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薛樂蓉老師製作
導讀(一) 琵琶演變 項:脖子 秦琵琶 直項 唐琵琶 曲項 唐琵琶 現代琵琶
聲音於我不是單獨存在的。 無法去傾聽一個純粹的, 不附加任何場景的聲音。 我的人生裡,沒有那種聲音。 導讀(二) 聲音──袁瓊瓊〈落雪〉(1) 聲音於我不是單獨存在的。 無法去傾聽一個純粹的, 不附加任何場景的聲音。 我的人生裡,沒有那種聲音。
所有的聲音都附加了情緒, 附加了某種想法,附加了 畫面,某個行為,某張臉, 某個風景。 導讀(二) 聲音──袁瓊瓊〈落雪〉(2) 所有的聲音都附加了情緒, 附加了某種想法,附加了 畫面,某個行為,某張臉, 某個風景。
總是全畫面。帶著記憶出現。 而在歲月裡,這記憶被不願 悲傷或者不願受傷的機制所 修改。被空無的畫面替代。 聲音──袁瓊瓊〈落雪〉(3) 導讀(二) 總是全畫面。帶著記憶出現。 而在歲月裡,這記憶被不願 悲傷或者不願受傷的機制所 修改。被空無的畫面替代。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1) 導讀(三)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1) 大兒子和媳婦剛從醫學院畢業,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當駐院醫師那幾年 ,經常要值夜班,為了上下班方便,在醫院對面一棟大樓,貸款買了一間公寓。在這期間,他們結婚,並生了大女兒,我和妻為了照顧孫女,離開鄉居搬去和他們同住。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2) 導讀(三)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2) 這棟大樓背面只隔一條大路, 正對醫院急診處。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會聽到救護車急促的鳴叫聲。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3) 導讀(三)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3) 你總不能要求救護車不可以鳴叫 ,只好調整自己的接受度去適應。在適應過程中,我逐漸聽出這種聲音傳達了多重的啟示,不斷提醒我生命何其脆弱,何其短暫與無常,悲憫情懷逐漸盈溢心胸……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4) 導讀(三) 你聽到了嗎?--吳晟<悲憫的聲音>(4) 在這棟大樓住了一年多,我們舉家搬回鄉間,而救護車的聲音,已內化為生命的體會。
目 次 一、知人論世 二、課文提點 三、動動腦 四、寫作練習 五、名作欣賞 六、參考資料 本課結束
一、知人論世 (一)白居易個人檔案 (二)命名由來 (三)夙慧勤學、初試啼聲 (四)經歷—一生仕途不順,貶謫失意 (五)文學主張—新樂府運動 夙慧—七月識之無 勤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初試啼聲—長安居大不易 (四)經歷—一生仕途不順,貶謫失意 (五)文學主張—新樂府運動 (六)白居易現象 (七)品評 回目次
一、知人論世 (一)白居易 個人檔案 字號: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 生卒:唐代宗大曆 七 年 ~ 武宗 會昌六年 (西元772 ~846年),年 75 著作:《白氏長慶集》 *與元稹合稱「元白」
「居易」 《禮記》:「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僥倖。」 「樂天」 《易經》:「樂天知命故不憂」 一、知人論世 (二)命名由來 「居易」 《禮記》:「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僥倖。」 「樂天」 《易經》:「樂天知命故不憂」
1.夙慧—七月識之無; 2.勤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3.初試啼聲—長安居大不易。 一、知人論世 (三)夙慧勤學、初試啼聲 1.夙慧—七月識之無; 2.勤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3.初試啼聲—長安居大不易。
一、知人論世 我是神童! 1.七月識之無 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白居易《與元九書》
一、知人論世 *成語大補帖 不識之無:指不識字。 略識之無:謙稱學識不豐。 默識之無:指幼年早慧。
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口舌成瘡 、手肘成胝。 *白居易《與元九書》 一、知人論世 比喻極為用功! 2.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ㄔㄨㄤ) (ㄓ) 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口舌成瘡 、手肘成胝。 *白居易《與元九書》
一、知人論世 3.長安居,大不易 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人,少所推可,(見其名)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 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人,少所推可,(見其名)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 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歎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白居易傳〉
一、知人論世 (四)經歷 一生仕途不順,貶謫失意。
一、知人論世 進士及第 與元稹同登科受職,結為莫逆 越職上書,直言被嫉 貶江州司馬 →作<琵琶行> 貞元十六年 (29歲) 貞元十八年 (31歲) 與元稹同登科受職,結為莫逆 元和十年 (44歲) 越職上書,直言被嫉 貶江州司馬 →作<琵琶行>
一、知人論世 任蘇州刺史,深得百姓愛戴,任滿離蘇時,父老泣別,相送十里。 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自此長別帝京。 寶曆元年 (54歲) 任蘇州刺史,深得百姓愛戴,任滿離蘇時,父老泣別,相送十里。 大和二年 (57歲) 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自此長別帝京。 會昌六年 (75歲) 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歲。
一、知人論世 (五)文學主張─新樂府運動 唐代以詩賦取士,使文人專為功名 而寫詩歌,歌功頌德。 白居易認為詩歌應該反映社會、諷刺 現實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一、知人論世──新樂府運動 特點 用新題 自創新題 寫實事 反映社會現實 不入樂 只能誦
例1〈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一、知人論世──新樂府運動 【淺白易懂,老嫗能解】 例1〈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例1〈草〉語譯 古原的野草多麼繁茂, 一年一度枯萎又蓬勃生長。 野火燒不絕它的生機, 春風吹拂又把新芽绽放。
一、知人論世──新樂府運動 【後宮女子悲慘的命運】 例2〈上陽白髮人〉 小頭鞋履窄衣裳, 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 天寶末年時世粧。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
例2〈上陽白髮人〉語譯 鞋履狹小頭兒尖,緊身的衣裳穿身上, 青黛畫的眉毛細又長。 宮外的人看到應該會譏笑, 還是天寶年間流行的老式樣。 上陽的宮人痛苦最多, 年少時候苦,老年還是苦。
一、知人論世 (六)白居易現象 上至王公貴族, 下至庶民百姓, 雅俗共賞。
一、知人論世 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文寫道:「二十 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 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道。繕寫 模勒,炫賣於市井中,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自述:「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 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 僕詩者。」
一、知人論世 (七)品評 唐宣宗悼白居易詩: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 浮名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悼白居易詩」語譯: 「在六十年裡您把字詞連接成如寶玉和珍珠一般優美的詩文,誰叫您去冥道做詩仙了?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沒有辦法挽留住名叫居易的人,天地造化也沒有回天之力來挽留字叫樂天的人。連小孩子都能夠朗誦您作的長恨歌,外國人也能唱琵琶行。您的文章已經讓天下的人都聽聞了,我只要想到您,就會感到哀傷啊。 」
二、課文提點 (一)題解 ‧七言樂府 ‧課文綱要 ‧詩前小序 (二)段落分析 回目次
二、課文提點 (一)題解 貶謫失意的白居易遇見 淪落天涯的琵琶女 對著秋夜、月色、琵琶聲, 白居易寫下七言樂府─〈琵琶行〉
二、課文提點 (一)題解─七言樂府 多長短句 可入樂 多述事 可換韻 不重平仄
二、課文提點 (一)題解─課文綱要 時間 元和十一年秋 地點 送客於江州湓浦口 人物 白居易 白的朋友 琵琶女 事由 送客
二、課文提點 (一)題解─詩前小序 Q:「序」有什麼作用呢? A: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 說明寫作的背景動機,並為全詩定 下淒切的感情基調。
二、課文提點 (二)段落分析─首段 1.你看到了什麼景色? 帶給你的感 受是開心還是悲傷? 2.從無聲到有聲,情緒的轉變為何? 離愁的感受增濃還是變淡? 1.江水+楓葉+荻花+月亮
二、課文提點 (二)段落分析─第二段 1.聽到琵琶聲──人物登場了! 尋聲 闇問 移船 邀相見 千呼萬喚始出來
二、課文提點 2.作者如何描寫聲音?你可以感受到音樂的 起伏嗎?請動筆畫出曲線圖!並將下一段 琵琶女的境遇一併考慮! 漸強、 突收 束 休止符 高潮 前奏 調絃
二、課文提點 3.聽完樂音後,觀眾的反應可用 文中哪兩句話表示? 4.請猜猜看觀眾當時的心情是什麼? 為何作者要特別提到江和月呢? A: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4.請猜猜看觀眾當時的心情是什麼? 為何作者要特別提到江和月呢?
二、課文提點 (二)段落分析─第三段 1.請問這一段運用何種筆法來描寫 琵琶女的身世變化? 昔: 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藝+美貌, 人人為她爭寵。 今: 容貌衰老, 嫁作商人婦。 曲藝被人冷落。
二、課文提點 (二)段落分析─第四段 1.是什麼讓素不相識的白居易和琵琶 女連結在一起? 琵琶聲 琵琶女 白居易
二、課文提點 2.本詩的詩眼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何作者說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 他們有何相同的遭遇?請同學發言。 角色 昔 今 琵琶女 ? 白居易
二、課文提點 3.白居易聞琵琶後,與之前的感受有何差異? 杜鵑啼血猿哀鳴 如聽仙樂耳暫明 依依不捨,再彈一曲 聞琵琶前 謫居臥病,黃蘆苦竹
二、課文提點 (二)段落分析─第五段 1.琵琶女臨別一曲,讓「同是天涯淪落人」 一句引起共鳴。情緒達到最高點,你會 有怎樣的反應?白居易和其他人不由自主 產生怎樣的情緒發洩?
三、動動腦 Q1.找找看,詩中出現幾次「江月」呢? 對情感和意境有何作用呢? 別時茫茫江浸月 ?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三、動動腦 1.「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烘托出惜別時悲傷的心情。 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以萬籟俱寂反襯琵琶旋律的引人入勝。 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烘托琵琶女的孤寂與淒苦。 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以良辰美景反照孤獨愁苦。 以江水月色作烘托,前後照應,哀傷情調貫串其中!
三、動動腦 Q2.為什麼一開始為友送行時, 那種別離惆悵的氛圍,無法 感染到白居易,反而是聽到 琵琶女的樂音而掉淚?
三、動動腦 A:因為同情共感!由琵琶女的遭遇而感嘆自己 的不遇。(藉賓顯主) 藉其高超技藝卻嫁作商人婦的淒涼身世喻自 己忠君愛國卻被貶,故同是「淪落人」 。 而別離惆悵只是一時的,而人生痛苦卻是無 可承受的,所以才會不禁掉淚。 借題發揮 托影於女性 托聲於琵琶 人生理想的失落! 回目次
四、寫作練習 〈琵琶行〉一詩描摹聲音極其突出,如何以形象化語言描摹音樂,白居易做得十分成功! 試試看,以一段文字描摹自己曾聆聽過的旋律,用比喻的修辭將音樂的節奏、高低、音色描摹出來,並加上感情色彩,使其聲情並重! 回目次
五、名作欣賞 (一)余光中〈女高音〉(1) 一隻鳥自地平線湧起, 緩緩地,盤旋在西方的天際。 它悠悠地飛下,又舒舒地飛上, 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海洋。 那一片遼闊而溫暖的洋水, 盪得它懶懶地,有些微醉。 不久,海上吹起了巨風;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湧。
五、名作欣賞 (一)余光中〈女高音〉(2) 忽然它振翅向天頂疾升, 疾升,疾升,要直叩天堂的大門! 那麼遠,那麼高,那麼渺小! 昂起頭幾乎都追眺不著。 轉瞬在太空它息下了翅膀, 翻一個筋斗向下界飛降。 但是還不曾觸到平地, 拍一拍雙翼,又緩緩地飛起。 哦,緩緩地,緩緩地,飛向西方, 漸沒於黃昏那無邊的蒼茫。
五、名作欣賞 (二)駱以軍 <聲印>(1) 很多年前,和妻,當時才一歲多的大兒子,跟前輩作家同遊東京。寄宿東京近郊一間小旅館,高架鐵道恰貼著我們房間窗外弧彎而過。 入夜後仍間隔聽見火車經過時喀登喀登的聲響,徹夜難眠。
五、名作欣賞 (二)駱以軍 <聲印>(2) 當時深以為苦,然許多年後,那個 在冬夜異國逆旅,和夢境之薄殼貼著, 垂掛而去的舊鈍金屬如掃過之彗星焰屑 紛紛墜落的聲音,在回憶中如此清越靜 美。 那再也無法復返的,對眼前生命忐 忑、縮擠一室的年輕一家人,其實靜止 在一無此奢侈的小動物安詳倚偎圖畫。 那鐵軌音響,成了追憶所憑的意外印痕。 回目次
六、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8-03/14/content_12698322.htm ‧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wx/zmzp/200710/t20071008_8244.shtml ‧http://crazeroost.pixnet.net/blog/post/24752718 回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