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誰的歷史
HISTORY 一、歷史與史觀 歷史的定義 ─ 人群在某一地理空間內,經歷一段時間後所累積 生活經驗的總成,包括物質和精神文化等內容。 歷史的保存 ─ 歷史藉著物件、文字、圖像、傳說等方式保存, → 成為族群的集體記憶。 → 歷史為往事的紀錄,歷史學就是研究往事。
HISTORY 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事實 客觀存在的,不會隨著時間和其他因素改變。 對歷史進行解釋:歷史解釋, 會因立場和觀察角度的不同,形成多樣的歷史觀點 (史觀)解釋歷史多由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出發, 例如: 中國的「循環史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方自 18 世紀啟蒙運動之後的「進步史觀」
HISTORY 歷史發展動力來觀 察「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等的 區別。 各族群從不同的歷 史記憶和立場來解 釋歷史,產生不同 歷史觀點。 歐洲人想像中的「福爾摩沙」 ( 即原 住民 ) ,在西班牙文獻中指出,原住 民有吃掉獵首敵人身軀的習俗,這種 印象在西方世界中流傳甚廣,至 世紀亦然
HISTORY 歷史是由時間、空間與人群交織互動而成
HISTORY 二、臺灣四百年史 「臺灣四百年史」: 立場: 漢人主流社會的定義。 原因: 此史觀自 15 世紀末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英 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經營或經過臺灣,以文字描寫 臺灣而「發現」臺灣,臺灣因此有了「歷史」。 問題: 臺灣歷史成為「文明人」到蠻荒地後,開墾、啟蒙 「野蠻民族」的過程紀錄。
HISTORY 臺灣史容易變成: 「外來政權擴張史」和「漢人移民開發史」 「外來政權擴張史」 ─ 臺灣歷史分期的依據:政權的更迭 歷史敘述說明各政權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和必然性 「漢人移民開發史」 「唐山過臺灣」為壯闊史詩 臺灣史始於漢人開發和漢人社會的建立 原住民族在臺灣史中沒有角色 原住民族被視為威脅漢人生命財產安全的「番害」, 成為開發問題和征討的對象。
HISTORY 華夏傳統對外族的「漢化」觀點下: 「漢化」觀點解釋漢、原關係時,原住民便是 「野蠻」的歷史圖像 「文明」的漢族,促使原住民遂放棄自己的文化 傳統而接受漢化,進入「文明開化」
HISTORY 民國 83 年, 台灣舉行 第一次省 長直接民 選,民進 黨文宣上 很清楚的 寫上「四 百來第一 戰」,反 映了臺灣 主流社會 對台灣史 的認知
HISTORY 三、誰的歷史 上述史觀忽略 ─ 在「發現」臺灣以前,原住民族早已在臺生活之事實 並非所有的民族都以文字來傳達族群的共同記憶 原住民族有自己的創世神話、生命禮儀和宗教祭典不能 因為原住民族沒有文字系統,就說其無「歷史」
HISTORY 臺灣被「發現」後: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來政權無法控制原住民的 活動範圍,大多數原住民不受政權管轄。 清代:原住民分為生番和熟番: 政府能控制的範圍是熟番地 官府認知生番屬「化外之地」,不被政府控制。 日治時期:行政體系和警察系統強而有力,殖民 地政府才能有效控制臺灣各地。
HISTORY 清代臺灣諸羅縣蕭壟 社 ( 西拉雅族 ) 熟番圖
HISTORY 「漢化」史觀: 強烈「漢人中心主義」傾向 強調漢文化、漢人的觀點來詮 釋歷史。 實例: 強調鄭成功是「民族英雄」 → 驅逐荷蘭、收復臺灣 對原住民而言,鄭成功代表殘 酷的「武裝殖民」。
HISTORY 兩種文化的接觸: → 不只有漢化過程,原住民文化亦影響漢人 例如 漢人吃檳榔的習慣 地基主的宗教信仰 雙方原漢接觸後大量通婚,血統融合
HISTORY 揚棄「四百年臺灣史」的史觀: 確立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敘述 歷史開端不是始於四百年前或近代初期,而是 自有原住民開拓以來,就已經有了歷史 凡在臺灣發生過的住民活動事蹟,都該屬於臺 灣歷史,島內各種族平等的觀點來進行歷史敘述 → 拋棄「漢人中心主義」
HISTORY 1. 「臺灣四百年史」是漢人社會對臺灣歷史的 認知,「哥倫布發現美洲」則是歐洲白人對美 洲歷史發展的敘述,請比較這兩種歷史觀點的 異同?而對當地的土著民族而言,這種歷史敘 述各代表什麼意義?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世界中的台灣
HISTORY 一、臺灣的地理位置 位置: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接觸線上 東經 120 ~ 122 度、北緯 20 ~ 25 度 東臨太平洋 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 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鄰接 東北面則遠眺琉球與日本群島 形狀: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形狀似蕃薯
HISTORY 臺灣的面積: 約為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 含本島、屬島及澎湖群島 臺灣本島 ─ 極北: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 極南: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鼻 極東:新北市貢寮區三貂角 極西:雲林縣口湖鄉外傘頂洲
HISTORY 十七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根據:當時義大利出版的地圖 描繪:中國東部、臺灣、高麗 與部分日本。 地圖中文字記載: 提到荷蘭人在島上建城 1661 年鄭成功來臺經過,稱 鄭氏為海盜 臺灣島被註記為「福爾摩沙」 Ilha Formosa 或「琉球」
HISTORY ●冰河時期: 臺灣與中國大陸相連接 可能史前人類或動物直接由陸路抵達臺灣 ●冰河時期結束: 時間:距今一萬八千年前 兩岸隔絕:冰河逐漸消退形成海峽,往來困難 臺灣成為貿易通商要道: 原因:地理位置佳,位於東亞島弧中央,處於東亞航 線要衝
HISTORY 二、臺灣與世界之脈動 臺灣在地理上 位處:東北亞和東南亞的連接點 特色:自史前時代開始,便有自東亞大陸沿海 各地種族和文化的移居 證明:臺灣所發現的史前文化,源自臺灣內部 發展的較少,大多來自島外人類移動造成的文 化傳播之成就
HISTORY 「海上絲路」 1 崛起後的臺灣: 背景: 歐亞貿易通商孔道形成後,海上絲路作為東西商業 和文化動脈,臺灣與各地往來較沈寂 主要居民: 偶有漁民、海盜登陸上岸,島內住民以原住民為主。
HISTORY
15 世紀末海洋時代來臨後 ─ 1.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經貿地位隨之反轉,外來政 治經濟力量進入本島 2. 歐洲商人在東亞欲與中國和日本發展貿易 3. 明代實施朝貢貿易和海禁政策,禁止華人與外 人自由通商 4. 在強大的經濟誘因之下,中國沿海出現許多違 反禁令海商集團出海與外人通商
HISTORY →十六世紀東亞海域形勢圖→十六世紀東亞海域形勢圖
臺灣的角色 ─ 1. 不屬於明帝國版圖 2. 成為中、日、歐商人貿易的基地 3. 位於葡萄牙商船航向日本,中國商船航向菲律賓, 日本船隻航向東南亞,以及利用黑潮往來墨西哥與 菲律賓之間的西班牙商船等多條國際貿易航線上, 臺灣迅速成為亞、歐諸國搶奪的焦點
HISTORY 中國南方各省,自宋、 元時期以來即以木質帆 船進行海外貿易,明、 清亦然,西方人稱此類 尖底帆船為「戎克船」 (Junk) 。
HISTORY 十六世紀大航海 時代西方大型帆 船結構剖面圖
HISTORY 1636 年左右荷蘭人手繪的臺、 澎地圖,已能準確地畫出臺 灣島的輪廓
HISTORY 自 17 世紀以降 ─ 荷蘭、西班牙、中國和日本人相繼來臺建立政權 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 這些經歷使臺灣社會與文化呈現多元的色彩 三百多年來臺灣的經濟具有明顯出口導向特質,國際 貿易色彩濃厚
HISTORY 「克拉克磁」的流通: 時間: 17 世紀 產地:中國 性質:對歐外銷瓷器 裝飾與風格: 花樣由歐洲人設計,反映 歐洲人心中的「東方 色彩」 流通: 下訂單後在景德鎮或漳州 燒製後再轉賣回歐洲; 臺灣當時曾是重要轉 口站
HISTORY 1. 請說明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為 何在 17 世紀以後,臺灣成為東亞國際競 爭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