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 [ 概述 ] 按合成的年代及抗菌特点分为四代。 第一代 (60 年代 ) :萘啶酸,已被淘汰。 第二代 (70 年代 ) :吡哌酸等。吡哌酸对 G - 菌有效,用于尿道或肠道感染。
第三代 (80 年代 ) :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口服 易吸收、广谱、抗菌活性增强,用于尿道或肠 道感染。 第四代 (90 年代 ) :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 替沙星等,为最新氟喹诺酮品种。
【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为杀菌剂。 第二代:抗菌谱窄,对 G - 菌有效,对铜绿假单 胞菌活性较低,口服易吸收,但血药浓度低, 尿中浓度高,可用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 第三代:抗菌作用 ----G - 菌 > G + 菌,对衣原体, 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菌均有较强活性。 第四代:抗菌谱较广,对部分厌 氧菌、 G + 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 菌活性明显提高。
【临床应用】常用第三代产品。 氟喹诺酮类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包括: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 道感染、骨骼系统感染(骨髓炎和骨关 节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各种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 5% ①胃肠道反应 ② CNS 反应:头昏、头痛、失眠、眩晕、情 绪不安等; ③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 和皮疹; ④软骨损害:少数可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 (水肿),所以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抗菌谱广,为临床常用。对 G - 作用强于 G + 菌 。 对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 G + 、 G - 对 本药仍敏感。对厌氧菌多数无效。 诺氟沙星 尿、肠道药浓度高,对 G + 、 G - 引起的无并 发症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及无并发症的急 性淋病有效。
氧氟沙星 在脑脊液、胆汁、尿液中浓度高。抗菌谱较 诺氟沙星强。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呼吸道、胆 道、皮肤软组织、耳鼻喉及眼部的感染。
第二节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一、磺胺类 特点:①广谱,性质稳定,可口服; ②化学合成,不耗粮食,易生产,价 廉;③对流脑、鼠疫有显著疗效。
【抗菌作用】 广谱。敏感菌有: G + 菌:溶链菌、肺炎球菌 G - 菌:脑膜炎球菌、流感、鼠疫、大肠、 痢疾、伤寒等杆菌。 对沙眼衣原体、弓形体、疟原虫及放线菌 也有抑制作用。
1. 全身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流脑; 2. 肠道感染:用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 炎。 3. 局部感染:磺胺嘧啶银( SD-Ag )外用于皮肤粘 膜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刺激性小,又具有收 敛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 泌尿系统:引起结晶尿、血尿、管型尿,以 SD 常见。 2. 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易发生,用药前需询问过敏 史。 预防措施: ( 1 )用等量的 NaHCO 3 ( 2 )多饮水 ( 3 )避免长期用药,定期检查尿常规 ( 4 )采用两种以上磺胺药 ( 5 )老年及肾功能不良者,以及脱水、 休克者慎用或不用 ( 1 )一出现即停药,并用 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 2 )问病人是否有过敏史 3. 造血功能反应:偶见粒细胞减少,再障及血小 板减少症。 4. 肝损害: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见急性 肝坏死。
1. 用于全身性感染:口服易吸收,根据 t 1/2 分: 短效类(< 10h ) : 治疗泌尿道感染。 中效类( 10 ~ 24h ) : 如磺胺嘧啶( SD )、磺胺甲 基异恶唑( SMZ ) ,用于全身感染。 长效类(> 24h ) : 如磺胺间甲氧嘧啶 (SMM) 、磺 胺多辛 (SDM) 。 2. 用于肠道感染:如柳氮磺吡啶 (SASP) 。 3. 外用: 用于 创面感染、沙眼和眼部感染。 [ 药物分类 ] :依据口服吸收难易及应用分三类。
【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但抗菌作 用较强,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TMP 还可增强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 素、红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二、甲氧苄啶( TMP ) — 抗菌增效剂
【临床应用】 常与 SMZ 或 SD 合用 或制成复方制剂,如复方甲恶唑片 (复方新诺明片)。 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第三节┃硝咪唑类 目前是抗厌氧菌、阴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的首 选类药物。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灭滴灵) 【临床应用】 ① 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口腔、腹腔、女性 生殖道、下呼吸道、骨和关节感染。② 幽门螺杆 菌所致的消化性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