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3 Jack London(1876-1916),本名John Griffith London,
《歷史世界的呼喚》 Jack London( ),本名John Griffith London,           Jack London是筆名,撰: The Call of the Wild (New York: Macmillan, c1903). 中譯本:單鴻譯:《野性的呼喚》 (臺北:人本自然文化,2000) The Sea Wolf (New York: Macmillan, c1904). 中譯本:宋碧雲譯:《海狼》 (臺北:遠景出版,臺南:巨晟總代理,1993)

4 為什麼必須傾聽來自歷史世界的呼喚? 時間的連續性: 生命的深度、厚度與廣度: 傾聽歷史的呼喚,才能成為歷史的主人, 才不淪為歷史的奴隸。
「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分割 中國文化以「歷史審判」取代「最後審判」 中國文化無60年代存在主義式的孤獨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涕下」 (唐•陳子昂) 生命的深度、厚度與廣度: 「飄泊的心靈」、「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 傾聽歷史的呼喚,才能成為歷史的主人, 才不淪為歷史的奴隸。

5 站在2005年傾聽歷史的呼喚 回顧20世紀: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1895)之110週年。
日本與袁世凱( )簽訂〈二十一條要求〉之90週年。 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滿州國」之65週年。 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中部的沙漠試爆成功,8月6日原子彈投擲日本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光復之60週年。

6 站在2005年傾聽歷史的呼喚 展望21世紀: ∴ 在歷史的洪流中,必須瞭解歷史, 才能展望未來。
全球政經文化的新趨勢: 美國紐約911事件 → 全球反恐戰爭與恐佈事件(如倫敦)互為因果 中國的崛起與兩岸關係的變化: 中國「神舟5號」太空人楊利偉(1965-)以21小時繞地球10圈後在內蒙古降落;2005年初,〈反分裂國家法〉通過,4月─5月,連戰(1936-) 、宋楚瑜(1942-)訪問大陸。 ∴ 在歷史的洪流中,必須瞭解歷史, 才能展望未來。

7 1. 引言

8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 ( B.C)

9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1歲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 3歲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魯東防山,孔母顏徵在攜孔子移居魯都曲阜闕里。 6歲 在母親顏氏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演習禮儀。 15歲 孔子日見成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17歲 母顏氏卒。 19歲 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 子伯魚生,因魯君以鯉賜孔子,故以鯉為名。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10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21歲 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30歲
此時孔子已在學業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曰:「三十而立。 」此後,開始創辦民間教育,收徒講學。 34歲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 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36歲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 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孔子自齊返魯。

11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40歲 經過數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謂:「四十而不惑」。
48歲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50歲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止。 52歲 任中都宰一年卓有成績,先後升任小司空、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會盟於夾谷。孔子早有警惕與準備,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敗露,而且逼使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龜陰等土地。 53歲 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

12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55歲 孔子與季氏不和。孔子去魯居衛。此後數年週遊於陳、衛、魯等列國之間。 60歲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64歲 孔子在衛。衛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問孔子為政的首務是什麼,孔子答曰:「必也正名乎。」 68歲 孔子弟子冉有率領魯師抗齊,獲勝。季氏因之迎孔子歸魯。孔子週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但魯終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專心以《詩》《書》《禮》《樂》教人,「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70歲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13 1:1 歷史轉捩點:孔子(551-479B.C) 71歲 齊國政變,孔子弟子宰我死於難。 72歲 衛國政變,孔子弟子子路死於難,孔子慟甚。
73歲 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弟子為孔子守喪三年者眾,子貢為孔子守喪六年。弟子及魯人在此地建家立室者上百戶,此地因而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14 司馬遷(子長,145B.C.-?)《史記・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可謂至聖矣!

15 1:2 經典:偉大心靈對話的記錄

16 因為:現代青年與同時代人溝通太多,與異時代人溝通太少。
1:2 經典:偉大心靈對話的記錄 海涅(Heinrich Heine, ,1831以後移居巴黎): 「地理的故鄉」  「精神的原鄉」 因為:現代青年與同時代人溝通太多,與異時代人溝通太少。 「飄泊的靈魂」 「失根的蘭花」 「孤獨的群眾」

17 1:3 第一個千紀, 「哲學的突破」

18 雅士培 (Karl Jaspers,1883-1969) 1:3 第一個千紀,「哲學的突破」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Michael Bulloc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中譯本: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1989) 人―超自然(神):希腊、羅馬文化 人―自然:埃及文化 人―人:中華文化 ∴東方經典:「人」「他者」 (是人,不是神)

19 1:4 孔子與《論語 》

20 伊藤仁齋(Itô Jinsai,維楨,1627-1705)
1:4 孔子與《論語 》 伊藤仁齋(Itô Jinsai,維楨, ) 「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 四書註釋全書》(東京:鳳出版,1973年),第 3卷,論語部一,頁4。亦見於:伊藤仁齋:《童 子問》,收入:家永三郎等校注:《近世思想家 文集》(東京:岩波書店,1966,1981),卷上, 第5章,頁204。)

21 2. 孔子對「自我」問題的態度

22 2:1 《論語‧先進‧11》

23 2:1 《論語‧先進‧11》 子路(仲由,字子路,542-480B.C.)、曾皙(名點,字子晳,?)
、冉有(冉求,字子有, B.C.)、公西華(名赤,字子華,509-?B.C.)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24 2:1 《論語‧先進‧11》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25 2:1 《論語‧先進‧11》 為政必須以德性為基礎。 政治之外另有一個人格世界 ——「自我」之價值意識的覺醒。 自我境界之形態:
(1) 形軀我——以生理及心理欲求為內容。 (2) 認知我——以知覺理解及推理活動為內容。 (3) 情意我——以生命力及生命感為內容。 (4) 德性我——以價值自覺為內容。

26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27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論語•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1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學」:成德之學 《論語•雍也•6》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公冶長•6》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8 2:2 「君子」的人格世界 三項要義: 將「仁」的涵義擴充為人內在的精神自覺及其形之於外的行為。
從道德立場賦「君子」一詞予新義,以「君子」為德行高潔之士,其涵義由外爍轉為內省,奠定了儒學的基本規模。 對人性無限向上的內在潛力加以肯定,奠定儒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礎。孟子更是提出性善論加以發揮。

29 3. 孔子對「世界」的態度

30 3:1 就人與「世界」 的關係而言

31 近代歐洲文化: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在征服世界 印度佛教文化:捨離世界 古代中國文化:
3:1 就人與「世界」的關係而言 近代歐洲文化: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在征服世界 印度佛教文化:捨離世界 古代中國文化: 莊子( B.C.):觀賞世界 孔子:化成世界,所以不只解釋世界,而且更有心於改變世界 「仁」的涵義

32 3:2 「正名」主義

33 孔子政治思想之出發點為「從周」,其實行之具體主張則為「正名」。
3:2 「正名」主義 孔子政治思想之出發點為「從周」,其實行之具體主張則為「正名」。 《論語・八佾・3》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 文哉。吾從周。」 《中庸》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論語・子路・1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 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4 4. 孔子對「自然」的態度

35 4:1 人文秩序與 自然秩序

36 4:1 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 認為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形成和諧而非對抗的關係。自然與人文之間可以透過人的道德自覺而搭起會通的橋樑。而自然是一種道德的存在,人性也必然具有內在的善性。

37 4:2 「人」與「自然」 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38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1)「人」與「自然」之連續性:
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自然」不是一個外在於並與自我無涉的「客觀的自然」,他常常在自然中讀入人文的意義。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在山水的自然情境之中,讀入了仁與智的道德意涵。 人與自然相融合: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連續發展的關係。人悠遊於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共生共感,對大自然充滿了孺慕之情。

39 4:2 「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 2)「人」與「自然」之一體性:
人順應自然而提昇道德內涵:「自然」與「人」並不是互相間隔而對立的,「自然」中所潛藏的許多意義、信念與價值,實際上都是內在於人心之中,人愈能往內心反省,就愈能上通於天,愈能夠了解宇宙或者自然中所潛藏的意義之所在。 2)「人」與「自然」之一體性: 人與自然都具有共同的本質──「仁」:在《論語・先進・11 》的曾點境界中,不存在主客對立的緊張,而只有物我一體的和諧。

40 4:3 根源於「連繫性 思維方式」之傳統

41 4:3 根源於「連繫性思維方式」之傳統 將個人、世界、宇宙等諸多部份,建構出一套緊密的聯繫性關係的一種思維方式。 1)宇宙間的諸多事物均有某種「同質性」 2)宇宙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有機體。 3)不僅宇宙中之部分與部份互相感應交互影響,而且部份與全體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

42 5. 孔子對「超自然」的態度: 自由(free will)vs. 必然(necessity)

43 5:1 人 ←→ 神 之關係

44 5:1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意志 vs. 客體限制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主宰 客觀限制 「義」 「命」 ∴義命分立
5:1 人 ←→ 神 之關係 人 ←→ 神 之關係 自覺主宰 客觀限制 「義」 「命」 ∴義命分立 《論語•為政•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知天命」=知客觀限制之領域 「四十而不惑」:從孔子到孟子( ?B.C.)            「四十不動心」 ∴自覺意志 vs. 客體限制

45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

46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四種對「命」的態度: 義命相混:「命」不可違,如墨子( B.C.)「天命」。 「命」有必然性:承認「命」不可違,但不承認超越之主宰,而只以「命」歸於事實意義之「必然」,於是主張人了解事實之必然規律,而以為人應順此規律以行動。此即各種類型之自然主義及機械論觀念。

47 5:2 《論語•堯曰•20》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超離「命」:道家無為之說。 「義」「命」分立: 先區分「義」與「命」,對「自覺主宰」與「客觀世界」同時承認,各自劃定其領域;然後則就主宰性以立價值標準與文化理念,只將一切客觀限制視為質料條件。 ∴ 儒家的「宗教性」融入於「禮教性」之中。

48 6. 結論

49 6:1 東亞文明圈中 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6:1 東亞文明圈中 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50 6:1 東亞文明圈中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6:1 東亞文明圈中孔孟思想的遺產: 實學的精神 中國:中國文化的日常性 日本:伊藤仁齋:在「人倫日用」意義之中,推崇《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澁澤榮一( ):《論語と算盤》(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2001)。本書有中譯本:洪墩謨譯:《論語與算盤》(臺北:正中書局,1988)。

51 6:2 孔子思想世界 的內部問題

52 6:2 孔子思想世界的內部問題 1. 人之自覺心如何證成? 孔子肯定「主體自由」→ 落實在日常生活與政治秩序。 2. 政權合法性之依據何在?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均在孟子之「性善論」與「民本政治論」中獲得理論上的解決。

53 閱讀作業

54 閱讀作業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黃俊傑:〈東亞儒者對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
黃俊傑:〈德川時代日本儒者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 黃俊傑:〈朱子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及其所引起的批判〉 黃俊傑:〈澀澤榮一解釋《論語》的兩個切入點〉

55 閱讀作業 黃俊傑:〈論儒學思想中的人與自然之關係:兼論其二十一世紀之啟示〉
屈萬里:〈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收入:氏著:《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80)。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56 參考書目

57 參考書目 韋政通:《孔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井上靖著,劉慕沙譯:《孔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 黃俊傑:〈儒家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收入氏著:《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58 思考問題

59 思考問題 在什麼意義之下,在哪些方面,我們可以說孔子出生是歷史的轉捩點? 如果你在今天碰到孔子,你想要問孔子什麼問題?為什麼?
假定孔子出席《世界文化高峰會》,請問你認為孔子針對以下問題,可能如何發言: 2001年911紐約恐佈攻擊事件 2004年南亞大地震引發海嘯事件 2005年美國紐奧爾良遭颶風卡崔娜(Katrina)嚴重侵襲事件

60 思考問題 試以《論語》為基礎,分析孔子思想中「仁」的涵義。
孔子自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麼,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因襲者或是創造者?或兩者兼而有之?理由何在?試加討論。 請歸納《論語》中所見的「君子」一詞,並分析其涵義。

61 延伸閱讀

62 請觀賞《孔子》電視影片,並討論你在影片中所得到的啟示。
延伸閱讀 請觀賞《孔子》電視影片,並討論你在影片中所得到的啟示。 《孔子》電視影片(中國大陸製作,臺灣隆恩科技有限公司影視部代理, asp?ID=rontm&GoodsNo=872,2005年5月10日初版)

63 第一講結束 請記得上網填寫心得


Download ppt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課程說明 什麼是歷史? 為何而歷史? 如何而歷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