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Juandice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意识障碍 (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  意识障碍: (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是指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 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 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 起,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肝脏基本功能 : 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 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 还有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及胆红素代谢等方面 的功能。人体 “ 中心实验室 ” 或 “ 物质代谢中枢 ” ①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②胆红素代谢检查; ③血清酶检查; ④肝纤维化常用标志物检测; ⑤病毒性肝炎常用标志物检测等。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肝 功 能 试 验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王兴宁 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肝 脏 的 主 要 功 能  代谢  生物转化  排泄与分泌  凝血与纤溶.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感染科.
1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孙 淑 艳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 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 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统称为肝 功能试验( liver function test , LFTs )。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胆红素代谢检测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Cirrhosis of the liver 肝硬化. 教学要求 ☺ 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 ☺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 ☺ 主要肝功能试验及有关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肝硬化的治疗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护理评估 ☺ 常用护理诊断 / 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意识障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神经外科 王义荣. 意识障碍的概念  意识 (consciousness ) :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具有有意义的应答能力。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 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  意识的组成: i 意识内容: 知觉 情感意志行为等(皮层功能) i 开关系统:维持觉醒状态(投射系功能)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胆道疾病 病人的护理.
溶血性贫血 ( Hemolytic Anemia HA )
黄 疸.
第二章 常见症状 第六节 黄疸 《健康评估》配套CAI课件 主编:蔡小红 编者:周肖英 2010年10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第十二章 黄 疸.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十七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新华医院儿内科 钱继红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黄 疸 112~161.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HA) 孙汉英 学时数:2学时.
第13章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的原因、类型和发生机理 黄疸的类型 黄疸的一般治疗原则.
胆道疾病 Biliary Tract Disease.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黄 疸(jaundice) 诊断学症状.
第一节 临床症状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张义侠.
肺结核.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田 丰.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教学要求 掌握: 夏柯氏(Charcot)三联征的定义,胆囊结石及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及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T管引流的护理。
Welcome.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意识障碍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Disturbances of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 Coma Chen W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常见症状评估和 护理诊断 * 黄疸6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章 雅 青.
第十四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消化道出血 诊断学症状学.
恶心和呕吐 Nausea vomiting.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问 诊.
甲状腺激素.
胆 道 疾 病 肝胆 外科 张炳远 主任医师.
第十二章 黄 疸.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胆 石 病 梁力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PBL教学 黄疸待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感染性疾病中心.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贫血概述 长沙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黄疸 Juandice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定义: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正常总胆红素1.7~17.1µmol/L 结合胆红素(CB)0~3.42µmol/L 非结合胆红素(UCB)1.7~13.68µmol/L 2.隐性黄疸:17.1~34.2µmol/L(临床不易察觉) 3.出现黄疸:>=34.2µmol/L

二.分类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①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②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1.按病因学分类: ①溶血性黄疸 ②肝细胞性黄疸 ③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一) 溶血性黄疸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蚕豆病等)。 机制: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黄疸。

2.临床表现 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急性溶血: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伴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伴贫血和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血清TB↑,UCB↑,CB基本正常。 2.UCB↑→CB形成代偿性增加→肠道内CB↑→尿胆原↑→粪胆素↑→粪色加深; 3.肠内尿胆原↑→重吸收至肝内者↑,肝处理能力↓→血中尿胆原↑→从肾排出→尿中尿胆原 ↑(无胆红素)。 4.急性溶血,尿中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 5.血液检查:贫血、网织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

(二)肝细胞性黄疸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色至深黄色,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 。 3.Lab:①血中CB、UCB↑ ②黄疸型肝炎:CB↑幅度多高 于UCB ③尿中CB定性试验(+),尿 胆原因肝功能障碍而↑ ④血检:不同程度肝损。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1.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内性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肝外性 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 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肝内性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肝内胆汁淤积 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氯丙嗪、 甲基睾丸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 性黄疸 肝外性 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 水 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

2.临床表现 1.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 2.皮肤瘙痒; 3.心动过缓; 4.尿色深; 5.粪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3.实验室检查 血清CB↑ 尿胆红素试验(+) 尿胆原、粪胆素↓或缺如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

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少见。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少见。

1.Gilbert综合征: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血中UCB↑→黄疸(肝功能正常)。 2.Crigler-Najjar综合征: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CB不能形成CB,血中UCB↑→黄疸;UCB↑↑↑→核黄疸,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3.Rotor综合征:肝细胞对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障碍→血中胆红素↑→黄疸。 4.Dubin-Johnson综合征:肝细胞对CB及某些阴离子(靛青绿、X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血清CB↑→黄疸。

四.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2.X线检查 3.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4.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5.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6.磁共振成像(MRI) 7.放射性核素检查 8.肝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检查

五.伴随症状 5.伴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1.伴发热: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 败血症、大叶性肺炎。先发热后黄疸: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 2.伴上腹剧烈疼痛: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伴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cot三联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病毒性肝炎、肝脓肿、原发性肝癌。 3.伴肝肿大:①轻度或中度,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②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③肿大不显,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感者:肝硬化。 4.伴胆囊肿大:胆总管梗阻(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 5.伴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6.伴腹水: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肝癌。

六.问诊要点 1.确定是否有黄疸 2.黄疸的起病 3.黄疸伴随的症状 4.黄疸的时间与波动情况 5.黄疸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总之:先确定高胆红素类型,再确定黄疸的病因。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严重者昏迷。 意识障碍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严重者昏迷。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意识: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的应答力。 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清醒的意识表现为觉醒状态正常,有良好的定向力(包括对时间、空间、人物的判断力);意识内容正常,即精神活动正常(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推理、判断、情感等)。

一.病因 1.重症急性感染败血症、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斑疹伤寒、颅脑感染(脑炎、脑膜脑炎、脑型疟疾) 2.颅脑非感染性疾病①脑血管疾病②脑占位性疾病③颅脑损伤④癫痫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性昏迷、低血糖、妊娠中毒症 4.心血管疾病重度休克、心律失常引起Adams-Stokes综合症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稀释性低钠血症、低氯性碱中毒、高氯性酸中毒 6.外源性中毒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CO、酒精、吗啡 7.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高温中暑、日射病、触电、高山病

二.发生机制 意识 脑缺血、缺氧、葡萄糖供给不足、酶代谢异常→脑细胞代谢紊乱→网状结构功能损害、脑活动功能减退→意识障碍。 意识内容 记忆、思维、定向力、情感 (大脑皮质功能活动)通过视、听、语言和复杂运动 等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能力 意识 “开关”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意性上行 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 意识状态的正常取决于大脑半球功能的完整性,急性广泛性大脑半球的损害或半球向下移位压迫丘脑或中脑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开关系统可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产生意识内容。 开关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分类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昏睡;③昏迷(浅、深)。 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①意识模糊;②谵妄。

三.临床表现 1.嗜睡:最轻的意识障碍,病理性倦睡,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刺激去除后再入睡。 2.意识模糊: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在强烈刺激下(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可被唤醒,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可分三阶段。

昏迷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4.谵妄: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见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间或某些药物中毒(颠茄类药物、急性酒精中毒)代谢障碍(肝性脑病)、循环障碍、中枢神经疾患。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醒状昏迷) 表现为“觉醒状态”存在,如双眼睁开,开闭自如,眼球无目的地运动,“觉醒-睡眠”周期保存或紊乱,而“意识内容”丧失,如知觉、语言、运动反应丧失。

1、去皮质综合征 2、无动性缄默症 3、持续性植物状态

四.伴随症状 1.伴发热 2.伴呼吸缓慢 3.伴瞳孔散大 4.伴瞳孔缩小 5.伴心动过缓 6.伴高血压 7.伴低血压 8.伴皮肤粘膜改变 9.伴脑膜刺激征 10.伴偏瘫

五.问诊要点 1.起病时间,发病前后情况,诱因、病程、程度; 2.有无相关伴随症状; 3.有无急性感染休克、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肝肾疾病、肺心、外伤等病史; 4.有无服毒及毒物接触史。

问诊 病史采集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一.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从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2.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3.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 4.避免重复提问 5.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6.注意及时核实患者陈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二.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 3.病因与诱因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5.伴随症状 6.诊治经过 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四).既往史 (七).婚姻史 (五).系统回顾 (八).月经史 (六).个人史 生育史 1.社会经历 14————04-8-24 (四).既往史 (七).婚姻史 (五).系统回顾 (八).月经史 (六).个人史 生育史 1.社会经历 14————04-8-24 2.职业及工作条件 (九).家族史 3.习惯与嗜好 4.有无不洁性交史

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1.缄默与忧伤 2.焦虑与抑郁 3.多话与唠叨 4.愤怒与敌意 5.多种症状并存 6.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 7.重危、晚期患者 8.残疾患者 9.老年人 10.儿童 11.精神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