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规范伦理学的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1 、道德的含义 2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1 、 “ 道德 ” 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 1 )道 —— 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 道路。 法则、规律。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 封建伦理纲常。 ……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1 、 “ 道德 ” 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 2 )德 —— 情感和信念;坚持 “ 道 ” 所形成 的品质或境界 “ 外得于人 ”——“ 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 人各得其益 ” ; “ 内得于己 ”——“ 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 心互得其益 ” ; “ 德 — 得 ” —— 许慎《说文解字》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1 、 “ 道德 ” 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 3 )道德 ——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 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 藏于己, “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 之所自得也。 ” 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 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 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2 、 “ 伦理 ” 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 1 )伦 —— 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关系; ( 2 )理 —— 治玉;道理;封建纲常; ( 3 )伦理 —— 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是所应遵 循的行为准则;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3 、西方文化中的 “ 伦理 ” 、 “ 道德 ” 词源考察: * 伦理 —— ethics 源于希腊文 ε ’ θο ѕ (伊索 思),其本意是 “ 本质 ” 、 “ 人格 ” ,也与 “ 风 俗 ” 、 “ 习惯 ” 相联系。 * 道德 —— moral 或 morality ,源自拉丁文 的 mores 一词,原意也是 “ 风俗 ” 、 “ 习惯 ” 。
(一)道德、伦理概念释义 4 、科学的道德定义: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社会 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 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 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 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 善与 恶的矛盾关系问题 1 、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中特有的矛盾, 只有在道德中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 也只有在伦理学中才研究善恶矛盾。 这是道德之所以是道德,伦理学之 所以是伦理学的根本原因。
2 、善与恶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伦 理学家、一切伦理学派普遍注意研 究的重大问题。 3 、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史,就是善恶矛 盾斗争史。 4 、善与恶的矛盾贯穿在人类道德生 活的一切领域并贯穿道德生活的始 终。 5 、善与恶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 、伦理学与哲学 伦理学 物理学 论理学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2 、伦理学与美学 “ 五美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 孔子认为道德的东西也是美的东西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3 、伦理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 基础和资料;伦理学对人的道德意 识等心理的研究丰富和扩大了心理 学的范围。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4 、伦理学与人类学 人类学的 研究成果可以为伦理学提供关 于人类风尚习俗及道德起源的有益启示,提供 对于人本身认识的科学依据,同时伦理学关于 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人生理想、道德的起源 和历史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为人类学 的研究提供思想资料和理论指导。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5 、伦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 文化规范、社会风俗等问题在很大程度 上同时也是道德问题。社会学对社会有 机体的研究更可为伦理学研究社会道德 提供社会背景,而且伦理学所研究的道 德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6 、伦理学与政治学: 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伦理学是至善 的科学,国家就是要实现这个目的,只 有知道至善是什么,才能阐明国家应当 做什么,因此,政治学依赖于伦理学。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就是至善,行为 只有服务于国家利益时才有价值,因此, 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三)规范伦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7 、伦理学与法学: 二者同为规范科学: 内容上相互吸收; 功能上相互补充; 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
(四)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1 、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2 、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 3 、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4 、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
思考题 1 、道德的科学含义; 2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书目 1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2 、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 社, 20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