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特征。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特征。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合代替整体特征。 强调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并不否定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事实上,各个自然要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
二、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1.自然地理学以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整体”的名称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或地理耗散结构。
2.所谓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此概念由E.索恰瓦提出,他还为其定了几条逻辑原则: 1)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
2)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 3) 分异(differentiation)与整化(integration)相互补偿的原则; 4) 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5) 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 6) 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3.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一)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组成 2.圈层组成3. 要素组成 (二)能量基础 1.化学元素组成 2.圈层组成3. 要素组成 (二)能量基础 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 射,次要能源包括宇宙射线,月球-太阳重力 场引起的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 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两种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发展。
2.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并存。又以同心圆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非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的永恒发展。 4.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
五、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特征 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2.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3.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 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 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 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地球内能。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的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
一 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 (二)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 一 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 (二) 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 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自然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表征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学说。
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态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三) 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 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而且由这些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的地带性自然区域。 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海洋上发现大量地理地带性证据。 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了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布迪科和格里高里耶夫的意见,辐射干燥指数与地带界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指数来表示各种地带的理想分布和相互关系; 辐射干燥指数 K=R/Lr R—年辐射差额 L—蒸发潜热 r — 年降水量
地带 K 苔原 K<0.35 森林 K=0.35-1.1 草原 K=1.1-2.3 半荒漠 K=2.3-3.4 荒漠 K>3.4
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完全不同的事实。 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仍有地带性分异存在。 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热能基础-辐射平衡 kJ/㎝2·a 湿 润 条 件-辐 射 干 燥 指 数 <0 极度过度湿润 0-1 1-2 中度湿润不足 2-3湿润不足 >3 极度湿润不足 过度湿润 适度 湿润 0-0.2 0.2-0.4 0.4-0.6 0.6-0.8 0.8-1 (高纬度) Ⅰ多年积雪 - 0-209 (南极、亚北极和中纬度) Ⅱa 北极荒漠 Ⅱb 苔原(南部有岛状 疏林 ) Ⅱc 北泰加林和中泰加林 Ⅱd 南泰加林和混交林 Ⅱe 阔叶林和森林草原 Ⅲ 草原 Ⅳ 温带半沙漠 Ⅴ 温带荒漠 209-313.8 (亚热带纬度) Ⅵa具有大量沼泽的亚热带半希列亚群落 Ⅵb 亚热带雨林 Ⅷ 亚热带半沙漠 Ⅸ 亚热带荒漠 313.8 热带纬度 Ⅹa 赤道沼泽占显著优势地区 Ⅹb 强度湿润(强度沼泽化)赤道林 Ⅹc 中等过度湿润(中度沼泽化)赤道林 Ⅹd 过渡为明亮热带森林和多林萨王纳的赤道林 Ⅺ 干旱萨王纳 Ⅻ 荒漠化萨王纳(热带半荒漠) XII I热带荒漠 Ⅶb亚热 带草 原 Ⅶa 亚热 带硬叶 林与灌丛
根据蒋忠信(1982)提出的正态频率分布函数曲线模型的计算结果绘出的自然地带分布高度H随纬度Φ的变化
二、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 基础。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包括: (一)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 地域分异——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带走向有 着密切的联系。 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 实际,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 在这个地貌区内还可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 次级自然区。
(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 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 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 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 异因素。
(五)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湿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 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 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 谱呈大陆性特征。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 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 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 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 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的差别。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 大尺度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四、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上述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既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亦此亦彼”的。它们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性。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区域分异规律,从全球讲,它们是第一级的区域分异规律,它直接反映纬向地带性因素(生物、气候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对地理环境结构的影响。
布迪科与格里高里耶夫为了阐明自然地带分布与水热对比的关系,做了左图:
3.我国青藏高原研究者在20世70年代发现,珠穆朗玛峰地区作为热带北缘山地,其垂直带从热带季雨带开始至高山冰雪带,引人瞩目地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苔原带。
π.C.马克耶夫所提出的两类垂直带有较强 的理想色彩。
5.地域分异表现形式多样,相互关系复杂,它们共同作用于地表,形成水平地域结构、垂直结构及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
作业 1 试述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原因。 2 试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