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论 机体 抵抗力 药动学 致病力 药效学 抑制或杀灭 药物 病原体 耐药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 2001 年报道,世界约 有 20 亿人感染 TB 菌, 这些人中的 5 %~ 10 % 最终将发展成为 TB 。 但如果同时感染 TB 和 HIV ,其患 TB 的可能 性是只感染 TB 菌人群 的 30 倍。 结核:非洲 “ 艾滋 ” 患 者的主要死因.
Advertisement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第 40 章 抗恶性肿瘤药 2 第一节 概述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较高, 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常见病。病因, 发病 原理尚未完全清楚, 但采用手术、放射、 药物、免疫疗法, 或多或少能够起到缓 解和延长生命的作用。
肺 結 核肺 結 核肺 結 核肺 結 核 肺 結 核 林榮祿 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 胸腔內科. 2 結核病 疫情 (Epidemiology) – 全球疫情 (Global) – 台灣 (Taiwan) 致病機轉及傳染 (Pathogenesis and transmission) 診斷 (Diagnosis)
药理学问答题. 1 、药物血浆半衰期和制订给药方案 有何关系? ( 1 )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 2 )预测按 t1/2 的间隔连续给药, 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为 5 个 t1/2 ; ( 3 )预测病人治愈停药后血中药物 基本消除的时间为 5 个 t1/2.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1 第七节 肺结核 (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2 课堂目标 掌握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化疗原则,结核菌素 试验意义,常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熟悉 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了解 肺结核的其它护理诊断、保健指导和预后 。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合理使用抗生素 制作/主讲:梅州中学 沈艺.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北京友谊医院 张淑文.
第三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 临床应用 烟台市传染病医院.
复 习 题 四环素的不良反应 灰婴综合症的预防.
第 九 章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 drugs) 1.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感染科 邓启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 张心月.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内酰胺类抗生素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四章 肿瘤.
肺结核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章 阳旭军 主任医师 学时数:3学时 长沙巿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
第三十一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项目41 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研究室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发病率越发强烈。
药 物 化 学 第十三章 抗 肿 瘤 药.
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 王芳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 王芳
抗恶性肿瘤药 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王国贤.
考题再现: 思考: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内共生起源”学说(如图所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能够支持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有很多,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抗恶性肿瘤药.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務要火熱服事主.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三十四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八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第 9 章 抗生素 Chapter 9 Antibiotics
生物科簡報 主題: ※生長與發育※ 基因與遺傅※.
第十一章 抗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Agents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六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学院.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Fleming and Penicillin
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三十六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万古霉素类 盛 树 东.
第三十七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汪晖(武汉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 /jpkc/ylx/index.htm.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肺部感染的抗 生素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 石志辉.
高考复习研讨交流 ——生物 西安:王澜 2014、7、16.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第 八 章 核 苷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
Part 2 β-Lactam antibiotics .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 antiberculosis drugs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二十六讲 授课老师:林之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一).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抗菌药物概论 机体 抵抗力 药动学 致病力 药效学 抑制或杀灭 药物 病原体 耐药性

第一节常用术语 1.抑菌药和杀菌药 抑菌药一般指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等。 杀菌药指对病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等。 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 2.抗菌谱 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3.抗菌活性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4.化学治疗 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统称为化学治疗药物;对于微生物感染、寄生虫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 5.化疗指数 LD50/ ED50 >1 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称为化疗指数。通常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表示,或以5%致死量(LD5)和95%有效量(ED95)之比来评价。

6.抗生素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也包括一些半合成衍生物及少数全合成的产物(如氯霉素)。 7.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3.抑制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4.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等 5.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甲氧苄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内酰胺类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粘肽 ↓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 粘肽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磷霉素→ -内酰胺类 ↓ 环丝氨酸↗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多肽类抗菌药 多烯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抗真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大环内酯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 影响叶酸代谢 ——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 (PABA) 核酸合成 ↑ 磺胺 砜类(麻风病的首选 ) 对氨水杨酸(结核病)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呤(抗肿瘤 ) 乙胺嘧啶(预防疟疾 )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菌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病原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乃至消失。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菌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病原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乃至消失。 一种病原菌仅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单药耐药;一种病原菌同时对两种以上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多重耐药。

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 灭活酶有两种: 一种为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破坏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 另一种为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如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可改变氨基苷类抗菌药的分子结构。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蛋白 细菌通过改变靶位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 或者通过增加靶蛋白数量,使未结合的靶蛋白仍能维持细菌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及多数细菌对磺胺耐药。

3.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而改变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如对磺胺耐药的细菌,不再利用对氨苯甲酸及二氢喋啶合成自身需要的叶酸,而是直接利用叶酸; 也有通过产生抗菌药的拮抗物而呈现耐药。

4.细菌改变外膜屏障及主动流出机制 细菌通过降低膜通透性而阻止药物进入菌体,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 或者通过增强主动流出系统,把已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菌体外,如金葡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改变细胞壁的孔道功能或改变细胞膜的能量供应,均可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内而呈现耐药。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严格根据适应证选用药物 按药物的药动学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肝肾功能障碍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防止抗菌药不合理使用 (如发热原因不明、病毒性疾病)

二、抗菌药的联合用药 未明病原菌的细菌性严重感染 严重混合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重症感染 需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联合用药适应证 未明病原菌的细菌性严重感染 严重混合感染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重症感染 需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 为更好控制(CNS)组织感染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意义 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耐药性↓ 抗菌谱↑ 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不良反应↓

抗菌药依作用性质分类 1、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苷类) 4、第IV类: 慢速抑菌剂(磺胺类)

抗生素药物分类: 第I类: 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 第III类: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 第IV类: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

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效应 协同作用:1+1>2 I类+II类、II类+III类、II+IV 相加作用:1+1=2 II类+III类、II+IV 类、III+IV类 无关作用:1+1=1 I类+IV类 拮抗作用:1+1 < 1 I类+III类

协同作用:1+1>2 I类+II类、II类+III类、II+IV

相加作用:1+1=2 II类+III类、II+IV 类、III+IV类

无关作用:1+1=1 I类+IV类 第I类: 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 第III类: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 第IV类: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

拮抗作用:1+1 < 1 I类+III类 第I类: 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硫霉素类等),万古霉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 第III类:快速抑菌药: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 第IV类:慢效抑菌药:磺胺类,环丝氨酸。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 一、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 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 在1928年9月的一天早上发现发现了一个没有加盖的葡萄球菌培养皿内长出了青霉菌团――稀释800倍仍有杀菌能力。

1939年二战爆发, 细菌学家弗莱明和 一位英籍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florey)及 一位德国化学家Chain(钱恩)确定了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共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在美国建工厂,美国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如同实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一样,由国家组织实施了青霉素工程。在研究过程中在一个西瓜皮上发现了优质青霉菌种,用玉米粉(糊)发酵培养青霉菌使青霉素产量提高了10倍,最后他们终于把青霉素提纯成晶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青霉素的伟大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项奇迹。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大发明。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成功诀窍 形势发展之必然 良好的科学训练及品德 不同学科的紧密合作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 合成,有F、G、K、X 及双氢F 等成分,其 中以青霉素G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产量 高,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 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 ①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②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体内过程特点 1. 囗服无效 (为什么?) 2. 肌注吸收迅速 3. 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脑组织发炎时可以透过吗?为什么?) 1. 囗服无效 (为什么?) 2. 肌注吸收迅速 3. 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脑组织发炎时可以透过吗?为什么?) 4. 经肾小管排泌 5. 延长青霉素作用时间有哪些方法?

作用机制:抑制敏感细菌细   胞壁的合成 抗菌特点 ①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②对繁殖期杀菌作用强,对静止期无作用 ③对哺乳动物及真菌、病毒无效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粘肽 -内酰胺类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 粘肽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 直链十肽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磷霉素→ -内酰胺类 ↓ 环丝氨酸↗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抗菌谱 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无效

3菌( G+性球菌, G-性球菌, G+杆菌, ),1体(螺旋体) 链球菌、③ 金葡菌(不耐酶) G-性球菌,④脑膜炎奈瑟氏菌、⑤淋病奈瑟氏 菌 (不耐酶) 四杆:均为G+杆菌,①白喉、②产气 荚膜、③炭疽、④破伤风 三螺:梅毒、钩端、回归热 一放:放线菌

临 床 应 用 一. G+球菌/ G+杆菌感染 二. G-球菌感染 三. 螺旋体感染 四. 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 五. 放线菌病

不良反应:毒性小,过敏反应严重 (2)皮试; (3)专用注射器,药物新鲜配制; (4)避免饥饿时注射或局部用药; 1. 过敏反应 为主要不良反应 表现: 药疹、血清病、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等 防治:(1)询问过敏史;      (2)皮试; (3)专用注射器,药物新鲜配制; (4)避免饥饿时注射或局部用药; (5)作好抢救准备——首选肾上腺素

皮 试 注 意 事 项: 1. 第一次用药需作皮试; 2. 更换批号需重作皮试; 3. 停药1天以上重作皮试; 4. 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过敏反应预防原则 一问 二试 三观察 四治疗 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 争分夺秒 立即肌注/稀释后静注/心内注射AD 吸氧、人工呼吸→气管切开 糖皮质激素和/或H1-R阻断药

二、半合成青霉素 二、半合成青霉素 (一)耐酸青霉素类 (二)耐酶青霉素类 (三)广谱青霉素类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五)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1. 耐酸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 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  可口服 特点: 耐酸不耐酶  可口服  抗菌谱与青霉素同——用于轻症感染

2. 耐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特点: 耐酸耐酶  可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易透过血    脑屏障  双氯西林作用最强, 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3.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Ampicillin ) 、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等   特点 :  耐酸——可口服, 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 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 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   美洛西林(mezlocillin)等。 特点: ①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②对大多数G-菌有效——可用于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 及泌尿道感染; ③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 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五)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mecillinam)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特点: 1. 对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 2.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小 结 各种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 天然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不耐酸不耐酶 耐酸不耐酶 耐酸耐酶 耐酸不耐酶 不耐酸不耐酶

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抗菌谱广,作用强 2、对-内酰胺酶稳定 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也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1、抗菌谱广,作用强 2、对-内酰胺酶稳定 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H

常用头孢菌素的分类 第一代:头孢噻吩 cefalothin 头孢唑啉 cefazolin 头孢氨苄 cefalexin 头孢拉定 cefradin 等 第二代:头孢呋辛 cefuroxime 头孢孟多 cefamandole 头孢克洛 cefaclor 头孢丙烯 cefprozil 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 cefotaxime 头孢曲松 ceftriaxone 头孢他定 ceftazidime 头孢哌酮 cefoperazone 第四代:头孢匹罗 cefpirome 头孢 吡肟 cefepime 头孢利定 cefolidin 头孢噻利 cefoselis 等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一般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 但某些如: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可口服 2. 分布: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穿透力强,分布       广,可透过血脑屏障 3. 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 注意: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主要经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抗菌谱:1. 第一代和第二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 G-菌含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作用弱 或无效; 2. 第三代和第四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 G+菌作用弱 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同 与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结合 粘肽的形成 阻碍细胞壁合成 ( 杀菌药) (-)

(三)临床应用-耐药    第一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以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及敏 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产酶耐药阴性杆菌感染以及 敏感菌所致感染,一般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可作首选药    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四)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罕见,与青霉素有        交叉过敏 2. 肾毒性:第一代多见 注意: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高效利尿药等 3. 高钠血症:大量静脉注射钠盐  4. 其他:二重感染等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小结 药名 抗菌谱 酶稳定性 用途 肾毒性 G+ G- 第一代 强 弱 青霉素酶稳定 耐青霉素酶 药名 抗菌谱 酶稳定性 用途 肾毒性 G+ G- 第一代 强 弱 青霉素酶稳定 耐青霉素酶 铜绿假单胞菌 -内酰胺酶差 金葡菌感染 及厌氧菌无效 第二代 强 稍强 -内酰胺酶 产酶耐药G- 铜绿假单胞菌 稳定 杆菌感染; 降低 无效,部分对 敏感G+菌 感染 厌氧菌有效 第三代 弱 强 高度稳定 重症耐药G-  基本无毒 铜绿假单胞菌 杆菌感染 及厌氧菌有效 第四代 弱 更强 更稳定 同上  无毒 大

四、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学结构: -内酰胺环 杂环 药物分类: (一)碳青霉烯类 (二)头霉素类 (三)氧头孢烯类 化学结构: -内酰胺环 杂环 药物分类: (一)碳青霉烯类 (二)头霉素类 (三)氧头孢烯类 (四)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五) -内酰胺酶抑制剂

(一)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Imipenem) 1、抗菌谱广,作用强,对多数G+、G-菌有效, 对厌氧菌是-内酰胺类中作用最强者 2、不仅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有抑酶作用 3、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需与此酶的特异性抑制剂 西司他丁合用(泰能) 4、临床用于G+、G-菌及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美洛培南(meropenem)  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对肾脱氢肽酶稳定,无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二)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Cefmetazole) 头孢西丁(Cefoxitin) 1、抗菌谱广,对G-杆菌作用强,对厌氧菌高敏,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敏感性差,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2、用于G-菌和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三)氧头孢烯类 (四)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Azthreonam) 拉氧头孢(Latamoxef) 1、抗菌谱广,作用强、持久,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 2、对厌氧菌尤其脆弱类杆菌作用强     (四)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Azthreonam) 1、对G-杆菌高敏, G+球菌、厌氧菌耐药, 为窄谱杀菌剂 2、对G-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用于G-需氧菌所致感染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 (五) -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 舒巴坦(sulbactam) 他唑巴坦(tazobactam) 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 胺酶,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 2、对质粒编码的-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体介导 的-内酰胺酶作用弱; 3、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017/2/26

一、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齐霉素 16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齐霉素 16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2017/2/26

红霉素(erythromycin) 麦迪霉素(medec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jos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2017/2/26

大环内酯的共性 (一)抗菌作用 1.G(+):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 2.部分G(-):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3.厌氧球菌: 4.非典型病原体: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 5. 阿米巴原虫 立克次体 滴虫 2017/2/26

(二)抗菌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14元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或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阻碍蛋白质合成 结合位点与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相同或相近 2017/2/26

(三)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 靶位改变: 甲基化 摄入减少\外排增加 2017/2/26

(四)药代动力学 碱性抗生素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po易破坏, 克拉、阿奇稳定易 吸收 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肝脏代谢,红霉素影响P450抑制药物氧化 阿奇胆汁排泄 2017/2/26

常用药物 红霉素 erythromycin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替代品 1 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替代品 2 首选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的首选药 2017/2/26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 2.肝损害:胆汁郁积、转氨酶升高等 3.过敏性药疹等 2017/2/26

乳糖酸红霉素:5%葡萄糖稀释 依托红霉素 无味红霉素,耐酸 肝损害强: 琥乙红霉素 无味,耐酸 . 交沙霉素 2017/2/26

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阿奇霉素 唯一15元环 抗G(+)、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在大环内酯中最强 耐酸,po 不受进食影响,分布广 首过消除大 阿奇霉素 唯一15元环 G(-)>红霉素4倍 po吸收快,分布广,t1/2 = 35~48h 最长 对某些细菌快速杀菌 2017/2/26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特点 对流感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作用增强 对支原体、衣原体等作用明显增强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1/2延长 2017/2/26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 抗菌作用 1.G(+)球菌 需氧 2.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与红霉素相似,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机转移酶,阻止肽链延伸 耐药机制 两药有交叉耐药 与红霉素有部分耐药 机制相同可拮抗 2017/2/26

临床应用 体内过程 1 吸收:林可霉素po吸收差,克林霉素po完全吸收, 2 分布:广,在骨组织中浓度尤高 为血1/3—1/2 3 肝脏代谢 克林在肠道抑菌作用可持续5d 4 可通过胎盘 但不易入脑 临床应用 1. 首选药:金葡菌所致急、慢性骨髓炎和关节感染 2. 厌氧菌,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3. 需氧G(+)呼吸道、骨、软组织、胆道感染、败血症、 心内膜炎等 毒性大 不首选 2017/2/26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严重的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需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3.过敏反应 2.严重的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需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3.过敏反应 4.黄疸、肝损害 2017/2/26

三、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壁霉素) 1. 窄谱 G(+)菌,尤其是MRSA和MRSE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多数G(-)耐药 2.厌氧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抗菌作用机制 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前体肽聚糖结合,阻细胞壁的合成 繁殖期快速杀菌 2017/2/26

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1.吸收:po不吸收,肌注引起疼痛、坏死;宜iv替考拉宁t1/247h 2.分布:广,可透过胎盘 3.肾脏排泄 1.严重G(+)菌感染: MRSA、MRSE和肠球菌感染 2.对内酰胺类过敏者的严重感染 3. 伪膜性肠炎和消化道感染 po 2017/2/26

不良反应 1.耳毒性 大剂量、肾功能不良者有耳鸣、耳聋、听力损害,停药可恢复正常 2.肾毒性 肾小管损伤 (氨基糖苷类) 1.耳毒性 大剂量、肾功能不良者有耳鸣、耳聋、听力损害,停药可恢复正常 2.肾毒性 肾小管损伤 (氨基糖苷类) 3.过敏反应 斑块丘疹、iv万古霉素引起“红人综合征” 2017/2/26

四、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E、M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某些G(-)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嗜血杆菌等 2.影响核质和核糖体功能 窄谱、静止期和繁殖期的慢效杀菌药 不易产生耐药性 2017/2/26

2.G(-):其他抗菌药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感染 临床应用 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败血症、泌尿道感染 2.G(-):其他抗菌药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感染 3.局部应用 五官、皮肤、粘膜感染及烧伤创面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4.PO:肠道术前消毒及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菌痢 2017/2/26

不良反应 毒性大 1.肾毒性:蛋白尿、血尿 2.神经毒性:眩晕、乏力、共济失调、神经肌肉阻滞(人工呼吸抢救) 3.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大 1.肾毒性:蛋白尿、血尿 2.神经毒性:眩晕、乏力、共济失调、神经肌肉阻滞(人工呼吸抢救) 3.过敏反应 2017/2/26

杆菌肽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1.G(+):金葡球菌、链球菌属 2.G(-)球菌 1.抑制细胞壁合成中的脱磷酸化过程 2.损伤细胞膜 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所致的感染,败血症、肺炎 肾毒性严重 局部用于G(+)引起的皮肤感染 2017/2/26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 新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半合成)

一、共同的特点 [体内过程] 性质 高极性阳离子,水溶性好,性状稳定; 吸收: 脂溶性小,Po难吸收,可用于肠道感染; 性质 高极性阳离子,水溶性好,性状稳定; 吸收: 脂溶性小,Po难吸收,可用于肠道感染; im 注射吸收迅速, 用于全身感染。 分布: 细胞外液,在肾皮质及内耳淋巴液中浓度高; 代谢: 不被代谢; 排泄: 原形, 肾小球滤过排出。尿液中浓度高,碱化尿液,作用增强。

[抗菌作用] 1. 直接对抗需氧G-杆菌 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肺炎杆 菌、变形杆菌、鼠疫杆菌等,对结核杆菌有效。 单用无活性,SM,GM如与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合用对链球菌、肠球菌有效。 3. 厌氧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

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 起始 终止 延伸

[抗菌机制] 氨基苷类进入胞质,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1. 与30S亚基结合同时在mRNA起始密码子上,通过固定30S ~50S核糖体复合物而抑制mRNA与核糖体结合,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并造成异常启动复合物(链霉素单体)堆积,阻断信息的进一步翻译。

2. 与30S亚基结合引起mRNA错译,使翻译过早终止,形成无意义的肽链; 3. 与30S亚基上P10位蛋白质结合后, A位歪曲,形成错误的氨基酸,导致无功能蛋白质的产生。异常蛋白可插入并结合入细胞膜,使细胞膜发生通透性改变,重要成分外漏。

作用特点 1.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 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较强作用; 3. 具有抗生素后效应,对给药有指导意义 1.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 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较强作用; 3. 具有抗生素后效应,对给药有指导意义 4. 与青霉素合用对某些细菌有协同作用。

耐药性 耐药细菌产生钝化酶 通过磷酰化,腺苷酰化或乙酰化氨基糖苷类结构中的-OH或-NH2而使抗生素失活;是通过结合、作为质粒和耐药转移因子的转移而获得。 细菌细胞壁渗透性改变或细胞转运异常,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链霉素耐药由于细菌核糖体结构改变,影响结合; 阿米卡星由于侧链的保护,对钝化酶的灭活不敏感。

临床应用 1. 治疗结核病 常与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合用 2. 鼠疫 首选 3. 各种G-菌感染及败血症。 1. 治疗结核病 常与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合用 2. 鼠疫 首选 3. 各种G-菌感染及败血症。 4. 治疗肠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常与青霉素合用。

[不良反应] 耳毒性(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 内耳淋巴液中浓度高,使感觉毛细胞发生退行性和永久性改变。 (1)对前庭神经功能的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等; 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

(2)对耳蜗神经的损害 耳鸣、听力减退、耳聋。 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应避免与有耳毒性的高效利尿药(速尿、利尿酸)合用。肾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

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 忌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2. 肾毒性 可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形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及无尿症。 由于主要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并在肾蓄积。 常用剂量下,各药肾损害发生率为: 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 忌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箭毒样反应) 对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发生肌肉麻痹,甚至呼吸暂停。 忌与全身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合用 机制:氨基苷类能与突触前膜上的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ACh释放。 治疗:用钙剂或新斯的明

皮疹、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 4.过敏反应 皮疹、发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 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高,肾上腺素抢救效果不好,临床上首选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抢救,效果较好。

二、常用药物 链霉素 streptomycin [临床应用] ① 鼠疫和兔热病(首选); ② 结核病早期治疗; ③ 与其他抗菌药合用; ① 鼠疫和兔热病(首选); ② 结核病早期治疗; ③ 与其他抗菌药合用; 庆大霉素取代其与青霉素合用治疗心内膜炎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急性毒性可用钙剂治疗。

庆大霉素 gentamicin 用于治疗绿脓杆菌、肠杆菌科、肺炎杆菌及沙雷菌属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菌血症、烧伤感染、骨髓炎、肺炎(与β-内酰胺类合用)、腹膜炎和耳炎等; 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手术前准备; 局部用于皮肤感染。 注意:与青霉素混合时体外灭活,不能同时将两种药液混合注射或滴注。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 抗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庆大霉素强,通常与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氨曲南或头孢他啶合用。 阿米卡星抗菌谱为本类最宽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在同类中最低。 两者都对多种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卡那霉素 抗菌谱窄 用于治疗结核病;口服辅助治疗肝昏迷。 新霉素 广谱,局部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皮肤和粘膜感染,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及肠道消毒,不能肌注。 大观霉素 用于无并发症的淋病,仅用于一线药物耐药时。

第二节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与粘菌素(多粘菌素E) 机制: 第二节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与粘菌素(多粘菌素E) 为多粘杆菌和粘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多肽类抗生素,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机制: 其所含的亲水基团和亲脂基团与细胞膜作用,破坏细菌的细胞外膜的脂质双层结构,使通透性增加,菌体重要成分漏出而使细菌死亡。

主要对绿脓杆菌等某些G—菌有效。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的细菌都有效。 用途 局部外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眼、耳、皮肤、粘膜及烧伤感染。 抗菌谱 主要对绿脓杆菌等某些G—菌有效。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的细菌都有效。 用途 局部外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眼、耳、皮肤、粘膜及烧伤感染。 e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 2017/2/26

[基本内容] 1、四环素的抗菌特点、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基本内容] 1、四环素的抗菌特点、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氯霉素的抗菌特点、作用机制及耐药性、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017/2/26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为广谱抗生素: 1、革兰氏阳性菌 2、革兰氏阴性菌 3、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 4、阿米巴等均有抑制作用 2017/2/26

本类抗生素具有氢化骈四苯的共同基本母核,均是化学两性物质,可与酸、碱成盐,但在碱性水溶液易降解,在酸性水溶液稳定,一般以盐酸盐应用于临床。 一、四环素类 本类抗生素具有氢化骈四苯的共同基本母核,均是化学两性物质,可与酸、碱成盐,但在碱性水溶液易降解,在酸性水溶液稳定,一般以盐酸盐应用于临床。 2017/2/26

分类:天然品和半合成品两类: 1.天然品: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 (耐药株多,效差---已淘汰) 1.天然品: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 (耐药株多,效差---已淘汰) 2.半合成品: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我国较常用)、 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 (口服吸收好,t1/2长,耐药株少,不良反应轻 ) 2017/2/26

【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2)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四 环 素 由链霉菌培养液提得,性质稳定。 【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A位特异性地结合,阻止tRNA的联结,而阻止肽链延伸。 (2)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使胞内重要物质(核苷酸等)外漏,抑制DNA复制。 2017/2/26

[耐药性] 金葡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溶链、肺炎球菌耐药增多。天然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2017/2/26

【抗菌谱】快速抑菌剂,抗菌谱广 1.G+菌:< 青霉素、头孢菌素 ; 2.G-菌:< 氨基苷类和氯霉素 ; 3.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抑制作用较强; 4.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病毒和真菌无效;   2017/2/26

【临床应用】 1.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病(恙虫病、斑疹伤寒)首选; 2.对G+和G-菌所致感染,如百曰咳、痢疾.肺炎杆菌所致的尿道、呼吸道、胆道感染.为次选; 3.用于肠道感染,治疗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口服给药抑制肠内细菌,以土霉素的疗效好;但对肠外阿米巴无效。 2017/2/26

其他:长期大量iv可造成严重肝、肾毒性; 偶见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2.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3. 影响骨、牙的生长 其他:长期大量iv可造成严重肝、肾毒性; 偶见过敏反应。 2017/2/26

t1/2长22h。胆汁排出又再吸收,有肝肠循环 。30%-40% 原形自尿排出经肾小管重吸收。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多西环素吸收快而全。 分布广,脑脊液中浓度较高。 t1/2长22h。胆汁排出又再吸收,有肝肠循环 。30%-40% 原形自尿排出经肾小管重吸收。 肝内代谢,由粪便排出,对肠道菌群无影响,肾功能不全时仍可使用。 2017/2/26

多西环素抗菌谱、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相似,但该药优点:速效、强效、长效。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多西环素抗菌谱、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相似,但该药优点:速效、强效、长效。 现已取代天然四环素类作为各种适应证的首选或次选药物,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 特别适合肾外感染伴肾衰者以及胆道系统感染。 2017/2/26

抗菌作用在该类药中最强,耐药性最低。对四环素或青霉素的耐药菌仍敏感。 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 特点: 1. 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 抗菌作用在该类药中最强,耐药性最低。对四环素或青霉素的耐药菌仍敏感。 2.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完全( F高) ,t1/2为14~18 h。 3.临床应用同多西环素 。 2017/2/26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二、 氯霉素类 从委内瑞拉链丝菌培养液分离出。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为第一个人工合成抗生素。临床仅用左旋体,右旋体无抗菌活性,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 [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上的肽酰转移酶结合,阻止肽链延伸,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2017/2/26

1.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易进入脑脊液; 2.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 原形药及代谢物经尿排出,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时应减量。。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易进入脑脊液; 2.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 原形药及代谢物经尿排出,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时应减量。。 2017/2/26

【抗菌作用及应用】广谱抑菌剂 1.对G-杆菌最强, 首选——伤寒、副伤寒; “伤寒玛丽” 2017/2/26

3.对立克次体有效、可用于立克次氏体病如斑疹伤寒等。 【抗菌作用及应用】广谱抑菌剂 1.对G-杆菌最强, 首选——伤寒、副伤寒; “伤寒玛丽” 2.对G+菌: < 青霉素和四环素,但对青耐药或过敏者亦可用; 3.对立克次体有效、可用于立克次氏体病如斑疹伤寒等。 2017/2/26

【不良反应】 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主要有两型: (1)可逆性骨髓抑制:各种血细胞减少,其中粒C首先,该反应与剂量大小和疗程有关; (2)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C、红C、血小板,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不逆,属变态反应。 原因: 抑制骨髓造血C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 2017/2/26

2.灰婴综合症 新生儿、早产儿肝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肝解毒功能不良,肾排泄功能差,易引起氯霉素蓄积中毒。 2.灰婴综合症 新生儿、早产儿肝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肝解毒功能不良,肾排泄功能差,易引起氯霉素蓄积中毒。 3.其它 (1)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 (2)过敏反应; (3)二重感染; 2017/2/26

【应用注意】 (1)定期检查血象(WBC <4000/mm3,网织红C<0.5%,停药) ; (2)氯霉素能抑制肝微粒体酶,与降糖药,抗凝药合用时,应注意查血糖和凝血酶时间,防药效及毒性 ; (3)肝肾功能不良,婴儿、孕妇应慎用; (4)控制疗程和剂量。 2017/2/26

人工合成抗菌药 2017/2/26

人工合成抗菌药分类 一、喹诺酮类 二、磺胺类 三、甲氧苄啶和溴莫普林 四、硝基呋喃类 五、硝基咪唑类 2017/2/26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 2017/2/26

一、药物发展史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2017/2/26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氟哌酸) 第三代 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氟哌酸)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氧氟沙星 (ofloxacin氟嗪酸) 依诺沙星 (enoxacin ) 洛美沙星 (lomefloxacin) 培氟沙星 (pefloxacin)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芦氟沙星 (rufloxacin) 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曲伐沙星 (trovafloxacin)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2017/2/26

二、氟喹酮共同特性 (1)抗菌谱广: (2)无交叉耐药性(自身和与其它) (3)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组织浓 度高,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 低,尿中浓度高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尿路、 前列腺、淋病及骨、关节、皮肤、 软组织感染 (5)不良反应少:恶心、呕吐、食欲减 退、皮疹、头痛、眩晕. 2017/2/26

三、抗菌作用机制 1 抑制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 致细菌死亡 三、抗菌作用机制 1 抑制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 致细菌死亡.因氟喹诺酮可与DNA 双链中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DNA 螺旋酶A亚单位,使DNA超螺旋结构 不能封口,DNA单链暴露.导致mDNA 与蛋白合失控,细菌死亡. 2 抑制拓扑异构酶IV 2017/2/26

四、细菌耐药机制(基因突变) (1) 细菌DNA螺旋酶改变 (2)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改变 (3) 胞浆膜上形成特殊的转运通道 药物泵出增多 2017/2/26

五、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较好,血药浓度较高 t 1/2 较长,3.5 ~ 7 h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体内分布广, 主要经肝代谢,肾排泄差异较大 2017/2/26

六、临床用途 1 泌尿道感染 前列腺炎 2 呼吸系统感染 肺炎 3 肠道感染与伤寒 痢疾 胃肠炎 六、临床用途 1 泌尿道感染 前列腺炎 2 呼吸系统感染 肺炎 3 肠道感染与伤寒 痢疾 胃肠炎 2017/2/26

七、不良反应 八、药物相互作用 少且轻微 有胃肠反应、CNS兴奋症状、过敏反应、软 骨损害 抗酸药可减少 其生物利用度 抗酸药可减少 其生物利用度 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抑制茶碱代谢 与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增加其中枢毒性反应 因抑制GABA与其受体结合 2017/2/26

八、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应用广 抗菌活性强 用于G-、耐药菌株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 用于全身感染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口服吸收好 司氟沙星(sparfloxacin) 主要对G- 、G+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2017/2/26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2017/2/26

一、药物发展史 最早出现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甲氧苄啶的增效作用 二、抗菌作用与机制 影响叶酸代谢 2017/2/26

2017/2/26

[抗菌谱] 抗菌范围广,具有抑菌作用,敏感菌有: (1)对G+、G-球菌,大部分G-杆菌、溶血 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2)其它:少数真菌、衣原体、原虫 (疟原虫、弓形体)有效. 2017/2/26

[抗菌特点] 1. 为慢效抑制剂 2. 必须足量足程,首次加倍 3 [抗菌特点] 1.为慢效抑制剂 2.必须足量足程,首次加倍 3.易受脓液坏死组织或普鲁卡因代产 物PABA的影响,使磺胺药效下降,故 在局部感染应清创排脓,且不应与普 鲁卡因合用. 4.哺乳动物可利用外原性叶酸,故对人 毒性小. 三、抗药性 较易产生,磺胺药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产生机制是与细菌改变代谢途径有关. 2017/2/26

四、药物分类 1.全身性感染 短效 磺胺异恶唑(SIZ) 尿路感染 长效 磺胺甲氧嘧啶(SMD) 少用 中效 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恶唑(SMZ) SD — 流脑首选 SMZ — 泌尿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与甲氧苄啶合用 2017/2/26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抗炎、抗菌、免疫抑制,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 2.肠道感染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抗炎、抗菌、免疫抑制,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 3.外用药 磺胺嘧啶银(SD-Ag)和磺胺米隆(SML) 烧伤、创伤伴绿脓杆菌感染 磺胺醋酰(SA) 无刺激性、穿透力强,治疗眼疾 2017/2/26

五、体内过程 1.吸收: 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4小时达高峰,难吸收药物,肠道内浓度高,可用于肠道感染. 五、体内过程 1.吸收: 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4小时达高峰,难吸收药物,肠道内浓度高,可用于肠道感染. 2017/2/26

2.分布:吸收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均 可分布 3.代谢:磺胺主要在肝内代谢,主要 是磺胺乙酰化, 4.排泄:以原形或乙酰化物从肾排出 2.分布:吸收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均 可分布 3.代谢:磺胺主要在肝内代谢,主要 是磺胺乙酰化, 4.排泄:以原形或乙酰化物从肾排出 2017/2/26

六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一)肾脏损害 磺胺类药物原形或其乙酰化物溶解度低,在尿液呈酸性时,在肾小管内更易析出结晶,引起腰痛、血尿、尿少、尿闭等症状. SD、SMZ>SIZ 2017/2/26

(二)过敏反应: 多为皮疹、药热、哮喘、剥 脱性皮炎,轻者停药或用抗组胺药,重者 宜用糖皮质激素. 2017/2/26

(三)造血系统影响 1. G-6-PD缺乏可致溶血性贫血 2. 大量使用可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3 新生儿黄疸(幼儿肝功能不完善,解毒能 力差;处理血中游离胆红素差,磺胺与胆 红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血中游离 胆红素增多.) 预防:G-6-PD缺乏、孕妇、早产儿、 新生儿不宜用 2017/2/26

(四)其它:恶心、呕吐、眩晕、头痛 (五)神经中枢症状 头晕 乏力 (四)其它:恶心、呕吐、眩晕、头痛 (五)神经中枢症状 头晕 乏力 2017/2/26

七、临床应用 1.流脑 2.泌尿道感染:SIZ,SMZ 3.呼吸道感染:SD,SMZ 2017/2/26

4. 肠道感染:(菌痢、肠炎) 5. 鼠疫:SD+链霉素 6. 局部软组织或创面感染(如烧伤): 7 4.肠道感染:(菌痢、肠炎) 5.鼠疫:SD+链霉素 6.局部软组织或创面感染(如烧伤): 7.眼部疾患(沙眼、结膜炎): SA中性,刺激性小,穿透力强 2017/2/26

第三节 甲氧苄啶 2017/2/26

甲氧苄啶(TMP) 又称磺胺增效剂 [作用及应用]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而较强,单用易产生抗药性,故常与磺胺药合用 2017/2/26

[原理] 能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而。 [原理] 能选择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阻止细菌核酸的合成而。 2017/2/26

[不良反应] 一般副作用小,长期应用因抑制叶酸代谢,可引起粒细胞性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防治。 [临床应用] 常与SMZ和SD合用,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败血症、伤寒、副伤寒。 [不良反应] 一般副作用小,长期应用因抑制叶酸代谢,可引起粒细胞性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防治。 2017/2/26

第四节 硝基呋喃类 2017/2/26

2.抗菌机制不清(细菌将药物代谢为高活性还原物质,然后损伤细菌DNA)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硝呋妥因) 1.抗菌谱广 2.抗菌机制不清(细菌将药物代谢为高活性还原物质,然后损伤细菌DNA) 3.血药浓度低,尿药浓度高,在酸性尿中活性增强(pH为5.5时最佳) 4.主治泌尿系感染 2017/2/26

2.适于细菌性肠炎、痢疾、旅游腹泻的治疗;也可治疗霍乱、滴虫病、贾第鞭毛虫病、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窦炎 呋喃唑酮(痢特灵) 1.口服吸收少,肠道药物浓度高 2.适于细菌性肠炎、痢疾、旅游腹泻的治疗;也可治疗霍乱、滴虫病、贾第鞭毛虫病、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窦炎 2017/2/26

第五节 硝基咪唑类 2017/2/26

3.用途:厌氧菌感染(脑膜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假膜性肠炎、与TAT合用治疗破伤风 甲硝唑(甲硝哒唑、灭滴灵) 1.抗滴虫、抗阿米巴原虫、抗厌氧菌感染 2.对需氧菌、兼性需氧菌无效 3.用途:厌氧菌感染(脑膜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假膜性肠炎、与TAT合用治疗破伤风 4.用药期间和停药一周内,禁用含乙醇饮料(乙醛脱氢酶) 5.孕妇禁用 2017/2/26

比甲硝唑更易透入细菌内,故有更强的抗厌氧菌作用 替硝唑(希普宁、甲硝磺酰咪唑、服净) 比甲硝唑更易透入细菌内,故有更强的抗厌氧菌作用   2017/2/26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nitrofurantoin) 治疗泌尿道感染,酸性环境中作用增强 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 口服不吸收,治疗肠炎和痢疾 甲硝唑(灭滴灵 metronidzole) 抗厌氧菌 抗滴虫 抗阿米巴原虫 2017/2/26

抗结核病药 一线药物: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最多见。肺外结核有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一线药物: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 二线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S)、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阿米卡星等。 2017/2/26

按其作用机制分: ① 抑制RNA合成药:如利福平。 ② 干扰结核杆菌代谢的药:如PAS。 ③ 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如乙硫异烟胺。 ④ 抑制结核杆菌蛋白合成药:如链霉素、卷曲霉素。 ⑤ 多种作用机制共存的药:如异烟肼、乙胺丁醇。 2017/2/26

异烟肼Isoniazid(雷米封rimifon)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肝内代谢为无效的乙酰异烟肼和异烟酸。分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①快代谢型:血浓较低,疗效较小;对肝脏毒性大; ②慢代谢型:血药浓度较高,疗效较高;易产生周围神经炎。 2017/2/26

【药理作用】 选择性作用结核杆菌,抗菌作用强大,对生长旺盛的TB杆菌为杀菌,对静止期TB杆菌为抑制。因其穿透性强,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效,为全效杀菌药。 机制:分枝菌酸是结核分枝杆菌所特有的重要成分,INH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结核菌菌壁分枝菌酸(mycolic acid)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丧失多种能力而死亡。 2017/2/26

(1)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单用INH。规范化治疗 。 [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结核病。 (1)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单用INH。规范化治疗 。 (2)急性粟粒性、空洞型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要加大剂量联合用药,必要时注射。 2017/2/26

1.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震颤,步态不稳,头痛、头晕、神经兴奋、甚至惊厥、神经错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有关。 1.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脚麻木,震颤,步态不稳,头痛、头晕、神经兴奋、甚至惊厥、神经错乱。 原因:INH化构与吡哆醛(VitB6) 相似,结合成腙由尿排出,使体内VitB6缺乏所致。同服VitB6可防治。嗜酒、精神病及癫痫慎用。 2017/2/26

2. 肝脏毒性:快代谢型和嗜酒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肝病患者慎用。 3. 其他: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异烟肼为肝药酶抑制剂,减少抗凝血药、苯妥英钠的代谢;与降压药肼屈嗪合用使本品代谢受阻,毒性增加。 2017/2/26

利福平(rifampicin,RFP) 又名甲哌力复霉素 是人工半合成的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为橘红色结晶性粉末。 [体内过程] (1)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食物及对氨基水杨酸可减少吸收。 (2)穿透力强,在肝脏代谢,可形成肝肠循环。 (3)服用后患者尿、粪、泪液、痰均染成桔红色 。 (4)为肝药酶诱导剂。 2017/2/26

1. 抗结核杆菌:与INH相当。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且由于穿透力强,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作用。 [抗菌作用] 1. 抗结核杆菌:与INH相当。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且由于穿透力强,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作用。 2. 广谱:抗药性金葡菌、 G—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3. 麻风杆菌:抗菌作用强、快。 2017/2/26

1. 各种结核病:与INH、EB合用。适用于重症的初治及复治。 [临床应用] 1. 各种结核病:与INH、EB合用。适用于重症的初治及复治。 2. 抗药性金葡菌及其它细菌所致的感染。 麻风病。 衣原体沙眼 (滴眼)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严重者出现肝损。(4)对动物有致畸胎作用,妊娠早期禁服。 2017/2/26

(2)单用易产生耐药,但较慢,与利福平或异烟肼合用,可延缓耐药性产生; 乙胺丁醇(Ethambutol, EB) (1)抗结核杆菌强于PAS; (2)单用易产生耐药,但较慢,与利福平或异烟肼合用,可延缓耐药性产生; (3)不良反应主要是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视觉模糊,视野缩小,色盲。 2017/2/26

2.穿透力弱,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治疗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 链 霉 素(SM) 1. 抗结核杆菌作用次于异烟肼、利福平。 2.穿透力弱,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治疗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 3.易致耐药,且有严重耳毒性。结核病已少用。 2017/2/26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 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分布广,穿透力强(细胞内,脑脊液)。 机制:进入含吞噬细胞内,转化成吡嗪酸→杀菌。对静止期缓慢生长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在酸性环境下抗菌增强。 2017/2/26

吡嗪酰胺 应用:主要用于非典型的分支杆菌和结核病的复治。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有明显协同作用。单用易产生抗药性,无交叉抗药性。 不良反应:(1)高剂量、长疗程肝脏毒性(>3g)、(2)抑制尿酸盐排泄,可诱发痛风。 2017/2/26

sodium aminosalicylate PAS-Na 对氨水杨酸 sodium aminosalicylate PAS-Na 抑菌作用和穿透力均弱,多不单用。 不易或很慢产生耐药性。 机制:影响叶酸代谢,类似磺胺。 应用:与链霉素,INH等合用,增强疗效,延缓抗药性产生。与RFP不宜同时使用。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小,但发生率高。 2017/2/26

早期用药 早期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无明显改变,有利于药物渗入。 二、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早期用药 早期结核杆菌对药物敏感,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无明显改变,有利于药物渗入。 2. 联合用药 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产生。至少两药合用。 3. 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 4. 适宜的剂量 2017/2/26

抗恶性肿瘤药

1、 概述 introduction 1.1 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 concepts of cell cycle of proliferation 增殖细胞群: M期,G1期,S期和G2期。 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1.2 抗肿瘤药物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1.2 抗肿瘤药物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能杀灭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 抗癌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博莱霉素 。

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作用于M 期的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 作用于G2期和M期的药物:紫杉醇 仅对增殖周期某些时相敏感的药物

2 、常用抗肿瘤药物 2.1 抗代谢药 (Antimetalotites) 定义:化学结构与正常机体代谢物质相似,能够与代谢物竞争酶系统,从而发挥特异性对抗作用,干扰核酸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 共性: 干扰DNA合成,主要作用于S期,属周期特异性药物

也能抑制RNA合成,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使进入S期细胞减少,降低肿瘤细胞对抗代谢药的敏感性,称之为自限作用。 瘤细胞可改变代谢途径,对抗代谢药产生耐药性。 选择性不高,多数能引起造血系统抑制、胃肠道黏膜损害、肝损害等。 图 几种药物阻断DNA合成的作用环节

几种药物阻断DNA合成的作用环节

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 药理作用 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称为抗叶酸药 影响DNA合成                 dUMP  叶酸 FH2   FH4 5,10甲撑FH4      dTMP        MTX    DNA 干扰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自限作用 FH2还原酶 (-)

用途 不良反应 儿童急性白血病 绒毛膜上皮癌 牛皮癣 骨髓抑制 胃肠道不良反应 救援疗法:为减少MTX的毒性,有人主张对某些肿瘤在肿瘤区动脉给予MTX,然后im醛氢叶酸,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称为救援疗法。

6-巯基嘌呤(mercaptopurine,6-MP) HGPRT (-) 肌苷酸 6-MP T-IMP 腺苷酸 鸟苷酸 药理作用:嘌呤拮抗剂 HGPRT (-) 肌苷酸 6-MP    T-IMP         腺苷酸  鸟苷酸 T-IMP:硫代肌苷酸    HGPRT:次黄嘌呤鸟苷酸合成酶 DNA

代谢 肝 6-MP    硫尿酸(无活性) 黄嘌呤氧化酶   (-) 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可阻碍6-MP在肝内的代谢,从而提高6-MP的疗效与毒理,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量。 应用: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疗效较好)绒毛膜上皮癌(有一定疗效)

氟脲嘧啶(fluorouracil,5-FU) 作用:抗嘧啶药 dUMP 5-FU 5-F-dUMP dTMP DNA 5-FU 5-FUR 掺入RNA   干扰蛋白质合成 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5-氟脲嘧啶脱氧核苷酸)

应用:抗癌谱广,对多种肿瘤有效 消化道癌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 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有一定疗效)

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 作用:抗嘧啶药   掺入DNA   干扰DNA复制             细胞死亡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胞苷激酶 (-) Ara-C Ara-CDP/Ara-CTP 多聚酶 (二磷酸胞苷/三磷酸胞苷) DNA Ara-C

用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单独应用最有效药物)单核细胞白血病

羟基脲(Hydroxyurea,HU) 作用: 核糖胞苷酸 (-) HU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脱氧胞苷酸 DNA

用途: 黑色素瘤 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较好) 头颈部癌、肺癌、宫颈癌(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巨幼红细胞贫血)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2.2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 定义:分子中具有活泼的烷化基团,能与细胞中的功能基团如DNA碱基或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巯基、羟基等起作用,以其本身的烷基取代这些基团的氢原子而起烷化作用。

氯乙胺基经环化形成乙撑亚胺离子,具高度抗癌活性: 典型的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             CH2CH2Cl 共同化学结构: R-N 氯乙胺基经环化形成乙撑亚胺离子,具高度抗癌活性: R-N-CH2CH2Cl   RN-CH2CH2 ++ Cl+         CH2  R-N+-CH2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CTX 作用与用途: 抗癌作用强、抗癌谱广,对多种肿瘤有效。 恶性淋巴溜(疗效显著) 多发性骨髓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癌(有效)

代谢活化 CTX    醛磷酰胺   磷酰胺氮芥    DNA烷化  交叉联结 p450 分解 肝微粒体酶(氧化裂环) (癌组织内)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脱发 造血系统反应(骨髓抑制) 化学性膀胱炎

主要用于乳腺癌、巢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膀胱瘤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噻替哌  Thio-TEPA 特点: 选择性高 抗癌谱广 主要用于乳腺癌、巢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膀胱瘤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马利兰(白消安)(Myleran,buzulfan) 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对其他肿瘤作用不明显 对骨髓有抑制作用 特点: 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对其他肿瘤作用不明显 对骨髓有抑制作用

2.3      抗癌抗生素类 多柔比星(doxorubicin),又称阿霉素(adriamycin). 作用: 抗癌谱较广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 实体瘤:乳癌、肺癌、骨肉瘤(显效) 子宫内膜、睾丸、前列腺、子宫颈、头颈部癌(有效)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心脏毒性较柔红霉素轻

博来霉素 bleomycin 作用: 主要用于磷状上皮癌(头颈、口腔、食管、阴茎、外阴、宫颈等) 淋巴瘤和睾丸癌、卵巢癌 银屑病和寻常疣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发烧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少而严重) 造血系统影响很少

丝裂霉素(mifomycin) 作用与用途: 抗癌谱较广,选择性不高 用于子宫颈癌(与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合用) 胃、胰腺和肺癌(与阿霉素、5-FU合用)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 胃肠道反应 肾脏毒性和间质性肺炎 迟发的骨髓抑制

2.4 拓扑异构酶抑制药 喜树碱类 包括喜树碱(camptothecine,CPT)、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10-OH-CPT)等,通过作用DNA拓扑异构酶Ⅰ,破坏DNA而发挥抗癌作用 主要对胃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等有一定的疗效

鬼臼毒素衍生物 依托泊苷(etoposide)和替尼泊苷(teniposide) 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活性,干扰DNA结构和功能。 对肺癌和睾丸肿瘤有良好效果

2. 5.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长春新碱类 [机理] 从夹竹桃科长春花植物中提出的主要生物碱,有长春碱、长春新碱 2.5.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长春新碱类 [机理] 从夹竹桃科长春花植物中提出的主要生物碱,有长春碱、长春新碱. 长春碱可与微小管蛋白一定受体部位结合,阻止微小管装配形成纺缍线,从而抑制有丝分裂.

[应用] 长春碱:用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 病、绒癌 长春新碱:用于小儿急性白血病、淋 巴瘤 [不良反应] 长春碱:主要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及 血小板减少,脱发、恶心等. 长春新碱:外周神经症状,便秘、脱发、 口炎、骨髓抑制作用轻.

肾上腺皮质激素。 2.6 激素类(hormones) 特点: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而发挥抗癌作用 仅能治疗某些与内分泌有关的组织的肿瘤 不少内分泌组织癌复发仍保留与原发组织类似的激素依赖性 无骨髓抑制作用 必须选用适当,否则有促进肿瘤生长的危险。 肾上腺皮质激素。

2.6、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制淋巴组织,使淋巴细胞溶解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效好 常用有泼尼松、泼尼松龙、氟美松等 雌激素 抑制下丘脑及垂体,减低促间质细胞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丸酮;减少肾上腺皮质分泌雄激素 前列腺瘤治疗

他莫西芬(tamoxifen) 拮抗雌激素 治疗晚期乳癌 雄激素 晚期乳癌,有骨转移者效佳

3 . 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分类 (1)干扰核酸(DNA、RNA)生物合成的药物 ①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抗叶酸制剂)如: 甲氨蝶呤 ②阻止嘧啶类核苷酸生成药(抗嘧啶药)如: 5-氟尿嘧啶等 ③阻止嘌呤类核苷酸生成药(抗嘌呤药)如: 6-巯嘌呤等 ④抑制核苷酸还原酶的药,如:羟基脲 ⑤抑制DNA多聚酶的药,如:阿糖胞苷

(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 丝裂霉素C、博来霉素、顺铂、喜树碱 (3)嵌入DNA干扰转录RNA的药物 多种抗癌抗生素,如放线菌素D及蒽环类的 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①影响纺锤丝的形成和功能 长春碱类、鬼臼毒素、紫杉醇 ②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 如三尖杉酯碱 ③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 如L-门冬酰胺酶 (5)影响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的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 、雌激素、他莫昔芬

4、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根据药物特性和肿瘤类型设计方案,一般原则 a.招募作用 即两类药序贯应用 一般均采用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1)考虑细胞增殖动力学: a.招募作用 即两类药序贯应用 b.同步化作用 (2)考虑药物作用机制: (3)考虑药物毒性: a.减少毒性重叠 强的松/博来霉素无明显骨髓抑制 b.降低药物毒性 甲酰四氢叶酸钙减轻甲氨蝶呤的骨髓毒性 (4)考虑药物抗瘤谱 胃肠道癌—氟尿嘧啶、环磷酰胺… 鳞癌—博来霉素、甲氨蝶呤 脑部—亚硝脲类 (5)给药方法:大剂量间隙用药 一般均采用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增长缓慢的肿瘤经药物治疗后,残留肿瘤细胞的那一期相对减少 ,

5、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反应 近期毒性: 共有的毒性反应 出现较早,多发生在增 殖迅速的组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 发等。 共有的毒性反应 出现较早,多发生在增 殖迅速的组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 发等。 特有的毒性反应 出现较晚,发生在长期 大量用药后,累及重要脏器。 远期毒性:见于长期生存的患者,包括第二 原发恶性肿瘤、不育、致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