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蔬菜種類及其營養價值 5.2 蔬菜在烹調上的變化 5.3 蔬菜的烹調原則 大 綱 大 綱 5.1 蔬菜種類及其營養價值 5.2 蔬菜在烹調上的變化 5.3 蔬菜的烹調原則
小葉菜類和包葉菜類 直根類和塊莖類 包括瓜果類、莢果類和嫩穎果類 食用部分為蔬菜的花 1.依食用部位分類 (1)葉菜類:包括小葉菜類(如小白菜、青江菜、菠菜、空心菜等)和包葉菜類(如包心白菜、高麗菜等)。在蔬菜中以綠葉蔬菜的營養最豐富,維生素和無機鹽類之含量,均高於其他蔬菜,維生素C含量一般都在50毫克/100公克以上,故每天應食用400~500公克的綠葉蔬菜,以攝取到足量的維生素C。此外綠葉蔬菜中類胡蘿蔔素含量也比較多,還有葉酸、膽素、鈣、鐵、磷等,為孕婦和授乳母親之重要食物來源。 (2)根莖葉類:包括直根類(如胡蘿蔔、白蘿蔔、牛蒡等)、塊莖類(如山藥、地瓜、豆薯、芋頭、馬鈴薯等)。塊莖類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無機鹽,胡蘿蔔中除含有多量的糖外,還有豐富的胡蘿蔔素。 (3)果菜類:包括瓜果類(如胡瓜、苦瓜、番茄、茄子等)、莢果類(如豌豆、毛豆、四季豆等)、嫩穎果類(如甜玉米)。果菜類蔬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 (4)菇菌類:例如洋菇、香菇、金針菇、猴頭菇、竹笙等,食用菌的營養比一般蔬菜要豐富得多,具有高纖維、低脂肪的特點,除了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含有特殊多醣類等物質,目前已被當作機能性食物,許多健康食品也以菌絲體做為原料來源。 (5)芽菜類:如苜宿芽、豌豆嬰、綠豆芽、黃豆芽、蘿蔔嬰等,為植物種子發芽的嫩芽部分。 (7)辛硫化合物:洋蔥、青椒、蔥、蒜等。這類蔬菜都含有揮發性的硫化物,具有特殊辛辣氣味,能增進食慾和菜餚香味,蔥、蒜、韭菜中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較多的無機鹽,尤以硫、磷、鐵為最多。 (8)芽筍類:各式筍類、蘆筍、玉米筍、筊白筍等。水生蔬菜有蓮藕、菱角、荸薺等。 (6)花菜類:食用部分為蔬菜的花,例如:花椰菜、金針菜、青花菜等。
5.1 蔬菜種類 1.依食用部位分類 (1)葉菜類:包括小葉菜類(如小白菜、青江菜、菠菜、空心菜等)和包葉菜類(如包心白菜、高麗菜等)。 5.1 蔬菜種類 1.依食用部位分類 (1)葉菜類:包括小葉菜類(如小白菜、青江菜、菠菜、空心菜等)和包葉菜類(如包心白菜、高麗菜等)。 在蔬菜中以綠葉蔬菜的營養最豐富,維生素和無機鹽類之含量,均高於其他蔬菜,維生素C含量一般都在50毫克/100公克以上,故每天應食用400~500公克的綠葉蔬菜,以攝取到足量的維生素C。此外綠葉蔬菜中類胡蘿蔔素含量也比較多,還有葉酸、膽素、鈣、鐵、磷等,為孕婦和授乳母親之重要食物來源。
(2)根莖葉類:包括直根類(如胡蘿蔔、白蘿蔔、牛蒡等)、塊莖類(如山藥、地瓜、豆薯、芋頭、馬鈴薯等)。塊莖類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無機鹽,胡蘿蔔中除含有多量的糖外,還有豐富的胡蘿蔔素。
(3)果菜類:包括瓜果類(如胡瓜、苦瓜、番茄、茄子等)、莢果類(如豌豆、毛豆、四季豆等)、嫩穎果類(如甜玉米)。果菜類蔬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
(4)菇菌類:例如洋菇、香菇、金針菇、猴頭菇、竹笙等,食用菌的營養比一般蔬菜要豐富得多,具有高纖維、低脂肪的特點,除了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含有特殊多醣類等物質,目前已被當作機能性食物,許多健康食品也以菌絲體做為原料來源。
(5)芽菜類:如苜宿芽、豌豆嬰、綠豆芽、黃豆芽、蘿蔔嬰等,為植物種子發芽的嫩芽部分。
(6)花菜類:食用部分為蔬菜的花,例如:花椰菜、金針菜、青花菜等。 綠寶塔 黃花椰菜 綠花椰菜 (青花菜) 白花椰菜
(7)辛硫化合物:洋蔥、青椒、蔥、蒜等。這類蔬菜都含有揮發性的硫化物,具有特殊辛辣氣味,能增進食慾和菜餚香味,蔥、蒜、韭菜中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較多的無機鹽,尤以硫、磷、鐵為最多。
(8)芽筍類:各式筍類、蘆筍、玉米筍、筊白筍等。水生蔬菜有蓮藕、菱角、荸薺等。 芡實本種是一種大型的一年水生草本植物,多刺,芡的成熟種仁也叫芡實,又名雞頭米、肇實。主要成分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中式烹飪中常說的「勾芡」所用到的「芡粉」,原本就是指芡實的粉末,後來也指其他主要成分為澱粉的替代品,比如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菱粉、藕粉、玉米澱粉等等。
2.依色澤分類 蔬菜帶有豐富的色彩,人們可據此攝取不同顏色的蔬菜,以達營養均衡的效果,各種顏色蔬菜的分類詳見表5-1:
很少 含膳食纖維刺激腸胃蠕動 含量可達6~20% 促進新陳代謝, 維持體內酸鹼平衡 重要的供給食物之一 含水量高達90%以上 3.蔬菜的營養價值 (1)水分:除了南瓜、胡蘿蔔等根莖菜類及瓜果菜類外,一般葉菜類的含水量高達90%以上,當缺乏水分時,蔬菜會呈現萎縮凋謝等現象,因此保水成為蔬菜保鮮的重要因素之一。 (2)蛋白質及脂肪:蔬菜的蛋白質含量極低,僅某些莢果類蔬菜的蛋白質含量可達6~20%,蔬菜的脂肪含量更少,不做為人體的熱量來源。 (3)醣類: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達到飽足感進而預防肥胖、刺激腸胃蠕動,維持正常的排泄作用。 (4)維生素:蔬菜是維生素重要的供給食物之一,含有豐富之維生素A、B1、B2、C、類胡蘿蔔素及菸鹼素,可維持生理機能。 (5)礦物質:蔬菜含有豐富的鈣、鉀、鐵、鈉、磷及鎂等礦物質。能促進新陳代謝,維持體內酸鹼平衡。 重要的供給食物之一 含水量高達90%以上
變黃綠色 保有原色 遇酸變紅,遇鹼變藍 遇鹼變黃 食鹽醃漬醬瓜 加熱過程中,細胞壁破壞, 果膠質溶出,軟化蔬菜 含有氧化酵素與酚類化合物, 2.養分喪失 蔬菜在烹調時需加水和加熱,此舉易使許多養分如水分、維生素C、B群和鉀、磷、鐵等營養素遭受破壞或溶出,造成養分的損失,而蔬菜中的有機酸、含硫物質及芳香化合物也會流失,造成風味的降低。因此蔬菜需注意烹調的方式,以避免養分流失。此外某些蔬菜需要留意所搭配的食物,例如菠菜含草酸較多,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豆腐)一起烹調,會形成草酸鈣,有害胃腸消化,造成體內鈣質累積。 3.滲透作用 由於蔬菜的含水量多,組織較為脆弱,利用此一特性,可烹調出不同口感的菜餚。例如,為了保持蔬菜的含水量及外觀,避免脫水而皺縮,可於食用前再加入調味料拌合。某些果菜類可加入食鹽醃漬,使菜餚入味,例如脆瓜及醃漬黃瓜均屬此類。 加熱過程中,細胞壁破壞, 果膠質溶出,軟化蔬菜 含有氧化酵素與酚類化合物, 與空氣接觸,表面會產生褐色物質, 稱之為酵素性褐變
5.2 蔬菜在烹調上的變化 由於蔬菜含水量較高,具有豐富的色彩,在烹調時會發生下列變化: 1.顏色變化 5.2 蔬菜在烹調上的變化 由於蔬菜含水量較高,具有豐富的色彩,在烹調時會發生下列變化: 1.顏色變化 蔬菜經過烹調後,顏色極易受到外界的因素所改變,詳見表5-2:
2.養分喪失 蔬菜在烹調時需加水和加熱,此舉易使許多養分如水分、維生素C、B群和鉀、磷、鐵等營養素遭受破壞或溶出,造成養分的損失,而蔬菜中的有機酸、含硫物質及芳香化合物也會流失,造成風味的降低。因此蔬菜需注意烹調的方式,以避免養分流失。此外某些蔬菜需要留意所搭配的食物,例如菠菜含草酸較多,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豆腐)一起烹調,會形成草酸鈣,有害胃腸消化,造成體內鈣質累積。
3.滲透作用 由於蔬菜的含水量多,組織較為脆弱,利用此一特性,可烹調出不同口感的菜餚。例如,為了保持蔬菜的含水量及外觀,避免脫水而皺縮,可於食用前再加入調味料拌合。某些果菜類可加入食鹽醃漬,使菜餚入味,例如脆瓜及醃漬黃瓜均屬此類。
4.果膠質的變化 蔬菜在加熱過程中,細胞壁破壞,果膠質溶出,造成組織崩解的現象。在加工上如希望得到軟化的蔬菜,可利用此一特性以長時間加熱的方式烹調,若不希望組織軟化,則可添加氯化鈣或明礬,使果膠與無機離子結合,有助於固化組織。 5.褐變現象 蔬菜中含有氧化酵素與酚類化合物,在切割後與空氣接觸,表面會產生褐色物質,稱之為酵素性褐變,例如:馬鈴薯、地瓜等根莖類切開後常有表面變色的現象。此時浸泡鹽水或以沸水燙過進行殺菁,有助於抑制褐變作用。
蔬菜常用的烹調法大致有煮、燙、蒸、炒、炸等五種,依養分損失程度而言,以炒、炸損耗最少,蒸為次之,煮或燙損耗較大。但若能注意以下原則,仍可保留較多的營養。 1.選用合乎時令的蔬菜,既新鮮、美味且養分含量較高。 2.蔬菜應先洗而後切,洗菜時動作要快,勿搓揉,且不宜浸泡於水中,切塊勿太細小,以減少養分與空氣接觸氧化。 3.根莖類蔬菜(如馬鈴薯、胡蘿蔔等)可帶皮烹煮,防止蔬菜內部養分氧化或溶解於水。 4.烹調的時間愈短、養分的損失也愈少,故炒菜時待鍋內油熱後再將蔬菜放入,時間不宜太長。 5.加水烹煮蔬菜時,用水量宜少,待鍋內水滾後再將菜放入;煮出的湯汁含有不少養分,不宜倒掉,應連同蔬菜一起食用。 6.烹調好的蔬菜應儘快吃完,且菜量以一次能夠吃完為原則,因蔬菜放置過久或回鍋次數愈多,養分的損失愈多、風味也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