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Advertisements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治燥剂 学习目标: ( 1 )掌握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 2 )熟悉治燥剂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 3 )熟悉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 4 )了解益胃汤、玉液汤。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概述.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肺 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目录 1. 概 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查要点 4. 辨证论治 5. 结语 6. 临证备要.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中医内科学. 感 冒感 冒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辨证论治概述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定义 1、辨证 ——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 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温 病 教 研 室.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咳 嗽. 一、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 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 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 主症的疾病。
第三节 补阴药及方剂. 阴虚证 表现为两类见症: 表现为两类见症: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 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 二是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 颧发红;或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温 病 学.
风 温.
暑 温.
春 温.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肺系.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咳 嗽.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王 付 制作.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暑 温 主讲人 王洪京.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胃阴亏虚.
第十章第三节咳 嗽.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急性支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猩红热.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消 食 剂.
肺系病证 肺痿.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二)历代医家对秋燥的认识 1. 《内经》: “ 燥胜则干 ” , “ 燥者濡之 ” , “ 燥化于 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 。 2. 金元时期 : “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 3.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 · 秋燥论》专论秋燥, 并首创了秋燥病名 。

(三)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 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燥凉、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二、病因病机 (一)秋燥的病因 外因:燥热病邪 内因:正气不足,肺卫不固

( 二 ) 秋燥的病机 燥干清窍 燥 燥热伤肺 热 自口鼻 邪在肺卫 传入气分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病 而入 肺燥肠闭 邪 腑实阴伤 气营(血)两燔 肺胃阴伤 燥伤真阴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秋燥的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初秋燥热偏盛季节(秋分至小雪) 2、初起证候:肺卫见证 + 口、鼻、咽、唇、皮肤 等干燥证 3、病理特点: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轻,少传变, 以伤肺 胃之阴为多,较少传入下焦。

(二)秋燥的鉴别诊断 1. 秋燥与风温的鉴别表 风温 秋燥 发病季节 病因 初起证候 传变 春、冬秋(初秋) 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但见肺卫表热证 肺卫表热证 + 津液 干燥证 病情重、传变快、变化 多,易逆传心包 病情轻、传变少、 易治愈

2. 风寒感冒 同:均可发于秋季。 异:风寒感冒多发生于深秋近冬和冬季,初 起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疼痛等风 寒外束肌表,卫阳受郁的症状为主。 3. 伏暑 同:可发于秋季。 异:初起时也可有表证,但较少肺经见证, 而以暑湿在里见证为主,起病急,病情较重, 变化较多;可见动风、动血、闭窍之变。

四、辨证论治 (一)秋燥的辨证要点 1 、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2 、审燥热的所在部位 3 、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

(二)秋燥的治则治法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 —— 滋培真阴 治则:燥者濡之。滋润祛邪 治法:初期:邪在肺卫 ——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 清养并施 (泻肺、清胃、通腑兼养阴)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 清营凉血 后期:肺胃阴伤 —— 甘寒滋养肺胃

关于 “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治宜辛凉透邪, 宣肺润燥。肺主气,肺气宣畅,邪乃 外解;肺可布津,燥亦易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阴。 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阴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

( 三 ) 治疗禁忌 “ 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 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 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 理矣。 ” 1. 一般温病初期多不用滋阴之品,秋燥初起即用滋 润之药物 2. 一般温病化热化火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而秋燥最忌苦寒 3. 治燥不同于治火。 “ 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 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 养。 ”

(三)秋燥的分型辨治 1. 邪在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 痰,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白而乏津,右脉数大。 【病机】燥热侵犯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 豆豉 杏仁 象贝 栀皮 沙参 梨皮

2. 邪在气分 ( 1 )燥干清窍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 肿,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 【病机】燥热之邪上干头面,清窍不利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 【方剂】翘荷汤(《温病条辨》) 薄荷 连翘 黑栀皮 绿豆皮 桔梗 生甘草

( 2 )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胸 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 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机】肺燥阴伤 【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石膏 冬桑叶 枇杷叶 杏仁 胡麻仁 真阿胶 麦门冬 甘草 人参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临床表现】初起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 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 薄黄而干,脉数。 【病机】肺中燥热之邪下迫大肠, 肺、肠同病 【治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 【方剂】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陈阿胶 青子芩 甜杏仁 生桑皮 生白芍 生 甘草 鲜车前草 甘蔗梢

( 4 )腑实阴伤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 或有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病机】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剂】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 石斛。

( 5 )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病机】肺中燥热,液亏肠闭,肺肠同病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剂】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 甜杏仁 松子仁 郁李仁 原桃仁 柏子仁 橘皮

( 6 )肺胃阴伤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 红少苔,脉细。 【病机】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 【治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方剂】沙参麦冬汤(方见风温章)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3. 气血两燔证治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 吐血、衄血,苔黄燥,舌绛,脉数。 【病机】气分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治法】气血两清。 【方剂】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

4. 燥伤真阴 【临床表现】夜热早凉,口渴,或干咳,或 不咳,甚则痉厥,舌质干绛,脉虚。 【病机】阴虚内热 ; 肺肾阴伤,津液不能上承 ;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治法】滋养肝肾,潜镇虚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方见春温章)

附. 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 咽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病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 【治法】辛开温润 【方剂】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仁 紫苏 半夏 陈皮 前胡 甘草 桔梗 枳壳 茯苓 生姜 大枣

附: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 温燥凉燥 病因 发病季节 恶寒 发热 汗 鼻 痰 口渴 舌苔 发展趋势 初起治法 燥热病邪凉燥病邪 初秋久晴无雨,天燥热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重 较轻 可有少量出汗无汗 少涕,鼻中干燥灼热多清涕,鼻塞 痰少质粘难咳较清稀 口渴欲饮口干唇燥,但不欲饮 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 舌苔薄白而干,舌质如常 易灼伤阴液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凉甘润,桑杏汤辛宣温润,杏苏散

病案举例 王 ×× ,男, 35 岁,商人。某年 9 月 29 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 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 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 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 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 39.0 ,脉搏 91 次 / 分,白细胞计数:总 数 13600/mm 3 , 中性 83% ,淋巴 17% 。

思考: 1 、本病的中医病名。 2 、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 、确立治则和治法。 4 、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 、病因:燥热病邪 2 、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 、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 、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 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病例讨论 胡某某,女, 51 岁, 1993 年 10 月 15 日诊。一 月前受凉病发高热咳嗽,在某医院诊断为 “ 大 叶性肺炎 ” ,经抗生素等治疗热退咳喊。近半 月来,小便频数,每见水则欲小便,以致不敢 洗脸、嗽口,伴见干咳痰少而粘,口渴欲饮, 大便秘结,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数。 请辨证论治。

证属热邪灼伤肺津,肺失治节,清肃失令。治 宜清燥润肺,方用清操救肺汤加减:桑叶、桑 白皮、麦冬、阿胶 ( 佯化 ) 、炙杷叶各 10 克,炒 杏仁、桔梗、益智仁、五味子各 12 克、生石膏 ( 先煎 ) 、沙参各 15 克,火麻仁 30 克,甘草 6 克, 水煎内服,每日一剂。

按语:经云: “ 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 。因而本 病多属膀胱失约而致。然膀胱正常功能的发挥,除 与肾之摄纳,脾气升清密切相关外,与肺之宣肃治 节亦不可分。所谓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 “ 肺之气,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 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 其制节也 ” (《血证论》 ) 。该例缘于肺热病后,余 热未清,肺律受损,失于治节,宣肃通调失职而致 上源失固,下源失约,故以清燥救肺汤治其燥热, 滋养肺阴,合益智仁,五味子以约膀胱,使肺热得 清,肺阴乃复,治节复常而水泉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