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祛湿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内科辅导. 肾系.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湿 阻.
第九章 祛湿药 掌握化湿药藿香、苍术的功效、主治和特点。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补益药对.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外湿—湿自外侵—伤及肌表经络 内传脏腑 外溢肌肤 湿 病 内湿—湿从中生—伤及脏腑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组方思路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症状 湿痰水饮 水液代谢失调 水湿内停 内因 外因 表 上 下 酸、软、重、肿、痛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症状 湿痰水饮 头痛、眩晕 水液代谢失调 水湿内停 带下、小便不利 内因 外因 行气药 阻滞气机 困阻脾胃 健脾药 苔腻或滑 病程长,缠绵难愈 湿邪粘腻 消 除 病 因 调 理 功 能 祛除水湿 湿从内化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湿从外走 发汗\利尿\泻下

1、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气滞不行,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使气化则湿化。 使用注意 1、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气滞不行,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使气化则湿化。 2、祛湿剂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等慎用。

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湿滞脾胃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升降失常-恶心、吐、利、 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

苍术 厚朴 陈皮 生姜、大枣 甘草 君 行气和胃 燥湿健脾 臣 佐 佐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燥湿健脾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佐 健脾和中 使 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 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 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 佩兰、白蔻、草果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清热祛湿

湿热证治疗思路 宣上 畅中 渗下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分消湿热 外感湿温 湿热证 肝胆湿热 黄疸 利湿退黄 脾胃湿热 吐泻 和胃+利湿 湿热内蕴 阴邪 阳邪 膀胱湿热 淋证 利水 温燥药以祛湿 寒凉药以清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湿热壅滞中焦 熏 蒸 肝 胆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湿热壅结 气机受阻 食少,腹微满,恶心呕吐。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湿热壅结 气机受阻 食少,腹微满,恶心呕吐。 湿热壅滞中焦 熏 蒸 肝 胆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湿热内郁 津液不化 口中渴 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清 热 利 湿 退 黄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 栀子—清利肝胆 引湿热从二便而出 大黄—荡涤瘀热,利胆退黄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太阳经腑同病 头痛、发热(恶寒),脉浮-表邪未尽 烦渴饮水,水入口即吐-水蓄不布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蓄水证

太阳经腑同病 方 解 解表祛邪 太阳表邪未尽 桂枝 温阳化气行水 渗湿利水 泽泻、二苓 水湿内停 白术 健脾燥湿 方 解 解表祛邪 太阳经腑同病 太阳表邪未尽 桂枝 温阳化气行水 泽泻、二苓 渗湿利水 水湿内停 白术 健脾燥湿 后世应用:1、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 2、痰饮内停 脐下动悸、头眩、或短气而咳

辨证要点 本方为水湿痰饮内停之代表剂。有无表征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水肿或泄泻,舌苔白为辨证要点。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水湿痰饮内停之代表剂。有无表征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水肿或泄泻,舌苔白为辨证要点。

(2)尿潴留(产后、术后):+党参、黄芪 (3)水肿及体腔积液:用量宜大 +车前、槟榔、大腹皮 (4)呕吐,吐涎沫:合吴茱萸汤 (5)青光眼兼苔白滑:+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

第四节 温化寒湿

真武汤 《伤寒论》

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肾阳不足-腰痛,肢冷 上扰清阳-头眩 水气凌心射肺-心悸, 咳喘, 短气 水湿侮土-吐、利、腹痛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水溢肌表-水肿、四肢重痛 水湿泛溢 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筋脉 ——身瞤动 阳虚不能温养 阴亏不能濡养 肌肉 振振欲擗地 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脉沉

真武汤《伤寒论》 君 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兼暖 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温阳利水 佐 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袪寒 君 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兼暖 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温阳利水 佐 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袪寒 又伍茯苓、白术以温散水气 白芍—利小便; 缓急止腹痛; 敛阴缓急以解身瞤动。 制附子之温燥.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水寒射肺而咳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⑵阴盛阳衰而下利甚 去芍药,加干姜 ⑶水寒犯胃而呕 重用生姜,加吴茱萸、半夏

独活寄生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腰膝冷痛,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风寒湿邪痹阻气血 痹证  肝肾两虚 气血不足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细辛、肉桂、防风、秦艽 祛风湿 止痹痛 补肝肾 独活 寄生 益气血 杜仲、牛膝 地黄、当归、川芎、芍药 人参、茯苓、甘草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⑴寒邪偏盛,痹证疼痛较剧 加附子、干姜、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  ⑶湿邪偏盛 去地黄,加防己、薏苡仁、苍术 ⑷正虚不甚 减地黄、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