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 治第十四 2017/3/1
概述 水气病,即现代水肿病,有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水液蓄积,泛于周身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眼睑、腹背,甚至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等。 《内经》中已有关于风水、石水、涌水等水气病的记载,说明仲景对水气病的论述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发展而来,至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后人才以此为准进行分类辨治。 与痰饮病相比,水气病更强调肺脾肾三脏(尤其脾肾),痰饮病更强调脾胃,二者同源而异流,痰饮发展至一定阶段可并发水肿,如溢饮。
本篇主要论述水气病的脉因证治。篇中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在治疗上明确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以及对于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者可攻下逐水的治法,在具体证治上偏重于风水、皮水、气分和黄汗。另外,本篇还提及五脏水及气分水分和血分等概念及相应证治,这些都应看作水气病的相关内容而加以重视。
一、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没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1)
风水
皮水
肺源性心脏病 心衰 正水
石水(肝脾肿大)
水气病的分类、病机、脉症归纳表 分类 病 机 脉 症 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黄汗 风邪袭表肺失通调 脉浮,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迅及全身 病 机 脉 症 风水 风邪袭表肺失通调 脉浮,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迅及全身 皮水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脉浮,不恶风,四肢肿,按之凹陷,腹如故 正水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脉沉迟,腹满而喘 石水 阳虚寒凝结于下焦 脉沉,腹满不喘 黄汗 营卫郁滞湿热熏蒸 脉沉迟,汗出黄,发热,身肿,骨节疼痛等
风水 阳水中之表证 (表) 阳水 皮水 阳水中之里证 (里) 正水 阴水中之表证 (上) 阴水 石水 阴水中之里证 (下)
【原文】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脉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3)
目窠上微拥
【原文】 太陽病,脉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4)
(二)五 脏 水 【原文】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13) (二)五 脏 水 【原文】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13)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脇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14)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15)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16)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7)
分 析 1.心水 病机:心阳不足,火不制水,停水泛溢。 主症:身肿,少气,心烦,心悸,不能平 卧,前阴水肿。 2.肝水 病机:肝失疏泄,水道不通。 主症:腹部胀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小 便有时不利,有时续通。 3.肺水 病机:肺失通调,水湿泛溢。 主症:身体浮肿,小便困难,大便如鸭溏状。 分 析
4.脾水 病机:脾失运化,停水泛溢。 主症:腹部胀大,四肢沉重,少气,小 便困难。 5.肾水 病机:肾阳不足,气不化水。 主症:腹部胀大,脐肿腰痛,不得小 便,前阴部湿润如牛鼻上汗,两 足逆冷,面部反见消瘦。
(二)血分、水分与气分 【原文】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20)
二、发病机理 (一)风气相搏 【原文】 脉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2)
(二) 脾虚不运,水热互结 【原文】 趺陽脉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6) 趺陽脉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7)
(三)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原文】 寸口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少陰脉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9)
(四)脾肾阳虚 【原文】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12)
(五)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原文】 師曰:寸口脉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脉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騖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脉卑,少陰脉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女子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19)
【原文】 寸口脉浮而遲,浮脉則熱,遲脉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脉浮而數,浮脉即熱,數脉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脉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8)
三、治法 (一)利小便、发汗 【原文】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18)
【分析】 为阴 属里 腰以下肿 利小便 水气病 因势利导 腰以上肿 为阳 属表 发汗 “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
(二)攻下逐水 【原文】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蠶,面目鮮澤,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絕者,有水,可下之。(11)
肺源性心脏病 心衰 目下有卧蚕
四、证 治 (一)风 水 1.表虚 【原文】 風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22) 防己黄耆湯方:方见湿病中。
分析 病机:风水,卫表气虚。 主症: 风水——头面及四肢水肿 脉浮 身重 汗出 恶风 ——主表,主风 治法:祛风行水,益气固表。 ——主湿,主虚 表气虚
方剂:防己黄芪汤。 方义: 防己 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 姜、枣、草—调和营卫 健脾利水
病 例 钱某,女,37岁。于1月前,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四肢浮肿,腰酸纳呆。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治疗。刻下病已经月,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尿检蛋白一直波动在(+~++),苔白腻,舌质淡,脉浮缓。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并稍佐温肾之品,取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10g,黄芪12g,白术12g,甘草4g,生姜6g,大枣10枚,菟丝子12g,仙灵脾10g。服药8剂后,尿检蛋白少许,面浮身重,汗出恶风俱减。原方继服8剂后,诸证悉除,尿检正常,康复出院。
2.夹 热 【原文】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23) 越婢湯方: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23)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
分 析 病机:外有风水,内有郁热。 主症: 风水恶风 一身恶肿 脉 浮 口 渴 风水相激,泛溢肌表 续自汗出 无 大 热 内有郁热 脉 浮 口 渴 续自汗出 无 大 热 风水相激,泛溢肌表 内有郁热 ——体表无大热
病机:外有风水,内有郁热 治法:发越水气,兼清里热。 方剂:越婢汤。 方义: 麻黄+生姜——宣散发越水气。 石膏——清里热 枣、草——和中
医案举例 史某,男,8岁。1962年4月4日初诊。1月前,继感冒高热数日后,全身出现浮肿。经某医院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白细胞(+),颗粒管型1%--2%(高倍视野),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服西药治疗半月余不效,来我院就诊。证见:头面四肢高度浮肿,眼睑肿势尤甚,形如卧蚕,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咳嗽气短,心烦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5度。证属风水泛滥,壅遏肌肤。治宜宣肺解表.通调水道。方用越婢汤加味:麻黄10g,生石膏20g,炙甘草6g,生姜4片,大枣4枚,杏仁10g。水煎服。1962年4月7日二诊:浮肿见消,咳嗽大减,仍汗出恶风,体温38.5度,尿蛋白(++),未见红、白细胞及管型。舌苔转白,脉浮缓,效不更方,原方加苍术8g,3剂。药后热退肿消,诸症悉除,尿检正常,遂停药。以后追访年余,疗效巩固,病未复发。
越婢汤与防己黄耆汤证鉴别表 鉴别点 越婢汤证 防己黄耆汤证 主症 一身悉肿,汗出, 口渴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机理 热逼汗液外泄 表虚腠里不固 病机 风水夹郁热 风水兼表虚 治法 发汗利水,兼清郁热 益气固表,利水祛湿 药物 麻黄、石膏、姜、枣、甘草 防己、黄芪、白术、姜、枣、甘草
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原文】 水之為病,其脉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26)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分 析 1.鉴别: 2.治法: 属少阴为正水 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 属风水,与肺有关 脉沉小 风邪袭表,肺气失宣 水气病 —麻黄附子汤 脉 浮 温经助阳发汗 —麻黄附子汤 宣肺发汗 风 水 —杏子汤 脉沉小 水气病 脉 浮 正水兼表 有水气 发汗 水,发其汗即己
(二)皮水 1.夹热 【原文】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5)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脚氣中。
【分析】 病机:皮水夹热。 主症: 皮水——一身面目洪肿 其脉沉 小便不利 夹热——口渴,心烦。 治法:发汗散水,兼清郁热。
方剂:越婢加术汤。 方义: 越婢汤——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白术——培土以治水, 实为表里兼顾之法。
临床应用 越婢汤及越婢加术汤多用于急性肾炎所引起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临证时常可加连翘、益母草、生姜皮、茯苓等以增强清热利水消肿之功。
2.表 实 【原文】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25) 越婢加朮湯方: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分 析】 里水指皮水,当有身肿小便不利,脉沉证属 皮水夹热—越婢加术汤发散水气兼清里热 皮水不夹热—甘草麻黄汤宣肺利水 越婢加术汤证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同上。
甘草麻黄汤证: 病机: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主症:全身浮肿,无汗,兼咳嗽气喘, 小便短少。 治法:发汗散水,宣肺祛湿。 方剂:甘草麻黄汤。 方义: 麻黄——宣肺利水, 甘草——和中健脾。
3.气虚阳郁 【原文】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24)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水气在皮肤中,水湿阻遏 阳气欲伸,正邪交争 【分 析】 主症:皮水—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 不恶风,其腹如鼓。 四肢肿 四肢聂聂动 病机:水阻阳郁,正邪交争。 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水气在皮肤中,水湿阻遏 阳气欲伸,正邪交争
方剂:防己茯苓汤。 方义: 防己、黄芪 桂枝、茯苓 防己、茯苓——利小便 桂枝、黄芪——发汗 益气利水 通阳利水 分消水湿
病案 1. 肌肉瞤动:杨某某,女,53岁,农民。1985年10月l2日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常感四肢肌肉阵发性跳动,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来诊见:形体肥胖,面白睑肿,肢体肌肉瞤动,时作时止,甚则筋惕肉瞤,纳差乏力,小便短少。动则汗出,下肢轻度浮肋,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虚水泛,饮阻阳遏。治宜健脾制水,通阳化气。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附子,白术各10克,水煎服。服药5剂小便增多,瞤动大减;继服5剂,诸症咸安。改以六君子汤调治逾旬,以防饮邪复聚。 2. 水肿:王氏治邱某,男,10岁。面目浮肿,渐及四肢已2月余,晨起面目肿甚,下午足胫肿甚剧,小便不利,食欲减退,头晕,心悸,乏力,而色虚黄,精神不振,脉虚弱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尿液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证属脾肾虚弱,气化不能。治以健脾补肾,化气行水,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12g,茯苓、热地、山药各10g,黄芪、苡仁、玉米须、白茅根各20g,白术、泽泻、车前子各10g,服药20剂,浮肿全消,尿液检查正常,但头晕、腰酸、乏力、睡眠不佳,原方加炒枣仁、太子参、丹参,治之而愈。
防己茯苓汤证与防己黄芪汤证鉴别表 鉴别表 防己茯苓汤证 防己黄芪汤 主症 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 脉浮身重,汗出恶寒 病机 水气壅盛于肌肤,阳气郁滞 水湿停滞于肌肤,卫表不固 治疗 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 益气固表,利水化湿 药物 防己、黄芪各三两,茯苓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大枣一枚,生姜四片
4.湿热内壅 【原文】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27)
【分析】 皮水盛于外,湿热壅于内—阳气被郁 不达四末—皮水厥逆。
治法: 清热除湿,利水通阳。 方剂: 蒲灰散。 方义: 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水去阳伸,聂聂动自止。
(三)黄 汗 1. 卫郁营热,表虚湿遏 【原文】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28)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分 析】 病因病机: 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 营卫郁滞 主症: 湿热交蒸 身体肿(基础上)—汗出色黄如 柏汁,粘沾衣。 兼发热口渴,小便不利。 营卫郁滞 湿热交蒸
治法: 调和营卫,益气固表祛湿。 方剂: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方义: 方中黄芪走表,益气祛湿, 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苦酒即米醋,泄营中郁热 诸药相协,使营卫气血调和 畅通,则水湿除而黄汗出。
[临床应用] 治黄汗:王氏治李某,男,56岁。汗出色黄12年,夏天尤甚,加重两年,久居湿地,喜嗜饮酒,湿热交蒸而成,舌质淡胖,苔薄白腻,脉沉滑,此为气虚湿滞肌腠,营卫失调,拟芪芍桂酒汤同茯苓渗湿汤加减:生黄芪、刺五加皮各20g,桂枝10g,白芍12g,北沙参、茯苓各15g,苡仁、泽泻、茵陈各30g,连服18剂,黄汗消失。
黄汗与风水的鉴别表 鉴别点 黄 汗 风 水 病因 病机 证侯 治法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出 风邪袭表 黄 汗 风 水 病因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出 风邪袭表 病机 表卫不固,水湿滞于肌腠,湿郁化热,湿热交蒸 外邪犯表,肺失通调 证侯 汗出色黄沾衣,身肿,发热,骨节疼痛,不恶风,脉沉迟 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迅及全身,四肢肿而凹陷不起 治法 益气固表,和营卫,散水湿 发汗宣肺散水
2.气虚湿盛阳郁 【原文】 黄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曆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29)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二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以微汗;若不汗,更服。
第一段:黄汗与历节的鉴别表 鉴别点 黄 汗 历 节 病因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病机 黄 汗 历 节 病因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病机 水湿停滞,湿郁热伏,交蒸于肌肤 肝肾不足,阴阳亏虚,风寒湿等外邪内侵 病位 病在肌腠为主 病在筋骨为主 证侯 汗出色黄沾衣,身肿,发热,骨节疼痛,脉沉迟 诸关节疼痛肿大,难以曲伸,关节局部黄汗出,脉沉弱
分 析 第二段:黄汗与虚劳鉴别 出汗,黄而粘。 虚劳—营卫气血不足,食后汗出或 盗汗,色白不粘。 汗出 第三段: 营血,肌肤甲错 分 析 第二段:黄汗与虚劳鉴别 黄汗—湿热熏蒸,营卫不和,随时 出汗,黄而粘。 虚劳—营卫气血不足,食后汗出或 盗汗,色白不粘。 第三段: 汗出而发热(不减),耗损 营血,肌肤甲错 发热不止,腐溃肌肤—恶疮 汗出 黄汗愈后
身重汗出伤阳 第四段:阳虚湿盛黄汗证 上焦阳虚—久久必身瞤,瞤 即胸中痛 下焦湿盛—下无汗,腰髋驰 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除湿。 方剂:桂枝加黄芪汤。 方义: 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黄芪益气祛湿,助桂枝汤益气和营。 身重汗出伤阳
医案举例 1. 希某,女,19岁,学生。夏日,因搬迁新居,劳累过甚,汗出亦多,遂去江中游泳,归途中又雨淋湿身。次日,始觉周身不适,身疼重,全身浮肿,烦躁不欲眠,小便不利,不恶风,胃纳差,口流涎水,其汗出先以腋下为多,继而腰以上均汗出,腰以下未汗,汗色微黄沾衣,洗之不退色。证见:全身发黄,头面胸腹四肢浮肿,压之凹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两胫冷凉,胸中烦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三大常规和肝功均属正常,黄疸指数6u。合参症脉,拟诊为黄汗,治宜宣通阳气,排除水湿。方用《金匮》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处方:桂枝15g,白芍重5g,黄芪2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嘱其温服,药后食粥,以助药力,取微汗为度,共服7剂,肿消黄退。黄汗止,全身皮色复常,饮食增进,诸证悉除,病愈。
2. 胡希恕医案:韩某某,女性,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信无疑。其人面色黧黑.胸胁串痛,肝脾肿大,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黄疸指数、胆红质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京求治。初因未注意黄汗,数与舒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遂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黄芪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上药服3剂,汗出身痛减,服6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以转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知仍如常人。 按语:汗出恶风,身体疼重,舌苔白腻,系表虚湿郁,营卫失调,投桂枝汤加黄芪。确为正治之法。因本案既有黄汗,又有肝病,故先治黄汗,后治肝病,体现医圣先表后里的治疗法则。
3. 叶天士医案:某,21岁,脉细弱,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病在营卫,当以甘温。生黄芪,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枣。 按语:汗出恶风,身体疼重,舌苔白腻,系表虚湿郁,营卫失调,投桂枝汤加黄芪。确为正治之法。因本案既有黄汗,又有肝病,故先治黄汗,后治肝病,体现医圣先表后里的治疗法则。 按语:自汗体冷,乃营卫不和之桂枝汤证;形疲、少纳、脉来细弱,乃中气不足之候也,故加黄芪以益中气而固表气也。合之正为桂枝加黄芪汤法。
芪芍桂酒汤证与桂枝加黄芪汤证的鉴别表 鉴别表 芪芍桂酒汤证 桂枝加黄芪汤证 主 症 病 机 治 法 药 物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身肿,发热,汗出而渴 身疼痛,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不能食 病 机 表虚而湿滞,热郁于肌腠 营卫失调,阳郁而水湿停滞 治 法 益气固表,和营卫,散水湿,兼泄郁热(正治法) 调和营卫,通阳散湿 (变治法) 药 物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四)气 分
【原文】 師曰:寸口脉遲而瀒,遲則為寒,瀒為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脇嗚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30)
【原文】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31)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32)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旋杯 旋盘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枳术汤证的鉴别表 鉴别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枳术汤证 主症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兼症 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脘腹痞满而胀 病机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水寒凝结于心下 脾虚气滞,水饮痞结于心下 治法 温阳散寒,行气利水 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病例 1. 刘渡舟医案:丁某某,男,43岁。胁痛三年,腹臌胀三个月,经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疏方:桂枝10克,生麻黄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细辛6克,熟附子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三棱6克。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按语:清·陈修园先生潜心临证,对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证颇有心悟,云此证“略露出其膨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根据刘老治腹水之经验,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脉弦或脉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治疗,每用必验。
2. 朱良春医案:一妪,61岁,夙患肺原性心脏病,3个月前,因咳喘、心悸、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夜难平卧,心下坚满,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不多,面色灰滞。舌质黯紫,苔薄,脉沉细。心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连进5剂,咳喘遂平,心下坚满已软,腹水稍退,但下肢依然浮肿。继予原方加黄芪、防己、椒目。连进8剂,腹水退净,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 按语:本案所现诸候,水气所为也,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获佳效,足见本方实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
3. 王某某,男,70岁,农民。自诉:心慌、心跳三年,加重半年,口唇紫绀,四肢不温,于1969年10月入院就诊。初诊:心悸不安,面色萎黄,口唇紫绀,四肢冷过肘膝,夜间睡眠不宁,常喃喃自语,唤之易醒,舌苔薄白而润,质紫淡,体胖嫩,食欲不振,心下如物堵塞,夜尿频数,右胁肋隐痛,脉结代。诊断:心悸(心肾阳衰,阴寒凝结)。分析:四肢为清阳之末,心肾阳虚,阳气不能温煦,则四肢厥冷过肘膝;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则心悸,心慌,脉结代;脾阳不运,气机不利,则见心下痞塞,胁疼,不思饮食,失眠;喃喃自语为心阳不足所致;舌体胖嫩苔白,夜尿频数,为命门火衰之象。治则:益气通阳散寒。处方:桂枝12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麻黄3克,细辛3克,附片12克(先煎)。二诊:服上方3付,心慌稍定,下肢觉温,余证同前,加桂枝、附片各至15克,2剂。三诊:服后心慌心悸已止,睡眠已安,精神好转,四肢已温,继用上方2剂。四诊:诸症悉除,建议停药休息,饮食调养。
临床应用 1. 治疗胃下垂、胃痛:武氏治疗一胃痛患者已5年,X线报告胃下垂低于髂联线7-8厘米。处方:枳实、白术各20g,厚朴、青皮各10g,砂仁、木香、甘草各5g,加减服用3月余,诸症消失,X线报告胃下垂已上升至髂联线以上。 2. 治水气内停:李氏治一患者,心下坚满如大盘,局部色不变,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脉沉滑,处方:炒枳实12g,白术12g,连服4剂,感心下舒软,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四剂,病愈。 3. 治脾积(上腹部包块):邱氏治一男性病人,因食牛肉而致上腹有一包块,疼痛,呕吐不能进食。钡餐透视报告:慢性胃炎、胃内蛔虫、胃石症、超声波探测到剑突下稍偏左有一5×6.5×6.5cm3的包块。处方:枳实20g,白术15g,山楂30。服1剂痛减呕止,6剂后胃痛大减,后于方中加半夏、槟榔配服驱虫净,排去蛔虫十余条,再于初诊方中加生蒲黄、五灵脂,20剂后,诸症若失,超声波复查证实包块消失。
复习题 1. 简述仲景对水气病如何分类? 2. 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3. 风水的辨证施治? 4. 皮水分哪几个证型,各用什么方剂治疗? 5. 黄汗的成因和病机是什么,应如何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