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華嚴經》要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華嚴經》要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華嚴經》要義

2 壹、前言 貳、品次體系 參、各品要義

3 三法輪(三時教) 四諦法輪(四諦教法) 二乘教法 無相法輪(般若教法) 三法輪 大乘教法 善辨法輪(唯識教法)

4 三乘菩提的路徑 二乘聲聞道、獨覺道 依四諦法 凡夫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 入涅槃 出涅槃、迴小向大 大乘菩薩道 凡夫 登初地→經二地至十地圓滿→成佛 依般若波 羅密多 以法身、受用身常住涅槃不動 以等流身、化身盡未來際度眾生

5 大乘無相法輪中最重要的兩部經典 一、般若經 →甚深見 →緣起性空 →緣起即幻 二、華嚴經 →廣大行 →隨順緣起性空思想的
佛法中依見修道,由道證果;道、果以見為導,這是不易之理。 一、般若經 →甚深見 →緣起性空 →緣起即幻 二、華嚴經 →廣大行 →隨順緣起性空思想的 修行之道(實踐之道)。

6 「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 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 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
緣起即幻 《大寶積經‧授幻師跋陀羅記》 爾時世尊告幻師言: 「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 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 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 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 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汝今應以幻化飲食 隨次而行。」——(大正十一‧486b)

7 略釋經名 大方廣:大方廣就是大乘。 「大」是大乘。 「方廣」是十二分教中的一分, 指佛所說的無量大乘經典。 佛華嚴經:佛的功德華所莊嚴的經

8 據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探玄記》說:《華嚴經》有上、中、下三種廣略本。
華嚴經的廣略本 據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探玄記》說:《華嚴經》有上、中、下三種廣略本。 上本:十倍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

9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故稱晉譯《華嚴》 ,以其編帙有六十卷,又稱六十《華嚴》。有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
華嚴經的漢傳譯本(1) 一、六十華嚴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故稱晉譯《華嚴》 ,以其編帙有六十卷,又稱六十《華嚴》。有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 二、八十華嚴 唐‧實叉難陀譯,故稱唐譯《華嚴》,有八十卷,又稱《八十華嚴》。亦名《大周經》。有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

10 由其內容較廣,譯文優美易讀,不讓八十《華嚴》,所以,應該列為研究《華嚴經》的必讀本。
華嚴經的漢傳譯本(2) 三、四十華嚴 唐‧般若譯,束為四十卷,故號稱四十《華嚴》;其實,只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一品經。此一品經亦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別行本,惟譯名異內容廣耳。 由其內容較廣,譯文優美易讀,不讓八十《華嚴》,所以,應該列為研究《華嚴經》的必讀本。

11 壹、前言 貳、品次體系 參、各品要義

12 整體華嚴法會唯有二會、二處 第一會:佛始成正覺,未離菩提場之會。 →《八十華嚴》前三十八品 處: 菩提場的普光明殿
華嚴法會的處與會 整體華嚴法會唯有二會、二處 第一會:佛始成正覺,未離菩提場之會。 →《八十華嚴》前三十八品 處: 菩提場的普光明殿 第二會:成熟善財之會→〈入法界品〉一品 處: 舍衛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13 第一分:六品。世主妙嚴品→毘盧遮那品(第6) 第一分:二十品。如來名號品→十地品(第26) 第三分:十一品。十定品→如來出現品(第37)
華嚴二會共有五分 初會:四分 第一分:六品。世主妙嚴品→毘盧遮那品(第6) 第一分:二十品。如來名號品→十地品(第26) 第三分:十一品。十定品→如來出現品(第37) 第四分:一品。離世間品(第38) 二會:一分 第五分:一品。入法界品(第39)

14 第一品→第五品 第六品 華嚴二會五分的要義(1) 記述世尊初成正覺時所開顯的不思議境界。 此復略顯二義,謂世尊於往昔行菩薩道時,由於:
初會:第一分(六品) 第一品→第五品 記述世尊初成正覺時所開顯的不思議境界。 此復略顯二義,謂世尊於往昔行菩薩道時,由於: (一)成熟了無量眾生,故今為無量眷屬眾所圍遶; (二)嚴淨了無量國土,故今有華藏世界海的莊嚴。 第六品 舉示世尊往昔親近承事諸佛所行的嚴淨國土成熟眾 生的本行事迹;惟此所舉,尚不足以窺及一斑。

15 華嚴二會五分的要義(2) 初會:第二分(二十品經總說三事) 一、前三品:顯示世尊教化調伏眾生的無 量方便。
二、次三品:辨明菩薩發心,這含有勸發 心、勸修行的意思。 三、此下十四品:都是宣說菩薩道的道次 第的。

16 初會:第三分(十一品經可連貫亦可獨立視之)
華嚴二會五分的要義(3) 初會:第三分(十一品經可連貫亦可獨立視之) 1.〈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是普賢行地 大士嚴淨佛土之方便道,故可說是第二分之續。 2. 〈阿僧祇品〉及〈壽量品〉是諸大士要以此方便入 不可說法界海漩。 3. 〈住處品〉是說要以此方便住於世間,方便教化眾 生。 4. 〈佛不思議法品〉乃至〈如來出現品〉是要以此方 便入如來不思議法,成就如來相好光明,圓滿普賢 行願,入於如來身語意三聚功德海。

17 華嚴二會五分的要義(4) 初會:第四分(獨立的一品經) 第四分只有一個〈離世間品〉。這一分 可視為一個獨立的部分。
此品中所說的兩千清淨行,都是屬於普 賢行地諸大士的離世間清淨行。

18 華嚴二會五分的要義(5) 初會:第五分(獨立的一品經) 第五分,這一分也只有一個〈入法界品〉, 雖然全文長達二十一卷,在分量上,已超過
了八十卷《華嚴》的四分之一;而其內容, 則在專門闡明菩薩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是一 個完全獨立的單元。

19 壹、前言 貳、品次體系 參、各品要義

20 中本《華嚴》的序分→第一、二、三品 第一品世主妙嚴品 →通 序 序分 第二品如來現相品 發起序 第三品普賢三昧品 通序述說大眾聚會; 發起序說明與會眾問法的程序。 合此三品為中本《華嚴經》的序分

21 〈世主妙嚴品〉品名大意 世主:指此世間各種各樣的統領。如忉利 主、夜摩天主等等。 妙嚴:即妙莊嚴。世間主以種種功德來莊 嚴佛的道場。

22 第一分:說佛道場莊嚴,佛日遍照 第二分:敘述佛的眷屬→菩薩眾海 第三分:1.敘述眷屬眾稱讚如來 2.敘述眷屬眾廣修供養
分三分說明〈世主妙嚴品〉 第一分:說佛道場莊嚴,佛日遍照 第二分:敘述佛的眷屬→菩薩眾海 第三分:1.敘述眷屬眾稱讚如來 2.敘述眷屬眾廣修供養

23 行「廣大佛事」的程序 進行「佛事」歷程有三: 第一、稱讚如來 第二、廣修供養 第三、請轉法輪 第一品世主妙嚴品 第二品如來現相品

24 第二〈如來現相品〉品名大意 如來現相:如來現出要轉法輪的瑞相 故稱「如來現相」。

25 一、請轉法輪 與會大眾向佛發問,請佛開示。 二、如來現相 如來現瑞相→召集未到場的會眾前來聞法。 三、禮敬、稱讚如來
〈如來現相品〉的課題有三 一、請轉法輪 與會大眾向佛發問,請佛開示。 二、如來現相 如來現瑞相→召集未到場的會眾前來聞法。 三、禮敬、稱讚如來 華藏世界海以外的菩薩來集後,也都照樣的 禮敬稱讚如來。

26 如來加持普賢菩薩代佛為眾說法,普賢菩 薩先承佛威力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 藏身菩薩三昧」,復得十方一切佛摩頂加
第三〈普賢三昧品〉品名的因緣 如來加持普賢菩薩代佛為眾說法,普賢菩 薩先承佛威力入「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 藏身菩薩三昧」,復得十方一切佛摩頂加 持,給與種種一切佛智,然後出三昧說 法。故名〈普賢三昧品〉。 這一品也是序分的一部分,和前一品同 為發起序。

27 三、所餘:依諸菩薩名號能像徵所說法門的功德 而加持這位菩薩宣說
《華嚴經》中佛加持菩薩說法的分類 此經前二十六品都是佛加持諸大菩薩說法。 一、凡嚴土熟生之廣大行的方便法門 →皆加持普賢菩薩宣說 二、凡以甚深見調伏眾生心地的智慧法門 →皆加持文殊菩薩宣說 三、所餘:依諸菩薩名號能像徵所說法門的功德 而加持這位菩薩宣說

28 正宗分 正宗分:正式進入法會的說法程序。 第四〈世界成就品〉、第五〈華藏世 界品〉、第六〈毘盧遮那品〉等三品 屬中本《華嚴》的正宗分。

29 歸納會眾所提問題為三類 第一、國土如何成立? 第二、諸佛如何出現? 第三、一切眾生海又如何出現?

30 第四品和第五品回答第一個問題:國土如何成立?
第四品和第五品的品名大意 第四品和第五品回答第一個問題:國土如何成立? 第四品總說,故名〈世界成就品〉。 第五品以毘盧遮那如來所嚴淨的「華藏 世界海」為例別說,故名〈華藏世界品〉。

31 一、國土的狀況 二、國土如何成就 第四品是總括宣說十方一切世界海 的狀況和它成就的因緣。 第四〈世界成就品〉的大意
「國土如何成立?」有兩種含意: 一、國土的狀況 二、國土如何成就 第四品是總括宣說十方一切世界海 的狀況和它成就的因緣。

32 一、如來神力故 二、法應如是故 三、一切眾生行業故 四、一切菩薩成一切 智所得故 五、一切眾生及諸菩 薩同集善根故 六、一切菩薩嚴淨國
成就世界海十種因緣 一、如來神力故 二、法應如是故 三、一切眾生行業故 四、一切菩薩成一切 智所得故 五、一切眾生及諸菩 薩同集善根故 六、一切菩薩嚴淨國 土願力故 七、一切菩薩成就不 退行願故 八、一切菩薩清淨勝 解自在故 九、一切如來善根所 流,及一切諸佛成 道時自在勢力故 十、普賢菩薩自在願 力故

33 此品乃普賢菩薩宣說「國土云何成立」問題中 的第一個問題──世界海狀況。十方世界海不 可一一說,故特舉「華藏世界海」為例而說。
第五〈華藏世界品〉的內容 此品乃普賢菩薩宣說「國土云何成立」問題中 的第一個問題──世界海狀況。十方世界海不 可一一說,故特舉「華藏世界海」為例而說。 該品內容有三: 一、華藏世界海的世界數量 二、華藏世界海用什麼來莊嚴? 三、華藏世界海的結構和型態→如何組成的?

34 →此香水海有大蓮花,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藏莊嚴世界海住此大蓮花中,金剛大輪山 周匝圍繞,其內所有大地皆以金剛所成。
總說華藏世界海的結構型態(1) 華藏世界海所在之處 華藏世界海由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 →最上風輪名「殊勝威光藏」,此風輪能持 「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 →此香水海有大蓮花,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藏莊嚴世界海住此大蓮花中,金剛大輪山 周匝圍繞,其內所有大地皆以金剛所成。

35 華藏世界海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每一香水海中有一世界種安住,是故共有 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總說華藏世界海的結構型態(2) 華藏世界海的規模 華藏世界海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每一香水海中有一世界種安住,是故共有 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一一世界種各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華藏世界海的世界數= 10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

36 最中央香水海的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 」,於中布列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
別說中央香水海的結構 最中央香水海的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 」,於中布列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 →最下方是「最勝光徧照世界」,有佛剎微塵數 世界周匝圍繞。 →從中央的上方開展→每隔一佛剎微塵數世界遠 又有一世界,該世界數量都比前一世界多一佛 剎微塵數世界。如是層層而上。 →最上層世界是第二十層→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 界圍繞之。

37 在中央香水海的周匝,有十方香水海, 其結構與型態一一都與中央香水海相同。 故說有正世界、倒世界、側世界、斜世界。
餘香水海的結構 在中央香水海的周匝,有十方香水海, 其結構與型態一一都與中央香水海相同。 故說有正世界、倒世界、側世界、斜世界。 由上可知,此華藏世界海整體應該是球形。 是否整體類似無數星雲團組成?或由銀河系 組成? ……至少能肯定是各種次元重疊的 多重宇宙。

38 娑婆世界的位置 中央香水海往上第十三層是娑婆世界。 有十三佛剎微塵數眷屬世界周匝圍繞。 娑婆世界就是毘盧遮那世尊的佛土。

39 釋〈毘盧遮那品〉品名 此品乃宣說毘盧遮那世尊修菩薩行 的本行事迹,故名〈毘盧遮那品〉。

40 此品宣說毘盧遮那世尊的因地修菩薩道的種 種菩薩行。這些菩薩行具有二義: 一、是華藏世界海莊嚴成就的因緣。
第六〈毘盧遮那品〉的重點 此品宣說毘盧遮那世尊的因地修菩薩道的種 種菩薩行。這些菩薩行具有二義: 一、是華藏世界海莊嚴成就的因緣。 二、也是毘盧遮那世尊出現於世的因緣。 當然這也是在回答會眾「國土云何成就?」 「諸佛如何出現? 」的所問。

41 此品宣說,世尊古往於勝音世界修菩薩行,當 時身為大威光太子,歷經大莊嚴劫的第一乃至 第四尊佛,一一親近承事,而後命終,生須彌
第六〈毘盧遮那品〉大意 此品宣說,世尊古往於勝音世界修菩薩行,當 時身為大威光太子,歷經大莊嚴劫的第一乃至 第四尊佛,一一親近承事,而後命終,生須彌 山頂寂靜寶宮天城中,為大天王。 這樣的敘述顯示二事: 一、這僅僅顯示世尊廣大普賢行海的極少分。 二、經中未交代,大威光太子是世尊多劫前的菩 薩身,這是經文在這裏被截斷的明顯痕迹。

42 賢劫有千佛,從彌勒佛為首至樓至如來為止,尚有九百九十六佛。
過去七佛 (一)毘婆尸佛 (二)尸棄佛 (三)毘舍浮佛 (四)拘留孫佛 (五)拘那含牟尼佛 (六)迦葉佛 (七)釋迦牟尼佛 莊嚴劫最後三佛 賢劫最初四佛 賢劫有千佛,從彌勒佛為首至樓至如來為止,尚有九百九十六佛。

43 如來名號:敘述如來以種種名號出現 於世故稱「如來名號」。 第七〈如來名號品〉品名大意 〈如來名號品〉是略本《華嚴》的起頭。所以本
品有通序、發起序之外,所餘經文都是正宗分。 自佛加持文殊菩薩代為說法起就是正宗分的開始。

44 承接上品,由文殊菩薩隨眾生意樂,順各世界 文化背景,敘述佛所說的四諦法輪(基本法輪)。 因隨順眾生意樂,令能得調伏,所以佛說的四
第八〈四聖諦品〉品名大意 承接上品,由文殊菩薩隨眾生意樂,順各世界 文化背景,敘述佛所說的四諦法輪(基本法輪)。 因隨順眾生意樂,令能得調伏,所以佛說的四 諦法輪,在此土他方,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差 別。經中說其差別名,與如來名號一樣,於 一四天下有十千,百億四天下則有百億個十 千。於此只談四諦名稱差別,餘皆從略。

45 此品記述世尊從兩足輪下放光,遍照百億 四天下乃至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 世界。令一一世界一切眾生,覺察知見娑
第九〈光明覺品〉品名大意 此品記述世尊從兩足輪下放光,遍照百億 四天下乃至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 世界。令一一世界一切眾生,覺察知見娑 婆中文殊菩薩在毘盧遮那世尊前代佛說 法,並受法益。故名「光明覺品」。 特色:於一一世界再現〈如來名號品〉所說

46 內容著重在甚深廣大、悲智雙運的菩提行上 1.十頌,演說佛道正見。 2.十頌,演說諸佛法為眾生求菩提而設。
〈光明覺品〉中文殊菩薩所說法(1) 內容著重在甚深廣大、悲智雙運的菩提行上 1.十頌,演說佛道正見。 2.十頌,演說諸佛法為眾生求菩提而設。 3.十頌,演說諸佛皆如所應化示現調伏。 4.十頌,演說諸佛所得甚深無等之法。 5.十頌,演說菩薩行道之所應作。 6.十頌,讚佛色身相好無比。然由其無生超 戲論,不是蘊聚差別法,是故,菩 薩要得自在力,始能現見。

47 7.十頌,演說菩薩應如何隨佛教,入佛功 德,入佛菩提,知佛法義等理趣。 8.十頌,讚揚如來恆住寂滅涅槃,而又常 行利益世間。
〈光明覺品〉中文殊菩薩所說法(2) 7.十頌,演說菩薩應如何隨佛教,入佛功 德,入佛菩提,知佛法義等理趣。 8.十頌,讚揚如來恆住寂滅涅槃,而又常 行利益世間。 9.十頌,讚揚如來之廣大饒益行。 10.十頌,普勸諸有情發菩提心,受持正法 及依法修行,圓滿佛功德等。

48 結說第二分的前三品義 第七〈如來名號品〉 第八〈四聖諦品〉 第九〈光明覺品〉 顯示世尊教 化調伏眾生 的無量方便。 第二分 前三品

49 第二分的次三品義 第十〈菩薩問明品〉 第十一〈淨行品〉 第十二〈賢首品〉 辨明菩薩發心 這含有勸發心 勸修行的意思 第二分 次三品

50 大意:此品乃文殊菩薩與九大菩薩互相問 難,辨明佛法以覺悟羣迷,令獲得正 知正見,趣入佛道,依法修行。 經中,先由文殊菩薩分別向九大士各提一
第十〈菩薩問明品〉大意 大意:此品乃文殊菩薩與九大菩薩互相問 難,辨明佛法以覺悟羣迷,令獲得正 知正見,趣入佛道,依法修行。 經中,先由文殊菩薩分別向九大士各提一 問,後九大士一同向文殊菩薩提出十一 問。文殊大士所提問題,都屬於如來化業 範圍,九大士則問如來境界事。

51 文殊菩薩九問:前三是問眾生心行境界 後六是問如來教化事業 寶首等九大士之十一問: 前一「何等是佛境界?」是總。後
第十〈菩薩問明品〉內涵 文殊菩薩九問:前三是問眾生心行境界 後六是問如來教化事業 寶首等九大士之十一問: 前一「何等是佛境界?」是總。後 十「何等是佛境界因?」乃至「何 等是佛境界廣」是差別。

52 問:一切眾生非眾生,如何說有如來隨眾生的 根機時節因緣等,為之現身教化調伏?
舉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例說 問:一切眾生非眾生,如何說有如來隨眾生的 根機時節因緣等,為之現身教化調伏? 財首菩薩所答頌,略謂: 眾生及法實無我、無我所,世間所見法中,雖從 眾因緣生,然以心的能緣力為主,由於心識所 見,但隨解取相,故顛倒不實。應知文殊問中, 問如來何以隨緣現身教化,亦是世間隨解取相, 亦是虛妄分別。

53 從神經學上看人類的知覺與所見的形成 知覺 知覺 儲憶 外光點刺激 眼神經 中樞神經(三十 組合 個視覺處理區) 統合 所見(所知) 深度
運動 形狀 組合 知覺 個視覺處理區) 顏色 知覺 統合 所見(所知) 儲憶 資料取自: V.S. Ramachandran & Sandra Blakeslee (2002)

54 1.文殊菩薩於此品中,說三業無濁亂清淨 行,而內容側重在如何善用其心。 2.所謂善用其心,乃是指在日用行事中,
第十一〈淨行品〉內容大要 1.文殊菩薩於此品中,說三業無濁亂清淨 行,而內容側重在如何善用其心。 2.所謂善用其心,乃是指在日用行事中, 能照此處所說用心,即是心清淨無濁亂 行。 3.心清淨無濁亂,則三業所起諸行,悉皆 清淨無濁亂,是為無濁亂清淨行。 4. 無濁亂清淨行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55 1.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破。 2.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3.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十一〈淨行品〉內容例說 1.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破。 2.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3.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4.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5.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56 1.此品乃賢首菩薩應文殊師利菩薩之請, 廣說菩薩修行勝功德,長達三百五十七 頌半。 2.觀其所言修行內容,乃指發菩提心,具
第十二〈賢首品〉內容大要 1.此品乃賢首菩薩應文殊師利菩薩之請, 廣說菩薩修行勝功德,長達三百五十七 頌半。 2.觀其所言修行內容,乃指發菩提心,具 修諸地波羅蜜等,廣大勝妙諸菩薩行而 言,與前〈淨行品〉單舉一類的無濁亂 清淨行有異。

57 這三品經都針對菩薩行人,見地需澄清者令 澄清;初修行者鼓勵修行;告知菩薩應如何 做,應欣向何處,應具足願欲,不可懈怠。
第十至十二品結語 這三品經都針對菩薩行人,見地需澄清者令 澄清;初修行者鼓勵修行;告知菩薩應如何 做,應欣向何處,應具足願欲,不可懈怠。 總之,這都是鼓勵並給與菩薩行人目標。

58 品名:此品記述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昇 須彌山頂,受天帝釋請,入妙勝殿, 欲於此開演菩提心法,故而名之。 上昇須彌山頂說菩提心法的用意: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品名大意 品名:此品記述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昇 須彌山頂,受天帝釋請,入妙勝殿, 欲於此開演菩提心法,故而名之。 上昇須彌山頂說菩提心法的用意: 佛為開演發菩提心法聚,而上昇到須彌山頂, 其目的在藉須彌山來表徵菩提心的高大過於一 切。這是以說法處與所說法相應而為之。

59 13.〈昇須彌山頂品〉 14. 〈須彌山頂偈讚品〉 15.〈十住品〉 16.〈梵行品〉 17.〈發心功德品〉 18.〈明法品〉 發菩提心法聚
佛開演關於發菩提心這一類的法聚, 自第十三品到第十八品,共有六品。 13.〈昇須彌山頂品〉 14. 〈須彌山頂偈讚品〉 15.〈十住品〉 16.〈梵行品〉 17.〈發心功德品〉 18.〈明法品〉 取處所象徵所說之法 十方大菩薩說偈讚佛 正說菩提心法的法聚

60 一、佛上昇須彌山頂 →不離菩提場而現化身而去→為法而去 二、天帝釋為佛敷座、讚頌佛 三、佛上昇須彌山頂的目的 →藉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特質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大要 大要有三: 一、佛上昇須彌山頂 →不離菩提場而現化身而去→為法而去 二、天帝釋為佛敷座、讚頌佛 三、佛上昇須彌山頂的目的 →藉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特質 →進而開演菩提心法聚

61 「是(菩提)心如須彌山,極高大故……假使 是心有形色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應 敬禮。」
藉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四特質(1) 一、以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高大過於一切 以須彌山的高大過於四天下之故。 《華手經》中曾取須彌山比喻菩提心云: 「是(菩提)心如須彌山,極高大故……假使 是心有形色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應 敬禮。」

62 二、以須彌山象徵發菩提心的菩薩善根廣大 《大寶積經‧無盡慧品》有云: 「若有諸眾生,善根廣大,超諸眾生; 如須彌山,出過一切,是初發心。」
藉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四特質(2) 二、以須彌山象徵發菩提心的菩薩善根廣大 《大寶積經‧無盡慧品》有云: 「若有諸眾生,善根廣大,超諸眾生; 如須彌山,出過一切,是初發心。」 以初發心的善根超越世間所有眾生之故。

63 三、以須彌山象徵菩提心平等 《華嚴經‧如法界品》有云: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 於諸眾生,心平等故。」 四、以妙勝殿象徵妙勝的菩提心
藉須彌山象徵菩提心的四特質(3) 三、以須彌山象徵菩提心平等 《華嚴經‧如法界品》有云: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 於諸眾生,心平等故。」 四、以妙勝殿象徵妙勝的菩提心

64 本品的見解與精神都與《金剛般若》所說無異。
第十四〈須彌山頂偈讚品〉內容大要 透過法慧等十大菩薩說偈讚佛的偈頌,闡明 菩薩發菩提心,當親近諸佛,修學佛法,及 諸地波羅蜜等諸菩薩行。 惟親近諸佛,不可以色見佛;修諸佛法也不 可以相取法,而當住於離二邊之般若波羅蜜 圓勝智慧。以此勝慧通達諸法無生實性(空 性),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 本品的見解與精神都與《金剛般若》所說無異。

65 1.強調初發菩提心,顯示初發心是菩薩發趣 無上菩提的根本。 2.為淨治及增長菩提心所說的心要。 〈十住品〉乃依〈十地品〉十菩提心所說的十
第十五〈十住品〉的品名與主旨 〈十住品〉乃依〈十地品〉十菩提心所說的十 門特別教授→專講菩提心→菩提心即菩薩住處 →《華嚴》云: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1.強調初發菩提心,顯示初發心是菩薩發趣 無上菩提的根本。 2.為淨治及增長菩提心所說的心要。

66 1.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代佛說十住法 2. 強調初發菩提心,顯示初發心是菩薩發趣無 上菩提的根本 3. 菩薩依菩提心(般若)覺悟一切法
第十五〈十住品〉大要 1.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代佛說十住法 2. 強調初發菩提心,顯示初發心是菩薩發趣無 上菩提的根本 3. 菩薩依菩提心(般若)覺悟一切法 →依十次第修般若波羅蜜→十住→《大智度 論》云:是般若波羅蜜中有十地。 4.說淨治及增長菩提心的心要。

67 淨治菩提心與增長菩提心之道,是甚深慧邊事
十住中每一住各有二門,每一門各說十法。二門即: 1.修淨治菩提心(修治): 第一門十法是修行淨治菩薩所發該地菩提心的要 道。十地有十發心,故十住就要淨治十種菩提心。 2.修增長菩提心(勸學): 第二門十法,是讓菩薩修學增長菩提心(智慧) , 令其心於一切法能「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 教」的要門。因為菩薩是要依菩提心覺悟一切法 的。

68 十住品每一住說一菩提心,其每住的菩提心所依的 就是菩薩地。初發心即依初地,所以稱第一菩提心 極喜地,乃至第十發心就是第十菩提心法雲地。所
十住與十地的平行關係 十住品每一住說一菩提心,其每住的菩提心所依的 就是菩薩地。初發心即依初地,所以稱第一菩提心 極喜地,乃至第十發心就是第十菩提心法雲地。所 以十住和十地是平行對等的關係,不是分開的。 依《華嚴經》的本意,菩薩道次第唯有十地,所以 十行、十迴向和十地的關係也與十住的情形一樣。 因此十地中,地地各有其所住、所行、所迴向。例 如,初住、初行、初迴向屬於初地之分,乃至十 住、十行、十迴向屬於十地之分。

69 一、發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貴住 五、具足方便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一、歡喜地
十住的名稱 十地的名稱 一、發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貴住 五、具足方便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燄慧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70 第十六〈梵行品〉的品名 正念天子問法慧菩薩:如何得梵行清淨? 法慧菩薩應正念天子之問而說之,故名「梵 行品」。

71 此品亦講淨治菩提心。以能淨菩提心,能 滿一且切佛法的無二慧之所行為梵行。 無二慧即般若波羅蜜,故梵行即般若波羅 蜜之所行(無生法忍之所行)。
第十六〈梵行品〉的主旨 此品亦講淨治菩提心。以能淨菩提心,能 滿一且切佛法的無二慧之所行為梵行。 無二慧即般若波羅蜜,故梵行即般若波羅 蜜之所行(無生法忍之所行)。 若能如此修行,則此梵行從初發心即得無 上菩提。

72 1.〈十住品〉所開示菩提心之理是漸道、遠道 → 此品的淨治菩提心,是依菩薩十地的次 第而說,所以是漸道,也是遠道。
〈十住品〉與〈梵行品〉的比較 1.〈十住品〉所開示菩提心之理是漸道、遠道 → 此品的淨治菩提心,是依菩薩十地的次 第而說,所以是漸道,也是遠道。 2.〈梵行品〉所顯的菩提道乃頓道、近道 →本品所開示並不依十地說。它只依一菩提 心說。依一菩提心捨一切法的邊執,直入 中道,頓成正覺。此乃頓道,是菩薩道的 最近道。

73 1.梵行與淨行其義有別。雖兩者都同是清淨行 之意,但二品所說各有不同。 淨行:該品中說淨行,特指無過失的身、 語、意三業。
〈梵行品〉與〈淨行品〉的差別 1.梵行與淨行其義有別。雖兩者都同是清淨行 之意,但二品所說各有不同。 淨行:該品中說淨行,特指無過失的身、 語、意三業。 梵行:梵行品中所說的梵行,是指離邊菩提 心的無二行。 2.若依次第來看,要先入無二行,也就是要先 得無生法忍,然後才能具足無過失的身語意 三業。

74 此品極顯發菩提心的重要,其要點略分為三: 1.廣說菩提心的內容 2.廣讚菩提心的功德 3.勸發菩提心
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的大要 法慧菩薩應天帝釋之請而說本品: 此品極顯發菩提心的重要,其要點略分為三: 1.廣說菩提心的內容 2.廣讚菩提心的功德 3.勸發菩提心 由於說菩薩發心的廣大內容,所以讚發菩提心 功德;因讚發心功德,所以勸大家發菩提心。

75 此品法慧菩薩應精進慧菩薩之請,廣說守護 菩提心的方法,亦即說明要依何法才能守護 菩提心。其內容極簡。 例說:此品廣說守護菩提心的方法中,首先
第十八〈明法品〉的大要 此品法慧菩薩應精進慧菩薩之請,廣說守護 菩提心的方法,亦即說明要依何法才能守護 菩提心。其內容極簡。 例說:此品廣說守護菩提心的方法中,首先 強調的是「住不放逸」。

76 結說菩提心法聚 自第十五品到第十八品是主要說菩提心法的 法聚內容,此一法聚,是菩薩道中一切菩薩 行的根本,故而先說。

77 品名:此品記述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須 彌山頂,上昇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欲 於此開演菩薩行法,故而名之。 上昇夜摩天宮說菩薩行法的用意: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品名大意 品名:此品記述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須 彌山頂,上昇夜摩天宮寶莊嚴殿,欲 於此開演菩薩行法,故而名之。 上昇夜摩天宮說菩薩行法的用意: 佛為開演菩薩行法聚,而昇到夜摩天宮, 其目的就是要藉夜摩天的善知時分來表徵 菩薩修行也善知時、不失時。

78 《華嚴經》於此說菩薩行,是以時分天來象徵 菩薩修行也善知時分,從不失時。例如: 1.修行不失時 2.受樂法不失時 3.度眾生不
上昇夜摩天宮說菩薩行的用意說明 一、象徵善知時與不失時 《華嚴經》於此說菩薩行,是以時分天來象徵 菩薩修行也善知時分,從不失時。例如: 1.修行不失時 2.受樂法不失時 3.度眾生不 失時 4.供養佛不失時 5.親近善知識不失時 等。什麼時分該如何行,菩薩都不錯失其時。 二、以夜摩天的「寶莊嚴殿」,表徵菩薩行乃波 羅蜜多行的功德寶所莊嚴的。

79 「行法聚」自第十九品到第二十二品,共有四品。
菩薩行法聚 「行法聚」自第十九品到第二十二品,共有四品。 19.〈昇夜摩天宮品〉 20. 〈夜摩天宮偈讚品〉 21.〈十行品〉 22.〈無盡藏品〉 說行法聚的開演處所, 與十方菩薩說偈讚佛。 二品合為一菩薩行的行法聚

80 1. 由功德林等十大菩薩,就勝慧所通達的正 見說偈讚佛。 2. 因為菩薩修行要依見導行,正見是引導菩 薩行的導航者,所以菩薩們仍依勝慧所通
第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大要 1. 由功德林等十大菩薩,就勝慧所通達的正 見說偈讚佛。 2. 因為菩薩修行要依見導行,正見是引導菩 薩行的導航者,所以菩薩們仍依勝慧所通 達的正見說偈讚佛。

81 一、前行: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善 思惟三昧,得萬佛剎微塵數功德林 佛摩頂加持,出定後為會眾說如何 是菩薩行法。 二、十行即十波羅蜜多行
第二十一〈十行品〉主旨大要(1) 一、前行: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善 思惟三昧,得萬佛剎微塵數功德林 佛摩頂加持,出定後為會眾說如何 是菩薩行法。 二、十行即十波羅蜜多行 菩薩有十種行,此十行乃以十波羅蜜多為 行,亦即隨順十地之十波羅蜜多的名義來成 立十行。詳細如後:

82 6.般若→善現行:依般若則一切善法正現在前。 7.方便→無著行:不執著則能行方便。 8. 願 →難得行:三清淨地的普賢大願極難得。
十行即十波羅蜜行 1.布施→歡喜行:能令自他歡喜。 2.持戒→饒益行:能饒益自他。 3.忍辱→無違逆行 4.精進→無屈撓行 5.禪定→無癡亂行 6.般若→善現行:依般若則一切善法正現在前。 7.方便→無著行:不執著則能行方便。 8. 願 →難得行:三清淨地的普賢大願極難得。 9. 力 →善法行:為一切眾生攝持正法不斷佛種故 10.智 →真實行:此智是決定智,決定能行於真實

83 三、 十地配當十波羅蜜行是著重在「地地的增 上行」上而說,實則一行攝一切行。
第二十一〈十行品〉主旨大要(2) 三、 十地配當十波羅蜜行是著重在「地地的增 上行」上而說,實則一行攝一切行。 十種行,雖因十種發心,於十地中,地地各有增 上;然都不能偏廢,應隨力隨分以行。 又,諸行必以智慧為首,智慧為依,導令一一行 盡攝諸餘行,方稱究竟到於彼岸。 所以,此品長行雖按十行勝進之道次第分別開 演,但偈頌就只針對十行功德圓滿處加以稱揚。 目的就在顯示一行攝一切行。


Download ppt "《華嚴經》要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