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外湿—湿自外侵—伤及肌表经络 内传脏腑 外溢肌肤 湿 病 内湿—湿从中生—伤及脏腑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组方思路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症状 湿痰水饮 水液代谢失调 水湿内停 内因 外因 表 上 下 酸、软、重、肿、痛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症状 湿痰水饮 头痛、眩晕 水液代谢失调 水湿内停 带下、小便不利 内因 外因 行气药 阻滞气机 困阻脾胃 健脾药 苔腻或滑 病程长,缠绵难愈 湿邪粘腻 消 除 病 因 调 理 功 能 祛除水湿 湿从内化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湿从外走 发汗\利尿\泻下
1、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气滞不行,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使气化则湿化。 使用注意 1、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气滞不行,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使气化则湿化。 2、祛湿剂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等慎用。
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湿滞脾胃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升降失常-恶心、吐、利、 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
苍术 厚朴 陈皮 生姜、大枣 甘草 君 行气和胃 燥湿健脾 臣 佐 佐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燥湿健脾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佐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 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 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 佩兰、白蔻、草果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清热祛湿
湿热证治疗思路 宣上 畅中 渗下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分消湿热 外感湿温 湿热证 肝胆湿热 黄疸 利湿退黄 脾胃湿热 吐泻 和胃+利湿 湿热内蕴 阴邪 阳邪 膀胱湿热 淋证 利水 温燥药以祛湿 寒凉药以清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湿热壅滞中焦 熏 蒸 肝 胆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湿热壅结 气机受阻 食少,腹微满,恶心呕吐。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湿热壅结 气机受阻 食少,腹微满,恶心呕吐。 湿热壅滞中焦 熏 蒸 肝 胆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湿热内郁 津液不化 口中渴 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清 热 利 湿 退 黄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 栀子—清利肝胆 引湿热从二便而出 大黄—荡涤瘀热,利胆退黄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太阳经腑同病 头痛、发热(恶寒),脉浮-表邪未尽 烦渴饮水,水入口即吐-水蓄不布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蓄水证
太阳经腑同病 方 解 解表祛邪 太阳表邪未尽 桂枝 温阳化气行水 渗湿利水 泽泻、二苓 水湿内停 白术 健脾燥湿 方 解 解表祛邪 太阳经腑同病 太阳表邪未尽 桂枝 温阳化气行水 泽泻、二苓 渗湿利水 水湿内停 白术 健脾燥湿 后世应用:1、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 2、痰饮内停 脐下动悸、头眩、或短气而咳
辨证要点 本方为水湿痰饮内停之代表剂。有无表征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水肿或泄泻,舌苔白为辨证要点。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水湿痰饮内停之代表剂。有无表征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水肿或泄泻,舌苔白为辨证要点。
(2)尿潴留(产后、术后):+党参、黄芪 (3)水肿及体腔积液:用量宜大 +车前、槟榔、大腹皮 (4)呕吐,吐涎沫:合吴茱萸汤 (5)青光眼兼苔白滑:+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
第四节 温化寒湿
真武汤 《伤寒论》
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肾阳不足-腰痛,肢冷 上扰清阳-头眩 水气凌心射肺-心悸, 咳喘, 短气 水湿侮土-吐、利、腹痛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水溢肌表-水肿、四肢重痛 水湿泛溢 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筋脉 ——身瞤动 阳虚不能温养 阴亏不能濡养 肌肉 振振欲擗地 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脉沉
真武汤《伤寒论》 君 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兼暖 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温阳利水 佐 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袪寒 君 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兼暖 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温阳利水 佐 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袪寒 又伍茯苓、白术以温散水气 白芍—利小便; 缓急止腹痛; 敛阴缓急以解身瞤动。 制附子之温燥.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水寒射肺而咳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⑵阴盛阳衰而下利甚 去芍药,加干姜 ⑶水寒犯胃而呕 重用生姜,加吴茱萸、半夏
独活寄生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腰膝冷痛,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风寒湿邪痹阻气血 痹证 肝肾两虚 气血不足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细辛、肉桂、防风、秦艽 祛风湿 止痹痛 补肝肾 独活 寄生 益气血 杜仲、牛膝 地黄、当归、川芎、芍药 人参、茯苓、甘草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寒邪偏盛,痹证疼痛较剧 加附子、干姜、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 ⑶湿邪偏盛 去地黄,加防己、薏苡仁、苍术 ⑷正虚不甚 减地黄、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