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目录 1. 概 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查要点 4. 辨证论治 5. 结语 6. 临证备要
概 述 1. 定义 2. 西医相关病证 3. 历史沿革
概 述 【定义 】 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 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 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西医相关病证】 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 不张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 不张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定义 】 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 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 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西医相关病证】 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 不张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 不张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 最早将该书肺痿列为专 篇,对肺痿的主症特征、 病因、病机、辩证均做了 较为系统的介绍。 《千金要方》 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 肺中虚冷两类认为 “ 肺痿虽 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 例 ” 。 还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 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 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 汤等。 历代医家 《证治准绳 · 诸气门》说: “ 久嗽咳血成肺 痿 ” 《外科正宗 · 肺痈》说: “ 久咳劳伤,咳吐 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咳吐瘀 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 ” 《张氏医通 · 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 “ 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 开积痰 … 散火热 ” 七个方面,旨在 “ 以通肺 之小管 ” , “ 以复肺之清肃 ” 。 《杂病源流犀烛 · 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 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久病损肺 痰热久咳耗伤阴津 大病久病耗伤阳气 阴损及阳阴损及阳 肺失濡养肺失濡养 肺叶枯痿 误治伤津 津气严重耗伤
诊查要点 1. 诊断依据 2. 鉴别鉴别 3. 相关检查
诊断依据 1. 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 细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 嗽,或不咳,气细短,或动则气喘。 2. 常伴有面色晄白或青苍,形体消瘦, 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 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鉴别诊断 主证 病机 转归 肺痈 咳则胸痛,吐 痰腥臭,甚则 咳吐脓血 咳吐浊唾涎沫 肺痿肺痨 咳嗽、咯血、 潮热、盗汗 身体逐渐消瘦 实 虚 (虚热、虚寒) 失治久延 肺痨后期 阴虚 分类
相关检查 普通检查特殊检查 X 线检查 肺功能检查 血气分析 肺核素扫描 支气管肺泡灌流 CT MRI 冠脉内压力导丝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2. 治疗原则 3. 证治分类
辨证要点 辨虚热、虚寒 虚热 虚热证易火逆上气,常伴咳逆喘息。 虚寒 虚寒证常见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
治疗原则 1 、补肺生津 2 、注意保护津液 重视调理脾肾
证治分类 辨证依据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 血,咳 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 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 而干,脉虚数。 主症: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 血,咳 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 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 而干,脉虚数。 舌红而干,脉虚数。 舌脉: 舌红而干,脉虚数。 1. 虚热证 证机概要: 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 证机概要: 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 治 法: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治 法: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 表 方: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代 表 方: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证治分类 1. 虚热证 用药加减 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 大栆,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 如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则可加天花粉、 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 如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 如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 蒸。
证治分类 2. 虚寒证 辨证依据 主症: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 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 小便数,或遗尿 舌脉: 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 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 法: 温肺益气 代 表 方: 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证治分类 2. 虚寒证 用药加减 1. 若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 2. 若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 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转变。 慎起居,生活规律,视气候随时增减衣服。 安心养病,不可急躁 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 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 戒烟 饮食宜甘淡,忌寒凉油腻。 居处要清洁,避免烟尘刺激。 预防调护
临证备要 重视调补脾胃。 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亦 忌苦寒滋腻碍胃。 慎用祛痰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