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2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概述 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UV)是吸收光谱。常用的UV可扩展到可见光区域。当样品分子或原子吸收光子后,外层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不同结构的样品,其电子的跃迁方式不同,吸收光的波长和几率也不同,故而可根据波长范围、吸光强度鉴别不同的物质。 普通紫外区 真空 紫外区 可见光区 200nm 100nm 400nm 700nm

3

4

5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产生的。 形成键的  电子 价电子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产生的。 形成键的  电子 价电子 形成键的  电子 未成键的 n 电子 按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的电子轨道分为:  成键 轨道、 * 反键轨道、  成键轨道、 * 反键轨道和 n 未 成键轨道(或称非键轨道)。其轨道能量顺序为:  <  < n < * < *

6 当基态价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价电子就
由基态的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跃迁至激发态的反键轨 道,这些跃迁可分为三类; (1)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之间的跃迁  → *  → * (2)非键轨道向反键轨道的跃迁 n → * n → * (3)电荷转移跃迁 总之,价电子可能产生的跃迁主要为:  → * 、  → * 、 n → * 、 n → * 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也不同。

7 * * n   电子跃迁能级示意图 电子跃迁所处的波长范围及强度 远UV区 近UV区 Vis区 6 5 4 3 2 1 → *
反键 远UV区 近UV区 Vis区 * 6 5 4 3 2 1 反键 → * n→* n→* →* E → * →* lg n→* 非键 n→* n n→* 成键 成键 波长/nm 电子跃迁能级示意图 电子跃迁所处的波长范围及强度

8 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9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常用术语 生色团 能产生特征吸收带的具有不饱和键和未共用 电子对的基团。如:>C=C< 、—C≡C— 、 >C=O—、—CHO、—COOH、—N=N—、 —N=O、—NO2等。  → * 、 n → * 如果两个生色团相邻、发生共轭作用,则原来 的各自的吸收带将消失,并在较长的波长处产生强 度比原来吸收带强的新吸收带。

10 助色团 含有未共用的n电子对的氧原子、氮原子或卤 素原子的基团。如:—OH 、—NH2、—Br等 助色团不会使物质具有颜色,但引进这些基团能 增加生色团的生色能力、使其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 动,并增加了吸收强度。生色团是最有力的助色团。 红移 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造成有机化合物结构 的变化,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 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造成有机化合物结构 的变化,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11 增色效应 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变化,使吸收峰 强度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 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变化,使吸收峰 强度减小的现象。 溶剂效应 由于溶剂的极性不同引起某些化合物吸收 峰的红移或蓝移的现象。

12

13 UV吸收带及其特征 (i) R带[来自德文Radikalartig(基团)]
起源:由n-π*跃迁引起。或者说,由带孤对电子的发色团产生。例如发色团与助色团形成共轭基团时: 特点:① λmax>270nm,εmax<100; ② 溶剂极性↑时,λmax发生蓝移。

14 (ii) K带[来自德文Konjugierte(共轭)]
起源:由π-π*跃迁引起。特指共轭体系的π-π*跃迁。 K带是最重要的UV吸收带之一,共轭双烯、α,β-不饱和醛、酮,芳香族醛、酮以及被发色团取代的苯(如苯乙烯)等,都有K带吸收。例如: 特点: ① λmax 210-270nm,εmax>10000; ② 溶剂极性↑时,λmax不变(双烯)或发生红移(烯酮)。

15 εmax偏低:200<ε<3000 (苯的ε为215); (iii) B带和E带
B—德文Benzienoid(苯系) E—德文Ethylenic(乙烯型) 起源:均由苯环的π-π*跃迁引起。是苯环的UV特征吸收。 特点: ①B带为宽峰,有精细结构 (苯的B带在230-270nm) εmax偏低:200<ε< (苯的ε为215); ② E1带特强,(εmax <10000) ; E2带中等强度,(2000<εmax <10000) ③ 苯环上引入取代基时,E2红移,但一般不超过210nm。如果E2带红移超过210nm,将衍变为K带。

16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饱和烃 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只有 键, 因而只能产生→* 跃迁。由于 键电子最不易激发,需要吸收很大的能 量,这类化合物在200nm以上无吸收,常作溶剂。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卤素、 硫等取代时,这类化合物既有 电子,又有n电子,可 以实现→*和n→*跃迁,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 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出现“深色移动”现象, 即红移,吸收峰落在远紫外区和近紫外区。 甲醇:177nm,乙醇186nm。

17 不饱和脂肪烃 (1)含孤立不饱和键的烃类化合物 具有孤立双键或叁键的烯烃或炔烃都产生→*跃 迁,但多数在200nm以上无吸收,如:乙烯:171nm 乙炔173nm。若烯分子中的氢被助色团取代时,吸收 峰发生红移,吸收强度增加。 (2)含共轭体系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 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其大键各能级之间的距 离较近,电子易被激发,产生 K 吸收带,其波长及强 度与共轭体系的长短、位置取代基种类有关,共轭双 键越多,波长越长,以至由无色变为有色吸收峰进入 可见区。

18 (3)含共轭体系的醛、酮和羧酸 碳氧双键同烯键之间的共轭作用也会降低*轨道 能量,使→* 、n→*跃迁的吸收峰发生红移。 巴豆醛 (CH3CH=CHCHO) →* n→* 单独 烯键 nm 羰基 nm nm 巴豆醛 nm nm 显然,共轭作用使得→* 跃迁和n→*跃迁吸收峰 都发生了明显的红移。

19 芳香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为环状共轭体系 左图为苯的UV谱图 三个→*跃迁特征吸收谱带: 1 85nm E1带 最强
4 3 2 1 E2 三个→*跃迁特征吸收谱带: B lg 1 85nm E1带 最强 204nm E2带 较强 230~270nm B带 较弱 /nm

20 E1和E2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
体系的跃迁所产生的,是芳香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若苯环上有助色团,如—OH、—Cl等取代,由 于n-共轭,使E2带向长波方向移动,一般为210nm; 若生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 -共轭),E2吸收 带与K吸收带合并,并且红移。 B带是由 -*跃迁和苯环振动的重叠引起。又称 苯的特征吸收带。可用于鉴别芳香族的化合物。

21

22 溶剂对UV吸收的影响 (1)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在n-*跃迁时,由于n电子在基态时与极性溶剂易 形成稳定的氢键,使n轨道的能量降低大约一个氢键 的能量,而激发态能量降低较小,使跃迁所需要的能 量增加,引起吸收带蓝移。溶剂极性越大,形成氢键 能力越强,吸收带蓝移越显著。 异丙叉丙酮CH3COCH=C(CH3)2 溶剂 正己烷 三氯甲烷 甲醇 n-*跃迁max nm nm nm

23 在 -*跃迁时,其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则
极性溶剂使其激发态能量降低,而使 -*跃迁更容 易,引起吸收带红移。 (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当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很小,其振 动和转动光谱也能表现出来,因而具有非常清晰的 精细结构,当它溶于非极性溶剂时,由于溶剂化作 用,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转动,则转动光谱不能表现 出来,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分子振动也受到限制 精细结构逐渐消失,呈现一宽而低的吸收带。

24 §3-3 光的吸收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Lambert-Beer Law) 朗伯定律:当用一种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一固定
§3-3 光的吸收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Lambert-Beer Law) 朗伯定律:当用一种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一固定 浓度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透过的液层厚度(光程) 成正比。 表达式 A= k l k与入射光的波长、溶液的性质、浓度和温度有关

25 比尔定律:当用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一溶液时,
若透光液层厚度固定,则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表达式 A= k' c k'与入射光的波长、溶液的性质、液层厚度和温度有关 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当用一适当波长的单 色光照射吸收物质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 和透光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表达式 A=K c l 或 A=εcl

26 吸光度的意义 吸光度表示光束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 I。 I | l | 溶液所吸收光的强度越大,透过光的强度就 越小,则吸光度A就越大。 0≤A≤∞

27 透射比的意义 透射比也称透光率,表示透过光占入射光的比例, 也是物质吸光程度的一种量度,通常以T表示 当入射光全部被吸收时,I=0,则T=0, 当入射光 不被吸收时,I=I。,则T=1。所以0≤T≤1。光度 分析中,经常使用百分透光率,其值:0~100

28 吸光度与透光率之间的关系 比例系数K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K值表示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的吸光度,与吸光 物质及入射光波长有关,是吸光物质的重要特征值。

29 在液层厚度l为cm 为单位时,K值随浓度单位
的表示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浓度以g·L-1为单位时,比例系数K称为质量吸收 系数,以 a表示,单位为:L · g-1 · cm-1 浓度以mol·L-1为单位时,比例系数K称为摩尔吸收 系数,以  表示,单位为:L · mol-1 · cm-1

30 通常 较常使用,文献中给出的某化合物的
值指最大吸收波长所对应的摩尔吸收系数,也可 表示为max。各种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相差较大, 可以从10-2~105变动,可用于表示吸收峰的强弱:  > 强吸收  =103~ 较强吸收  =102~ 较弱吸收  < 弱吸收  值越大,表示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测定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31 吸光定律的加和性 在多组分体系中,在某一波长,如果各种对光 有吸收的物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体系在该波长的 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的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 性,称为吸光度的加和性原理。 A总=A1+ A2+ A3+···+ An =1c1b+ 2c2b+ 3c3b+···+ ncnb 吸光物质的加和性对多组分同时定量测定,校 正干扰等极为有用。

32 分光光度计提供的入射光都是有一定宽度的光 谱带,非严格的单色光,使溶液对光的吸收偏离了 吸收定律,产生误差,因此,分光光度计产生的单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正偏离 A 负偏离 c 1、入射光非单色性引起的偏离 分光光度计提供的入射光都是有一定宽度的光 谱带,非严格的单色光,使溶液对光的吸收偏离了 吸收定律,产生误差,因此,分光光度计产生的单 色光纯度越高越好,即光谱带的宽度越窄越好。

33 2、溶液本身引起的偏离 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有色化合物在溶液中受酸度、温度、溶剂等影 响,发生离解、缔合、形成新的化合物或互变异构 等化学变化而改变了浓度,因而导致偏离朗伯-比尔 定律。 溶液折射率的变化引起的偏离 当溶液浓度变化能显著改变溶液的折射率,则可 观测到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此时可对光吸收 定律进行校正。当浓度小于0.01mol/L时,其影响可 忽略不计,这是朗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的原 因之一。

34 折射引起的偏离 溶液为胶体、乳浊液或悬浊液时,在入射光通过 溶液时,除一部分被吸收外,还有一部分被散射而损 失,使透光度减少,实测的吸光度增大,发生正偏离。

35 2.2 紫外光谱仪和实验方面的一些问题 2.2.1 紫外分光光度计 1. 光源 2. 单色器
2.2 紫外光谱仪和实验方面的一些问题 2.2.1 紫外分光光度计 结构大致由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和记录装置及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 1. 光源 可见光源可选钨灯(波长范围为325 ~ 2500 nm), 紫外光源可选氘灯、氢灯(氢弧灯 165 ~ 375 nm);激光。 2. 单色器 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由入射狭缝、色散(分光)系统、出射狭缝组成。常用的色散元件是棱镜或全息光栅。

36 3. 检测器 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般为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 4. 样品池(比色皿) 紫外区要用石英比色皿,可见区可用一般光学玻璃。 5. 记录装置及计算机 记录装置一般已用计算机代替,计算机用于仪器控制、 数据存取、数据处理。

37 三种类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38 虚线为光源发出的复合光,实线为经过分光后的单色光。
氘灯D2,钨灯W,反射镜M,棱镜P,狭缝S,Sa样品池。

39 一次测量同时得到样品溶液相对空白溶液的透光度,因此该仪器可消除光源强度变化引发的误差。

40 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为两束,经过两个不同的单色器得到两束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利用切光器使两束光交替照射吸收池,样品在两个波长的吸光度的差值与其待测浓度成正比。适合多组分混合物或有背景干扰的情况,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41 2.2.2 溶剂 一般紫外光谱的测定都是在稀溶液中进行。 溶剂应能溶解测定的化合物 在测定的全波长区透明。
溶剂 一般紫外光谱的测定都是在稀溶液中进行。 溶剂应能溶解测定的化合物 在测定的全波长区透明。 根据测定的波长范围选溶剂,溶剂的透明范围的下限应小于测定波长范围。 微量杂质可能对测定影响严重

42

43 2.2.3 吸收池 2.2.4 样品溶液的配制 石英:185 nm以上;光学玻璃:大约280 nm以上 ※ 样品池与参比池必须严格匹配。
吸收池 石英:185 nm以上;光学玻璃:大约280 nm以上 ※ 样品池与参比池必须严格匹配。 样品溶液的配制 选择溶剂:不反应;注意溶解度及透光范围。 调节样品溶液浓度使吸收峰顶端落在记录纸内。 具有不同生色团的化合物所需浓度不同, 有共轭体系的样品,浓度应在10-4 ~ 10-5 mol/L左右。 吸光度:定性测定0.7 ~ 1.2,定量测定0.2 ~ 0.8。

44 课后作业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 二、电子跃迁有哪几种方式,并说明其特点; 三、名词解释:生色团和助色团、增色和减色、蓝移和红移;
四、朗伯-比尔定律 (Lambert-Beer Law),及其产生偏差的原因。


Download ppt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