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Advertisements

理血药对. 桃仁 — 红花 桃仁 红花 组成 桃仁:苦甘而平,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 血 1. 配对机理 红花: 味辛而温,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引言  《中藏经》:痹者,闭也。  现代临床上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 病等皆属于《内经》痹证范畴。  《内经》中的 “ 痹 ” 范围很广。
痹 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治要点                         分证论治.
第四章 袪风湿药.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第五节 腰 痛.
第二十章 祛湿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治疗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第五.
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三节 补血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内科学“九五”教材 头 痛 概述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要点 分型论治 转归、预防与调护.
痹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古代文化常识 科 举.
腰 痛.
风湿病中医学概念及研究现状 秦皇岛金罡经贸有限公司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1、骨伤科学的主要内容 2、病因病机 3、辨证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气血同病辩证.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大偻 --病因病机 演讲:王云霞 导师:茅建春.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痹病案讨论 参与作案人员 李平 刘畅 杨吉祥 杨珍 罗小利 唐丽 侯昱昊 鲜子兰.
《中医风湿病学》 筋 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利水渗湿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肩周炎的康复治疗.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表225 妊娠病名含义 育龄妇人受孕以后,至足月正常生产之前所发生的疾病,往往对母体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有 一定的影响,甚至可终止胎儿的生长,故称此期间所发的疾病为妊娠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堕胎 小产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赵颖 掌握堕胎、小产的定义、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堕胎、小产的辨证论治。 熟悉堕胎、小产的病因病机。
第九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sciatic neuralgia),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临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经痛多见。本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脊柱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病变、腰骶软组织劳损及部分内科疾病中。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痹证”等范畴。本病与感受外邪、跌仆闪挫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感受风寒湿邪或湿热下注,痹阻经脉;腰部跌仆闪挫,损
腹 痛 陈良金.
痉 症.
水 龙 吟 章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痹症本意 《说文解字》:痹者,闭也。 《中藏经》:痹,湿病也。 《易经通注》:气不达则为痹。

痹的概念 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

痹症思辨录 《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事诸相,皆体阴而用阳。 阴者:人体的正气,气血者也。 阳者:入侵之外邪者也。

《黄帝内经》对痹的认识 内因:诸痹不已,亦盖内也。 (内经) 血虚、气滞、阴虚 痰,淤血,血淤 阳气不行 特殊的治法,认识 针灸治疗为其重 (吴昆) 以脉定痹 (龚廷贤)

《黄帝内经》对痹的认识 医案一则 外因: 痹论曰:风寒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张景岳 万全 武之望 医案一则

痹症思辨录 《道德经》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一年半的中医学习 三周准备工作 抛砖引玉

制作单位:冰释工作组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 我们希望五千年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让自己无惑、恬然。 谢谢大家! 能让你站在源头看事务, 让自己无惑、恬然。 谢谢大家!

阴虚、血虚、气滞、 医案一则 返回 张景岳: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 行,则寒邪随去。 万全:气滞不行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王肯堂:着痹: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 武之望 :少阴脉。浮则则血不足 龚廷贤:血气风寒痰火并 汪绮石:痹症即虚症,法应滋阴养血。 方谷:贵于行气 (没有) 医案一则 返回

痰,淤血,血淤 王肯堂:痛痹,风、湿、痰、火 江瓘:恶血淤滞 虞抟:湿痰浊血为通 阳气不行 李中梓:痛痹,阳气不行 (无具体论述) 返回

张景岳 对痹症特有的认识: 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热者少 治疗原则: 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

张景岳 具体辨证: (1)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 病因: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 使用方子: 三气饮、大防风汤 凡治痹之法,惟此为最

张景岳 返回 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 病析: 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与气血相抟,而疼痛非常 治法: 以补气血为中心。(无具体方剂) 返回

辨证:(2)痹症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 。 辨证:(3)痹症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胃阴寒证也。 张景岳 辨证:(1)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 治法: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 。 辨证:(2)痹症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 。 治法: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 辨证:(3)痹症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胃阴寒证也。 治法:五积散 、真武汤、五苓散。 返回

万全 对痹症特有的认识: 气滞不行,积于患处,或痛而麻木,手足为之不仁也。 引用丹溪的观点: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促进抗体生成和增加抗体形成细胞数量, 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万全 返回 个人特殊论述: 体质与痹症特有关系论述及思考。 “肥人多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脉必滑,宜二陈汤加减;瘦人多是血虚与热,脉必涩,宜四物汤”。 返回

万全 辨证:(1)痹而行气胜湿; 治法; (1)行痹防风汤 辨证:(2)痛痹茯苓汤 (2)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 理。 返回

王肯堂 对痹症的特殊认识: 着痹:亡液 着痹的认识: 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 治疗法则: 着痹:温经除湿汤、羌活汤、茯苓汤

王肯堂 痹症特识: 痛风,因于火和血瘀 返回

王肯堂 痛痹病因:痛痹:风、湿、痰、火 病机:着痹:即麻木,由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

王肯堂 返回 痛痹:因风:加减小续命汤 因湿:除湿蠲痛汤、防已黄芪汤 因痰:豁痰汤 因火:潜行散加竹沥 因血虚:四物苍术各半汤 因瘀血:芎归桃红水蛭麝香等 返回

武之望 血少致痹: “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 “少阴脉浮弱则血不足,风雪想搏,即痛疼如掣。” 治疗: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返回

武之望 返回 风痹:痛走不定 治疗: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 寒痹: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 治疗: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 湿痹:浮肿重着,一处不移 治疗: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芪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 返回

龚廷贤 医案一则 返回 痹症特识: (痛风) 腰背手足肢节疼痛,乃血虚气弱,经络枯涩,寒滞而然也….. 治则:活血疏风,消痰去湿 方药:羌活汤加减 医案一则 返回

龚廷贤 返回 个人特色:从脉象论述痹症的病因病机。 “脉: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涩而小,酒后风袭;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脉理多端,有旦定而夜甚,脉弦而紧者,是痛风也” 返回

汪绮石 痹症认识: 痹症即虚症,法应滋阴养血 治则治法: 注重滋阴补气补血 清气安神,以养心脾之血;润燥滋血,以归肝肾之阴。(原文) 返回

汪绮石 痹的成因: 强调内因,即内脏之间相互影响而致病 肝风,脾湿,肾虚生寒,三气合聚而为肾痹(原文)

江瓘 痹症认识: 古者患胸痹者,心中急痛,锥刺不得.属医为胸府有恶血故也 返回

虞抟 返回 痹证认识: 涉水受湿、污浊凝滞,不得运行。 治疗法则: 行气流湿疏风(主) 倒滞血,补新血,降阳升阴(辅) 不可食肉 二陈汤+白芍+黄连 返回

吴昆 针灸论治痹症: 《筋痹针方九十四篇》中:病在筋,筋挛骨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己,止。 返回

医案一则 返回 文学陆文湖, 两手亦木,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六脉大而无力。 辨证:着痹,气血皆损。 文学陆文湖, 两手亦木,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六脉大而无力。 辨证:着痹,气血皆损。 治疗:神效黄芪汤,加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始安。 ----------李中梓《医宗必读》 返回

医案二则 返回 盐贾叶作舟,遍体痛疼,尻髀挛急,足膝挛急。 辨证:痛痹。寒伤荣血,筋脉为之引急 治疗:乌药顺气散七剂而减,更加白术、桂枝,一月而愈。 ----------李中梓《医宗必读》 返回

医案三则 返回 孙东宿治行人孙质庵患痛风,手足节骱(jie4),肿痛更甚。痛处热,饮食少。诊之脉皆弦细而数,面青肌瘦,大小腿肉皆削。 辨证:阴血亏虚,营卫不行,下元亏虚 治则:养血柔筋,流湿润燥,实其下元 治疗:以五加皮、苍术、黄柏、苍耳子、当归、红花、薏苡仁、羌活、防风、秦艽、紫荆皮,二十剂而筋渐舒,肿渐消,痛减大半。更以生地、龟板、牛膝、当归、苍术、黄柏、晚蚕砂、苍耳子、薏苡仁、秦艽、海桐皮,三十剂而肿痛全减。 按:痛风之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痛,痛止之后峻补下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