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 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重庆市教委 邓朝喜 2010年10月8日
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里程碑 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里程碑
(一)时代的号角 (二)进军动员令 (三)再创新辉煌
(一)时代的号角
把教育大国建设成为教 育强国,把人力资源大国建 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取得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
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专任教师1396.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55.2万所。
从国际组织的评价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 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9.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4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4.2%,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9830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4年。
中央抉择:把教育大国 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力 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 强国。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强国必先强教
温家宝总理强调: 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
教育兴则人才兴 人才强则国家强 这是当今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 的内在需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温家宝总理指出: 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新中国成立前 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率达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水平,低于英国和美国1820年的水平。
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温家宝总理指出: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千秋大业 人才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大教育决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引路导航。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年5月15至20日)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调整各类教育结构
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4年6月14至17日) 确立教育优先地位 推进各类教育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 :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江泽民同志指出 : 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9年6月16至18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江泽民同志指出 :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从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10年7月13至14日)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二)进军动员令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温家宝总理指出: 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温家宝总理强调: 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扶持困难群众 ◙ 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 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第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 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 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三)再创新辉煌
中央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规划纲要》,深刻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着力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要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全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新形势,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适应老百姓渴望上好学的新期待,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重庆、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新疆等9个省区市同步编制本地区《规划纲要》。
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历时近两年,2010年5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规划纲要》。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
国家《规划纲要》共4个部分、22章、70条、28000多字。
(一)总体战略——高瞻远瞩 (二)发展任务——路径明确 (三)体制改革——重大突破 (四)保障措施——具体有力
(一)总体战略——高瞻远瞩
一是工作方针方向明 二是战略目标定位准 三是战略主题要求实
一是工作方针方向明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工 作 方 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育人为本是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保障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 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保障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那么教育质量则主要解决 “上好学”的问题。
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目标的根本保障。
教育优先,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唯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机制。
二是战略目标定位准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具体目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三是战略主题要求实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二)发展任务——路径明确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发展 任务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教育结构体系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
1.学前教育 ◆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 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3.高中阶段教育 ●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 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普通高中教育 一是多样化 二是特色化 三是个性化
办学体制 多 样 化 扩大优质 教育资源 培养模式多 样 化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办学模式 特 色 化 探索综合高中模式 教学内容特 色 化 适当增加职教内容
让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全面的发展 个性化 每个学生根据潜质发展个性特长
4.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是构建职教体系 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提高职教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5.高等教育 明确两大任务 突出三大重点
第一,两大任务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二是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一 是 优 化 结 构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 层次结构 优化区域 布局结构
二是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高校分类管理
二是办出特色 一是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三是建设优势和特色学科 四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人才培养 三大重点 科技创新 社会服务
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 培养 加大教学投入 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 创新培养机制
明 确 培 养 目 标 信念执著 品德优良 知识丰富 本领过硬 高素质专门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作用 科技 创新 基础应用研究 科研教学互动 基地平台建设
高校创新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基础应用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科研教学互动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基地平台建设 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先进现代文化 社会 服务
参与决策咨询 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开展志愿服务 社会 服务
6.继续教育 明确发展方向 设立组织机构 搭建学习平台
发 展 方 向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组 织 机 构 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
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平 台
(三) 体制改革——重大突出
人才培养体制 考试招生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扩大开放 改革 人才培养体制 考试招生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扩大开放
1.人才培养 体制改革 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树立“五个观念” 做到“四个结合” 坚持“三个注重”
树立“五个观念” 一是全面发展观念 二是人人成才观念 三是多样人才观念 四是终身学习观念 五是系统培养观念
做到“四个结合” 做到大学、中学、小学有机结合 做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有机结合 做到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坚持“三个注重”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2.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考制度。
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分类考试 普通 本科 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
分类考试 高等职 业教育 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分类考试 成人高 等教育 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分类考试 高水平 大 学 探索实行联考
综合评价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着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建 立 机 制
多元录取 择优 录取 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
多元录取 自主 录取 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
多元录取 推荐 录取 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
多元录取 定向 录取 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
多元录取 破格 录取 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3.建立现代 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一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 明确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
树立服务意识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行政审批 保障自主办学 政府
自主开展各项活动 自主制定实施规划 自主设置学校机构 自主确定收入分配 自主管理使用人才 自主管理使用财产 大学
办学模式 育人方式 资源配置 人事管理 合作办学 社区服务 扩大普 通高中 中职校 自主权
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公办高等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取消实际存在的行 政级别行政化管理模式 遵循学校运行规律 确立学校治理结构 明确校长选拔条件
4.办学体 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公办教育 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公办教育 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民办教育 ◘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 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民办教育 一是 支持 发展 二是 经费 资助 三是 落实 地位 四是 加强 管理
5.管理体 制改革 政事分开 权责明确 统筹协调 规范有序
政 府 职 责 统筹规划 政策引导 监督管理 提供服务
中央政府 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省级政府 统一管理义务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 的体制。 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 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6.扩大教 育开放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具体有力
队伍建设 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 依法治教 项目和试点 加强领导 保障 措施 队伍建设 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 依法治教 项目和试点 加强领导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总体要求 主要措施
总体要求 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
总体要求 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造就一批教育家
主要措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改善教师地位待遇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是 加强 师德 师风 建设 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一是 加强 师德 师风 建设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①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②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 ③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改善教师地位待遇 ①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②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四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①中小学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②职业院校来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③高校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保障经费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 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 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 ②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二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三个增长”。
三是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 ①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②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四是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①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②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四是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③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④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五是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 ①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②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③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二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 ①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 ②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
4.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加强教育督导、教育执法和监督问责。
第一,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①六修: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②五立:制定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第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①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②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
第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③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④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一是实施十个重大项目 二是开展十大改革试点
一是实施十个重大项目 ①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③推进农村学前教育 ④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实施十个重大项目 ⑥发展民族教育 ⑦发展特殊教育 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⑨教育信息化建设 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二是开展十大改革试点 ①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④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二是开展十大改革试点 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⑦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⑧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⑨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⑩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党和政府 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①考核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②汇报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党和政府 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③联系制度: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④履责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①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③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教育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寄托着亿万人民的希望。让我们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