的一种作战样式。它着眼于对人的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 利用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 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 干扰破坏敌方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 瓦解敌方士气, 削弱其抵抗意志, 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 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从而不战而胜。 战争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治集团通过动员能够用于扩充武装力量,满足战争需要的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称。
24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5
一、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一) 作战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战争的首要标志是作战手段的信息化。作战手段信息化主要是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战争。主要体现为: (1)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导弹、作战飞机、作战舰艇等武器载体装有多种信息系统并联为一体,能为作战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2)普遍应用智能型精确制导弹药。 (3)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化、一体化。 (4)单兵作战装备的信息化。 ☆ 美国认为未来信息化作战主要分为三部分:侦察监视体系;指挥控制体系;打击体系。第一部分是核心。 (一) 作战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战争的首要标志是作战手段的信息化。作战手段信息化主要是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战争。武器装备信息化是进行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前提, 是真正具备信息化战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指具有信息探测、传输、处理、控制、制导、对抗等功能的作战和保障装备。主要包括作战平台、弹药、指挥控制系统、单兵作战装备等。 在信息化战争中, 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导弹、作战飞机、作战舰艇等武器载体装有多种信息系统并联为一体, 能为作战行动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信息化作战平台不仅装备有多种信息传感设备可探测敌方目标, 为实施精确的火力打击提供目标信息, 而且还有足够的计算机系统及联网能力, 能为各种作战行动及时而有效地提供辅助信息。 在信息化战争中, 将会普遍应用智能型精确制导弹药。在武器系统具有自动完成对目标的探测、分析、攻击和评估能力的基础上, 信息化弹药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自主识别和攻击目标的能力。例如, 美军研制的“黄蜂”反坦克导弹, 在超低空远距离发射后, 能自动爬高, 自动搜索、发现和识别敌方坦克, 自动攻击目标的要害部位。 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化、一体化。现代战争C4 ISR系统是军队作战的“神经中枢” 和“大脑”。作战指挥控制要依靠一体的网络化来保障和调动各个方面的军事力量进行作战。信息化战争主要是通过C4 ISR 系统使作战指挥成为一体, 使整个信息化武器系统和军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形成强大的力量。 单兵作战装备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单兵作战装备是指单兵作战实现攻击、防护的一体化和观察、通信、定位, 实时侦察以及传递信息的人机一体化。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是武器装备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的作用非常大。最大的特点是使武器装备智能化了, 使武器装备具有了类似人脑的部分功能, 能自动侦探和识别目标, 掌握最佳攻击时机, 精确打击目标。信息化使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极大地提高, 使武器装备显示出的巨大作战效能, 这是 以往的传统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美国认为未来信息化作战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侦察监视体系,即依靠天基侦察与监视卫星、空中侦察机、无人机、陆上携带各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特种侦察部队,对整个战场空间进行全面和实时的侦察和监视,使战场“透明”; 第二部分是指挥控制体系,即以此来处理战场侦察监视体系的信息和进行战况评估,把所要打击的目标诸元传送给打击体系; 第三部分是打击体系,主要是陆海空的远程精确打击和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实施有效的攻击和防御。
26
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着重于使敌方作战体系瘫痪。其主要特征:全纵深展开、多方向多手段实施、远程攻击、精确打击。
(二) 作战空间多维化 现代作战中的陆、海、空战场也不是原来意义的范围。信息化战争战场呈现出大纵深、高立体、全方位的特征。网络战场、数字化战场、虚拟战场,信息空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等也成为斗争激烈的领域。 (三) 作战形式非接触非线式化 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样式的出现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武器装备打击距离增大、精度增高、作战平台远程机动能力增强、 C4ISR系统广泛运用于作战的必然反映。 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着重于使敌方作战体系瘫痪。其主要特征:全纵深展开、多方向多手段实施、远程攻击、精确打击。 现代作战的每维空间的内涵也大大拓展,战场不断地扩大。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要特别注意太空战场。太空是未来战场的制高点,谁能控制外层空间战场,谁就能“居高临下”地控制陆海空战场,具有优势和主动地位。
27
(四) 作战力量一体化 作战力量“一体化” 就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把人的智能、软杀伤和硬打击融为一体,就是在战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把作战力量的各个部分、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快速、便捷、高效地连成一体,使作战力量成为一体化的整体对抗力量与敌作战,从而决定战争的胜负。 作战力量“一体化”的特征: ☼ 作战的决策指挥和战略、战役、战术行动高度融合; ☼ 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空前紧密; ☼ 战斗部队、支援部队、勤务保障部队紧密合成、协调行动; ☼ 诸军兵种高度合成、联合作战; ☼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和侦察、监视、杀伤紧密结合成C4KISR系统。
28
☆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各军兵种间的指挥通信一体化。 ☆ 在指挥方式上,从过去的以制定周密的联合作战计划为中心,改为以行动为中心。
搞好“一体化” 作战,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各军兵种间的指挥通信一体化。 ☆ 在指挥方式上,从过去的以制定周密的联合作战计划为中心,改为以行动为中心。 ☆ 打破传统的军兵种界限,实现多维一体化作战。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把握: ☆ 从技术层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就是“信息化”,包括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的信息化、战场的信息化等。 ☆ 从社会层面来理解,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智力型”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战争真正进入“斗智” 时代。 一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各军兵种间的指挥通信一体化。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一体化” 联合作战的前提。目前,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网络,使战场上分散配置的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平台实现接近实时的互联互通,使之真正成为“一体化” 的力量,在非线性战场上实现协调一致地行动。 二是在指挥方式上,从过去的以制定周密的联合作战计划为中心,改为“以行动为中心”。信息化战争中,军队的作战行动更多地体现为“以行动为中心”,也就是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原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各军兵种的力量,协调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三 是打破传统的军兵种界限,实现多维一体化作战。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把握: 一是从技术层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就是“信息化”,包括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的信息化、战场的信息化等。 二是从社会层面来理解,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智力型”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战争真正进入“斗智” 时代。
29
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一) 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大量涌现 智能化武器装备是指不用人直接操作和控制,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自行按照人的意志完成侦察、搜索、瞄准、攻击目标以及情报的收集、处理、综合等多种军事任务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主要有智能机器人、智能坦克车辆、智能导弹、智能地雷等。 (二) 作战形式将发生质的跃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性能的改进,武器装备的精度、杀伤力、机动性、生存力、隐蔽性、反应速度和目标捕捉能力将大大提高,进而引起作战形式发生质的跃进。 智能机器人是智能化武器装备的集中代表, 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感觉以及分析、判断、推理与决策能力, 能模仿人的行为执行多种军事任务。 智能坦克、车辆是一种由计算机控制中心、信息接收和处理系统、指令执行系统及各种功能组件组成的能自主完成不同军事任务的新型坦克和车辆。其中, 智能作战坦克可越过各种障碍物, 识别目标的不同特征及威胁程度, 并通过比较确定最佳行动方案, 控制武器射击。 智能军用车辆能观测方向、测定距离、分辩道路、绕过障碍, 把所需物资送到指定地点。 人工智能弹药是一种采用了现代电子技术和子母弹技术, 从而使其具有人的某些智能的弹药。这种弹药不仅能自 动寻找和判定攻击目标, 而且能自动发现和攻击目标的薄弱部位, 命中精度比普通弹药高几十倍。智能导弹是一种能自动搜查识别和攻击目标, 具有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导弹。战争中, 由飞机远距离发射后, 它会自动跃升至几千米高空, 然后自行对目标进行攻击, 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特点。 智能地雷是一种能自动识别目标, 自动控制起爆, 并能在最有利时机主动毁伤目标的新型地雷。 (二) 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 信息化作战平台是指信息化弹药所依托的作战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武器系统的各个领域, 为作战平台的信息化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未来的作战飞机、舰艇、坦克, 直至外层空间的卫星等都将装备大量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与电子战系统, 使每一个信息化作战平台都成为C4 ISR 系统的一个节点, 具备电子战能力, 并向隐形化、遥控化、小型化和全智能化方向发展, 使作战平台的纵深突防能力, 攻击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隐形飞行器、隐形舰船以及无人机等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新型的信息化作战平台, 这些信息化作战平台将与有人驾驶飞机和舰船相辅相成, 形成一支互为依存的强大空中、海上打击力量, 从而成为信息化战场的主要支撑。 一是电子战将贯穿始终。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电子装备种类将更加繁多,部署密度更大,电磁信号更加密集,电子战频谱更宽,信号特征更复杂,为夺取制电磁权而展开的电子战将渗透到各个作战领域,贯穿于战争的始终。 二是机动战将广泛实施。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机动战不仅包括兵力、兵器机动,而且包括火力机动和软杀伤力机动,尤其是软杀伤力机动将成为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的前提而大量运用。 三是计算机病毒战将普遍展开。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软杀伤性武器,它将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普遍展开。 四是非接触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方式。随着武器装备远程打击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侦察控制系统的完善,非接触作战将越来越多地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五是隐形战将充满战场空间。隐形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隐形战的运用提供了机遇。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隐形飞机、隐形导弹、隐形舰船、隐形战车将在战场上大量出现,在看不见的战场上进行隐形较量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一个突出特征。 六是太空战将大大进展。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军用卫星、航天飞机、载人飞船、太空站的增多,将把众多的军用航天器部署在太空,从而将促进天军的组建和太空战的展开。 七是虚拟战场欺骗战将悄然兴起。
30
(三)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战将贯穿始终; (2)机动战将广泛实施;
(3)计算机病毒战将普遍展开; (4)非接触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方式; (5)隐形战将充满战场空间; (6)太空战将大大进展; (7)虚拟战场欺骗战将悄然兴起。 (三)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 信息化作战平台是指信息化弹药所依托的作战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武器系统的各个领域。
31
(四) 作战思想将发生重大变化 (1)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目的将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转变为“控制敌人,保护自己”; (2)表现形式将由血与火有声战争的搏斗转变为精神、意志、智慧无声战场的角逐; (3)信息作战的目标将由侧重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物质目标转变为侧重以认识体系为核心的精神目标; (4)信息作战的目的将由用信息流控制能量流、物质流,取得战场主动权转变为用信息流直接控制战争的策划者和决策者,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
32
视频:阿富汗战争(15'06")
33
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34
一、确立信息化思想新观念 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在器物层和观念层同时演进,既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先期转型,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要改变传统的“火力中心” 观念,把国防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信息上来,把提高我国的信息国防能力作为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 (2)要抓住信息化浪潮给我们提供的极为宝贵的发展机遇,瞄准世界强国,高标准地进行我国的信息国防建设,使我国在下一轮的军事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 (3)要具有创新的观念和勇气,敢于大胆想象,善于科学创新,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方向,加快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要打赢信息化战争, 必须在器物层和观念层同时演进, 既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 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实现思想观念的先期转型。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发展。如果发展观念滞后, 即使信息化装备的比例提高, 也难以发挥先进科技应有的效能。我们要打赢信息化战争, 就要不断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 确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观念。 纵观军事斗争的发展历史, 其每一次战争形态的变化, 往往首先表现并取决于观念上的进步。信息化战争的出现,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首当其冲的也是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目前, 我军作战力量机械化尚未完成, 又面临信息化战争这个崭新的课题, 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的战争观念去思考信息化战争, 如果我们还沉浸在以往革命战争中的辉煌历史而止步不前, 将新事物拒之门外,我们将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强劲的信息革命的飓风, 我们必须从工业时代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5
二、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安全的思路 (1)从涉及的领域看,已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外交、文化、科技、信息、环境资源等领域。
(一) 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1)从涉及的领域看,已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外交、文化、科技、信息、环境资源等领域。 (2)从时空上看, 由过去陆、海、空安全及国内稳定拓展到陆、海、空、天、信息领域。 (3)从国防安全的发展趋势看,由过去国防安全注重地缘明确的“硬范围” 向注重超越地缘界线的“软领域” 发展。 (二) 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 (1)利用综合因素和综合力量来维护国防安全。 (2)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 (二) 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 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使影响国防安全的因素更加复杂和解决国防安全的矛盾斗争难度增大。这使得国家安全的维护有了新的思路: (1)利用综合因素和综合力量来维护国防安全。 (2)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争取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
36
三、加快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建设 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来看,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建设主要向以下四个方向发展: 1.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来看,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建设主要向以下四个方向发展: 1.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2.军队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3.军队指挥体制向灵活高效、扁平网络化方向发展 4.军队建设向“一体化” 方向发展 我军军队建设思想:以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核心。 我军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等仍然是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军队建设所必须遵循的。 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应着力朝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提升单个武器装备和各种作战要素的信息化水平,使武器装备的性能倍增,看得更远更清,打得更远更准,走得更远更快。另一方面要着力发展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体系。体系对抗是未来作战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军队规模向小型化发展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军队数量、质量与战斗力高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以往的战争中,军队力量主要是由军队和武器装备等有形因素构成,但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时期,军队作战力量中最重要的武器将不再是高性能的战斗机、坦克、战舰,而是在信息系统控制下充分发挥兵器的作用。 (2)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缩小军队规模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技术武器装备精度高、威力大,部队的战斗力强。具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可以用少量部队完成原来需要大量部队来完成的任务。 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新技术革命、武器装备的革新等原因, 军队裁减员额, 缩小规模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压缩军队规模是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选择。“冷战” 结束后, 大多数国家对军队规模作了较大幅度的压缩。 俄军由苏联时期的440 万人减少到120 万人 美军由217 万人减少到140 万人,还准备再裁减6 万人, 英军由33 万人减少到21 万人, 法军由56 万人减少到35 万人, 日本由27 万人减少到18 万人, 东、西德军队由统一前的67 万人减少到33 万人。 从发展趋势看,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根据国际形势、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 军队还将会精简机构、裁减员额、缩小规模。我国军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善和作战能力的提高, 也会逐渐压缩规模和减少员额。 建国初期, 我军550 万人, 1950 年压缩到400 万人, 抗美援朝时期, 军队员额增至611 万人, 1958 年减为240 万人。20 世纪70 年代增至600 多万人, 1982 年减为423畅8 万人, 1985 年压缩到不足300 万人, 到1999 年减到250 万人左右。因此, 军队规模小型化, 战斗力增强, 是当今形势发展, 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军队指挥体制向灵活高效、扁平网络化方向发展 在信息化条件下, 军队指挥体制向灵活高效、扁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军队指挥体制中存在信息流程长、横向沟通能力弱、抗毁能力差等弊端。为了减少和克服这些弊端, 各国军队普遍利用信息流动快的特性来改革指挥体制,将垂直指挥关系为主的树状结构体系, 改变为横宽纵短的扁平网状结构体系,减少指挥层次, 增强横纵向联系传递方式, 实现信息传输快、指挥灵活高效的体制。这种指挥体制具有两个特征, 即指挥体系扁平化和指挥系统网络化。
37
(二) 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1.精简机构,调整编制体制,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2.积极研制和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3.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确保全面合格 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最突出、最紧迫的就是人才的培养。 1.精简机构,调整编制体制,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1)要压缩员额;(2)要精简机关、机构; (3)要着重于全面提高官兵素质。 2.积极研制和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要夺取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胜利,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性条件。 3.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军事技术装备日新月异,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强化军事训练是使军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重要举措。 4.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确保全面合格 (1) 大力强化军事指挥人才的政治素质; (2)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 (3)着力培养具有高超驾驭能力的军事指挥人才。
38
四、夯实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后备力量 (一) 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势在必行 在信息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新军事革命的成果,将信息化带来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方法融入、嵌入后备力量的建设之中,构建一支新型后备力量。 (二) 搞好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的结合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必由之路 常备军建设要按照 “三结合” 武装力量体制的要求。 后备力量建设应遵循质量为主、合理够用的原则,加大质量建设的力度,压缩数量规模,加强高新技术军兵种的后备力量建设。 (三) 完善后备力量动员体制是发挥国防潜力的关键 战事未起, 动员先行……快速、高效地实行战争动员,将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 是赢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一) 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势在必行 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备力量建设不同于冷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战争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 要充分利用新军事革命的成果, 将信息化带来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方法融入、嵌入后备力量的建设之中, 加快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 构建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编制科学、规模适度、科技密集、素质优良、指挥灵便、可靠管用、具备快速动员、遂行各种保障能力和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后备力量。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节奏快、持续时间短、作战空间多维, 后备力量动员复杂, 需要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在这种条件下, 只有将科技型的、“一体化” 的后备力量由“粗放型” 向“精确型” 快速、灵活地动员, 投入到战场,才能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39
视频:信 息 战(19'27")
40
思考题 1.为什么把科索沃战争看成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 2.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有哪些? 3.信息化战争有哪些主要特征?
4.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是什么? 5.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哪些问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