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Advertisements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经行发热. 一、概 述 (一)定义: 概念: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证,称 “ 经 行发热 ” 。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 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 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由于这三疾病的发病均与外感热 病有关,某些症状亦有相似之处(或 有神志方面的症状,或有热证),因 此合为一篇论述。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论述了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 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三者在病位上均属于肺,症状上均有 咳嗽表现,且在病理变化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联系,故合篇进行讨论。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本篇论述了黄疸病的脉症及治疗。“疸”,《说文》:“黄病也”。黄疸病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从病因看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从病机上有湿热、寒湿、火劫、燥结、女劳以及虚劳等,但以湿热为多。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均贯穿其中。本篇的治法、方剂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腹 痛.
胎 黄 儿科教研室.
黄 疸 目的要求 中医系 陈良金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表245 妇人产后病概论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利水渗湿药.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第8条: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概 述 本篇主要论述黄疸病的辨证论治。 篇中所论黄疸,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概 述 本篇主要论述黄疸病的辨证论治。 篇中所论黄疸,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的不同黄疸可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谷疸、酒疸的发病分别与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有关,女劳疸的发病则由房劳过度,肾阴亏耗所致。三疸日久不愈可转化成黑疸。 根据病机的不同,黄疸又可分为六类,即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中虚发黄,其中以湿热发黄者最为多见。 对于黄疸病的治疗方法,本篇提出了解表发汗、清利湿热、润燥逐瘀、调补脾胃、调和肝胃等方法,但以清热利湿法为主要治疗法则。

一、病因病机 (一)湿热发黄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提要]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发病机理。 1.病机:湿热蕴结于脾,运化布散于全身。 2.主症:全身发黄,四肢重滞不舒。

(二)寒湿发黄 [原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原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谷疸的病机。 1.病机:寒湿蕴结于脾胃。 2.主症:全身发黄,腹满,不能饱食,饱食则烦闷,头眩,小便难。

二、分类 [原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原文]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黄疸的分类、病机、主症和病位。

1.分类:谷疸、酒疸、女劳疸。 2.病机: (1)谷疸:食谷不节,湿热蕴结脾胃。 (2)酒疸:嗜酒过度,湿热蕴结脾胃。 (3)女劳疸: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3.主症: (1)谷疸:食谷即眩,胃脘痞闷,小便不通,全身发黄。其中以食谷即眩为特征。 (2)酒疸: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全身发黄。其中以心中懊憹而热为特征。 (3)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其中以额上黑为特征。

三、辨证 (一)湿热发黄 [原文]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发黄的证候。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发黄的证候。 主症:全身发黄,黄色鲜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沉。

(二)寒湿发黄 [原文] 腹痛,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3)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黄疸的证候。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黄疸的证候。 主症:全身发黄,黄色晦暗,腹满,胃中不和而不得安卧。

(三)火劫发黄 [原文]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8) [提要] 本条论述误用火劫而致发黄的证候及治则。 1.病因:黄疸的形成多与湿热有关。火劫发黄是因火攻发汗,湿从燥化,热势增重所致。 2.火劫发黄的主症:全身发黄,发热,心烦,口渴,气喘,胸满,腹满而热。 3.火劫发黄的治则:通腑泻热。

(四)黑疸 [原文]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雖黑微黄,故知之。(7) [原文]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雖黑微黄,故知之。(7) [提要] 本条论述酒疸误治变为黑疸的证候。 1.病机:酒疸误下,正气受损,湿热乘虚内陷血分,瘀血阻滞。 2.主症: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脉浮弱,全身黑黄。

四、证治 (一)谷疸 [原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原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提要] 本条论述湿热谷疸的证治。 1.病机:湿热蕴蒸脾胃,湿热并重。 2.主症: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3.治则:清热利湿,微通腑实。 4.方剂:茵陈蒿汤。

(二)酒疸 1.酒疸治法 [原文]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5) [原文]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5) [原文]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6) [提要] 本条补充论述酒疸的症状和变治法。 变治法:湿热在上,症见心中热,或欲吐,鼻燥,脉浮者宜先用吐法;湿热在下,症见腹满,脉沉弦者宜先用下法。

2.酒疸证治 [原文]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提要] 本条论述酒疸的证治。 1.病机:湿热内蕴脾胃,热重于湿。 [提要] 本条论述酒疸的证治。 1.病机:湿热内蕴脾胃,热重于湿。 2.主症:心中懊憹而热,或心中热痛,身热,烦躁不眠,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3.治则:清热除烦,兼以燥湿。 4.方剂:栀子大黄汤。

(三)热盛里实黄疸 [原文]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原文]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提要]本条论述黄疸病热盛里实的证治。 1、病机:湿热蕴结,热重于湿,里热成实 2、主症:全身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便秘结。 3、治则:通腑泄热,利湿退黄 4、方剂:大黄硝石汤。

(四)湿重于热黄疸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1.病机:湿热蕴结,热重于湿。 2.主症: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苔腻淡黄。 3.治则:利湿清热。 4.方剂:茵陈五苓散。

(五)女劳疸 [提要] 本条论述女劳疸转变为黑疸的证治。 1.病机:女劳疸兼挟瘀血。 [原文]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14) [提要] 本条论述女劳疸转变为黑疸的证治。 1.病机:女劳疸兼挟瘀血。 2.主症:身黄,额上黑,足下热,膀胱急,少腹满,大便黑。 3.治则:消瘀散结,清热化湿。 4.方剂:硝石矾石散。 5.预后:脾肾两败,症见腹大胀满者,预后差。

(六)黄疸兼证 1.兼表证 [原文]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 [原文]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 [提要]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治疗大法以及湿邪郁表黄疸的证治。 1.黄疸病的治疗大法:利小便以祛湿。 2.黄疸湿邪郁表证 (1)病机:湿邪郁表,营卫不和。 (2)主症:身黄,发热恶寒,脉浮自汗。 (3)治则: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4)方剂:桂枝加黄芪汤。  

2.兼少阳证 [原文]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邪热乘克脾胃的黄疸证治。 [原文]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邪热乘克脾胃的黄疸证治。 1.病机:少阳邪热犯胃。 2.主症:身黄,腹痛,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 3.治则:和解少阳,或兼通腑实。 4.方剂: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

(七)脾虚发黄 [原文]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22) [提要] 本条论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所致的萎黄证治。 [提要] 本条论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所致的萎黄证治。 1.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不能外荣。 2.主症:皮肤发黄而无光泽,伴见气短懒言,身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 3.治则:温补脾胃,生化气血。 4.方剂:小建中汤。

(八)燥结发黄 [原文]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17) [提要] 本条论述胃肠燥结的萎黄证治。  (八)燥结发黄 [原文]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17) [提要] 本条论述胃肠燥结的萎黄证治。 1.病机:黄疸日久,湿热已去,胃肠燥结,津枯失荣。 2.主症:肌肤萎黄不华,少腹微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3.治则:补虚润燥,化瘀通便。 4.方剂:猪膏发煎。

五、黄疸预后 (一)根据病程判断预后 [原文]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11) [原文]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11) [提要]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预后。 病程较短,邪浅正盛者,易于治疗; 病程较长,邪盛正虚者,难以治癒。

(二)根据病位判断预后 [原文]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12) [原文]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12) [提要] 本条继论黄疸病的预后。 邪深热重者,难治; 邪浅热轻者,易治。

黄疸病篇小结

黄疸病小结 1、分类及病机 谷疸——脾胃湿热 酒疸——脾胃湿热,热重于湿 女劳疸——肾虚有热 2、主症 谷疸——食谷即眩,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1、分类及病机 谷疸——脾胃湿热 酒疸——脾胃湿热,热重于湿 女劳疸——肾虚有热 2、主症 谷疸——食谷即眩,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酒疸——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 便不利, 全身发黄 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 3、治疗大法——利小便(清利湿热)

4、证治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 湿热发黄 热重于湿 里热未成实——栀子大黄汤 里热已成实——大黄硝石汤 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湿热发黄 热重于湿 里热未成实——栀子大黄汤 里热已成实——大黄硝石汤 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黄疸兼表虚证——桂枝加黄芪汤 黄疸兼少阳证——大、小柴胡汤 女劳疸兼有瘀血——硝石矾石散 脾虚发黄——小建中汤 燥结发黄——猪膏发煎 5、预后 病程短者易治;病程长者难治 。 邪浅热轻者易治;邪深热重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