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Advertisements

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 定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严重并 发症, 属于中医 “ 鼓胀 ” 范畴。其病因病机 复杂, 故临床证候变化多端, 表现为虚实 夹杂, 寒热交错, 为 “ 风、痨、臌、膈 ” 四 大疑难重症之一。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严重并 发症, 属于中医 “ 鼓胀 ” 范畴。其病因病机.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2008 年世界肾脏日主题 : 神奇的肾脏 !.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肾内科 郑宝林.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病 例 讨 论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主诉:鼻塞流涕 1 周,眼睑浮肿 1 天 患儿,男, 9 岁,患儿扁桃体炎后 1 周,出 现双眼睑、颜面浮肿,解茶色尿,无发热, 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呕吐,无皮肤瘀斑瘀点。 少许鼻塞流涕,无腰腿酸痛解茶色尿,无夜 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纳寐可,大便调。舌 尖红,苔薄白微腻,脉滑数。查体:咽充血.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内科辅导. 肾系.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水肿.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子肿、子晕、子痫.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鼓 胀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鼓 胀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系 中内教研室 周新强.
急性肾小球肾炎.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急性肾风.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腰 痛.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肾病综合征 儿科教研室.
梁东辉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珠江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 专业特长: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老年虚证的防治研究 学术团体任职:
子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胡卫.
汗 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③病机分析:风袭皮毛,肺失宣降, 水泛肌肤 皮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其脉亦浮、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③病机分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停皮中。 正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气喘,或伴身.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假如你是大夫... 刘×,26岁,住院号86274,10/20/99入院 主诉:停经8个月,胎动3个半月,下肢水肿1个月,头晕眼花3天。
急性肾小球肾炎 儿科教研室.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消 食 剂.
关格 中医内科 陈良金.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水肿

对本病的认识 症状:眼、面肿,四肢肿、按之没指,重时心衰,脾虚上午重,肾虚下午重 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虚实,阴水,阳水 病因:肾不主水,脾功能失调,外感六淫,水湿、劳倦,膀胱气化失司, 西医:肾炎、速尿, 治法:汗、利水(不可过用)、补肾健脾,开鬼门,洁净府,不能求速效 方药:真武汤、五苓散

一、概述-病名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一、概述-沿革 本病《内经》称为“水”。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其发病原因,指出为外感风邪,病本于肾。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内经》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一、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称水肿为“水气”。将水气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又按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一、概述-沿革 《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凡二十二条,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并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作用,如:“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府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一、概述-沿革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明·李士材与张介宾都认为水肿是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但各有独特见解。《景岳全书》根据水气互化的理论,提出了水肿与气肿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中以虚实为纲,分辨水肿,提出“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医学入门》从阴水、阳水之说,指出外感邪气者多为阳证,内伤正气者多为阴证。  

一、概述-沿革 本病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的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概述-相关疾病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象 本病初起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全身,也可先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如病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短而不能平卧等症。 若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没指,易于恢复,是为阳水;若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肤色萎萎黄或晦黯,按之恢复较慢,是为阴水。

三、病位 在肺、脾、肾。

四、病类 分阳水、阴水。

五、病性 实证、虚证。

六、病程 阳水病程短、阴水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七、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七、病因病机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3.作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实验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 *** 1.鼓胀 严重水肿可出现腹水,因此须与鼓胀作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多周身皆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全身。鼓胀每有肝病病史,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聚腹中、面色苍黄、腹壁有青筋显露;水肿每有心肾病史,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面色咣白或晦滞,腹壁无青筋暴露。    

八、诊断与鉴别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的鉴别 肾病水肿多先从眼睑、颜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周身,可伴见腰部酸重,面色咣白等症;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及全身,可伴见心悸,胸闷气促,面青唇紫,脉结代等。  

九、辨证论治-要点 1.辨别阴水和阳水 ***** 1.辨别阴水和阳水 *****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互相转化。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九、辨证论治-要点 2.辨别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但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  

九、辨证论治-治则 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垄”三条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但又有所补充和发展,兹归纳如下: 1.上下异治 上半身肿甚,以发汗为主;下半身肿甚,以利小便为主。 2.阴阳分治 阳水表现为表、热、实证,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表现为里、虚、寒证,治以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 3.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急骤,往往伴有外感、风热证或风寒证。 兼次症: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重,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哮喘。 舌象:偏于风寒者,舌苔薄白;偏于风热者,舌质红。 脉象:偏于风寒者,脉浮滑或浮紧;偏于风热者,脉浮滑数,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方中麻黄散风宣肺,兼能利水退肿,生石膏清肺泄热,白术健脾利水,使肺气宣通,水湿下行,则风水自退。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可加车前子、石苇、茅根、茯苓、泽泻以增强利尿的力量;如咽喉红肿疼痛,可去生姜、大枣,加板蓝根、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如热重伤阴,口干、舌质红,可加生地、玄参以养阴清热;若风寒偏盛,可去石膏,加苏叶、防风以疏风散寒解表;若见有血尿,可加小蓟草、荠菜花、茅根等以清热止血;若见喘咳,可加杏仁、前胡,甚则加桑白皮、葶苈子以泻肺平喘行水。   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己黄芪汤加味,助卫行水。   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论治。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湿毒浸淫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 兼次症:恶风发热。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2.湿毒浸淫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   兼次症:恶风发热。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滑数。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者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者方中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若血热盛而红肿者,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3.水湿浸渍 主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兼次症: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 3.水湿浸渍   主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兼次症: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   舌象:苔白腻。   脉象:沉缓。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散合胃苓汤。前者方中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利水。后者方中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4.湿热壅盛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 兼次症: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舌象:苔黄腻。 4.湿热壅盛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   兼次症: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舌象:苔黄腻。   脉象:沉数或濡数。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本方能攻逐水湿,分治表里水气,使蓄积之水,从二便排除,水 去热清,则肿势可退。方中用商陆通利二便,佐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水;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使在里之水从二便下行;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从汗外泄。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若肿势严重,兼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可用五苓散、五皮散等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胸中之水。   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故有水肿与伤阴并见之象。一则水湿潴留而水肿,一则津液亏耗而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此时,滋阴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虑伤阴,治当兼顾,可用《伤寒论》猪苓汤。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水邪,阿胶滋养阴血,共奏滋阴清热利水之功。若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见尿痛、尿血等症,酌加凉血止血药,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药。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阴水 1.脾阳虚衰 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纳减便溏。 兼次症:神倦肢冷,脘腹胀闷。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 脉象:沉缓或沉弱。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理气,气行则水行。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本证与水湿浸渍的区别,彼是水邪盛导致中阳不运的水肿,此是脾阳不振导致水湿不运的水肿,治当区别邪正的主次轻重。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肾阳衰微 ,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 2.肾阳衰微 ,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   兼次症: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   舌象:舌质淡,体胖,苔白。   脉象:沉细或沉迟无力。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本证常与脾阳虚衰证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丰I、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当育阴潜阳,也可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等。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   此外,对于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载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年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叶、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有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十、转归预后 凡水肿初起不久,或由于摄养不足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肝风内动,预后多不良,每易出现脱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十一、预防及护理 水肿初期,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物品。若因摄养不足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此外,尚须注意摄生,起居有时,预防感冒,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事,以防斫伤真元。  

病例 刘某,男,40岁,农民,2000--8--15初诊。 5年前淋雨后发热并出现眼睑及下肢水肿,请当地一位中医以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后好转,但并未痊愈,水肿时有发生,3天前由于劳累上症加重而来诊。现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恶心,大便正常。查体:T36.8℃,P90次/分,R18次/分,BPl60/100mmHg,神清,颜面浮肿,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阴性,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潜血(++),肝肾功能正常。 要求:给出本病例的诊断、辨证分析、治则、用方、用药。

病例解答 辨病辨证依据:由于淋雨,感受水湿,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故见眼睑及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肿势日甚,按之没指;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胸闷,纳呆,恶心。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为水湿内行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眼睑及下肢水肿,尿少5年,加重3天。2、血压160/100mmHg。3、尿常规示蛋白(+十+),潜血(十十)。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 阳水 水湿浸渍 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桑白皮10g 陈皮15g 大腹皮10g 茯苓皮log 生姜皮10g 炒白术l5g 苍术log 厚朴log 猪苓15g 泽泻10g 肉桂5g  瞿麦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