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單元第 3 課
學習重點 本課帶領你: 從史詩到戲劇。 認識印峇里島傳統表演與宗教 的關聯。 認識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特色。 認識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文化。 東方表演藝術遊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時,除了 遍覽各地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還可親身 參與當地的文化藝術活動,不但能夠豐富知 識、開拓視野,更可身歷其境的印證書本中 的閱讀心得。
許多文明古國家的傳統 表演藝術大部分與宗教 祭祀和神話傳說有關, 尤其是戲劇,內容上有 許多都是從史詩或神話 中取材的。例如,印度 傳統的「梵劇」,有許 多劇本便取材自印度兩 大史詩《摩訶婆羅達》 (Mahabharata) 和《羅摩 衍那》 (Ramayana) ,前 者描寫兩個家族之間的 戰爭,後者則是英雄的 冒險故事。 從史詩到戲劇 ▼《摩訶婆羅達》劇中人物造型
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間、不同時期 中都不斷發生,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峇里島也是如此,特別 是表演藝術,更可發現印度文化的影子。 在峇里島旅行時,經常可以看到以「甘美朗」伴奏的傳統舞 劇或新編的舞蹈表演,傳統舞劇多半擷取自印度兩大史詩的 片段,例如俗稱《猴舞》的《凱恰克舞》 (Kechack) ,便是 描寫《羅摩衍那》史詩中羅摩王子得到神猴兵團的幫助,從 邪惡之王手裡奪回愛妻的經過。故事中的神猴,就像《西遊 記》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一樣,具有神奇的能力。 峇里島的舞蹈表演
《羅摩衍那》舞劇改編自印度同名史詩,結局皆大歡喜。
巴龍舞是描述聖獸巴龍與巫后蘭達善惡之間勢不兩立的故事。
峇里島的舞蹈表演者。
目前仍經常演出的日本傳統戲劇,大致分 為「能劇」 (Noh Theatre) 、「歌舞伎」 (Kabuki) 和「人形淨琉璃」 (Ningyo Joururi) 三大類。「能劇」是原本在宮廷或寺院中 演出,以音樂、舞蹈表達對神明崇敬的歌 舞劇,另有穿插其中表演的「狂言」 (Kyogen) ,是以對白為主的即興笑鬧短劇; 「歌舞伎」是充滿市民風情的古典戲劇, 具有男扮女裝的特色;「人形淨琉璃」則 是一種以三味線 ( 三絃 ) 伴奏的人偶傀儡戲。 這些都是日本表演藝術的重要文化資產, 彼此之間也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日本的傳統戲劇
歌舞伎 人形淨琉璃 日本各種傳統戲劇 狂言 能劇
歌舞伎中「女形」:歌舞伎的 表演最早是由女性扮演,後來 才由男性改裝演出,稱為「女 形」或「女方」。
大提琴與歌舞伎共舞 著名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和日本 歌舞伎演員板東玉三郎,曾經合作拍 攝《馬友友的巴哈靈感 —— 追尋希 望》。這是一部表現大提琴演奏家和 歌舞伎演員如何共同創作的影片,前 半部記錄了兩位藝術家溝通創作理念 的過程,後半部則是創作成果的演出。 當西方遇見東方
表演藝術中經常可以見到 不同程度的東西方文化交 流,例如:電影《國王與 我》 (The King and I, 1956) , 便具有這樣的特色。 國王與我
《國王與我》是根據十九世紀暹羅 ( 今之泰國 ) 國王,為 了讓宮中后妃和子女學習西方文化,聘請英國女子安娜 (Anna) 擔任皇家女教師的真實故事所改編的。在電影中, 國王為了展現學習西方文化的成果,特別在招待各國大 使的晚宴中,安排了一場改編自美國小說《黑奴籲天錄》 (Uncle Tom’s Cabin) 的表演,但以泰國傳統的舞劇形式演 出,表現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風貌。
經過這一趟東方表演藝術之旅,是否能 感受到不同文化相互激盪、影響的結果 呢?下次出國旅行,別忘了運用觀察力, 深入了解各種文化的特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