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 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回 顾 — 温病的概念、特点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温病发病类型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 明确温邪的概念 · 温病的病因 ·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 温病的病因 · 2. 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六淫邪气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1. 风热病邪 2. 暑热病邪 3. 湿热病邪 4. 燥热病邪 5. 温热病邪 6. 温毒病邪 7. 疠气
· 温病的病因 · 3. 温邪的共同特性: ( 1 )从外感受 — 外感、内伤 ( 2 )性质属热 — 内科中的外感病、外感热病 ( 3 )致病迅速 — 与内科病比较、温热病 / 湿热病 ( 4 )季节相关 — 时邪、时令温邪 ( 5 )互相转化 — 如湿郁化热、燥热化火等 ( 6 )病位有别。
4. 常见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 温病的病因 · ( 1 )风热病邪 ( 2 )暑热病邪 ( 3 )湿热病邪 ( 4 )燥热病邪 ( 5 )温热病邪 ( 6 )疫疠病邪 ( 7 )温毒病邪
· 温病的病因 · ( 1 )风热病邪 定义:多发生于冬春季,具有风热性质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四季均可,冬春多发 所致温病:风温,冬温(呼吸系统感染) 致病特点
“屋暖心更暖”“屋暖心更暖” · 温病的病因 ·
风热病邪 — 致病特点: 1 )多先犯上焦肺卫: 肺卫表证 邪热壅肺或痰热阻肺 2 )易伤肺胃阴津: 肺津受伤 胃津受伤 后期肺胃阴伤为主 3 )病情变化迅速: 传变较快 大多消退较快,一般病程不长 少数逆传心包(神昏) BACK
· 温病的病因 · ( 2 )暑热病邪 定义:炎夏盛暑时形成的具有强烈火热 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夏季盛暑 所致温病:暑温、中暑,伏暑 致病特点
· 温病的病因 ·
暑热病邪 — 致病特点: 1 )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 “ 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 )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 )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 )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 3 )湿热病邪 · 温病的病因 ·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 温病的病因 · “大热天裹湿被子”“大热天裹湿被子”
湿热病邪 — 致病特点: 1 )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 )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 — 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 — 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 温病的病因 · ( 4 )燥热病邪 定义:发于秋季,兼具干燥与温热之性 的一种外感病邪。 形成条件:初秋(温燥)、晚秋(凉燥) 所致温病:秋燥 致病特点
· 温病的病因 ·
燥热病邪 — 致病特点: 1 )病位以肺为主: 初起肺卫表热证,肺热渐盛而肺燥阴伤 2 )易致津液干燥: 多伤肺卫之阴(轻),少数损及肝肾之阴(重) 3 )易从火化: 燥热火化,上干清窍(耳鸣、目赤、龈肿) BACK
· 温病的病因 · ( 5 )温热病邪 定义:是一种能引起在春季发病,病初 即以里热炽盛为特点的温病病邪。 形成条件: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素问 · 金匮真言论》 所致温病:春温 致病特点 伏寒化温
· 温病的病因 · 温热病邪 — 致病特点: 1 )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 )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 )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 温病的病因 · ( 6 )疫疠病邪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 — 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 — 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所致温病:温疫 致病特点
· 温病的病因 · 疫疠病邪 — 致病特点: 1 )致病力强,无分老幼,触之即病 2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3 )传染性强,易引起大流行 4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5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 疠气学说 ” 有进步意义,但难以和 临证相结合,需结合病因辨证。 BACK
· 温病的病因 · ( 7 )温毒病邪 定义:指外邪中一种既具有温热性质且 局部有肿毒特征的致病之邪。 形成条件: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邪气蕴结 所致温病:感受风热、温热时毒
· 温病的病因 · 温毒病邪 — 致病特点: 1 )具火热之性: 2 )攻窜流走 3 )蕴结壅滞: 高热伤津更甚 温毒窜肺 — 呼吸困难 温毒攻心 — 神昏谵语 温毒窜络 — 斑疹密布 湿毒客阻 毒瘀互结 — 局部红肿疼痛 甚则破溃糜烂 危重急期 大头瘟、 烂喉痧 清热解毒 BACK
二、温病的发病 ·发 病··发 病· 风热病邪 心阴虚或 气虚之体 逆传心包 “ 大灾之后, 必有大疫 ” 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 “ 大兵之后, 必有大疫 ”
·发 病··发 病· 2. 感邪途径: 明 清 前明 清 前 明 清 后明 清 后 “ 皮毛主一身之表 ” 外邪侵袭都从皮毛而入 《伤寒论》太阳病 “ 口鼻之气,通乎天气 ” 温邪从口鼻而入 《温热论》 “ 温邪上受 ”
1 )空气相染,从呼吸道入侵: 2 )饮食相染,从口入侵: 3 )接触相染,从皮毛而入: 感邪途径:
3. 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简称 “ 新感 ” ,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 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 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 瘟、烂喉痧 简称 “ 伏邪 ” ,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 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初起一派里热证候。 春温、伏暑 ·发 病··发 病·
·发 病··发 病· “木马计”伏而后发“木马计”伏而后发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发 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 感受外邪,不即发病, 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证候特点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里 热证 初起即见里热证,如无 外感引发则无表证 病即传变 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 步发展 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 陷深入 病 势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 疗得法易愈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伏邪透尽方愈 初起治则以解表透邪为主以清泄里热为主 病 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春温、伏暑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发 病··发 病·
三、问题讨论 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 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 特点?为什么说疠气仍属于温邪的范 畴? 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 吗?试举例说明之。
为什么风热病邪多先犯上焦肺卫, 病程中容易出现 “ 逆传心包 ” ? 什么是温邪?你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 热病邪的提法是否妥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