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二阴 后阴:指肛门,为排便之门户,与脾胃、肠、肾有关。 前阴:肾所司,宗脉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与肾、膀胱、肝、胆有关。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Advertisements

丹 毒. 【定义】 患部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 灼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命名】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新生儿发病,称赤游丹.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第一章 望 诊 ( 局部望诊、望排物、望小儿指纹 ) 主讲:赵中玮 第二节 局 部 望 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 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某些 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测知 相应脏腑的病变。 内容: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 二阴、皮肤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讨论汇报 囤荣梁 唐人彦 王 彧 张伟伟 宋 磊 房梁柱.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儿科诊法概要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陈茵.
诊 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第二节 望 诊INSPECTION 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审察,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 原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以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观察机体表现的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判断疾病情况。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二0一0年三月.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第 三 章 问 诊.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大家好!.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第 五 章 四 诊 Four Diagnosis.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消化系统检查 (第四讲).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第四章闻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胃阴亏虚.
猩红热.
热烈欢迎专家教授 莅临指导 !.
模块五 中医诊断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五章 诊法述要 诊法: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肛 漏 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 多是肛痈的后遗症 肛痈破溃或切开排脓后,脓腔逐渐缩小形成的瘘道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四、望二阴 后阴:指肛门,为排便之门户,与脾胃、肠、肾有关。 前阴:肾所司,宗脉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与肾、膀胱、肝、胆有关。

(一)望前阴 1、外阴肿胀 (1)阴肿:男性阴囊,女性阴户肿胀。 阴肿不痒不痛,为水肿。 (2)疝气:阴囊肿大,小肠坠入阴囊,或睾丸肿胀。 病机:肝气郁结,久立劳累;寒湿侵袭。 (3)肿痛:阴囊或阴户红肿、瘙痒、热痛。 病机:肝经湿热下注。

2、外阴收缩 阴缩:男性阴囊、阴茎,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 病机:寒邪侵袭肝经,凝滞气血。 3、外阴生疮 (1)阴疮:前阴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 病机:肝经湿热下注;或梅毒感染。 (2)癌肿:外阴硬结,溃后成菜花样,有臭气。难治。

4、外阴湿疹 (1)肾囊风:阴囊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有渗液。 病机:肝经湿热下注,风邪外袭。 (2)阴囊瘙痒:日久阴囊皮肤粗糙变厚。 病机:阴虚血燥。 5、睾丸异常 睾丸萎缩:小儿睾丸过小,或触不到。 病机:发育异常;或痄腮后遗症。 6、阴户突出:(阴挺、子宫脱出) 表现: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 病机: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胞宫下坠。

(二) 望后阴 1、肛痈 表现:肛周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破溃流脓。 病机:湿热下注;外感邪毒。 2、肛裂 表现:肛门或肛管的皮肤粘膜有狭长的裂伤,可伴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 病机:热结肠燥;阴津不足;湿热下注。

3、痔疮 表现: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者。 生于肛门齿线以内为内痔。 生于肛门齿线以外为外痔。 内外皆有为混合痔。 病机: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血脉郁滞。

4、瘘管 表现:肛门痈肿或痔疮溃后久不收口,外流脓水,形成瘘管。长短不一,或通入直肠,局部痒痛,缠绵难愈。 5、脱肛:直肠或直肠粘膜字肛门脱出。 轻者便时脱出,便后收回; 重者脱出后不能自回。(直肠粘膜:紫红色球状物;直肠壁:椭圆形块状物。) 病机:中气下陷。

六、望皮肤 观察皮肤色泽形态变化,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体内的病变,判断病邪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皮肤色泽形态变化。 皮肤病:斑、疹、痘、 、痈、疽、疔、疖

(一) 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皮肤发赤,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热如或灼。“丹毒” 抱头火丹:发于头面——风热化火。 流火:发于小腿——湿热化火。 赤游丹:发于全身,游走不定。 上述亦可为外伤染毒所致。 (2)皮肤发黄 黄疸:面目、皮肤、爪甲俱黄。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湿热蕴黄,胆汁外溢。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色。寒湿阻遏,胆汁外溢。

(3)皮肤紫黑 弥漫性棕黑色改变,黑疸:劳损伤肾。 周围皮肤发黑:肾阳虚衰。 (4)皮肤白斑 白驳风 表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 病机:风湿侵袭,气血不和,血不荣肤。

(二) 形态 正常:皮肤润泽,柔韧光滑,无肿胀。 (1)干燥:皮肤干枯无华、皲裂、脱屑。 病机:阴津已伤,营血亏损,气血滞涩。 (2)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兼面色黧黑。 病机: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3)皮肤硬化:粗糙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 病机: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阳虚血少;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瘀血阻滞。

(三) 皮肤病证 1、斑疹 (1)斑 表现: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色多紫红,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 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内迫营血。 阴斑:色多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 病机:脾不统血,或阳衰寒凝。 (2)疹 表现:色红或紫红,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包括麻疹、风疹、瘾疹。

2、水疱 (1)白 表现:皮肤上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兼身热不扬等湿热证表现。 部位:多发于颈胸,四肢偶见,不见于头面。 病机: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 主病:湿温病。 晶:眼莹饱满,颗粒清楚,津气充足。 枯:色枯而白,干瘪无浆,津气已竭。 顺:透发后热退神清。 逆:透发后身热不退,神志不清。

(2)水痘 表现:皮肤上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兼轻度恶寒发热。 病机:外感湿热。 为儿科传染病 (3)湿疹 表现: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 病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3、疮疡 (1)痈 表现: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 特点: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 病机:湿热火毒,气血瘀滞。 (2)疽 表现: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 特点: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 病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3)疔 表现: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痒痛。 部位:多发于颜面手足 病机:感受疫毒,疬毒,火毒。 (4)疖 表现: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 病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

第三节 望排出物 分泌物:泪、涕、唾、涎,有濡润官窍的作用。 排泄物:大便、小便、月经 病理产物:痰涎、呕吐物。 观察形、色、质、量的变化。 第三节 望排出物 分泌物:泪、涕、唾、涎,有濡润官窍的作用。 排泄物:大便、小便、月经 病理产物:痰涎、呕吐物。 观察形、色、质、量的变化。 一般规律: 色白,清稀者,属虚证、寒证。 色黄,稠浊者,属实证、热证。

一、望痰涎 (一)望痰 1、寒痰:痰白清稀。 病机:寒邪阻肺,或脾阳不足。 2、热痰:痰黄稠黏,有块。 病机:热邪犯肺。 3、燥痰:痰少而黏,有块。 病机:燥邪犯肺,或肺阴虚亏。 4、湿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病机:脾失健运。 5、咯血:痰中带血,色鲜红。 病机:肺阴亏虚,或肝火犯肺。 6、肺痈:咯吐脓血痰,气腥臭。 病机:热毒蕴肺,肉腐成脓。

(二)望涕 1、新病清涕,外感风寒;浊涕,外感风热。 2、鼻鼽:阵发清涕,量多如注:风寒束肺。 3、鼻渊:久流浊涕,质稠,量多,腥臭:湿热蕴结。

二、望涎唾 (一)望涎 涎:口腔中流出的清稀黏液,正常分泌物。 涎为脾液,有濡润口腔,协助进食和消化的作用。 1、口流清涎量多。病机:脾胃虚寒。 2、口中时吐黏涎。病机:脾胃湿热。 3、滞颐:小儿口角流涎,涎滞颐下。 病机:脾虚不摄,或胃热虫积。 4、睡中流涎。病机:胃中有热,或宿食内停、痰热内蕴。

(二)望唾 唾:口中吐出的稠滞泡沫状黏液。 胃中虚冷;肾阳不足。 胃有宿食;湿邪留滞。

三、望呕吐物 1、寒呕: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 病机:胃阳不足,或寒邪犯胃。 2、热呕: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病机:邪热犯胃。 3、伤食: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 病机:食伤脾胃。 4、肝胆郁热:呕吐黄绿苦水。 病机:肝郁犯胃。 5、痰饮: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 病机:水饮停胃。 6、吐血: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有食物残渣。 病机: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

四、望二便 (一)望大便 正常:黄、软、圆柱或条状。 1、寒湿泄泻:大便清稀水样。 病机: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 2、湿热泄泻:大便黄褐如糜而臭。 病机:湿热或暑湿,传导失司。 3、脾肾阳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 病机:脾胃虚弱,火不温土。 4、痢疾、肠癌:大便如粘冻,挟有脓血。 病机:大肠湿热。 5、黄疸:大便灰白呈陶土色。 病机:肝胆失疏。(黄疸) 6、肠道津亏:大便干燥,干如羊屎,排出困难。 病机:热盛伤津;阴血亏损。

(二)望小便 小便与肾、膀胱,肺(肃降),脾(运化),三焦(通调)有关。 观察小便可诊察肾、膀胱、肺、脾、三焦病变。 了解津液的盈亏,病性的寒热虚实。 1、虚寒证:小便清长。津液未伤。 2、实热证:小便短黄。热盛伤津;或汗吐下伤津。 3、尿血、血淋证:尿中带血。 病机:结石损伤;湿热蕴结;阴虚火旺; 药毒伤肾;脾肾不固。 4、石淋病:尿有砂石。湿热内蕴。 5、尿浊、膏淋:小便浑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病机:脾肾亏虚;或湿热下注。(气化不行,不能制约)。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概念: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沿革:最早见于唐·王超《水镜图诀》从《灵枢· 经脉》诊鱼际络脉发展而来。 原理:食指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其支从腕出别上,循次指内廉,出其端),原理同诊寸口脉。 对象:适用于三岁以内的小儿。①、此时寸脉短小,只指一指定三关。②、易哭啼,影响诊脉。③、小儿皮肤薄嫩,易于观察。

一、望纹方法 1、三关划分 风关: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 气关:第二节(二横纹至三横纹之间)。 命关:第三节(三横纹至指端)。 2、推擦方法 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从指尖向指根推擦几次,用力适中。

二、临床意义 1、三关测轻重 风关:邪浅病轻,外感初起。(入络) 气关:邪深病重。(入经) 命关:病情危重。(入脏腑) 透关射甲:从指根直达指端。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原理: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愈大,就愈向指尖方向发展。

2、浮沉分表里 浮:指纹浮显。主病邪在表。 沉:指纹沉隐。主病邪在里。 3、红紫辨寒热 鲜红:外感表证。 紫红:为里热证 青色:主疼痛、惊风。 紫黑:主血络郁闭。 淡白:主脾虚、疳积。 4、淡滞定虚实 浅淡纤细:主虚证(气血不足)。 浓滞增粗:主实证(气血壅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