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数不致病。分为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属和含分枝菌酸的诺卡菌属等两大类。 放线菌是引起人放线菌病的病原菌,包括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粘液放线菌、龋齿放线菌及丙酸蛛网菌等5种。其中衣氏放线菌最为多见。
一、临床意义 放线菌属于正常菌群。在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并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排出黄色硫磺样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最为常见的是面颈部感染,约占患者的60%。
二、微生物特性 1.形态结构 放线菌以裂殖方式繁殖,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营养菌丝,但不形成空中菌丝,有时断裂成短杆状或球状,G+无芽胞、荚膜和鞭毛。 在脓汁标本中可见到分枝缠绕的小菌落,即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镜下观察发现颗粒呈菊花状,由中央和周围两部分构成,中央为G+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G-棒状体,呈放线状排列。
2.培养特性 培养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加5%C02可促进其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或淡黄色粗糙而不规则不溶血的菌落,在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上,经 37℃厌氧培养18~24h的微菌落有助于鉴定放线菌。显微镜观察可见菌落由长度不等的蛛网状菌丝所构成,称蛛网状菌落。
3.生化反应 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衣氏放线菌分解葡萄糖、木糖、棉子糖、甘露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水解淀粉。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80%阳性)。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患者局部病灶、窦腔、瘘管的脓汁,痰液或活检组织。首先在标本中仔细寻找有无“硫磺颗粒” 观察鉴定。 2.分离培养 将标本(硫磺样颗粒)以无菌操作捣碎,接种于葡萄糖肉汤,在含5 %CO2 37℃的厌氧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化反应鉴定。
第二节 诺卡菌属 诺卡菌属是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需氧性放 线菌。多数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菌。
分为星形诺卡菌、短链诺卡菌、鼻疽诺卡菌、肉色诺卡菌、巴西诺卡菌、越橘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南非诺卡菌、苦味诺卡菌等9种。引起人类疾病主要为星形诺卡菌和巴西诺卡菌。
星形诺卡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人的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可出现肺结核的症状。肺部病灶可转移到皮下组织,形成脓肿、溃疡和多发性瘘管,也可扩散到其他器官,如引起脑脓肿、腹膜炎等。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样改变,在感染的组织内及脓汁内也有类似“硫磺样颗粒”,呈淡黄色、红色或黑色,称色素颗粒。
巴西诺卡菌可因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表现为肿胀、脓肿及多发性瘘管,好发于腿部,称为足分枝菌病。
三、微生物特性 1.形态结构 G+杆菌,有细长的分枝菌丝,形态与放线菌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色素小颗粒压碎染色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菌丝末端不膨大,中心部位为G+,边缘的流苏样棒状体为G-。
2.培养特性 为专性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或沙氏琼脂培养基中可缓慢生长,菌落大小不等,表面有皱褶,颗粒状;不同种类可产生不同色素,如橙红、粉红、黄、黄绿、紫以及其他颜色。星形诺卡菌菌落表面无白色菌丝;巴西诺卡菌菌落表面有白色菌丝生长。
3.分离培养与鉴定 (1)分离培养:标本接种血琼脂培养基置37℃培养。因星形诺卡菌在 45℃时生长,故温度可有初步鉴别意义。 (2)鉴定:培养24—48h后有小菌落缓慢出现,淡黄色粗颗粒样,边缘陷入培养基中,表面干燥,白色或淡黄色。时间延长则菌落皱折、堆叠如皮革样,表面有天鹅绒样气中菌丝体,涂片染色为有G+纤细分枝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