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苦集滅道 梁耀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状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过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2 周,症狀之一必須包括 1 或 2)
認識痛苦的本质 理解導致痛苦的因緣組合 練習減滅痛苦的方法 學習建立良好身心習慣之道 苦 集 滅 道 解脫之道 : 四聖諦
第一步:認識抑鬱症的本質
了解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抑鬱 ?
緊急應變與自主神经系统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丘腦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杏仁核 Hippocampus 海馬 ab 感官刺激
緊急應變與自主神经系统 扣帶迴 丘腦丘腦 海馬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緊急應變 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 腺素 立刻讓身體處於戰鬥警覺狀態: 骨骼肌收縮 ; 心率, 血壓, 呼吸頻 率增加 ; 新陳代謝率提高, 延緩肌 肉疲勞
緊急應變與軀體症狀 唾液腺 神經節前軸突 神經節後轴突 迷走神經 腹神經節 立毛肌 多數脊旁神經節 顏神经 頸神经 胸神經 腰神經 骶神經 交感神經
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情緒障礙 ?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丘腦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杏仁核 Hippocampus 海馬 ab 感官刺激
長期適應壓力與內分泌系統 (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 扣带回 丘脑 海马 蓝斑核(神经元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 隔膜 下丘脑(室旁核分泌 CRH) 垂体(分泌 ACTH) 肾上腺(分泌皮质醇) 杏仁核
長期適應壓力 內分泌系統釋放皮質醇 皮質醇將氨基酸, 蛋白質和身 體脂肪分解成葡萄糖, 以確保 對身體的充分的長期能量供 給, 以應付長期適應壓力
皮質醇抑制體內生物肽和蛋白質 的合成。神經遞質,酶,神經元 ,細胞和抗體都是氨基酸,多肽 或蛋白質的合成物。 長期抑制多肽和蛋白質合成會導 致這些物質的缺乏和相關的生理 與心理問題
多巴胺 血清素 去甲肾上腺素
单胺递质物质的分类 儿茶酚胺 血清素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酪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 多巴脱羧酶 L- 多巴 多巴胺 B- 羟化酶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色氨酸 色氨酸羟化酶 5 -羟色氨酸 5 -羟色氨酸脱羧酶 血清素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羟色氨酸,或 5 - HT) 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皮質醇長期增加引起多種軀體症狀 皮質醇長期增加損害腦內的神經元, 損害記憶,學習和情緒調節能力
損害腦內海馬的神經元
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情緒障礙的症狀 ?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丘腦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杏仁核 Hippocampus 海馬 ab 感官刺激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Drevets, 2001) 杏仁核 前扣带回 前额叶皮质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眶后前额叶皮质 腹正中前额叶皮质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杏仁核 海马前扣带回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易感到深刻的悲傷, 且恢復緩慢 悲傷抑制生理功能 形成與悲傷相關的注意偏差 思維易被悲傷歪曲 表現出更多的被動和撤退行為
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状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过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2 周,症狀之一必須包括 1 或 2)
情緒發燒 - 心不由已 杏仁核 前扣带回 前额叶皮质
認識痛苦的本质 理解導致痛苦的因緣組合 練習減滅痛苦的方法 學習建立良好身心習慣之道 苦 集 滅 道 解脫之道 : 四聖諦
第二步:理解導致抑鬱的因緣組合
兩代間的大腦-經驗模式 母亲 父亲 學習經驗 行為 思维 情感 生殖因素 遺傳因素 情感經驗
抑鬱症的大腦-經驗模式 神經生物的易感性 腦內單胺系統失調的易感性 養育經驗 充滿壓力的養育經歷(長期虐待- HPA 環路過度刺激) 或者不充分的照料(長期忽視-快樂環路的刺激不足) 心理傾向性 容易感到深刻的憂鬱,而且恢復緩慢 偏差的想法(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歸因偏差 ) 能力行為缺乏(不良的人際交往與應對能力)
Happiness chemical Energy chemical Regulation chemical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血清素
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抑鬱症狀 ?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丘腦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杏仁核 Hippocampus 海馬 ab 感官刺激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Drevets, 2001) 杏仁核 前扣带回 前额叶皮质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易感到深刻的悲傷, 且恢復緩慢 悲傷抑制生理功能 形成與悲傷相關的注意偏差 思維易被悲傷歪曲 表現出更多的被動和撤退行為
認識抑鬱的本質 理解導致抑鬱的因緣組合 練習減滅抑鬱的方法 學習建立良好身心習慣之道 苦 集 滅 道 解脫之道 : 四聖諦
第三步:練習減滅抑鬱的方法
(1) 改變大腦狀況
单胺递质物质的分类 儿茶酚胺 血清素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酪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 多巴脱羧酶 L- 多巴 多巴胺 B- 羟化酶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色氨酸 色氨酸羟化酶 5 -羟色氨酸 5 -羟色氨酸脱羧酶 血清素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羟色氨酸,或 5 - HT) 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酪氨酸 合成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以及多巴 胺 花生,杏仁,燕麥,乳 酪,雞肉,牛肉,羊腿, 小牛肝,牛肉湯,香蕉, 烤火雞,牛奶,火腿, 雞蛋面,蛋黃 色氨酸 合成神經遞質血清素 花生,燕麥,香蕉,青豆, 牛肉,羊肉,牛肉湯,瑞士 乳酪,杏仁,牛奶,小牛肝, 烤火雞,義大利乾酪,蛋黃, 雞蛋面 飲食抗鬱
早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蛋白質 若 果 你 是 個 神 經過 敏 的人,戒 咖 啡 因 ( 濃茶 / 咖啡 ) 每 天 食 3 種 不 同 的 水 果 及 至 少 2 種 蔬 菜 晚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碳 水 化 合 物 ( 飯、麵、粥、粉 等 ) 壓 力 大 時 每 天 更 要 多 飲 水
運動鎮靜杏仁核 杏仁核
運動抗鬱 帶氧運動 : 加速清除體內廢物, 加速輸送能源及養份至體內細胞 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 釋放腦內 endorphin 鎮靜情緒 壓力大時更要多運動以鎮靜情緒
(2) 學習消除長期適應壓力的源頭 長期人際矛盾 長期工作壓力 長期負面心智習慣
(3) 禪修 : 從心不由已到心得由己的心智訓練
心不由已 恐慮怒悲 禪 = 一心
情緒障礙 - 心不由已 適應障礙 ( 適應壓力引致情緒失調 ) 焦慮障礙(恐懼與焦慮失調 ) 憤怒障礙(憤怒衝動失調 ) 情感障礙(悲傷與興奮失調 ) 軀體化障礙(負性情緒影響軀體 ) 性功能障礙(負性情緒影響性功能 ) 睡眠障礙 ( 壓力引致睡眠失調 ) 分離障礙(負性情緒影響認知功能 ) 物質濫用(病態的情緒改變行為 ) 衝動-控制障礙(衝動失調 )
情緒發燒 - 心不由已 杏仁核 前扣带回 前额叶皮质
心不由已 躯体不由已 呼吸不由已
( A )身得由己:正念鬆弛練習 唾液腺 神经节前轴突 神经节后轴突 迷走神经 腹神经节 立毛肌 多数脊旁神经节 颅神经 颈神经 胸神经 腰神经 骶神经 交感神经
( B )身心由己:正念抄經練習
( C )息得由己:正念呼吸練習
( D )心得由己:正念觀心智習慣練習
心如何體驗外在世界 ?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Hippocampus 識 受 想 行 海馬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識 識 識 Phelps,E. & LeDoux. J. (2005). Contributions fo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心如何體驗外在世界?
色 外在或内在刺激 受 感受反应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想 心之相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行 心之行動 (作意言行)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識 心之識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观心智習慣練習
心如何體驗外在世界?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Hippocampus 識 受 想 行 海馬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識 識 識
色 外在或内在刺激 受 感受反应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想 心之相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行 心之行動(作意言行)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識 心之識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观心智習慣練習
心如何體驗外在世界?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Hippocampus 識 受 想 行 海馬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識 識 識
色 外在或内在刺激 受 感受反应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想 心之相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行 心之行動(作意言行)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識 心之識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观心智習慣練習
心如何體驗外在世界? 丘腦 杏仁核 下丘腦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 Hippocampus 識 受 想 行 海馬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識 識 識
色 外在或内在刺激 受 感受反应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想 心之相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行 心之行動(作意言行)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識 心之識 正性的 中性的 負性的 观心智習慣練習
認識抑鬱的本質 理解導致抑鬱的因緣組合 練習減滅抑鬱的方法 學習建立良好身心習慣之道 苦 集 滅 道 解脫之道 : 四聖諦
第四步:解脫之道 主動建立良好身心習慣 - 練習、練習、再練習
抗鬱之道 1. 每天定时做 30 分鐘運動 2. 早餐進食適量的蛋白質 3. 若果你是個神經過敏的人,戒咖啡因 ( 濃茶 / 咖啡 ) 4. 每天食 3 種不同的水果及至少 2 種蔬菜 5. 壓力大時每天更要多飲白開水 6. 晚餐進食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 飯、麵、粥、粉等 ) 7. 每天定時做 30 分鐘正念抄寫或正念呼吸練習 8. 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為 9. 與人為善 10. 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11. 每週抽空 3 小時做一樣滿足自己興趣的活動 12. 每天唸「盡人事,聽天命,隨遇而安 ! 」 13. 每天做觀心智習慣練習
尾状核 壳核 前扣带回 杏仁核 眶部额叶皮质 主動建立良好的身心習慣
参考文献 Amen, D. (2000). Change Your Brain, Change Your Life. Taiwan: Locus Publishing Co. Boccio, F. J. (2005). Mindfulness Yoga – The Awakened Union of Breath, Body, and Mind. Taiwan: Oak Tree Publishing. Carter, R. (2000). Mapping the Mind. Taiwan: Yuan-Liou Publishing Co. Davidson, R. et al.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Goldapple, K. et al. (2004). Modulation of cortico-limbic pathways in major depression treatment- 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1, Goleman, D. (1998). Healing Emotion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on Mindfulness, Emotions, and Health. Taiwan: New Century Publishing Co. Goleman, D. (2003). Destructive Emotions: How can We Overcome Them?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 Taiwan: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LeDoux, J. (2001).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ife. Taiwan: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ongmore, R.J., & Worrell, M. (2007). Do we need to challenge thought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 Melbourne Academic Mindfulness Interest Group (2006). Mindfulness-based psychotherapies: A review of conceptual found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0, Phelps,E.A., & LeDoux, J.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Schwartz, J.M. (2003). The Mind and the Brain: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Taiwan: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Segal, Z.V., Teasdale, J.D. & Williams, J.M.G. (2007).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relapse. Taiwan: Wu-Nan Book Inc. Thich Nhat Hanh (2004). 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A Manual on Meditation. Taiwan:Oak Tree Publishing. Thich Nhat Hanh (2008). 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Transforming Suffering into Peace, Joy & Liberation –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Other Basic Buddhist Teachings. Taiwan: Acorn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