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Advertisements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孔子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 是 “ 仁 ” ,他被誉为 “ 万世师 表 ” 、 “ 至圣 ” 、 “ 圣人 ” 。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 余功清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子曰: “ 有教无类。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 子曰: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孔子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 万 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 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 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则》 ,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 不亦 ( ) 乎 温 ( ) 知新 ( ) 而好学 不耻 ( ) 问 学而不 ( ) ( ) 人不倦 举一 ( ) 三 择 ( ) 而从 乐故 敏下 厌诲 反 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 1. 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 3. 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 想。
《论语》六则 寻梦课件 21 《论语》六则(前三则) 请同学们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 学习的方法、态度、名言、格言、谚 语,每说出一个加一分,看哪一小组 说得又多又好。 第一组:得分 第二组:得分 下一页.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 551 -前 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孔子思想核心是: “ 礼 ” 、 “ 仁 ” 。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学习目标: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 、掌握 “ 而 ” 字的用法。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论语》十则.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总结与反思 by 张 Andy. 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期末考试 名言警句 教学总结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one will be lost in his learning. To think.
中科院研究所公开招聘面试答辩 第一章 基本情况介绍.
孔庙俯瞰. 孔庙俯瞰 相传孔子出生地—尼山全貌 孔府历史面貌 山东曲阜——孔府鸟瞰图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一、关于课程的参考书目 二、关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 三、关于课程的考试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Lún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富安中学刘瑛.
复习课.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商家中学 王爱军.
机械教研组教学课件 欢迎莅临指导 授课人:王小政 江苏省海安县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论语》十二章.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10、《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知识结构 三角函数.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第三框自我新形象 育英中学政史教师 许雷玉.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 廉师友编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歡 迎.
農業金融講義 課程大綱.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五年级上册 孔子 1 2.
孔子拜师.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学大纲(甲型,54学时 ) 教学大纲(乙型, 36学时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 创者,被公认 为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

孔 庙孔 庙孔 庙孔 庙

孔 林孔 林孔 林孔 林

孔 府孔 府孔 府孔 府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主要依据。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东汉时,《论语》 被列为 “ 七经 ” 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 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 为 “ 四书 ” 。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 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 有教无类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雍也》) —— 因材施教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述而》) —— 触类旁通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 ——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 诗、礼是其主要课 程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 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 仁》) ——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 精益求精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 博学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 贯一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 为学之道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子路》) —— 学以致用 “ 士志于道 ”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 (《里仁》) —— 为己之学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杏坛讲学

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

三、课文解析 ● 第一章 ●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能从温习旧知中 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三、课文解析 ● 第二章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 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 结合。

三、课文解析 ● 第三章 ● 子贡问曰: “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子曰: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 “ 孔文子何以得谥 为文呀! ” 孔子说: “ 他做事勤敏,又好学, 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 了。 ”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三、课文解析 ● 第四章 ● 子曰: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 弗畔矣夫。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 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 叛道了。 ”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 “ 文 ” 与 “ 礼 ” 、 “ 博 ” 与 “ 约 ” 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三、课文解析 ● 第五章 ● 子曰: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 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三、课文解析 ● 第六章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 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 是。 【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 之态度。

三、课文解析 ● 第七章 ● 子曰: “ 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 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我有知吗?我实是无 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 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 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 穷竭处,就是了。 ”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 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三、课文解析 ● 第八章 ● 子曰: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 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 “ 为己之学 ” 的学习目 的。

三、课文解析 ● 第九章 ● 子曰: “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对曰: “ 然,非与? ” 曰: “ 非也,予一以贯 之。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赐呀!你以为我是多 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 ” 子贡对道: “ 是呀。 不是吗? ” 孔子说: “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 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三、课文解析 ● 第十章 ● 子曰: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 益,不如学也。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我曾整天不吃,整夜 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 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三、课文解析 ● 第十一章 ● 陈亢问于伯鱼曰: “ 子亦有异闻乎? ” 对曰: “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 学《诗》 乎? ’ 对曰: ‘ 未也。 ’‘ 不学《诗》,无以 言。 ’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 而过庭。曰: ‘ 学礼乎? ’ 对曰: ‘ 未也。 ’‘ 不 学礼,无以立。 ’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 ● 陈亢退而喜曰: “ 问一得三:闻《诗》,闻 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三、课文解析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道: “ 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 些特别的教诲吗? ” 伯鱼对道: “ 没有呀!有一次, 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 ‘ 你 曾学过《诗》吗 ’ 我对道: ‘ 没有。 ’ 我父亲说: ‘ 不学 《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 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 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 ‘ 你学过礼吗? ’ 我对道: ‘ 没有。 ’ 我父亲说: ‘ 不学礼, 便不懂如何立身。 ’ 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 两番教诲。 ” 陈亢退下大喜,说: “ 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 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 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

三、课文解析 【本章大旨】 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

三、课文解析 ● 第十二章 ● 子曰: “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参考译文】孔子说: “ 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 《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 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 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 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 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 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 .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 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 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 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2 .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 .子曰: “ 君子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2 .子曰: “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 空如也。我 而竭焉。 ” 3 .子曰: “ ,今之学者为人。 ” 二、翻译题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 文 ” 也。 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研习与思考】 三、简析题 1 .简述孔子的仁学观念。 2 .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3 .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