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一)定义: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 诱因或感邪而诱发,以致痰阻气闭,气 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一 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为主要表现。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治燥剂 学习目标: ( 1 )掌握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 2 )熟悉治燥剂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 3 )熟悉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 4 )了解益胃汤、玉液汤。
肺 痈. 内容要点 (一)什么叫肺痈,其临床表现有哪些? (二)病因病机是什么? (三)根据病理演变过程肺痈分为哪几期? (四)肺痈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五)风温与肺痈初期如何鉴别?
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概述.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肺 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目录 1. 概 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查要点 4. 辨证论治 5. 结语 6. 临证备要.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中医内科学. 感 冒感 冒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肺 痨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结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论述了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 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三者在病位上均属于肺,症状上均有 咳嗽表现,且在病理变化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联系,故合篇进行讨论。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咳 嗽. 一、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 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 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 主症的疾病。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中医对咳喘的预防和治疗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访问学者 张清苓博士. 咳喘的概念 咳:谓无痰而有声 咳嗽 有痰而有声 嗽:谓无声而有痰 呼吸困难 ,鼻翼煽动 气喘 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风 温.
哮病.
哮 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王 付 制作.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感 冒.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咳 嗽.
王 付 制作.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喘 证 新疆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 杨惠琴.
肺 胀.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十章第三节咳 嗽.
急性支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肺 痿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肺系病证 肺痿.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一章 第六 节 肺痨.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肺系

内科病例 张XX 男 45岁 职业:文员 就诊日期:2014年5月6日 患者就诊时,一直咳嗽,声音呈干咳状。同时观察到患者的口唇和鼻子 显得比较干燥。 经过问诊后,得知患者5天前曾感冒,当时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 等症状,看过西医后,现在已没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 但是咳嗽一直没有好,现在如喉咙痒就会咳嗽,而且一旦咳嗽发作,就 像呛到喉咙,咳个不停;没有什么痰,用力咳嗽,也很难把痰咳出来, 很用力才能咳出一点点痰,痰颜色还是白的,有时痰里面会带有一点血 丝;喉咙很干,很想喝水,喉咙还有疼痛; 患者的舌质红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根据以上的资料,按规定的格式整理四诊内容,并完成辨证依据、中医 诊断、治法、处方、方解和医嘱。

问诊: 主诉:咳嗽,干咳少痰已有5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感冒,曾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感冒症状, 经西医诊治后,现表证已除,但仍咳嗽,咽痒即咳,连 声作呛,痰少,难咯出,咽干甚,咳时微痛,唇干; 既往史:无。 望诊:痰中带有血丝,唇干,舌红干少津,苔薄白; 闻诊:干咳声。 切诊:脉浮数。

诊断与辨证依据: 病名:咳嗽 病名辨证依据:患者以咳嗽为主症。 证型:风燥伤肺证 证型辨证依据: 干咳作呛,痰少:因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之故; 咽干、唇干:为燥热灼津; 痰中夹血:为燥热伤肺,肺络受损之故; 咽痒,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浮数:为风邪夹燥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 方名:桑杏汤加减 药物:桑叶10g 杏仁15g 贝母10g 沙参10g 梨皮10g 山栀6g 薄荷10g 前胡10g 牛蒡子10g 花粉10g 芦根15g 麦冬12g 茅根10g 甘草5g 煎煮法:3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解: 桑叶、薄荷:疏风解表; 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 沙参、梨皮、贝母、花粉、芦根、麦冬:生津润燥; 山栀:清肺泄热; 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甘草:和中化痰止咳。 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润燥,化痰止咳之效。 医嘱: 1。注意休息,多喝水; 2。饮食宜清淡,忌寒凉、辛辣油腻之品。 3。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加强体质,预防感冒;如有抽烟,宜戒除。

X型题 1。感冒的病邪有: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2。感冒的主症有: A。鼻塞、流涕 B。喷嚏、咳嗽 C。恶寒、发热 D。头痛、身楚 E。苔薄、脉浮

3。哮病发作时的临床特点是: A。呼吸急促困难 B。喉中哮鸣有声 C。喘息不能平卧 D。痰稀薄而粘 E。呼吸不利 4。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要点在于: A。有无宿根 B。呼吸急促 C。喉中有无哮鸣声 D。痰多而粘 E。不能平卧

5。小青龙汤的治疗病证有: A。哮病寒包热证 B。哮病冷哮证 C。喘证肺气虚耗证 D。喘证肾虚不纳证 E。喘证寒饮伏肺证 6。麦门冬汤治疗的病证有: A。咳嗽肺阴亏耗证 B。肺痿虚热证 C。呕吐胃阴不足证 D。呃逆胃阴不足证 E。肺痨肺阴亏损证

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头痛、全身不适、脉浮等。

《内经》中已有记载. “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寒出头痛,身重恶寒。” 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诸风》 《内经》中已有记载. “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寒出头痛,身重恶寒。” 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诸风》. 冬春季节为多。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风邪为主因 病位:肺卫。 朱丹溪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以散之。”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治则:解表达邪

1.感冒与温病早期(风温初起)的鉴别 感冒 温病早期(风温) 病邪 风邪为主 温邪为主 病势 病势轻 病势急骤 发热 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   感冒 温病早期(风温) 病邪 风邪为主 温邪为主 病势 病势轻 病势急骤 发热 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 寒战发热,甚至高热 发汗后症状 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其他症状及传变 流涕,咳嗽,头痛等症较轻,不传变 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预后 病程短,预后良好 病程较长,易传入里,甚或出现邪陷心包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普通感冒 时行感冒 病邪 风邪为主 时行病毒 病情 病情较轻 病情较重 症状 全身症状不重 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 传变 少有传变,但若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则应考虑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易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 流行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一。风寒束表证。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 他症: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 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脉: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无汗: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遏; 头痛,肢节酸痛:风寒外束,清阳不展,络脉失和; 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质稀:风寒上受,肺气不宣;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寒为阴邪故; 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均为表寒之征。 证机概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药: 达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橘红、杏仁、赤苓、 生姜、葱头、建曲 败毒: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 枳壳、茯苓、川芎、甘草

二。风热犯表证。感冒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 他症: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 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 舌脉: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 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风热犯表,热郁肌肤,卫表失和; 面红,头胀痛:风热上扰; 咽喉红肿疼痛,咽燥口渴,鼻塞,流黄浊涕:风热之邪熏蒸 清道; 咳嗽,痰粘或黄: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风热侵犯肺卫之征。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方:葱豉桔梗汤或银翘散 药: 葱:葱白、豆豉、薄荷、连翘、栀子、竹叶、桔梗、甘草 银: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竹叶、牛蒡子、 桔梗、芦根、甘草

三。暑湿伤表证。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他症: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 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暑湿伤表,卫表不和; 头昏重胀痛:为风暑夹湿上犯清空; 咳嗽痰粘,鼻流浊涕:为暑热犯肺,肺气不清;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为暑热内扰,热灼津伤; 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为湿热中阻,气机不展;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征。   证机概要: 暑湿遏表,湿热伤中,卫表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新加香薷饮 药:香薷、扁豆、厚朴、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 方解: 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香薷:发汗解表; 扁豆、厚朴:化湿和中。 加减: 1)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 2)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 3)里湿偏盛,口中粘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加苍术、 白蔻仁、半夏、陈皮; 4)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

四。气虚感冒证。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 他症: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反复易感, 舌脉: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楚:素体脾肺气虚,复感风寒侵袭, 风寒束表,肺气郁闭; 咳嗽痰白,咯痰无力:为脾肺气虚,痰湿壅肺,阻滞气机; 神疲体弱,气短懒言,舌淡,脉浮无力:为气虚之征。   证机概要: 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方:参苏饮。 药:人参(党参)、苏叶、半夏、茯苓、枳壳、陈皮、 桔梗、前胡、葛根、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方解: 人参(党参)、甘草、茯苓: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陈皮、半夏、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生姜、大枣: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具有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之效。适用于气虚 感冒之证。

五。阴虚感冒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 他症: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头昏,少汗,干咳痰少,口渴:阴虚 之体,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易感风热之邪之故; 心烦、舌红、脉细数:阴虚者多生内热之故。 证机概要: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方:加减葳蕤汤 药:葳蕤、白薇、葱白、桔梗、豆豉、薄荷、炙甘草、 大枣。 方解: 玉竹:滋阴,以资资源; 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 白薇:清热和阴。 全方合用,具有养阴解表之功。 加减: 1)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 2)血虚,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当归、地黄。    

咳嗽 定义: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主症:咳嗽(声音),咯痰(色、质、量、易咯出否) 治则: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一。风寒袭肺证。咳嗽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他症: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 无汗; 舌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 咳嗽声重,气急: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鼻塞,流清涕,咽痒:风寒上受,肺窍不利; 咯痰稀薄色白: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 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风寒外束肌肤,卫表不和; 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袭肺之征。 证机概要: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药物: 麻黄、杏仁、甘草、荆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 陈皮、金沸草 方解: 麻黄:宣肺散寒; 杏仁、荆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陈皮、金沸草、 甘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甘草兼调和诸药。 加减: 1.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有表证者,加荆芥、苏叶、生姜, 以疏风解表; 2.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3.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 身热,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二。风热犯肺证。咳嗽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 他症: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 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侯分析: 咳嗽气粗或咳声嘶哑: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口渴,喉燥咽痛:肺热伤津;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鼻流黄涕:肺热内郁,蒸液成痰; 头痛,身楚,恶风,身热:风热犯表,卫表不和; 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皆为风热在表之征。 证机概要: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桑菊饮 药物: 桑叶、菊花、芦根、连翘、杏仁、桔梗、薄荷、甘草、 牛蒡子、前胡、贝母、枇杷叶 方解: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杏仁、桔梗、牛蒡子、前胡、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 化痰止咳;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1。可加前胡、牛蒡子、贝母、枇杷叶以加强清肃肺气,化痰止咳之功。 2。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泄肺热; 3.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 4.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红: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5.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三。风燥伤肺证咳嗽 主症:干咳,连声作嗆,喉痒,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有血丝, 他症:口干,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候分析: 干咳作呛:因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之故; 口鼻干燥:为燥热灼津; 痰中夹血:为燥热伤肺,肺络受损之故; 鼻塞、头痛、恶寒、身热:因燥邪与风热并兼,形成风燥外客, 卫表不和; 舌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桑杏汤 药:桑叶、杏仁、豆豉、浙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桔梗、枇杷叶、花粉、 芦根 方解:桑叶、豆豉、 薄荷:疏风解表; 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 南沙参、梨皮、贝母、花粉、芦根:生津润燥; 山栀:清肺泄热。 全方合用,具有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效。 加减: 1.津伤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加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 2.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3.痰中夹血:加白茅根清热止血。 4。如属凉燥证,方用杏苏散加减温润止咳。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 痰粘 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 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 内伤咳嗽 四。痰湿蕴肺证。咳嗽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 痰粘 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 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 他症: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 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粘 腻或稠厚成块,色白:脾湿生痰, 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脾运不健,进食甘甜油腻反而助湿生痰; 胸闷,脘痞,呕恶:湿痰中阻; 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脾气虚弱,脾失健运; 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 厚朴、甘草、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方解: 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燥湿化痰; 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温肺化痰降气; 甘草:化痰止咳兼调和诸药。 加减: 1.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化痰降气; 2.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3.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肺;症状平稳后,可 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五。痰热郁肺证。咳嗽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 咯吐不 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 他症: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 饮水。 舌脉: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因痰热壅阻肺 气,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痰有腥味:属痰热郁蒸之故; 胸胁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痰:为热伤肺络; 身热,口干欲饮:因肺热内郁之故; 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属痰热之候。   证机概要: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清金化痰汤 药:黄芩、桑白皮、山栀、橘红、茯苓、贝母、桔梗、 瓜蒌仁、知母、麦冬、甘草、杏仁、海蛤壳、竹沥、 半夏、射干 方解:黄芩、桑白皮、山栀、知母:清泄肺热; 杏仁、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橘红、茯苓、贝母、桔梗:化痰止咳; 麦冬养阴润肺;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具有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之效。 加减: 1.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冬瓜仁。 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 3.口干,舌红少津:加北沙参、天冬、花粉。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 量少质黏,或如絮条, 他症:咽干口苦,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 而增减, 六。肝火犯肺证。咳嗽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 量少质黏,或如絮条, 他症:咽干口苦,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 而增减, 舌脉: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候分析: 咳逆阵作: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咳时面赤,咽干口苦:肝火上炎; 痰量少质黏,或如絮条,难以咯出:木火刑金,炼液成痰; 胸胁胀痛,咳时引痛:肝肺络气不和; 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肺热之征。 证机概要: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药物: 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知母、 黄芩、桔梗、青皮、陈皮、山栀、丹皮、苏子、竹茹、 枇杷叶 方解: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清肺热; 山栀、丹皮:泻肝火; 青黛、海蛤壳:化痰热; 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 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 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加减: 1.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枳壳、旋复花利气降逆; 2.胸痛,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3.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 4.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 津敛肺。

七。肺阴亏耗证。咳嗽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 逐渐嘶哑, 他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干咳,咳声短促:因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痰少粘白或见夹血:为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之故; 咳声逐渐嘶哑,口干咽燥:为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 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为阴虚火旺; 形瘦神疲:阴精不能充养形体而致; 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沙参麦冬汤 药: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桑叶、生扁豆、甘草 百合、贝母、杏仁、桑白皮、地骨皮 方解: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百合:滋养肺阴; 甘草:甘缓和中; 贝母、杏仁:润肺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泄热。 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之效。 加减: 1)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 2)阴虚潮热:加功劳叶、银柴胡、胡黄连、青蒿、鳖甲;以清虚热; 3)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 4)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黄芩、知母、海蛤粉;清热化痰; 5)痰中带血:加丹皮、藕节、山栀;清热止血。

肺阴亏耗证。咳嗽与肺痨 。肺阴亏损证 的鉴别 肺阴亏耗证。咳嗽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 渐嘶哑, 他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沙参麦冬汤 肺痨 1。肺阴亏损证 *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 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他症: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主要临床表现: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 则喘息不能平卧。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哮病 主要临床表现: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 则喘息不能平卧。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内经》无哮病之名。但有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张仲景把哮病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 病位:肺,涉及脾肾 病机: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治则:发时治标,攻邪为主(祛痰利气); 平时治本,扶正为主(补肺、健脾、益肾)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 哮病 喘证 共同点: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点: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   共同点: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点: 哮病 喘证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无抬肩撷肚 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多兼喘 喘未必兼哮

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哮病 支饮 支饮:相当于喘息性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 共同点: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不同点: 支饮:相当于喘息性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 共同点: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不同点: 哮病 支饮 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 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间歇发作; 发作与间歇的界线不清; 突然起病; 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 迅速缓解; 病情时轻时重; 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 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一)冷哮证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 如塞; 他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 沫,口不渴或渴 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脉: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候分析: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肺气郁闭,不得宣畅; 面色青晦,形寒怕冷: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天冷或受寒易发:外寒易引动内饮; 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药物: 射:射干、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 生姜、大枣 小: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半夏、五味子、干姜、甘草

(二)热哮证 *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 他症: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 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 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热壅 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不利: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身热,口渴喜饮:病因于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药物: 定: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 制半夏、甘草 越: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半夏

(三)寒包热哮证 *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 喘咳气逆; 他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 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脉: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 证候分析: 呼吸急促, 喘咳气逆,喉中哮鸣有声:痰热壅肺,肺失清肃, 肺气上逆; 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复感风寒,客寒包火;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痰热壅肺, 复感风寒, 寒热错杂; 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内有郁热;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为外寒内热之征。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 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 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药物: 小: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半夏、五味子、干姜、甘草、 石膏 厚: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

(四)风痰哮证 *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 哨笛,喘急胸 满,但坐不得卧; 他症: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涎,无明显寒热倾向, 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悠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 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速 发作; 舌脉:苔厚浊,脉滑实。 证候分析: 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喉中痰鸣,咯痰黏腻难出,胸部憋塞: 痰浊伏肺,肺气郁闭,升降失常; 无明显寒热,而见起病急,面色青,发作前有鼻、咽、眼、耳 等发痒,兼鼻塞流涕,喷嚏:风邪袭表,卫表不和; 痰色白多泡沫:肺无郁热; 苔厚浊,脉滑实:皆为痰浊壅肺之征。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 陈皮、半夏、厚朴、茯苓 方解: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祛痰;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陈皮、半夏、厚朴:降气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 诸药合用,具有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之效。 加减: 1.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 2.若感受风邪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等祛风化痰。

(五)虚哮证 *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 繁,甚则持续喘哮; 他症:(阳虚)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 痰涎清稀,面 色苍白,口不渴,形寒肢冷; ( 阴虚)或痰质黏起沫,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 舌脉:(阳虚)舌淡(或紫黯),脉沉细; (阴虚)舌红,脉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证机概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 药:党参、冬虫草、胡桃肉、五味子、沉香、苏子、灵磁石、 款冬花、法半夏、橘红、脐带  

附:喘脱危证 主症:哮病反复发作,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他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亡阳), 或汗出如油(亡阴); 舌脉: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 代表方: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缓解期 (一)肺脾气虚证 *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 他症: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 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喉中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 饮壅肺,肺气上逆; 自汗,怕风,易感冒:肺气虚,卫表不固,; 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肺脾气虚之故; 舌淡苔白,脉细弱:皆为肺脾气虚之征。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 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 药: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山药、苡仁、五味子 方解: 人参、白术:健脾益气; 茯苓、山药、苡仁:甘淡补脾; 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五味子:敛肺气以平喘; 甘草、生姜、大枣:补气调中。 诸药合用,共凑健脾益气,补肺平喘之功。 加减: 1。表虚自汗,加黄芪、浮小麦以益气敛汗; 2。畏风、易感冒,加桂枝、白芍、制附片:扶阳固表; 3。痰多加前胡、杏仁以肃肺化痰。

(二)肺肾两虚证 *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 他症: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 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阴虚)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阳虚) 舌脉: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 元,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 方:生脉地黄汤 合 金水六君煎(二陈加当归、熟地)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

喘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 多见于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矽肺、癔病等。 喘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 多见于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矽肺、癔病等。

名称、症状、病因、病机:首见于《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 病位:主要在肺与肾、涉及肝脾 病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阳气不足,阴津亏耗,肺肾出纳失常 辩证:分虚实;实喘又辩外感内伤; 实喘在肺;虚喘主要在肾 治疗:实喘治肺(祛邪利气); 虚喘主要治肾(培补摄纳)

气短与喘证的鉴别 气短 喘证 气短即少气,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 气短如加重,则可呈虚喘表现。 呼吸困难, 气短与喘证的鉴别   共同点:同为呼吸异常 不同点: 气短 喘证 气短即少气,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 气短如加重,则可呈虚喘表现。 呼吸困难, 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实证气粗声高, 虚证气弱声低。

喘证 一。风寒壅肺证: * 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 稀薄而带 泡沫,色白质黏; 他症: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候分析: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 实气壅,肺气不宣; 痰多 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寒邪伤肺,凝液成痰; 头痛,恶寒,或发热,口不渴,无汗: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证机概要: 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 麻: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华:麻黄、杏仁、甘草、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治法:宣肺散寒 *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 麻: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华:麻黄、杏仁、甘草、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二。表寒肺热证 *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 吐痰稠黏; 他症: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 舌脉:舌边红,苔薄白或罩黄,脉浮数或滑。 证候分析: 喘促,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为热郁于肺, 肺气上逆;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热为寒郁之故; 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 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桑白皮、苏子、 半夏、款冬花 方解: 麻黄:宣肺解表; 石膏、黄芩、桑白皮:清泻里热; 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甘草:和中化痰止咳。 诸药合用,具有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之效。 加减: 1。表寒重,加桂枝以解表散寒; 2。痰热甚,痰黄稠量多,加瓜蒌、贝母以清化痰热; 3。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以泻肺消痰。

三。痰热郁肺证 *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 他症: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 咽干,小便赤 涩,大便或秘。 舌脉: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痰中夹血:热邪灼伤肺络 烦热,渴欲冷饮,咽干,面红:痰热郁蒸; 小便赤 涩,大便或秘:热邪伤津之故; 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征。   证机概要: 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  药:桑白皮、黄芩、山栀、黄连、半夏、苏子、杏仁、 贝母、知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方解: 桑白皮、黄芩、山栀、黄连:清泻肺热; 贝母、知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热化痰定喘。 半夏、苏子、杏仁:化痰平喘。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之效。 加减: 1。如身热重,加石膏辛寒清热; 2。喘甚痰多,粘稠色黄,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 苡仁,以清热泻肺,化痰泻浊; 3。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芒硝,以通腑清肺泻壅。

四。痰浊阻肺证 *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 咯吐不利; 他症: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舌脉:苔白腻,脉滑或濡。 证候分析: 喘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黏腻: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呕恶,纳呆,口粘:为痰湿蕴中,脾胃不和; 苔厚腻,脉滑或濡:皆为痰浊壅盛之象。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药物: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复花 方解: 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化痰; 甘草:和中健脾; 生姜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 三子养亲汤:则化痰下气平喘。 杏仁、紫菀、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加减: 1。痰湿较重,苔厚腻,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 2。脾虚明显,见纳少、神疲、便溏,加党参、白术,健 脾益气; 3。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温化痰湿。

五。肺气郁痹证 *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 气憋,胸闷胸痛,咽中 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 或无痰声; 他症: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舌脉: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 喘促气憋,咽中如窒,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肝气冲逆 犯肺,肺气不降而上逆; 胸闷胸痛,咽中 如窒:肝肺络气不和之故; 失眠,心悸,脉弦:心肝气郁之征。 证机概要: 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 药:乌药、沉香、槟榔、枳壳(实)、木香、川朴花、 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方解: 沉香、木香、枳实、川朴花:行气解郁; 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乌药、槟榔:理气降逆。 诸药合用,具有开郁降逆平喘之效。 加减: 1。肝郁气滞较甚者,加柴胡、郁金、青皮,以疏理肝气; 2。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以宁心安神; 3。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大黄以通腑。即(六磨汤)

六。肺气虚耗证 *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 他症:(气虚)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 (阴虚)咳呛,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 颧潮红; 舌脉:气虚:舌淡红,脉软弱; 阴虚:舌红,苔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 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药:生:略 补: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紫菀、桑白皮

七。肾虚不纳证 *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 则难降,气不得续; 他症:(阳虚)形瘦神疲,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 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 或见(真阴衰竭)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 足冷, 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

八。正虚喘脱证 * 主症: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 动则喘咳欲绝,或有痰鸣 他症: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 舌脉: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虚。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痈(肺脓肿)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内痈 之一。 主症: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发热。 肺痈(肺脓肿)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内痈 之一。 主症: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发热。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病位:肺 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 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 脓疡溃破外泄 辨证:总属实热之证。辨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 治则:祛邪(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法); 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 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肺痈与痰热蕴肺证(肺炎) 痰热蕴肺证 肺痈 病机 为气分热甚,动血伤络; 病情较轻; 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 病情较重; 病理 血热; 共同点:当痰热郁肺,热伤血络时,亦可见到发热,咳嗽,胸痛,咯痰 带血等。 不同点: 痰热蕴肺证 肺痈 病机 为气分热甚,动血伤络; 病情较轻; 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 病情较重; 病理 血热; 血瘀; 临床特征 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 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痰热郁肺证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肺痈 风温 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臭味是其特点; 起病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   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臭味是其特点; 起病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 肺痈病情证情好转,必须经数周才能逐渐恢复; 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 肺痈如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热,消瘦,则为转成慢性。 风温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卡吐浊痰,则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一。初期: *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痰量日渐增多, 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风热初客,卫表不和; 咳嗽,咯痰粘白,胸痛:风热犯肺,肺气失于宣肃; 口干鼻燥:风热上受; 苔薄黄,脉浮滑数:风热在表。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 药: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豆豉、竹叶、荆芥、 桔梗、芦根、甘草、贝母、前胡 方解: 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 桔梗、甘草、牛蒡子、贝母、前胡:利肺化痰止咳; 荆芥、豆豉、薄荷:疏风解表。 加减: 1。热势较盛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 2。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 3。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主症: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 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他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口干咽 燥; 二。成痈期 * 主症: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 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他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口干咽 燥; 舌脉: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壮热,振寒,汗出,烦躁:邪热从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 交争; 咳嗽气急,胸满作痛:热毒壅肺,肺气上逆,肺络不和; 咳吐黄绿色浊痰,喉间有腥味:痰浊瘀热郁蒸成痈; 口干咽燥:热邪耗伤津液; 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脓。

药物: 千: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如:桔梗、甘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 药物: 千: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如:桔梗、甘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

三。溃脓期 *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瘀血相兼,腥臭异 常,有时咯血, 他症: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 渴喜饮; 舌脉: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证候分析: 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 咳血:热毒瘀结,肺损络伤; 胸中烦满而痛,气喘:脓毒蕴肺,肺气不利; 身热,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均 为热毒内盛之征。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 药物: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银花、薏仁、葶苈子、 白芨、冬瓜仁、鱼腥草、金荞麦草、败酱草、 黄芩、芦根 方解: 桔梗、薏仁、贝母、橘红、葶苈子、冬瓜仁:化痰散 结排脓; 银花、甘草、黄芩、芦根:清肺热; 鱼腥草、金荞麦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 白芨:凉血止血。

  四。恢复期 *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 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 (1)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 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 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气虚或气阴两虚) 或 (2)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 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正虚邪恋)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养补肺 *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肺痨 临床表现: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日渐 消瘦。 肺痨 临床表现: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日渐 消瘦。  

《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记载。认为本病属“虚劳” 范围。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病位:肺 病机:痨虫蚀肺,耗损肺阴 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   肺痨 虚劳 正气不足被痨虫侵袭所致, 具有传染性。 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 由多种原因导致,久虚不复。 (病缘内伤虚损) 无传染性; 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 肺痨病位主要在肺, 肺痨的病理主要在阴虚(阴虚火旺) 虚劳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虚劳的病理则为阴、阳并重(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具有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具有传染性,是痨虫侵袭肺部而导致的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共同点:病位均在肺。 不同点: 肺痨 肺痿 具有传染性,是痨虫侵袭肺部而导致的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肺痨的晚期也可转属肺痿; 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 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一。肺阴亏损证 。肺痨 *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 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 或见少量盗汗; 他症: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证候分析: 干咳痰少:因阴虚肺燥,肺失滋润; 痰中时夹血丝,而胸闷隐痛:为肺损络伤; 手心皮肤灼热,口干咽燥 : 为阴虚内热; 疲倦乏力,纳食不香:正气虚弱之故; 舌质红,脉细数:俱属阴虚之候。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 药: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阿胶、山药、茯苓、 桑叶、菊花、川贝、百部、三七、獭肝、玉竹、百合、 白芨 方解: 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玉竹、百合:滋阴润肺; 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咳,抗痨杀虫; 阿胶、三七、白芨:补肺生肌止血; 桑叶、菊花:清肺止咳; 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 加减: 1。若咳频而痰少质粘者,可加杏仁以润肺化痰止咳;并可配合琼玉膏以滋阴润肺; 2。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仙鹤草、白茅根(花)等以润肺和络止血; 3。低热不退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地骨皮、功劳叶、葎草等以清热除 蒸; 4。咳久不已,声音嘶哑者,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等以养肺利咽,开音止咳。  

二。虚火灼肺证 *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咳血, 血色鲜红, 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 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形体日渐消瘦; 他症: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 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舌脉:舌红而干,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 呛咳气急,痰少质粘色黄:肺病及肾,肺肾阴伤,虚火内灼, 炼津成痰; 咳血,血色鲜红:虚火灼伤血络; 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阴虚火旺,营阴外泄; 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心肝火旺; 胸胁掣痛:肝肺络脉不和; 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相火偏旺或冲任失养; 舌红而干,苔薄黄而剥,脉细数:均为阴虚,虚火旺盛之征。 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药物: 百:生地、熟地、百合、麦冬、贝母、当归、芍药、甘草、 玄参、桔梗 秦:秦艽、鳖甲、柴胡、当归、地骨皮、青蒿、知母、乌梅 治法:滋阴降火 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药物: 百:生地、熟地、百合、麦冬、贝母、当归、芍药、甘草、 玄参、桔梗 秦:秦艽、鳖甲、柴胡、当归、地骨皮、青蒿、知母、乌梅

三。气阴耗伤证 (肺痨) *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 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 他症:伴畏风,怕冷,自汗盗汗可并见, 纳少神疲,便 溏,面色㿠白,颧红; 舌脉: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候分析: 咳嗽无力,咳痰清稀色白:肺脾同病,阴伤气耗,肺不主气 而为咳,气不化津而为痰; 咯血,血色淡红:肺虚络损; 畏风,怕冷,自汗,纳少神疲,便溏:肺脾气虚,形体失养; 潮热盗汗:阴虚内热; 面色㿠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均为气阴两伤之象。 证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 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药物: 保:人参、黄芪、白术、赤白茯苓、大枣、天冬、麦冬、 生地、熟地、五味子、当归、赤白芍药、莲须、地骨皮、 柴胡、陈皮、黄柏、知母、厚朴、甘草、生姜 参:人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仁、 桔梗、甘草

    四。阴阳虚损证 *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 淡,潮热,自汗盗汗; 他症: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 或见五更泄泻,口舌 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 痿,女子经闭; 舌脉: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而数,或虚 大无力。

阴阳虚损证。肺痨 证候分析: 咳逆喘息,声嘶失音:肺脾肾三脏并损,肺气上逆,声道失 润; 面浮肢肿,五更泄泻:脾肾两虚; 口舌 生糜:虚火上炎; 心慌,唇紫:病及于心; 肢冷形寒,男子遗精阳痿,自汗:命门火衰; 潮热盗汗,大肉尽脱,女子经闭:阴伤,精气耗竭,无以充 养形体,资助冲任之化源; 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均是阴阳交亏之征。 证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 治法:滋阴补阳 *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 药物: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熟地、芍药、山药、 杞子、远志、枣仁、紫河车、龟板、鹿角、麦冬、生地、 五味子、阿胶、山萸肉。 方解: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肺脾之气; 麦冬、生地、五味子:滋养肺肾之阴; 当归、熟地、芍药、杞子、龟板、阿胶、山萸肉:培补阴精; 紫河车、鹿角:助真阳而填精髓; 远志、枣仁:养心安神。 加减: 1.肾虚气逆喘息者,加冬虫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 2.心慌者,加紫石英、丹参,镇心安神; 3.五更泻,加煨肉蔻、补骨脂,补火暖土,并去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

肺胀 (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 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 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定义: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 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 《丹溪心法·咳嗽篇》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 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机:久病肺虚,肺不主气,呼吸失常,肺气壅滞,还 于肺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 辨证:标实本虚,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治则:祛邪与扶正共施。

肺胀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 哮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肺胀与哮病的鉴别 共同点:均有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不同点: 肺胀 哮病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 哮病是呈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病种; 肺胀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 哮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哮病病久不愈可发展成为肺胀。

肺胀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 喘证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 肺胀与喘证的鉴别 共同点: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不同点: 肺胀 喘证 肺胀是多种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肺胀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 喘证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 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成为肺胀。

一。痰浊壅肺证 * 主症: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 他症: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 脘痞纳少,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证候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粘腻: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 痰多呈泡沫:痰从寒化成饮; 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肺气虚弱,复加气因痰阻; 畏风,易汗:肺气虚,卫表不固; 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脾气虚弱,健运失常; 舌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为脾肺气虚,痰浊内蕴之侯。 证机概要: 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 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 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 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 大枣、苏叶、白芥子、莱菔子、陈皮、白术、茯苓 方解: 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 半夏、厚朴、陈皮、苏叶:燥湿化痰,行气降逆; 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运脾和中; 莱菔子:泻肺祛痰平喘; 肉桂:纳气平喘。 加减: 1.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平喘; 2.肺脾气虚,易汗出,短气乏力,痰量不多,加党参、黄芪、防风,健脾 益气,补肺固表。 3.表寒里饮证,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散寒化饮; 4.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5.若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苔浊腻者,用涤痰汤加丹参、桃仁、地龙、红花等。

二。痰热郁肺证 *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 痰黄或白,粘稠难咯; 他症: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 舌脉: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 痰黄或白,粘稠难咯: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溲赤便干:肺热内郁,清肃 失司,肺气上逆; 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复感外邪,风热犯肺; 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均为痰热 内蕴之征。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药物: 越: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桑:桑白皮、黄芩、栀子、苏子、半夏、杏仁、贝母、黄连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药物: 越: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桑:桑白皮、黄芩、栀子、苏子、半夏、杏仁、贝母、黄连

三。痰蒙神窍证 (肺胀)* 主症:咳逆喘促,咳痰不爽,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 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 伴肢体闰动,抽搐; 舌脉: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 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痰迷心窍,蒙蔽神机; 肢体闰动,抽搐:肝风内动; 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肺虚痰蕴; 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 舌质暗红或淡紫:为心血瘀阻之征。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 药物: 枳实、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石菖蒲、 胆南星、生姜、远志、郁金 方解: 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涤痰熄风; 枳实、竹茹:清热化痰利膈; 石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 人参:健脾益气,脾旺则生痰无源。 加减: 1.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2.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 3.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 4.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 5.如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以清热 凉血止血。

四。阳虚水泛证 * 主症:心悸、喘咳,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 悉肿,腹部胀满有水; 他症: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 舌脉: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 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肺脾肾阳 气虚衰,气不化水,水邪泛滥; 心悸、喘咳,咯痰清稀:水饮上凌心肺; 脘痞,纳差:脾阳虚衰,健运失职; 尿少,怕冷:寒水内盛; 面唇青紫,舌黯:阳虚血瘀; 舌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停之征。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药物: 真: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 五: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 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药物: 真: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 五: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五。肺肾气虚证 *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 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 他症: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 舌脉: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候分析: 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肾两虚,不 能主气、纳气; 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寒饮伏肺,肾虚水泛; 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肺病及心,心气虚弱;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肾虚,肾府失养,固摄 失约; 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为肺失治节,气不帅 血,气滞血瘀之象。 证机概要: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药物: 平:党参、冬虫夏草、五味子、胡桃肉、沉香、磁石、脐带、 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 补:人参、黄芪、五味子、紫菀、熟地、桑白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 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药物: 平:党参、冬虫夏草、五味子、胡桃肉、沉香、磁石、脐带、 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 补:人参、黄芪、五味子、紫菀、熟地、桑白皮

肺痿 肺萎缩(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 定义:指肺叶痿弱不用。 临床表现:咳吐浊唾涎沫。 肺痿 肺萎缩(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 定义:指肺叶痿弱不用。 临床表现:咳吐浊唾涎沫。

肺痿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二类。 病位:肺。但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病理表现:虚热、虚寒二类。

肺痿与肺痈 肺痿 肺痈 症状 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 属性 多属虚证或虚热证。 多为实证或实热证。 转归 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一。虚热证 * 主症: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 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 他症:口渴咽干,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 舌脉: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候分析: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粘稠:热灼津液成痰; 气急喘促:肺阴亏耗,虚火内炽,肺失肃降; 咳声不扬,口渴咽干:燥热伤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 午后潮热,咳痰带血:阴虚火旺,灼伤肺络; 形体消瘦,皮毛干枯:阴津枯竭,内不能洒陈脏腑,外不 能充养皮毛; 舌红而干,脉虚数:为阴枯热灼之象。 证机概要: 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麦:麦冬、人参、粳米、半夏、大枣、甘草 清:人参、麦冬、桑叶、杏仁、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 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麦:麦冬、人参、粳米、半夏、大枣、甘草 清:人参、麦冬、桑叶、杏仁、

主症: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短气不足以息; 他症:口不渴,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 尿; 舌脉:舌淡,脉虚弱。 证候分析: 二。虚寒证 * 主症: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短气不足以息; 他症:口不渴,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 尿; 舌脉:舌淡,脉虚弱。 证候分析: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短气不足以息:肺虚不能主气; 口不渴:因无热邪; 神疲乏力,食少,头眩:脾肺气虚,清阳不升; 形寒:阳不卫外; 小便数或遗尿: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 舌淡,脉虚弱:皆为气虚有寒之征。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药物: 甘:甘草、干姜 生:生姜、甘草、人参、大枣 治法:温肺益气 *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 药物: 甘:甘草、干姜 生:生姜、甘草、人参、大枣

小结 病名:首见于《内经》:咳嗽、喘证、肺胀。 《内经》有记载或论述:感冒、哮病、肺痨。 《金匮要略》:肺痈、肺痿。 北宋。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 哮病与喘证的主要鉴别:喉间有无哮鸣声。 病位(涉及脏腑) 感冒:肺卫。 咳嗽: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哮病:肺。涉及脾、肾。 喘证:肺、肾。涉及肝、脾。 肺痈:肺。 肺痨:肺。 肺胀:肺。影响及脾胃,后期及心。 肺痿:肺。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方剂适应证: 银翘散:1。感冒(风热犯表证)或葱豉桔梗汤。 2。肺痈(初期) 三子养亲汤:1。 哮病(风痰哮证) 2。咳嗽(痰湿蕴肺)(合二陈平胃散) 3。喘证(痰浊阻肺)(合二陈汤) 4。肺胀(痰浊壅肺)(合苏子降气汤) 小青龙汤:1。哮病(冷哮证)或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哮病(寒包热证)或厚朴麻黄汤 平喘固本汤:1。哮病(虚哮证) 2。肺胀(肺肾气虚)(合补肺汤)

相同证型,不同方剂。 痰热郁肺证:1。咳嗽(清金化痰汤) 2。喘证(桑白皮汤) 3。肺胀(桑白皮汤合越婢加半夏汤) 其他: 喘证(肺气郁痹证):五磨饮 肺胀(痰蒙神窍):涤痰汤 咳嗽(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病例分析 王XX 男 48岁 职业:工人 就诊日期:2013年5月29日 患者前来就诊时,面色红赤,嘴唇干燥,同时一直咳嗽,咳嗽声感觉痰甚多,呼吸急促有力。 询问下得知患者于5天前,因天气闷热,晚上没穿衣就在露天睡觉,半夜忽然下雨,着凉了,隔天开始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剧烈,鼻塞,流涕,鼻涕稠粘,身体疼痛,当天去看了西医,服了几天西药,还有发热鼻塞,不过身体酸痛则没有了。但是咳嗽却越剧烈了,所以转为看中医。 现在咳嗽剧烈,呼吸粗促有力,咳声响亮,有痰的声音,详细问了之后,得知痰很多,但不是很容易咳出来,一般要用力才能把痰咳出来,痰多是黄色,质稠粘,带有些腥味,同时自述胸胁两侧胀闷不舒,咳嗽时会牵连疼痛,仍觉得身体有些发热,不怕冷,口很干,很想喝冷水,已有几天没有大便,小便不多,颜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他检查:体温38.0⁰C。 既往史:有慢性支气管炎史。 请根据资料,按规定的格式整理四诊内容,并完成辨证依据、中医诊断、治法、处方、方解和医嘱。

现病史:5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剧,鼻 塞,气息粗促,痰多粘黄,咯吐不爽,痰带 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渴欲饮,便 秘溲黄; 病例分析参考答案 问诊: 主诉:咳嗽痰多已5日; 现病史:5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剧,鼻 塞,气息粗促,痰多粘黄,咯吐不爽,痰带 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渴欲饮,便 秘溲黄; 既往史:有慢性支气管炎史。 其他检查:体温38.0⁰C 望诊:面赤唇干,舌红,苔黄腻; 闻诊:气息粗促; 切诊:脉滑数。

诊断与辨证依据: 病名:咳嗽 病名辨证依据:患者以咳嗽为主症。 证型:痰热郁肺证 证型辨证依据: 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 因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痰有腥味:属痰热郁蒸之故; 胸胁胀痛,咳时引痛:为热伤肺络之故; 发热,口干欲饮,面赤唇干,便秘溲黄:因肺热内 郁之故; 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属痰热之候。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处方: 方名:清金化痰汤加减 药物:黄芩10g 桑白皮 10g 知母6g 栀子10g 瓜蒌皮10g 川贝10g 麦冬10g 陈皮6g 茯苓9g 桔梗6g 甘草6g 杏仁12g 海蛤壳10g 竹沥6g 大黄6g 鱼腥草10g 煎煮法: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两次分服。 方解: 黄芩、桑白皮、山栀、知母、鱼腥草:清泄肺热; 杏仁、海蛤壳、竹沥:清肺化痰; 陈皮、茯苓、贝母、桔梗:化痰止咳; 麦冬养阴润肺;大黄通腑泻热; 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具有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之效。 医嘱: 1。预防感冒,避免劳累; 2。注意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3。宜戒烟酒; 4。适当运动,加强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