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5章 关系 Relati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5章 关系 Rel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章 关系 Relation

2 关系是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与集合的概念一样,关系的概念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是最基本的。它主要反映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性质,在计算机科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如有限自动机和形式语言,编译程序设计,信息检索,数据结构以及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描述中经常出现。 5 关系

3 第 5 章 关系 内容提要: 1.笛卡尔积及关系的概念 2.关系的性质 3.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4.复合关系与逆关系 5.关系的闭包
6.等价关系及证明 7.分划、覆盖、等价类、商集的概念 8.偏序与哈斯图 9.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5 关系

4 5.1.1 笛卡尔积 定义5.1 由n个具有给定次序的个体a1,a2,…,an组成的序列,叫做有序n元组,记作(a1,a2,…,an)。其中ai(i=1,2,…,n)叫做该有序n元组的第i个坐标。 有序n元组与前面所讲的n个元素的集合这两个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在于集合中这n个元素是无序的,而在有序n元组中,必须对这n个元素指定一个次序。因此对任意给定的n个个体,他们只能组成一个n元素的集合,但却可以组成n!个不同的有序n元组。 5.1 关系及其表示

5 5.1.1 笛卡尔积 另外,有序n元组的一种常见的特殊情形是n=2。有序n元组(a,b)又被称为序偶。序偶的一个熟悉的例子是平面上点的笛卡尔坐标表示。例如,序偶(1,3),(2,4),(5,3)等均表示平面上不同的点。 定义5.2 设(a1,a2,…,an)和(b1,b2,…,bn)两个有序n元组,如果ai=bi(i=1,2,…,n),则称这两个有序n元组相等,记为(a1,a2,…,an)=(b1,b2,…,bn)。 5.1 关系及其表示

6 5.1.1 笛卡尔积 定义5.3 设A1,A2,…,An是任意集合,则称集合 {(a1,a2,…,an)|aiAi,i=1,2,…,n} 为集合A1,A2,…,An的笛卡尔积,记为A1A2…An。 5.1 关系及其表示

7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1 设A={a,b},B={1,2,3},求AB,BA,AA,BB。
解AB={(a,1),(a,2),(a,3),(b,1),(b,2),(b,3)} BA={(1,a),(1,b),(2,a),(2,b),(3,a),(3,b)} AA={(a,a),(a,b),(b,a),(b,b)} BB={(1,1),(1,2),(1,3),(2,1),(2,2),(2,3),(3,1),(3,2),(3,3)} 5.1 关系及其表示

8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2 设A=,B={1,2,3},求AB,BA。
解 AB=B=, BA=B= 5.1 关系及其表示

9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理5.1 设A,B为任意两个有限集,则 |AB|=|A|•|B|
推论5.1 设A1,A2,…,An为任意n个有限集,则 |A1A2…An|=|A1|•|A2|• … •|An| 5.1 关系及其表示

10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理5.2 设A,B,C,D为任意四个非空集合,则 (1)ABCD当且仅当AC,BD;
(1)A(B∪C)=(AB)∪(AC) (2)(A∪B)C=(AC)∪(BC) (3)A(B∩C)=(AB)∩(AC) (4)(A∩B)C=(AC)∩(BC) (5)A(B-C)=(AB)-(AC) (6)(A-B)C=(AC)-(BC) 5.1 关系及其表示

11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3 设A,B,C和D是任意的集合,试问下列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1)(A∩B)(C∩D)=(AC)∩(BD) 解 成立。因为对于任意的(x,y),设 (x,y)(A∩B)(C∩D) xA∩ByC∩D xAxByCyD (x,y)A×C(x,y)B×D (x,y)(AC)∩(BD) 5.1 关系及其表示

12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2)(A∪B)(C∪D)=(AC)∪(BD)
解 不成立。举一反例如下:设A=D=,B=C={1},则(A∪B)(C∪D)=BC={(1,1)},(AC)∪(BD)=∪=,显然等式不成立。 5.1 关系及其表示

13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义5.4 设nI+,A1,A2,…,An为任意n个集合,A1A2…An,则
(3)若=,则称为空关系; (4)若=A1A2…An,则称为普遍关系; (5)若A1=A2=…=An=A,则称为A上的n元关系; (6)若={(x,x)|xA},则称为A上的恒等关系。 若是由A到B的一个关系,且(a,b),则a对b有关系,记作ab。 5.1 关系及其表示

14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4 设A={1,2,4,7,8},B={2,3,5,7},定义由A到B的关系={(a,b)|(a+b)/5是整数},求关系。 解 根据的定义,中的序偶(a,b)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aA;(2)bB;(3)a+b能被5整除,于是={(2,3),(7,3),(8,2),(8,7)}。 5.1 关系及其表示

15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5 设A={2,3,4,5,9,25},定义A上的关系,对于任意的a,bA,当且仅当(a-b)² A时,有ab,试问由哪些序偶组成? 解 根据的定义,中的序偶(a,b)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aA;(2)bB;(3)(a-b)² A。因此 ={(2,4),(4,2),(2,5),(5,2),(3,5),(5,3),(4,9),(9,4)}。 5.1 关系及其表示

16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6 设A={0,1,2},求A上的普遍关系UA和A上的恒等关系IA。
解 由普遍关系和恒等关系的定义知 UA=AA={(0,0),(0,1),(0,2),(1,0),(1,1),(1,2),(2,0),(2,1),(2,2)}, IA={(0,0),(1,1),(2,2)}。 5.1 关系及其表示

17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义5.5 设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令
dom={x|xA且有yB使(x,y)} ran={y|yB且有xA使(x,y)} 则称dom为的定义域;ran为的值域。 从定义5.5可以看出,的定义域实际上是由中所有序偶的第一坐标构成的集合,的值域是由中所有序偶的第二坐标构成的集合。 5.1 关系及其表示

18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7 设1={(1,2),(2,4),(3,3)},2={(1,3),(2,4),(4,2)},试求出dom1,dom2,dom(1∪2),ran1,ran2和ran(1∩2)。 解 根据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定义有 dom1={1,2,3}, ran1={2,3,4} dom2={1,2,4}, ran2={2,3,4} 又因为 1∪2={(1,2),(2,4),(3,3),(1,3),(4,2)}, 1∩2={(2,4)} 所以 dom(1∪2)={1,2,3,4}, ran(1∩2)={4}。 5.1 关系及其表示

19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1. 集合表示法 因为关系是一个集合,因此可以用集合的列举法或描述法来表示它。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多次采用了这两种方法。 例如,例4.4中定义的由A到B的关系={(a,b)|(a+b)/5是整数},用的就是描述法,而例4.7中定义的关系1={(1,2),(2,4),(3,3)}和2={(1,3),(2,4),(4,2)},用的是列举法。 5.1 关系及其表示

20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2. 关系矩阵 定义5.6 设m,nI+,A={x1,x2,…,xm},B={y1,y2,…,yn},是从A到B的关系,令 1 若(xi,yi) 其中aij= (1≤i≤m,1≤j≤n) 0 否则 称M为的关系矩阵。  5.1 关系及其表示

21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例5.8 设A={2,3,4,5},B={6,7,8,9},由A到B的关系定义为={(a,b)|a与b互素}。试写出的关系矩阵M。 解 由定义={(2,7),(2,9),(3,7),(3,8),(4,7),(4,9),(5,6),(5,7),(5,8),(5,9)},所以关系矩阵 5.1 关系及其表示

22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3. 关系图 定义4.7 设A和B是任意的非空有限集,是一个从A到B的关系,以A∪B中的每个元素为一个结点,对每个(x,y),画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得到一个有向图G,称其为的关系图。 5.1 关系及其表示

23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例5.9 设A={1,2,3,4},={(1,1),(1,2),(2,3),(2,4),(4,2)},画出的关系图。 5.1 关系及其表示

24 5.2 关系 的性质 定义5.8 设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若对所有的aA,有(a,a),则称为自反关系;
(3)对任意a,bA,若有(a,b),就必有(b,a),则称为对称关系; (4)对任意a,bA,若有(a,b),(b,a),就必有a=b,则称为反对称关系; (5)对任意a,b,c A,若有(a,b),(b,c),就必有(a,c),则称为传递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25 5.2 关系 的性质 注意区别自反关系和恒等关系,一个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是自反关系,但自反关系不一定是恒等关系。
另外,反对称关系的定义也可等价地叙述为,对任意a,bA,若有a≠b且(a,b),就必有(b,a),则称为反对称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26 5.2 关系 的性质 例5.10 设A={a,b,c,d} (1)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自反关系或反自反关系; 1={(a,b),(b,c)}
2={(a,a),(b,b),(c,c),(d,a)} 3={(a,a),(a,b),(d,d),(c,c),(b,b)} 4={(a,a),(b,b),(c,c),(d,d)} 解 1不是自反关系,因为对于所有的xA,(x,x)均不在1中;上述原因正好说明1是反自反关系。 2不是自反关系,因为(d,d)2;2也不是反自反关系,因为(a,a),(b,b),(c,c) 2。 3是自反关系,不是反自反关系。 4是自反关系,不是反自反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27 5.2 关系 的性质 (2)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对称关系或反对称关系; 5={(a,a),(a,b),(b,a),(b,c),(c,b)}
6={(a,a),(a,b),(b,c),(d,c)} 7={(a,a),(c,b),(c,d),(d,c)} 8={(b,b),(d,d)} 解 5是对称关系,但不是反对称关系,因为a≠b,但(a,b)和(b,a)均出现在5中,同样b≠c,但(b,c)和(c,b)均出现在5中。 6不是对称关系,因为(a,b)6,但(b,a)6,同样(b,c)6,但(c,b)6,(d,c)6但(c,d)6;而上述原因正好说明6是反对称关系。 7不是对称关系,因为(c,b)7但(b,c)7;7也不是反对称关系,因为c≠d,但(c,d)和(d,c)均在7中。 8既是对称关系,也是反对称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28 5.2 关系 的性质 (3)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传递关系。 9={(b,c),(c,c),(c,d),(b,d)}
10={(b,c),(c,b),(b,b),(a,d)} 11={(b,c),(d,a),(d,c)} 解 9是传递关系。 10不是传递关系,因为(c,b)10,(b,c)10,但(c,c)10。 11是传递关系,在11中没有出现(x,y)11同时(y,z)11的情形,因此也就无所谓(x,z)11的要求。 5.2 关系 的性质

29 5.2 关系 的性质 关系的这些性质,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上大多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
若关系是自反的,则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1;若是对称的,则关系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若是反对称的,则对ij,若aij =1,则aji =0。 5.2 关系 的性质

30 若关系是自反的,则的关系图中的每一个结点引出一个单边环;若是对称的,则在其关系图中,对每一由结点ai指向结点aj的边,必有一相反方向的边;若是反对称的,则在其图中,任何两个不同的节点间最多只有一条边,而不会同时有两条相反方向的边;若是传递的,则若有由结点ai指向ak的边,且又有由结点ak指向aj的边,就必有一条由结点ai指向aj的边。 5.2 关系 的性质

31 5.3.1 复合关系 定义5.9 设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关系,2为从集合B到集合C的关系,则称A到C的关系 {(x,z)|xA, zC,有yB使(x,y)1且(y,z)2} 为1与2的复合关系,记为1  2。这种从1和2得到1  2的运算,叫做关系的复合运算。 复合关系1  2与关系1和2之间的联系,我们可用下图表示。 B A C 5.3 关系的运算 2 x y z 1

32 5.3.1 复合关系 例5.11 设集合A={1,2,3,4},B={2,3,4,5},C={0,1,2},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分别定义为: 1={(a,b)|a+b=6},2={(b,c)|b-c=2}, 试求复合关系1  2和2  1。 解 由题意知 1={(1,5),(2,4),(3,3),(4,2)} 2={(2,0),(3,1),(4,2)} 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 1  2={(2,2),(3,1),(4,0)} 2  1={(3,5),(4,4)} 5.3 关系的运算

33 5.3.1 复合关系 定理5.4 设A,B,C,D为任意四个集合,1是从A到B的关系,2 和3是从B到C的关系,4是从C到D的关系,于是有: (1)若2  3 ,则1  2  1  3 ,2  4  3  4; (2) 1  (2∪3) = (1  2)∪(1  3) (3) (2∪3)  4 = (2  4)∪(3  4) (4) 1  (2∩3)  (1  2)∩(1  3) (5) (2∩3)  4  (2  4)∩(3  4) (6) (1  2)  4 = 1  (2  4) 5.3 关系的运算

34 5.3.1 复合关系 定义5.10 设1,2,…,n分别是A1到A2,A2到 A3,…,An到An+1的关系,则称关系 {(x1,xn+1)|x1A,xn+1An+1,存在x2A2,…,xnAn,使(x1,x2)1,…,(xn,xn+1)n} 为1,2,…,n的复合,记为1  2  …n 。 当A1=A2=…=An+1=A,1=2=…=n=时,则复合关系12 …n= …称为的n次幂,记为ⁿ。 5.3 关系的运算

35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例5.12 设A={1,2,3,4},A上的关系={(2,1),(3,2),(4,3)},则有
2={(3,1),(4,2)} 3={(4,1)} 4= 5.3 关系的运算

36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练习 设1和2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若1和2是自反的,则1  2也是自反的; (2)若1和2是对称的,则1  2也是对称的; (3)若1和2是反对称的,则1  2也是反对称的; (4)若1和2是传递的,则1  2也是传递的。 5.3 关系的运算

37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1 设A为任意集合,为A上的任意二元关系,则有:
(1)0是A上的恒等关系,即0 = IA; (2)n+1 =   n,nN。 定理5.5 设m,nN,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m  n = m+n (2)(n)m = m·n 5.3 关系的运算

38 5.3.1 复合关系 为了研究复合关系的关系矩阵,我们首先介绍布尔运算,布尔运算只涉及数字0和1,有两个运算符“”和“”,运算规则如下: 00=0, 01=1, 10=0, 11=1; 00=0, 01=0, 10=0, 11=1。 然后用布尔运算来定义两个关系矩阵的乘积运算“*”如下: 其中 ≤i≤m,1≤j≤p 5.3 关系的运算 * =

39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6 设A,B,C是非空有限集,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则
M1  2 = M1 * M2 推论5.2 设A1,A2,…,An+1是有限集合,1,2,…,n分别是A1到A2,A2到A3,…,An到An+1的关系,它们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1,M2,…,Mn ,则有: M1  2  …  n = M1 * M2 * … * Mn 推论5.3 是集合A上的关系,M为其关系矩阵,则有 Mn = (M)n 5.3 关系的运算

40 5.3.1 复合关系 对于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其复合关系n,仍是A上的二元关系。我们可以用如下的方法由的关系图作出n的关系图。 由的关系图构成n的关系图的步骤如下: (1)对的关系图(假设有m个结点)中每个结点ai(i=1,2,…,m),找出从ai经由长为n的路能够到达的结点aj; (2)连接aiaj得n的一条边; (3)前两步得到的所有边组成n的关系图。 5.3 关系的运算

41 5.3.1 复合关系 练习 设A={a,b,c,d},A上的关系={(a,a),(a,b),(b,d),(c,a),(d,c)},试求复合关系² 。 5.3 关系的运算

42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2 设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则如下从B到A的关系:
{(y,x)|yB,xA且(x,y)} 称为关系的逆关系,记为-1,这种从得到-1的运算,叫做关系的逆运算。 显然,从集合A到B的关系的逆关系是将中每一个序偶的坐标顺序互换所得到的集合。 5.3 关系的运算

43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7 设A,B为非空有限集,是从A到B的关系,则有:
(1)M-1 = MT(MT为M的转置矩阵,即将M中的行和列互换) (2)把G的每条有向边反向,就得到-1的关系图G-1。 5.3 关系的运算

44 5.3.2 逆关系 例5.13 设A={a,b,c},A上的关系={(a,a),(a,c),(b,a),(b,b),(c,a),(c,b)},试求逆关系-1及其关系矩阵、关系图。 解 由逆关系的定义知 -1={(a,a),(c,a),(a,b),(b,b), (a,c),(b,c)} 5.3 关系的运算

45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8 设和i(i=1,2,…)都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则有:
(1)(-1)-1=; (2)若12,则1-12-1; (3)若1=2,则1-1=2-1 定理5.9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有: (1)是自反的,当且仅当-1是自反的; (2)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1是反自反的; (3)是对称的,当且仅当-1是对称的; (4)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1是反对称的; (5)是传递的,当且仅当-1是传递的。 5.3 关系的运算

46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0 设A,B,C是三个集合,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则有:
(1  2)-1 = 2-1  1-1 推论5.4 设nN,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n)-1 =(-1)n 。 5.3 关系的运算

47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例5.14 设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是对称的当且仅当=-1 。
证明 任取(x,y),则(y,x),从而(x,y)-1,所以-1。反之,任取(x,y)-1,则(y,x),从而(x,y),所以-1。因此=-1。 若设=-1,任取(x,y),则(y,x)-1,但=-1,所以(y,x),因此对称。 由以上两方面知该命题成立。 5.3 关系的运算

48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3 设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A上的二元关系满足:
(1)是自反(对称,传递)的; (2); (3)若A上的二元关系也满足(1)(2),则; 则称为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记为r()(s(),t())。 从定义可以看出,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就是包含并且具有自反(对称,传递)性质的最小关系。显然,若已经是自反(对称,传递)的,那么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就是它自身。 5.3 关系的运算

49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1 设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1) 是自反的,当且仅当r()=;
(2) 是对称的,当且仅当s()=; (3) 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 5.3 关系的运算

50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2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 r()=∪IA;
(2) s()=∪-1; (3) 定理5.13 设A为n个元素的有限集,为A上的二元关系,则 5.3 关系的运算

51 5.3.3 关系的闭包 例5.15 设A={a,b,c},A上的二元关系={(a,b),(b,c),(c,a)},求r(),s(),t()。 r()=∪IA={(a,b),(b,c),(c,a)}∪{(a,a),(b,b),(c,c)} ={(a,a),(a,b),(b,b),(b,c),(c,a),(c,c)} s()=∪-1={(a,b),(b,c),(c,a)}∪{(b,a),(c,b),(a,c)} ={(a,b),(a,c),(b,a),(b,c),(c,a),(c,b)} t()=∪2∪3 ={(a,b),(b,c),(c,a)}∪{(a,c),(b,a),(c,b)}∪{(a,a), (b,b),(c,c)} ={(a,a),(a,b),(a,c),(b,a),(b,b),(b,c),(c,a),(c,b),(c,c)} 5.3 关系的运算

52 5.3.3 关系的闭包 练习 设1和2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 (1)试证明 (2) 成立吗?为什么? 5.3 关系的运算

53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定义4.14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若是自反,对称和传递的,则称为等价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一些等价关系的例子,如: (1)在一群人的集合上年龄相等的关系是等价关系,而朋友关系不一定是等价关系,因为它可能不是传递的。 (2)命题公式间的逻辑等值关系是等价关系。 (3)集合上的恒等关系和普遍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4)在同一平面上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例5.16 设A={a,b,c,d,e},A上的关系
1={(a,a),(a,b),(b,a),(b,b),(c,c),(d,d),(d,e),(e,d),(e,e)}, 2={(a,b),(b,a),(b,b),(c,c),(d,d),(d,e)}, 试判断1和2是否为等价关系。 解 1是等价关系,因为它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2不是等价关系,因为:①(a,a),(e,e)2,即2不满足自反性;②(d,e)2,但(e,d)2,即2不满足对称性;③(a,b)2,(b,a)2,但(a,a)2,即2不满足传递性。 当然,以上三条原因中只要具备任何一条就可判断2不是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5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例5.17 设1是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2={(a,b)∣存在c,使(a,c)∈1且(c,b)∈1},证明若1是一个等价关系,则2也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 设1是A上的等价关系, (1)对任意一个xA,因为1在A上自反,所以(x,x)1。由2的定义,(x,x)2,所以2是自反的。 5.4 等价 关系

56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2)对任意x,yA,若(x,y)2,则存在某个cA,使得(x,c)1且(c,y)1,因为1是对称,故有(y,c)1且(c,x)1,由2的定义,可知(y,x)2,所以2是对称的。 (3)对任意x,y,zA,若(x,y)2,(y,z)2,则必存在某个c1A,使(x,c1)1,(c1,y)1。由1的传递性,可知(x,y)1,同理存在c2A,使(y,c2)1且(c2,z)1,由1传递,可知(y,z)1。再由2的定义,得(x,z)2。所以2是传递的。 由以上(1)(2)(3)可知2是一个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7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例5.18 设1和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 由交集的定义1∩2={(a,b)|(a,b)1且(a,b)2}。 对任意一个aA,因为1和2都是自反的,所以有(a,a)1且(a,a)2,因而有(a,a)1∩2,故1∩2是自反的。 5.4 等价 关系

58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对任意a,bA,若(a,b)1∩2,则有(a,b)1且(a,b)2,由1和2的对称性有(b,a)1且(b,a)2,因而有(b,a)1∩2,故1∩2是对称的。 对任意a,b,cA,若(a,b)1∩2,(b,c)1∩2,则有(a,b)1,(b,c)1;(a,b)2,(b,c)2。由1和2的传递性有(a,c)1,(a,c)2,因而有(a,c)1∩2,故1∩2是传递的。 由以上三方面知1∩2是A上的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9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2)1∪2是A上的等价关系吗?为什么?
解 为了判断1∪2是否为A上的等价关系,我们试图来证明它的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由并集的定义1∪2={(a,b)|(a,b)1或(a,b)2} 对任意一个aA,因为1是自反的,所以有(a,a)1,因而有(a,a)1∪2,故1∪2是自反的。 对任意a,bA,若(a,b)1∪2,则有(a,b)1或(a,b)2,由1和2的对称性有(b,a)1或(b,a)2,因而有(b,a)1∪2,故1∪2是对称的。 5.4 等价 关系

60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对任意a,b,cA,若(a,b)1∪2,(b,c)1∪2,则有
(a,b)1 或 (a,b)2; (b,c)1 或 (b,c)2。 因为(a,b)和(b,c)不一定同时属于1,也不一定同时属于2,所以我们无法推出(a,c)1或(a,c)2,因而也就无法推出(a,c)1∪2,这说明1∪2的传递性不一定成立,因此推不出1∪2是A上的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61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举反例如下:设A={1,2,3},A上的关系
1={(1,1),(2,2),(3,3),(1,3),(3,1)}; 2={(1,1),(2,2),(3,3),(2,3),(3,2)}。 显然1和2均是等价关系。 1∪2={(1,1),(2,2),(3,3),(1,3),(3,1),(2,3),(3,2)}。 这里1∪2是自反,对称的,但因为(2,3)1∪2且(3,1)1∪2,而(2,1)1∪2,所以1∪2不是传递的。 5.4 等价 关系

62 5.4.2 覆盖与分划 5.4 等价 关系 定义5.15 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是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 (1)中元素是A的非空子集;
(3)中元素互不相交。 则称为A的一个分划,中每个元素叫做A的一个分划块。 5.4 等价 关系

63 5.4.2 覆盖与分划 例5.19 设A={0,1,2,3,4},1={{0,1},{1,2},{2,3,4}},2={{0,1},{2,3},{4}},则1是A的一个覆盖但不是分划,2既是A的一个覆盖,也是A的一个分划。 5.4 等价 关系

64 5.4.2 覆盖与分划 定义5.16 设1={A1,A2,…,An},2={B1,B2,…,Bn}都是集合A的分划,如果对每个Ai均有一个Bj使AiBj,则称分划1是分划2的细分或加细。 例5.20 设A={a,b,c},1={{1},{2},{3}},2={{1},{2,3}},3={{1,2,3}},则1,2和3都是集合A的分划,且1是2和3的细分,2是3的细分。 5.4 等价 关系

65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义5.17 设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任取aA,集合[a]={x|xA,(a,x)}称为a形成的的等价类,有时也简记为[a]。 由定义知,[a]是非空的,因为至少有a[a]。 5.4 等价 关系

66 5.4.3 等价类与商集 例5.21 设A={a,b,c,d,e},A上的关系={(a,a),(a,b),(b,a),(b,b),(c,c),(d,d),(d,e),(e,d),(e,e)}, 确定由集合A中的元素产生的等价类。 解 对于元素a,因为(a,a),(b,a),所以a产生的等价类[a] ={a,b}。 对于元素b,因为(b,b),(a,b),所以b产生的等价类[b] ={a,b}。 类似地,[c] ={c},[d] ={e,d},[e] ={e,d}。 5.4 等价 关系

67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理5.14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a,bA,有(a,b)当且仅当[a] =[b]。 定义5.18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称集合{[a]|aA}为A关于的商集,记为A/,商集的基数称为等价关系的秩。 如例5.21中的商集为A/={[a],[b],[c],[d],[e]} ={{a,b},{c},{d,e}}。 5.4 等价 关系

68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理5.15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A关于的商集A/是A的一个分划,称为A关于的等价分划。 定理5.16 集合A的一个分划确定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69 5.4.3 等价类与商集 例5.22 设A={a,b,c,d,e}有一个分划={{a,b},{c},{d,e}},求所确定的等价关系。 解 设 1={a,b}{a,b}={(a,a),(a,b),(b,a),(b,b)}, 2={c}{c}={(c,c)}, 3={d,e}{d,e}={(d,d),(d,e),(e,d),(e,e)}。 所以=1∪2∪3={(a,a),(a,b),(b,a),(b,b),(c,c), (d,d),(d,e),(e,d),(e,e)}。 5.4 等价 关系

70 5.4.3 等价类与商集 5.4 等价 关系 例5.23 设A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试问在A上可以定义多少个不同的等价关系?
解 如果直接考虑A上可以定义多少个等价关系,则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根据定理5.16可知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与分划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此题可转化为考虑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分划。 5.4 等价 关系

71 5.4.3 等价类与商集 5.4 等价 关系 将集合A分划为一块:有1种分法; 将集合A分划为两块:有C(4,2)/2+C(4,1)种分法;
1+C(4,2)/2+C(4,1)+C(4,2)+1=15。 5.4 等价 关系

72 定义5.19 设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若是自反的,反对称和传递的,则称为A上的偏序关系。A与合在一起称为偏序集,记作<A,>。
若是偏序关系,<A,>常记为<A,≤>,读作“小于或等于”,因为“小于或等于”也是一种偏序,故不会产生混乱。所以,是偏序关系,ab就表示成a≤b,如果ab,则可以表示成a<b。 5.5 偏序 关系

73 5.5 偏序 关系 例5.24 偏序的一些例子。 (1)实数集R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R,≤>表示一个偏序集。
例5.24 偏序的一些例子。 (1)实数集R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R,≤>表示一个偏序集。 (2)集合A的幂集P(A)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P(A),>表示一个偏序集。 (3)正整数集合上的整除关系是偏序关系,<I+,|>表示一个偏序集。 5.5 偏序 关系

74 练习 设是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BA,试证明∩(BB)是B上的偏序关系。
5.5 偏序 关系

75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0 设<A,≤>为偏序集,对于任意的x,yA,如果x≤y或者y≤x成立,则称x与y是可比的。
定义5.21 设<A,≤>为偏序集。对于任意的x,yA,若x<y且不存在zA,使得x<z<y,则称y为x的覆盖。 例5.25 在偏序集<R,≤>中任何实数均无覆盖,因为任意两个实数之间均有另外的实数。偏序集<N,≤>中每个自然数均有惟一的覆盖。 5.5 偏序 关系

76 5.5 偏序 关系 设≤是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则≤的哈斯图作图规则如下: (1)图中每个顶点代表A的一个元素;
(2)若x<y,则顶点y在顶点x的上方; (3)若x<y,且y是x的覆盖,则x与y间连一条无向边。 5.5 偏序 关系

77 5.5 偏序 关系 例5.26 设A={2,3,6,12,24,36},A上的整除关系“|”是如下的一个偏序关系:
{(2,2),(2,6),(2,12),(2,24),(2,36),(3,3),(3,6),(3,12),(3,24),(3,36),(6,6),(6,12),(6,24),(6,36),(12,12),(12,24),(12,36),(24,24),(36,36)} 作上述偏序关系的哈斯图时,首先求出各元素的覆盖,然后再作图。 2的覆盖是6;3的覆盖是6;6的覆盖是12;12的覆盖是24,36;24和36没有覆盖。 5.5 偏序 关系

78 例5.27 设A={a,b,c},集合A的幂集P(A)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画出其哈斯图。
5.5 偏序 关系

79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2 设<A,≤>为偏序集,BA,bB,
(1)若x(xB→b≤x)为真,则称b为B的最小元。 (2)若x(xB→x≤b)为真,则称b为B的最大元。 (3)若x(xB  bx  x≤b)为真,则称b为B的极小元。 (4)若x(xB  bx  b≤x)为真,则称b为B的极大元。 5.5 偏序 关系

80 5.5 偏序 关系 例5.28 偏序集<{a,b,c,d,e,f,g,h},≤>,由下图的哈斯图给出。
(1)B1={b,d,e,g} (2)B2={b,c,d,e,f,g} (3)B3={a,c,d} (4)B4={d,e} 解 (1)B1的最大元为g; B1的极大元为g; B1的最小元为b; B1的极小元也为b。 5.5 偏序 关系 h f g d e b c a

81 5.5 偏序 关系 (2)B2无最大元和最小元; B2的极大元是f,g;极小元是b,c。 (3)B3无最大元,其最小元为a;
B3的极大元为c,d;极小元为a。 (4)B4无最大元,也无最小元; B4的极大元是d,e;极小元也是d,e。 5.5 偏序 关系

82 5.5 偏序 关系 定理5.17 设<A,≤>为偏序集,BA。 (1)若b为B的最大(最小)元,则b为B的极大(极小)元。

83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3 设<A, ≤>为偏序集,BA,bA,
(1)若x(xB→b≤x)为真,则称b为B的下界。 (2)若x(xB→x≤b)为真,则称b为B的上界。 (3)若b是一下界且对每一个B的下界b有b≤b,则称b为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记为glb。 (4)若b是一上界且对每一个B的上界b有b≤b,则称b为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记为lub。 5.5 偏序 关系

84 5.5 偏序 关系 例5.29 同例5.28 (1)当B1={b,c,d,e,g}时,B1有上界g,h,下界a;最小上界g,最大下界a 。
例5.29 同例5.28 (1)当B1={b,c,d,e,g}时,B1有上界g,h,下界a;最小上界g,最大下界a 。 (2)当B2={b,e,d,f}时,B2有上界h,下界b,a;最小上界h,最大下界b。 5.5 偏序 关系

85 例5.30 右图中的哈斯图表示一偏序集。考虑集合B1={h, i},它有上界j,k,但无最小上界;它有下界f,g, b, c, d, e, a,但没有最大下界。当B2={b,c,d,e}时,它有上界h,i, j, k,无最小上界;它没有下界和最大下界。 5.5 偏序 关系 j k h i f g b c d e a

86 5.5 偏序 关系 定理5.18 设<A, ≤>为偏序集,BA。
(1)若b为B之最大元(最小元),则b必为B最小上界(最大下界)。 (2)若b为B之上(下)界,且bB,则b必为B的最大(最小)元。 (3)如果B有最大下界(最小上界),则最大下界(最小上界)惟一。 5.5 偏序 关系

87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4 设<A, ≤>为偏序集,BA。 (1)若B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比的,即
xy(x,yB→x≤y  y≤x) 则称B为A上的链,|B|称为链的长度。 (2)若B中任何两个不同元素都是不可比的,即 xy(x,yBxy→(x≤y)(y≤x)) 则称B为A上的反链,|B|称为反链的长度。 5.5 偏序 关系

88 例5.31 例5.30的哈斯图中有链{a, c, f, h, j},{a, d, g, h, j},{e, g, h, k}等,长度分别为5,5,4。有反链{b, c, d, e},{f, g}等,长度分别为4,2。 5.5 偏序 关系

89 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 关系代数与数据子语言 等价关系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序关系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见教材,自学) 5.6
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90 知识回顾 小结 1. 基本概念 有序n元组、笛卡尔积、关系的定义、空关系、普遍关系、恒等关系、集合A上的关系、逆关系、复合关系、关系的闭包
2. 关系的表示方法 (1)集合的表示法 (2)关系矩阵 (3)关系图 小结

91 知识回顾 3. 集合A上关系的性质 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 4. 集合A上特殊关系 等价关系、偏序关系 小结

92 课外作业 教材P 1,5,8(1)(3)(5),12,19,25,27,33 小结


Download ppt "第5章 关系 Relati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