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作用與營養 食物多由分子量大的有機物聚合體組成,無法直接被利用,需經過消化過程,轉變為小分子養分,才能被吸收,並運送到身體各處,以供給能量、修補或合成新的體質,以及維持各種化學反應的進行
食物中的養分 供能分子:用以修補或合成體質 醣類:來自五穀根莖類食物 小分子:單醣類(葡萄糖) 大分子:如澱粉、肝醣 醣類:來自五穀根莖類食物 小分子:單醣類(葡萄糖) 大分子:如澱粉、肝醣 脂質:來自油脂和乳類食物 小分子:脂肪酸、甘油 蛋白質:來自肉、豆、蛋、乳類食物 小分子:胺基酸 過多的能量可轉變為脂肪而儲存
食物中的養分 非供能分子,用以維持生理機能 維生素:小分子有機物 礦物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量不多 水溶性(B、C): 常作為輔酶,協助物質的代謝 脂溶性(A、D、E、K) 礦物質: 鈣:構成骨骼的原料 鐵:構成血紅素的原料 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量不多
維生素的功能
必需營養素 必需營養素: 非必需營養素 無法由其他分子轉變而獲得,而必需直接由食物中獲得的養分 例:必需胺基酸(8種) 必需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 非必需營養素 可由其他分子轉變而獲得 例:某些醣類、脂質和蛋白質
均衡的飲食 攝取完整的營養成分 攝取適量的食物
均衡的飲食 食物不足所引發的疾病: 食入過少維生素A: 缺乏視覺色素,導致夜盲症 食入過少維生素D: 鈣質吸收不足,導致佝僂症
均衡的飲食 食物過多所引發的疾病: 食入過多脂溶性維生素: 易堆積於脂肪組織,引起中毒 食入過多鈉: 易造成高血壓 食入過多醣類、脂質、蛋白質: 轉變為脂肪,易造成肥胖
消化作用 動物將大分子食物分解成小分子 消化方式: 消化位置: 物理消化:增加食物顆粒表面積 化學消化:利用酵素分解養分 胞外消化:在消化道外或消化道中進行 胞內消化:將食物包於細胞中進行 例:單細胞生物和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海綿)
消化的構造 臨時性食泡:如單細胞生物 消化腔:如刺絲胞動物、扁形動物 消化管:如大部分多細胞生物 節目錄
人體消化系統 消化管: 口腔、食道、胃、 小腸、大腸、肛門 消化腺: 唾腺、胃腺、腸腺、 胰臟、肝臟
消化的過程 口腔: 食道: 牙齒、舌頭:物理性分解作用 唾液:其內澱粉酶可初步分解澱粉 溼潤食物,以利後續的吞嚥 唾液:其內澱粉酶可初步分解澱粉 溼潤食物,以利後續的吞嚥 食道: 進行蠕動以將食物 推送入胃內
消化的過程 胃: 進一步攪拌和研磨食物 胃腺(胃壁分泌細胞)可分泌胃液 消化後的食物將形成粥狀的食糜 鹽酸(胃酸):具有殺菌作用 酸性環境有利酵素作用 胃蛋白酶:可初步分解蛋白質 消化後的食物將形成粥狀的食糜
消化的過程 小腸的物理消化作用: 蠕動:推進食物 分節運動:攪拌食物
消化的過程 小腸的化學消化:內含多種酵素進行分解作用 胰液:由胰臟分泌 呈鹼性,可中和胃酸 分解醣類、脂質、蛋白質等 胰液:由胰臟分泌 呈鹼性,可中和胃酸 分解醣類、脂質、蛋白質等 膽汁:由肝臟分泌,儲存於膽囊 膽鹽:協助乳化脂肪為脂肪小球 腸液:分解多種養分為小分子物質
肝臟、胰臟與十二指腸
消化作用(1’24”) 影片出處:自然科學百科大全22營養篇 07:01~08:25 (全片長50分鐘) 總代理商:華標光碟科技有限公司
食物的吸收 主要吸收器官:小腸 吸收大部分養分和水分 具皺襞、絨毛等增加吸收表面積
食物的吸收 吸收器官: 大腸:吸收剩餘水、鹽類、維生素 腸內共生菌可合成維生素K供人體使用 食物中的纖維素可促進大腸蠕動,促進排便,攝取不足時易導致便祕 大腸桿菌
養分的運輸 小腸絨毛內含微血管和乳糜管 微血管:運輸水溶性養分 乳糜管:運輸脂溶性養分
肝門循環 由小腸微管吸收的養分先經由肝門循環送至肝臟代謝後,才送回心臟
肝臟 人體最大的器官,富含血管和分泌管道
肝臟的功能 分泌膽汁,參與脂質的消化 與養分的儲存、能量的代謝、恆定的維持息息相關 養分的儲存: 儲存維生素、礦物質 儲存肝醣,具有維持血糖恆定的功能
肝臟的功能 解毒: 肝細胞內含酵素,可代謝多種有毒物質 例:將氨(胺基酸代謝產物)代謝為尿素 ,由腎臟排除 例:將氨(胺基酸代謝產物)代謝為尿素 ,由腎臟排除 例:代謝食物中的毒素、酒精或藥物等 ,排入膽囊,隨糞便排出體外 無法代謝的物質(如戴奧辛),則累積於肝細胞中,對肝臟有害
肝臟的功能 參與凝血反應: 產生凝血有關的物質 維持血液恆定: 製造大部分血漿蛋白 和血液滲透壓的恆定密切相關
養分的運輸
牛刀小試 下圖中哪一構造不具有分泌消化液的功能? 甲 乙 丙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