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学物理实验 绪论 2013年 安徽三联学院 实验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学物理实验 绪论 2013年 安徽三联学院 实验中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学物理实验 绪论 2013年 安徽三联学院 实验中心

2 科学 定义 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特点:课重复性,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假设能否被验证。

3 一 序言 1 物理学与实验 物理学一词(φυσικη) 源于希腊文(υσιξ),意为自然。其现代内涵是指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因此物理学绝不能脱离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4 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科学家提出某些假设和预见,为对其进行证明,筹划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产生的现象来判断假设和预见的真伪。因此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物理实验自然也雄居要位。

5 物理实验是对物理现象、运动规律的定量的认识,当然离不开测量,但决不仅仅是测量,还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对测量数据加以分析,归纳出有关结论。
它包含着:理论—实验方法—仪器选择—测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可见物理实验包括测量,但物理实验决不是单纯的测量。

6 2 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恰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缺一不可。物理学正是靠着实验和理论的相互配合激励,探索前进,从而使人类对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

7 这种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完善的过程的实例是数不胜数的...

8 1924年法国人德布罗意(De. Broglie)在光的微粒性的启发下,明确提出了实物粒子具有物质波动性,即波和粒子的缔合概念。通常人们将它描述为波粒二重性,即p=h/λ,这是一个大胆而伟大的假设。

9 理论上美妙的假设和推论,要成为被公认的物理规律,必须有实验结果的验证。德布罗意指出可以通过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来证明他的假设。
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孙(C.J.Davisson)和盖尔末(L.H.Germer)用被电场加速过的电子束打在镍晶体上,得到衍射环纹照片。从而计算并证实了p和λ之间关系的假设,使德布罗意的理论得以被公认。 从而分别获得1929年和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0 物理伟人爱因斯坦曾称这是照亮我们最难解开物理学之谜的第一缕微弱的光。并提名德布罗意获诺贝尔奖。

11 1895年伦琴在实验上发现了新的电磁辐射,并称其为X射线(它是由高速电子轰击重元素靶而产生的波长在nm量级的电磁辐射)。 X射线的发现进一步推动气体中电传导的研究。 J.J汤姆逊说明了被X射线照射的气体具有导电性是由于X射线引起分子电离而使气体带有电荷。这给劳伦茨创立电子论提供了实验基础。而电子理论又给Zeeman效应,即光谱线在磁场中会分裂,这一事实以理论解释。这一连串的事实关系表明了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激励而共同推进物理学发展的进程。

12 3 科学实验和教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为了试图验证某些预测或获取新的信息,通过技术性操作来观测由预先安排的方法所产生的现象。科学实验是探索的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结果是可能符合预期也可能有否定预期的,当然还可以有意外收获,并得到未曾预期的成功。 每一次科学实验的成功再一次揭示出自然界的奥秘,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13 教学实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其目标不在于探索,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进行探索的基本能力。教学实验都是理想化了的,排除了次要干扰因素,经过精心设计准备,是一定能成功的。尽管如此,教学实验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学实验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

14 学生的任务主要是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某种意义上说,不管学生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都在建造自己通向未来事业高峰的阶梯。每个人建造阶梯的过程和结果取决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会有所不同。无论如何总以明确目标自觉行动为先。

15 4 结论 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基础实验课,是知识的底层,这底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希望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积极因素,提高学习效益,切莫辜负好时光。

16 “基础知识部分” 一、误差概念 基础知识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7 测量:利用合适的工具,确定某个给定对象在某个给定属性上的量的程序或过程。
几种测量方法

18 比较、放大、补偿、 模拟. 转换 非电量电测 非光量的光测 干涉计量 比较法 是将被测量与相关标准量进行 直接或间接比较,得到测量值的方
方法 比较、放大、补偿、 模拟. 转换 非电量电测 非光量的光测 干涉计量 比较法 是将被测量与相关标准量进行 直接或间接比较,得到测量值的方 法。

19 如:米尺.电表都是根据比较法设计 而成的仪器。
如:米尺.电表都是根据比较法设计 而成的仪器。 50 100 200 200 mA X

20 放大法:通过某种方法将被测量 放大后,再进行测量。
放大法:通过某种方法将被测量 放大后,再进行测量。 如:螺旋测微计测长--- 20 把螺纹细分而进行放大。

21 I=0 I=0 I=0 小时 补偿法:用在标准量具上产生的精度很高 的某种效应,完全补偿由待测量产生的同 种效应,得到未知量的方法。
如:电位差计 I=0 I=0 I=0 小时 大时

22 模拟法:对不易测量的量,用对模型 的测量代替对原型的测量。 + q - q

23 转换法:对无法直接测量的量,转换 为对该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进行测量。 如:测酸、碱、盐溶液的浓度. I

24 用压电传感器 测驾驶员座椅的 受力分布。 粮食烘干装置 F 传送带 待测粮食 待测粮食的含水量与 反射光强 有关

25 干涉计量法:现代精密计量的基础。 待测平面 平晶 待测平面 平晶

26 非电量电测 利用声波反射,判断前方障碍物 (冰山、暗礁、船只、鱼群等)。

27 非光量的光测 月球 地球 通过测发射与接收两光信号的时间 ,在C已知的条件下,可知 地球、月球之间距离为38万公里。激光
直角反射器 非光量的光测 月球 地球 通过测发射与接收两光信号的时间 ,在C已知的条件下,可知 地球、月球之间距离为38万公里。激光 具有良好的方向性。故制成各种激光测 距仪。

28 1.测量分类 单次测量 直接测量 等精度测量 测量 多次测量 间接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且每次测量条件都相同。(如同一观察者,同一组仪器,同一测量方法和同样环境条件下测试等等。) 不等精度测量: 在所有的测量条件下,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所进行的测量为不等精度测量。

29 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一个
真值 2.真值 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一个 移的客观量值,称为真值。以 表示。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a 严格的完善测量难以做到,故真值就不能确定。 约定真值: ● 所谓 “客观真值” ,也是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 理论真值: 理论设计值,公理值,理论公式计算值。 计量约定值: 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各种基本单位值,基本常数值。 标准器件值: 高级标准器件值作为较低级仪表的相对标准值。 算术平均值: 测量次数趋于无穷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趋于真值。

30 根据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3.测量误差 指测量值与待测量的真值之差。 若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 ,其真值为 , x a 则测量误差 定义为: 根据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31 3.1. 系统误差(简称系差) 是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或以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分量。 系差特点:确定性、有规律性、可修正性
系差来源:仪器不完善或使用不当;环境的恒定因素;理论或方法误差;实验者生理或心理的固有特点等。 系统误差表现在一系列重要测量中测量结果差不多都朝着相同方向偏离真值一定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检查改进实验方法或测量设备引进相应的修正值,使之尽量减少,可在实验前,预见一切可能产生系统误差的来源,设法测量之,并从计算中消去之。

32 仪器误差 天平不等臂所造成的 系统误差

33 a B b A O 不偏心时,由于 ,所以 生的系统误差。如: 这是由偏心 可用弧长反映角度的 造成的。 大小。
由于偏心,使之用弧长反映角度 时产 生的系统误差。如: 这是由偏心 造成的。 不偏心时,由于 ,所以 可用弧长反映角度的 大小。

34 理论 由于理论推导中的近似,产生的 系统误差 螺线管为无限长,管壁磁漏可 忽略。 如:

35 公式 (忽略了空气阻力等) 意大利科学 家伽利略在比 萨斜塔上做的 铁球落地实验 。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从高 处落下,同时 着地。说明理
公式 (忽略了空气阻力等) 意大利科学 家伽利略在比 萨斜塔上做的 铁球落地实验 。两个不同重 量的铁球从高 处落下,同时 着地。说明理 论在一般情况 下都能较准确 地反映物体真 实的运动规律

36 下降时受空气 阻力f与下落速度v 乃至 成正比,则 v增大一定值 f=mg 物体将作匀速直线 运动,下落物体的 极限速度约为

37 人为 心理因素.因紧张,在量血压时,较正常 偏大等。 生理因素 听觉 嗅觉 色觉 视觉 对音域(20HZ--20KHZ) 的辨别。
对音色的辨别。

38 环境 光点检流计 输入 接近时,静 电干扰,使 光斑移动等 市电的干扰

39 方法 内接 外接 VR VA IR A A V V IV 用V作为VR的近似值 时,求

40 其特点是 增加测量次数不能减少, 只能从方法、理论、仪器等方 面的改进与修正来实现。表现 出恒偏大、恒偏小或周期性的 特点。

41 系差分类(按其可掌握程度分): 已定系差:指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符号和绝对值都能确切掌握的误差分量。
修正公式为:已修正结果=测量值(或平均值)-已定系差 未定系差 :指不能确切掌握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符号和绝对值的系差分量。 仪表的基本允许误差主要属于未定系差。

42 3.2.随机(偶然)误差 是重复测量中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分量。 随机误差特点:随机性、服从统计规律
测量结果变化不定,其值与真值之差时正时负,时大时小,并且分布于某一范围之内,服从于统计规律。这类误差无法避免,也无法直接消除与修正。 当测量次数趋于无穷时,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随机误差来源: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无规则的起伏变化,引起测量值围绕真值发生涨落的变化。

43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特征 ( 若对某物理量作无数次重复测量, 测量值 出现的概率密度为 ( , 拐点 拐点 服从正态分布时 68.3% - S
f ( x 若对某物理量作无数次重复测量, 测量值 出现的概率密度为 x f ( x 拐点 拐点 服从正态分布时 68.3% - S i 1 n x lim = 平均值 m s m m + s x 称为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 表征测量的分散性 称为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44 正态概率分布 ( 99.7% x - s 3 + m - s 2 + 95.4% s m + - 68.3% ( s + - 测量的
图示 正态概率分布 x f ( 99.7% x - s 3 + m - s 2 + 95.4% s m + - 68.3% f ( x s + - 测量的 分散性较大 分散性较小

45 归纳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有 四个基本特征 (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 拐点 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率大; 68.3% 对称性
随机差基本特征 归纳 正态分布随机误差有 f ( x 拐点 s 68.3% m + - 四个基本特征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 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率大;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 和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有界性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近于零; 抵偿性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 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近于零。

46 实际上测量次数 总是有限的,在大学物理实验中, n 通常取 ≤ 10 5 ,一般采用下述定义式进行评估
标准偏差 实验值及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概念 实际上测量次数 总是有限的,在大学物理实验中, n 通常取 10 5 ,一般采用下述定义式进行评估 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 = S i 1 n x 多次实验值的标准偏差 S i 2 1 n ( x ) = s (表征随机误差引起测得值 的分散性)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 x s n S i 2 1 ( ) (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各个测量列平均值的分散性)

47 测量列的随机误差估计 n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48 测量列的随机误差估计 其意义是任一次测量结果落在 到区间 的概率为 0.683
对于n次测量的测量列 ,测量值的误差可表示为 ,通常称其为残差。其对应的标准误差 可用下列贝塞尔公式估算为: 其意义是任一次测量结果落在 到区间 的概率为 0.683

49 测量列的随机误差估计 对于n次测量的测量列 ,测量值的误差可表示为 ,通常称其为残差。其对应的标准误差 可用下列贝塞尔公式估算为:
当n→∞时, 。也就是说Sx(标准偏差)能作为反映有限测量列的离散程度。 算术平均误差为

50 在有限次数的测量中,相同n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一般是不相等。由于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佳值,最接近真值,因此我们更希望知道它对真值的离散程度.在n一定时,一系列 也满足正态分布,该分布的标准偏差为,其为 显然,随着n的增大,测量列平均值的偏差Sx会越来越小。但是,其减少程度在n大于10后变得缓慢,如图所示。因此,在实际测量中,一般只测10-20次来减小随机误差。

51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与精确度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量的结果彼此接近的程度。彼此非常接近的,叫高精密度:彼此离散得大的,叫低精密度。因此,精密度描述实验重复性的程度。 精密度高 精密度低 精密度高 精密度低

52 相比较而言:精确度很高 精确度较高 精确度较低 精确度很低
测量的精密度、准确度与精确度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接近真值的程度。 精密度高 准确度高 精密度低 准确度高 精密度高 准确度低 精密度低 准确度低 相比较而言:精确度很高 精确度较高 精确度较低 精确度很低

53 精确度是对测量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评定。通俗地讲,测量的精确度高是指测量数据比较集中在真值附近。

54 二、不确定度概念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55 误差的估计值或数值指标应采用另一个专门名称, 这个名称就是 不确定度 现实可行的办法就只能根据测量数据和
必要性 真值 误差 因此,误差无法按其定义式精确求出, 理论上是对真值而言 一般不可能准确知道 不应将任何一个确定的已知值称作误差。 误差的估计值或数值指标应采用另一个专门名称, 这个名称就是 不确定度 现实可行的办法就只能根据测量数据和 测量条件进行推算(包括统计推算和其它推算), 去求得 误差的估计值。

56 用来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散布范围内的评定。 即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 不确定度通常用 表示。 u
定义 用来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散布范围内的评定。 即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 不确定度通常用 表示。 u 不确定度 所反映的是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 即偶然误差分量和未定系差分量的联合分布范围。 u 内的概率约等于0.683。 表示真值在区间 ( ) x u + 某个被测量 的直接测量结果表达式: =

57 偶然误差引起(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
两类分量 不确定度有 A、B 两类分量: A 类分量 u A 偶然误差引起(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 B 类分量 u j B j ( = 1, 2, ... 系统误差引起是用其它方法(非统计方法)评定的分量。 两类分量用方和根法合成: ● 这两个独立分量的合成形式,与两个正交矢量的合成形式相似。 + 2 S j ( u B = A

58 A类分量计算 1. 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A (1) 类分量 的计算 u 重复测量次数为 n 时,uA由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S 求得,即

59 单次测量 一般等刻度仪器、仪表均按均匀 分布考虑。 单次测量结果=测量值±Δ仪(单位)

60 一般等刻度仪器、仪表均按均匀分布考虑。 (2) 类分量 的计算 B u 实验中直接测量的B 类 分量 uB 近似取仪器误差限值,
(2) 类分量 的计算 u 实验中直接测量的B 类 分量 uB 近似取仪器误差限值, 厂家给出的仪器误差限值或最大允许误差 △仪 ,实际上就是 一种未定系差。取 是认为 uB 主要由仪器的 误差性质决定的。 一般等刻度仪器、仪表均按均匀分布考虑。

61 m s % 仪 器 米尺 最小刻度的一半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精度(尺上标明) 数字显示仪器 显示的最小单位 电表 量程 级别 常用仪器的
B类分量计算 X m s % 仪 器 米尺 最小刻度的一半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精度(尺上标明) 数字显示仪器 显示的最小单位 电表 量程 级别 常用仪器的 r I

62 不确定度 用下式计算 u + 2 S j ( u B = A (3) 物理量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称为相对不确定度 u r 称为不确定度 ,
结果表达 不确定度 用下式计算 u + 2 S j ( u B = A (3) 物理量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称为相对不确定度 u r 称为不确定度 X 如果是多次直接测量,则式中 为平均值 x

63 2. 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合成 ) Y = ... 1 2 m , S i e d △ s 设间接被测量为Y,有 m 个直接被测量,分别为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 2. 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合成 设间接被测量为Y,有 m 个直接被测量,分别为 X1,X2,…,Xm,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 Y = f ... X 1 2 m , 其全微分式 S i e d 对于有限小量 其标准差的合成式 s

64 S Y = i 1 k e X 2 ) (1) 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u Y = S i 1 k e X 2 ) 由 可求不确定度
f ) 可求不确定度 (1) 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u Y = S i 1 k e X 2 f ) 是各直接测量量 的不确定度 ln 中各量间是积商关系 用相对不确定度来合成 更方便

65 练习题 写出下列各函数的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1、圆柱体的体积: 2、密度测量: 3、转动惯量: 4、金属线的原始长度:

66 A、B两类分量,再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
计算步骤 (2)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步骤 先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平均值、不确定度的 A、B两类分量,再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 u X i 根据 和 Y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 的全微分表达式 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用已述 u Y = S i 1 k e X 2 f ) 时, 如果某一分量小于最大分量 (或合成结果)的 1/5 到 1/6, 可将这一分量看作是可 忽略的微小分量而将其删除。

67 ②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与直接测量类似, 写成以下形式: 为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值,由各直接测量的
结果表达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达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与直接测量类似, 最佳估值(平均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得。 为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值,由各直接测量的 写成以下形式:

68 例:测圆柱体体积V 测圆柱体直径d和高度h h/cm 3.250 3.252 3.258 3.256 d/cm 2.814 2.824
2.820 2.818 计算:使用计算器 圆柱体体积公式: 将d和h的测得值代入上式,求出体积V:

69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1)求d的u(d) 从多次测量 从钢直尺 合成 (2)求h的 从多次测量 从游标卡尺, 合成

70 (3) V的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为

71 三、数据处理知识 三、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72 说明 1.有效数字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数据处理一般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线性回归法

73 1、有效数字的几个概念 1、有效数字的定义 可靠的几位数字加上可疑的一位数字统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2、与有效数字定义有关的几个概念
(1)有效数字位数与小数点和单位无关 用以表示小数点位置的“0”不是有效数字。 (2)当“0”不是表示小数点位置时,为有效数字,因此数据最后零不能随便加上,也不能随便减去。 例如: 米中,“2”前面的“0”不是有效数字,而中间和最后的“0”为有效数字。

74 第一位非零数字前的“0”在确定有效位数时无意义,而在第一位非零数字后的“0”在确定有效位数时应计入有效位数。

75 (3)有效数字反映仪器的精度。 读数时,必须读到估读的一位,即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是有误差的。 例如:1.35cm,其中0.05为估读位。米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因此估读位为0.01cm。 (4)有效数字的科学书写方式(浮点书写规则) 将有效数字首位作个位,其余各位均位于小数点后,再乘以10的方幂. 例如:25.46cm=254.6mm=2.546×105μm

76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在运算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位数,如果都给予保留,既繁琐又不合理,下面讨论如何合理地确定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首先要确定几个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相互运算后仍为有效数字,既最后一位可 疑其它位数均可靠。 (2)可疑数与可疑数相互运算后仍为可疑数,但其进位 数可视为可靠数。 (3)可疑数与可靠数相互运算后仍为可疑数。 (4)可靠数与可靠数相互运算后仍为可靠数。

77 在运算中,为了与可靠数字加以区别,可疑数字以红色数字表示。
下面讨论如何确定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在运算中,为了与可靠数字加以区别,可疑数字以红色数字表示。 (1)有效数字的加减法则 计算 =? 数字11.651的末两位已无意义,根据舍入法则写为11.7。 有效数字经过加减运算后,得数的最后一位数应该与参与运算的诸数中可疑位数最高的位数一致。 10.1 11.651

78 有效数字经过乘除运算后,得数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那个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2)有效数字的乘除运算法则 计算 ╳1.1=? ÷12=? 舍入后 变为14, 所以12.385╳1.1=14。 所以93.505÷12=7.8。 有效数字经过乘除运算后,得数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那个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93.504 12 7.792 84 95 110 108 24 12.385 1.1 1.2385

79 (3)乘方、开方的有效数字运算后的有效数字位数
与底数的有效数字相同。 (4)三角函数、对数的有效数字运算法则 一般可采用误差分析方法,先决定误差位,再将测量结果误差位对齐。 例如:求cos7o26’的数值。 解:由误差传递公式可得cos7o26’的误差 Δ=(sin7o26’)Δθ (1) 这里角度为直接测量量,其测量量具为角游标尺,其最小分度值为1’。所以 Δθ=1’=(1/60)o=(1/60)×(π/180) (2) 将(2)代入(1)得 Δ=(sin7o26’)×(1/60)×(π/180)= 所以,cos7o26’= 。

80 (5)特殊数的有效数字位数 参与运算的准确数字或常数,比如2,π,e等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可以认为有无限位。 (6)有效数字截尾的舍入规则 大家通常熟悉四舍五入。

81 (采用保险性“进位法”,即非零全入法取舍)。
结果表达中的有效数字取舍问题 有效数字问题 举例阐述基本原则: u X + - 仅含一位有效数字。 (采用保险性“进位法”,即非零全入法取舍)。 根据 确定有效数字位数。 u 其末位有效数字应与 对齐。 (采用统计性四舍五入法,即“四舍余五入,整五凑偶入”进行取舍)。 u X 1 % 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r

82 例如:若由测量和计算得 u 135.341 mm 0.22 mm 结果表达应取成: + - 135.3 ( ) mm 0.3 1 %
举例 例如:若由测量和计算得 u X mm 0.22 mm 结果表达应取成: + - 135.3 ( ) mm 0.3 1 % 0.23% r mm X 则取 ( ) mm + - 0.3 135.4 mm mm 135.2

83 对作图的基本要求 必须用坐标纸作图 W 1.图线名称 如:U-T图线; R-T图线等。 2.坐标名称及单位
作图基本要求 对作图的基本要求 必须用坐标纸作图 1.图线名称 如:U-T图线; R-T图线等。 2.坐标名称及单位 如:U(mv),T(K); R( ),T( C)等。 W 3.分度恰当,布图匀称 在不损失测量数据有效数字的前提下, 并考虑到图线布局匀称性, 合理设定坐标分度。 4.给出最小格值图例 如:T: 1mm 1.0 K , U: 1mm 5 mV等. 5.若图线为直线,在求直线斜率时应注意 在直线上选取的两个计算点相距不能太近,以免损失有效数字。 要标明计算点及其坐标值,如 (110.0, 775), (240.0, 385). 测量点也应有明确标记,如 等。 ● 这里特别提出对作图法的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醒同学们必须重视实验报告的规格化。

84 例:测得某二极管正向电压 随温度 的变化数据为
举例 T K 100.0 150.0 200.0 250.0 300 U V m 400 500 600 700 800 ~ 曲线 T:1mm = 1.0 K U: 1mm = 5 mV (110.0, 775) (240.0, 385) r a (mV/K) 例:测得某二极管正向电压 随温度 的变化数据为 ( ) 110.0 125.0 140.0 ... 245.0 776 730 690 379 试作 关系图,并求温度系数 (即图线斜率)

85 (1)列表法 简单明了,要求数据清晰 不能涂改,单位规范,并加必 要说明。 X含意 X1 X2 Xn (单位)
Y含意 Y1 Y Yn (单位)

86 (2) 作图法 注意:[1]根据数据的分布范围,合理 选择单位长度及坐标轴始末 端的数值,并以有效数字的 形式标出。
[2]将实验点的位置在图上,用铅 笔连成光滑曲线或一条直线, 并标出曲线的名称。

87 (3)求直线的斜率时,应在直线 上选相距较远的两新点A.B 标明位置及坐标 A(X1 Y1), B(X2 Y2) 由此求得斜率。

88 作图法特点 简单明了。 缺点 有一定任意性(人为因 素),故不能求不确定度。

89 逐差法 Y = a + bX 当 X 等间隔变化,且 X 的误 差可以不计的条件下, 对于 X :X1 Xn X2n
Y :Y Yn Y2n 将其分成两组,进行逐差可求得: Y = a + bX

90

91 最小二乘法 是从统计的角度处理数据,并 能得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一种 方法。 满足线性关系 Y=a+bX

92 由于每次测量均有误差,使 在所有误差平方和 为最小的条件下,得到的方程 Y=a+bX 的方法叫最小二乘法。 

93 使之满足 的条件, 得出。 应由

94 称 为线性相关系数 ,作为Y与X线性相关程度的评价。

95 本课程预期达到以下要求 1.正确建立有效数字的概念。 3.在误差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 如何得到真值的最佳估计值,如
2.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律。 3.在误差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 如何得到真值的最佳估计值,如 何估算在随机干扰下所产生误差 的大小。

96 4. 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各个环节上 不确定度因素的存在,对总的不 确定度作近似计算。 5. 掌握不同情况下数据处理的方 法及特点。

97 二、实验要求 二、实验课具体要求

98 实验课三个环节 每堂实验课都包括三个环节: 1. 课前预习 2. 课堂实习 3. 课后小结

99 1.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正确理解实验测量所依据的原理、公式及采用 的方法;
在原始记录纸上设计好数据表,写出预习报告 了解所用仪器的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 1.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正确理解实验测量所依据的原理、公式及采用 的方法;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及数据表格),老师要检查。

100 2. 课堂实习 遵守实验室规则(不要迟到),按进度表顺序进行实验; 遵守仪器操作规则,严肃认真,独立操作;
实验完毕后,原始数据交老师签字认可,整理好桌面仪器。 因病、事不能上课者,必须出具医院或院系办证明,否则按旷课论。

101 3. 课后小结 实验报告要用物理系统一的报告纸撰写,要求字体工整、文理通顺、图表规矩、结论明确。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与讨论。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写。 下次实验交前次实验报告。


Download ppt "大学物理实验 绪论 2013年 安徽三联学院 实验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