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1 奔豚病 ---- 阳虚寒逆、阳虚饮动 第三组倾情打造 组长:何乐梅 资料收集 : 张志强、叶露 、易玉辉、何乐梅 资料整理:潘早波、王芳 讲稿:申子里扎、梁凡 PPT 制作:龚海波、何乐梅 讲解:梁凡.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原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 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 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 152 )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 肝郁气逆. 原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 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根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 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第二十章 祛湿剂.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和 解 剂.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补益药对.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妊娠恶阻.
恶阻 目的要求: 掌握 恶阻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恶阻的病因病机。.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痞 满.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呃 逆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呕 吐 一、概述 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呕- 吐- 干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厥阴病的证治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中医经典之胃痞病 胡瑕瑜.
祛 湿 剂.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利水渗湿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脉浮而紧 以脉代表证 复下之 表邪内陷入里 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心下气机窒塞不通 痞证(气痞) 心下堵塞满闷不舒, 按之柔软无物,不硬不痛 【原文】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 151 )

1.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二)热痞证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 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4 )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 溫再服。

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热不硬不痛 关上浮 关候脾胃 浮主阳热 邪热壅滞心下 泄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大黄泻热和胃 黄连黄连泻心胃之火 黄芩黄芩泻中焦实火 1. 三味苦寒药同用 2. 用量较轻 3. 麻沸汤渍之 取其气之清扬,避其味之重浊

伤寒 先下后汗 心下痞:热壅胃脘 恶寒:表证仍在 热痞 兼表 先解表 后攻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枝汤 表里同病里证实 【原文】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 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164 )

2.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 恶寒汗出 热痞兼阳虚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黄芩附子 泄热消痞温经扶阳 寒温并用,补泻兼施 【原文】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 心湯主之。 ( 155 )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俱, 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 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 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 主之。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 夏瀉心湯。( 149 )

伤寒 五六日 呕 发热 柴胡汤证 误下误下 柴胡证仍在 心下满而硬痛 但满不痛 与柴胡汤战汗而解 结胸热实大陷胸汤 痞 呕 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中焦 脾胃升降失常 和中降逆消痞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 苦寒清热和胃 黄连人参大枣甘草 和胃降逆 温中散寒 黄芩 益气和胃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煎法服法 黄连汤 证 腹中痛 欲呕吐 上热 下寒 清上温下 和中降逆 侧重辛开 半夏泻心汤去 黄芩加桂枝宣 通上下阴阳之 气 只煎一次 取其各自 功效 日三夜二 无定数量 半夏泻 心汤证 心下痞 呕逆 寒热 痞结 心下 和中降逆 消痞, 侧重苦降 半夏、干姜、 黄芩、黄连、 人参、大枣、 甘草 去滓再煎 取其药性 和合 每日三服 温服一升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

2. 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傷寒汗出解之後,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 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 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 心湯主之。( 157 )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兼水饮食滞 【脉证】 心下痞硬: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气机痞塞较重 干噫食臭:脾虚不运,胃气上逆 腹中雷鸣,下利:水气走于肠间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干姜 和胃降逆,宣散水饮

3. 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 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幹 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 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 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58 )

下利日数十行 腹中雷鸣 心下痞鞕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胃虚弱较甚 谷不化脾胃气虚腐熟运化失职 浊阴不降,虚气上逆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 甘温补中健脾和胃 【脉证】

三泻心汤证鉴别 相 同 点 不同点 病机证候治则方药 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 杂于中 焦,脾 胃升降 失常, 气机痞 塞 心下 痞, 呕而 肠鸣, 下利 寒温 并用 辛开 苦降 和胃 消痞 黄芩、黄连 苦寒清热 干姜、半夏 辛温温中 人参、甘草 、大枣,甘 温补中益气 以心下痞,呕逆较著,以半 夏为君,和胃降逆 生姜泻心汤证兼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 主,重用生姜宣散水气,和 胃降逆 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日数 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 不安为主重用炙甘草,重在 补中和胃

(四)痰气痞证 【原文】傷寒發汗, 若吐若下,解後心 下痞硬,噫氣不除 者,旋複代赭湯主 之。( 161 )

旋复花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方药】旋复代赭汤 【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脉证】 心下痞硬:脾胃气伤,运化失常,痰饮内生, 阻于心下,气机痞塞 噫气不除:土虚木乘,肝胃气逆 代赭石半夏生姜 补中益气 大枣甘草 下气消痰 镇肝降逆和胃降逆化痰 人参

病机 证候 治则方药 相同不同 生姜泻心 汤证 寒热错杂 气机痞塞 食滞水饮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肠鸣下利 和胃消痞 宣散水饮 生姜、半夏、 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 大枣、甘草 旋复代赭 汤证 胃虚痰阻 虚气上逆 噫气不除 并无食臭 降逆消痞 和胃补中 旋覆花、代赭 石、人参、 大枣、甘草、 生姜、半夏 生姜泻心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鉴别

(五)水痞证 【原文】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 燥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一方雲, 忍之一日乃愈。 ( 156 )

【治法】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 【病机】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痞塞 【脉证】 心下痞:水气上逆,心下气机痞塞 渴而口燥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小便不利: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茯苓茯苓 猪苓 泽泻猪苓泽泻 桂枝 白术 淡渗利水 健脾燥湿 通阳化气利水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原文】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 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 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丸 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159 )

他药下之 阳虚里寒 伤寒 汤药攻下 下利不止:清阳不升 心下痞硬:浊阴不降 损伤脾胃 寒热错杂 升降失常 泻心汤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痞不解 病重药轻 利不止 服理中汤 温中祛寒 虚至下焦 病重药轻 下利益甚 滑脱不禁 急则治标 固涩止利 赤石脂禹余粮赤石脂禹余粮丸 复不止 利其小便 脾肾阳虚 固摄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