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育才中学 胡江萍
知识延伸 导入新课 当堂达标 课标解读 学法探究 主要内容 预习新知 简析全文 认识作者 整体认知 探究背景 广州市育才中学 胡江萍
李白的名句表达了充满自信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大鹏”一词,最初就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游》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课 标 解 读 认 知 目 标 能 力 目 标 情 感 目 标 了解庄子、《庄子》的有关常识及寓言体的特点。 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能准确地翻译原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情 感 目 标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和“逍遥游”的含义。
预 习 新 知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kūn tuán tiáo è xuè chōng zhì zhāo yàn huìgū líng 鲲( ) 抟( ) 夭阏( ) 蜩( ) 决( )起 舂( )粮 大知( ) 朝( )菌 蟪蛄( ) 斥鴳( ) 数( )数然 泠( )然 恶( )乎 kūn tuán tiáo è xuè chōng zhì zhāo yàn huìgū líng shuò w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名称,名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述,记载; ③而后乃今将图南 计划; ④不知其几千里也 语气助词,用来舒缓语气; ⑤未有知其修者 长; ⑥置杯焉则胶 放上,安放; ⑦以游无穷者 尽,止; ⑧乃今以久特闻 为人所知;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冥,通“溟”,大海; 知,通“智”,智慧; 而,通“耐”,能; 有通“又”,再,又;反通“返”,返回;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④旬有五日而后反 ⑤此小大之辩也 ⑥而御六气之辩 冥,通“溟”,大海; 知,通“智”,智慧; 而,通“耐”,能; 有通“又”,再,又;反通“返”,返回; 辩,通“辨”,区别; 辩通“变”,变化。
BC 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此亦飞之至也 ( ) A.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BC
认 识 作 者 庄子 ⑴ ⑵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 经 历——曾作过漆园吏,生活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 作,外、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⑴ (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庄子 ⑵ 经 历——曾作过漆园吏,生活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 他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的《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 最有文学价值的著作。
探 寻 背 景 庄子聪明勤奋,才华横溢,“其学无所不窥”,也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一方面当时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于是他追求理想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 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 是在这种背景下,庄子写出了自己苦闷心灵 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整 体 认 知 全文结构 写作特色 《逍遥游》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① 开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尽显壮阔、神奇,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又举出其他“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② 接下来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 ③ 最后一段,作者步步深入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全文结构 写作特色 全文充满奇特的想像和浪漫主义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当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课 文 朗 诵 遥 逍 游 庄子
简 析 全 文 主要内容 一、世间万物有所待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但又有小大之辨 二、 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 物的限制——无所待 三、
一、世间万物有所待 立 论 喻 证 驳 论 鲲鹏 ———有所待 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大舟、草 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鹏鸟南飞,必待巨风 立 论 鲲鹏 ———有所待 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 鲲鹏奋飞时气势壮美 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喻 证 大舟、草 比喻: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驳 论 蜩与学鸠,无知小虫
二、小大之辩 1 小知不及大知 小:朝菌 蟪蛄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2 小年不及大年 3 汤之问棘 大:鲲鹏 小:斥鴳
三、真正的逍遥 衬 托 真逍遥 非逍遥 至 人 神 人 圣 人 能够效、比、合 、征的四种人 宋 荣 子 列 子
本文从超越时空、阐明必然入手,宣扬了自由的妙旨: ⑴ 大至高飞万里的鹏鸟,小至蜩与学鸠,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⑵ 只有消灭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学 法 探 究 朗诵过程 学习过程 对庄子思想、文章所体现的观点以及写作手法、艺术特点等进行讨论,而重点又在艺术特点方面。 学 法 探 究 对庄子思想、文章所体现的观点以及写作手法、艺术特点等进行讨论,而重点又在艺术特点方面。 朗诵过程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和新奇的想像、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并结合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逍遥 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文 中 解释? 探究一 ① 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形容悠游自得的样子,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意思。 逍遥 ②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文 中 解释?
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 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形式。“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探究二 (1)富于想像,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 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将想像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 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 (2)善于运用“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 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 “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抽象论说,层层推 进。充分显示出了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 本文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 (3)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或以具体形象感 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了说服力。 (4)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 等,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当 堂 达 标 A D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是(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是(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 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A D
C 2.下列句子中“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指水) C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
C 4.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则风斯在下矣 / 斯已矣 B.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则风斯在下矣 / 斯已矣 B.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彼且奚适也 D.此小大之辩也 / 而御六气之辩
阅读课文,回答5~6题。 5.阅读课文,翻译下面句子,并说说此处用了什么写 作手法及其作用。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 手法及作用:此处用了想像和夸张的手法,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①水积得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 ②风聚积得不够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便没 有力量。 手法及作用:此两处以比喻的手法进行说理,使说理完 全寓于形象之中,更加透彻,具有说服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句话是全篇的中心。表达出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思想。
知 识 延 伸 道家的创始与渊源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相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道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相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主要有四大派,即:庄子 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