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 证
一、概 述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概 述 [病名]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淋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轻女性多发、一般新婚妇女、妊娠、产后、下阴不洁、疲劳过度、情绪变化、感受外邪均可诱发。
[历史沿革] 淋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閟”。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 淋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对其分类的认识也逐渐形成,如《中藏经》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诸病源候论》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 《备急千金要方》有“五淋”之称。 《外台秘要》在五淋的基础上指出:“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也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 根据临床实践,目前大多分为气淋、血淋、热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是“热在下焦”。 《丹溪心法·淋》亦认为“淋有五,皆属乎热”。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景岳全书》奠定了“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论治原则。
二、病 象 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
病 象 1、热淋:起病多急,伴发热、小便灼热刺痛。 2、气淋:小腹满急、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病 象 1、热淋:起病多急,伴发热、小便灼热刺痛。 2、气淋:小腹满急、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3、石淋:小便排出砂石,或小便艰涩窘迫疼痛,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 4、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夾血块。 5、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6、劳淋:小便淋沥不已,小便涩痛不显,腰痛缠绵,遇劳即发。
病 象 中心证候:小便频、急、短、涩、痛为本病主要特征。尿频可达数十次,尿意急迫,尿量短少,排尿涩滞而呈灼痛、热痛、刺痛、酸楚或余沥不尽等感觉。
三、病 位 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关系密切。 三、病 位 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关系密切。 因淋证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肾虚而膀胱气化不利、而肾者,水脏,主开阖,统五液,故淋证病位在膀胱和肾,且脾主升清、肝主疏泄、脾虚中气下陷,则小便淋沥不已,肝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则影响膀胱的气化,所以淋证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四、病 类 分虚证、实证两类。
五、病 性 淋证临床有虚实之别,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湿热、砂石、气滞属实;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虚。临床以实证多见。
六、病 程 病程有长、有短。短者,一般3~5天可愈;长者,常反复迁延不愈。
七、病 因 病 机 病机关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1.膀胱湿热 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或由其他脏腑有热传入膀胱,如心有热移于小肠,传入膀胱而成。 若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 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 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 2.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 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下泄,尿液浑浊,则为膏淋, 肾阴亏虚,虚火扰络,尿中夹血,则为血淋。
3.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此属气淋之实证。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气淋的虚证。所以《医宗必读·淋证》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
综上所述,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
八.诊 断 与 鉴 别 (一)诊断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确定淋证的证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者,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乏无力等症。 3.每因劳累、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膀胱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癃闭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
2.血淋与尿血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的症状。但尿血多无疼痛之感,或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3.膏淋与尿浊鉴别 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鉴别。尿浊虽然有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 4、淋证与淋鉴别 淋为因性交感染梅毒所致,以小便频数,急迫疼痛,排出黄色腥臭浊液为特征。其小便频数、急迫疼痛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无黄色腥臭浊液,且无冶游史。 5、淋证与精浊相鉴别 尿时可有痛涩及尿次增多,与淋证相似。但精浊不因交合而便溺时泄混浊之精样物,粘滞如膏。
九、辨 证 论 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明淋证类别:由于各种淋证有其不同的病机及相应的临床变化发展规律,可以抓住辨证要领指导辨证施治.如热淋是湿热蕴结膀胱,属实证,应用清热通淋利尿之法,以祛其邪;而血淋的病机虽与热淋有相似之处,均属下焦有热,但血淋是热灼血络,治疗除清热利尿外,还需参以凉血止血之品,且血淋尚有属于阴虚火旺,虚火扰动阴血所致者,故与热淋不同。
2. 审察证候虚实:在临床辨证时需审察证候的虚实、一般说来,初病或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久病多虚、同一淋证,也尚注意虚实之别如气淋虚者少腹坠胀,实者少腹胀满;此外.还有热淋日久,损伤肾阴,出现气阴两伤等虚实并见的证候。
3. 注意标本缓急:临床辨证应按照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证候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等标本关系来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施治.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所以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三)分证论治: 1. 热淋: [临床表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普,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 剂]八正散。
加减: ①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②若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③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④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⑤小腹坠胀者,加川楝子、乌药; ⑥热毒较甚者,宜加银花藤、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 ⑦若热毒弥漫三焦,入营血,又当急则治标,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八正散 1、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两大方面: 一是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是心经热毒证:口渴引饮,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八正散 瞿麦苦寒,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湿热,为治淋要药。并兼走血分,活血以通淋。萹蓄利水通淋,对热淋尤好。 2、本方集多味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体,着重于“清”、“利”、“通”,乃治热淋之常用方,亦治石淋、血淋。瞿麦、萹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为君药。 瞿麦苦寒,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湿热,为治淋要药。并兼走血分,活血以通淋。萹蓄利水通淋,对热淋尤好。 木通、滑石、车前子、栀子清热利湿通淋为臣,其中栀子清泄三焦湿热,走气分以除邪热,入血分以凉血止血,既可治热淋,又可治血淋,大黄泄热降火,清利湿热,清血分实热,活血止血,对气病及血,热迫血溢之“鼻衄”、“血淋”,可使已成之瘀血下行,未溢之血宁谧。炙甘草甘缓止痛,用梢可引药力直至前阴,作用于膀胱和尿道,为使药。
八正散 3、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多服会引虚弱证候,如头晕、心跳、四肢无力,胃纳欠佳等,故宜于实证,虚弱者慎用。 4、本方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贤、泌尿道结石、急性肾炎、肾盂肾炎、产后及术后尿潴留、丝虫病、乳糜尿等属湿热下注者。
2. 石淋 [临床表现]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治 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 剂]石苇散。
石苇散 石苇散:本教材用《证治汇补》方。由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组成。《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石苇、当归、芍药、蒲黄组成。治疗血淋。《外台秘要》也有:石苇、滑石组成。治石淋。《局方》也有:石苇、滑石、木通、白术、芍药、瞿麦、冬葵子、当归、炙甘草、王不留行。治疗石淋、劳淋、热淋而小便不通,小腹满急痛。
石苇散 冬葵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子的成熟干燥种子。甘寒无毒,有利水、滑肠、下乳。治疗二便不通、淋症、水肿、乳汁不下、乳房肿痛。治疗泌尿系结石:冬葵子15、金钱草30、车前子(包)20、生鸡内金15,水煎服。 另外金钱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用黄疸、水肿、胆系、泌尿系结石。
加减: ①腰腹绞痛者合用芍药甘草汤; ②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 ③若兼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 ④为加强排石消坚作用,应用时须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等; ⑤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 ⑥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临床表现]实证者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者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晄白,舌淡,脉虚细无力。 3. 气淋: [临床表现]实证者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者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晄白,舌淡,脉虚细无力。 [治 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方 剂]实证用沉香散;虚证用补中益气汤。
沉香散 沉香散:《金匮翼》方。沉香、石苇、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 《医宗必读》有方,多一味白术。 沉香有溫中降气、暖肾纳气的作用。多用于气逆喘息,胃气上逆呕吐。
加减: ①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通肝气; ②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 ③若兼血虚肾亏者,可用八珍汤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怀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4. 血淋 [临床表现]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剂]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
小蓟饮子 1、本方是由南宋严用和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中加小蓟、滑石、炒蒲黄、藕节、当归、山栀而成。 导赤散乃北宋儿科名家钱乙为治小儿心热,或心热移于小肠之证而设。严氏在该方清心利水养阴的基础上加味,变成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剂,用于治疗下焦结热血淋。
小蓟饮子 2、关于血淋和尿血之区别:“淋”通常指小便急迫、短、数、涩、通的病证,若小便中混有血液,谓之血淋。血尿:“溺血”、“溲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排尿无明显疼痛。因此,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血尿。 3、关于本方君药:5版教材以小蓟为君,而6版以生地为君。从本方分析看,热结下焦血分,损伤血络致血淋、尿血,虽有伤阴,但不显著,以生地滋阴壮水为君,不尽切合。小蓟善入血分,使血热得清,不妄行,又以小蓟为方名,故当为君。
小蓟饮子 4、本方药物多属性寒通利之品,不宜久服,血淋日久正虚,非本方所宜。孕妇忌用。 血尿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必须结合辨病,排除肿瘤、结石、结核、丝虫、先天畸形及血液系统疾病。
加减: ①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②阴虚尿血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亦可加旱莲草、女贞子、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5. 膏 淋 [临床表现]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虚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泌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剂]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虚证用膏淋汤。
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饮: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组成。本方主治膏淋、白浊,乃因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川萆薢味苦性平,长于利湿祛浊,是治膏淋常用药。益智仁、乌药、石菖蒲三味皆辛温之品,合而用之,能溫肾暖脾,固脬止遗,与萆薢相伍,共奏温阳利湿,分清化浊之功,主阳虚白浊,是为中的之方。
程氏萆薢分清饮 在清代医家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亦载萆薢分清饮,但虽方名同,但其药物组成有很大差异。程氏去掉了原方中辛温的乌药、益智仁,而加用黄柏、白术、茯苓、莲子心、丹参、车前子。如此加減,则变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之剂,而为清热利湿,分清化浊之方。适用于白浊而属于下焦湿热郁滞者。程氏谓:“浊之因有两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医学心悟)卷4》。
膏淋汤 膏淋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黄、党参、白芍组成。主要用于膏淋日久,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见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一派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的表现。故用膏淋汤补脾温肾固涩。
加减: ①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②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 ③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摄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和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临床表现]主症: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6. 劳淋 [临床表现]主症: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 法]健脾益肾。 [方 剂]无比山药丸加减。
无比山药丸 无比山药丸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称无比薯蓣丸。由山药、杜仲、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茯神、巴戟天、牛膝、山茱萸、干地黄、泽泻、赤石脂组成。主治虚劳损伤,肌体消瘦,腰膝酸软,耳聋耳鸣,饮食无味等。由久淋造成脾虚两虚的劳淋。
加减: ①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中益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②若肾阴亏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 可合知柏地黄丸同用,以滋阴降火。 ③若肾阳虚衰,症见面色少华,畏寒怯冷,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者,可合右归丸以温补肾阳,或用鹿角粉3g,分二次吞服。
(四)其它疗法 1.针灸疗法:因石淋而肾绞痛发作者,可针刺京门、肾俞、加电针(亦可取三阴交、膀眈俞、次髎)。耳针:取肾、交感、神门、膀胱等穴位,止痛效果较好。 2.单验方: (1)生白果7枚。去壳去心存衣,捣碎;用豆浆1碗,煮沸,放入白果,搅匀即可食用,每日1次。用于淋浊虚证。(2)生鸡内金粉,琥珀末各 1.5g,日 2次,吞服,用于石淋。 (3)金钱草6g,水煎代茶,日1剂,用于石淋。 (4)大小蓟、白茅根、荠菜花各30~6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血淋或膏淋兼有血尿者。
(l)热毒较甚,有发热明显者,可予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1日1次静点,以清热解毒。 3.针剂 (l)热毒较甚,有发热明显者,可予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1日1次静点,以清热解毒。 (2)尿痛明显,伴小腹拘急满痛,腰痛者,可予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800mg,1日1次,静点。
(1)金钱草冲剂,每次1袋,日3次冲服,用于石淋。 4.中成药选介 (1)金钱草冲剂,每次1袋,日3次冲服,用于石淋。 (2)肾石通,每次1袋,日3次口服,适用于石淋。 (3)三金片,每次5片,日3次口服,用于各种淋证。
十、转 归 预 后 各种淋证之间。虚实证候之间可相互转化;各种淋证之间也可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淋证预后与其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初病者较易治愈,少数热淋、血淋,亦可发生湿热弥漫三焦侵人营血,而发高热、神昏等等危证,则预后不良。若淋证日久不愈,耗伤正气而转为劳淋而致肺肾衰败者,预后不良。若血淋日久,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形成癥积,则病情危重而缠绵。
十一、预 防 与 调 护 增强人体正气,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积极治疗消渴、劳瘵等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使用泌尿道器械。应多喝水,勤排尿,饮食宜清淡,房事有节,并注意适当休息。
十二、小 结 淋证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年轻女性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病因主要有膀胱湿热、肝郁气滞、脾肾亏虚。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病位在尿道、膀胱与肾。初起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
其临床症状有两类; 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 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 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 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指征。 在辨证时.除要辨别气、血、石、热、膏、劳6种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实证,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同时,还要认识到各种淋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不同淋证之间和同一淋证本身的虚实的相互转化。淋证的预防和调护也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 临 床
(一)八正散是淋证实证的首选方剂 淋证其病机关键为:膀胱湿热。 主方用八正散,若寒湿,可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大便密接、腹胀者,可重用大黄,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热毒弥漫三焦,入营血,又当急则治标,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一清热泻火解毒;若热盛迫血妄行,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若尿中夹有砂石可加海金沙、鸡内金等排石消坚。另外,酌情加行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品,如枳壳、川楝子、桃仁等等,可提高排石率。
(二)无比山药丸是治疗淋证虚证的有效方剂 淋证日久不愈,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既为脾肾亏虚的劳淋,临床中关着小便频急,或既有淋沥不已,伴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可用无比山药丸加减治疗,重在健脾补肾,方药:山药15g,茯苓15g,熟地20g,山萸肉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杜仲15g,牛膝15g,五味子15g,肉苁蓉15g,赤石脂10g,益肾固精。 若脾胃气陷,可合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陷;若肾阳亏虚,症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可合用知柏地黄丸同用,以滋阴降火;若肾阳虚衰,可合用右归丸以温补肾阳,或用鹿角粉3g,分2次吞服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