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的规范化测量 大连市中心医院 林海龙
血压的测量方式 诊室血压测量(OBPM) 动态血压测量(ABPM) 家庭血压测量(HBPM)
无创血压测量方法及设备 听诊法:水银柱血压计、无液体血压计 混合型血压计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 手指袖带测量方法 超声法 压力测量法
水银柱血压计 目前仍为诊室及医院的首选血压测量方法 调查示许多(20-50%)使用中的水银柱血压计存在技术等缺陷,影响测量准确度 水银污染 在未来可能被其他方法取代
无液体血压计 袖带、环状压力表盘 通过金属充气装置的机械系统记录血压 比水银血压计精度差,需经常校准 不同厂家的产品精度相差较大,达1%-4%
混合血压计 兼有电子和听诊装置的血压计 水银柱被电子压力计量器替代,但仍通过听诊柯氏音测量血压 制造质量明显影响测量精度 有望替代水银血压计
示波技术:电子血压计 根据血压计袖带压力振动原理测量血压 优点:肱动脉上方无传感器,故袖带位置相对不重要,且较少受外部噪音干扰 缺点:动脉僵硬度明显影响测量结果;体力活动影响血压计工作 已应用于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检测
手指袖带测量方法 通过光容积描记法检测手指动脉搏动 价格高、不方便、相对不精确,目前不适合临床使用
超声技术 通过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壁搏动来检测血压 临床使用不方便
压力测量法 根据放置于动脉表面的压力传感器记录的动脉压力波形检测血压 欠准确,不推荐临床常规使用
测量部位 手臂:标准部位 腕部:需将其置于心脏水平,腕部血压计属有潜力的方法,但尚需进一步评估 手指:因不精确,目前不推荐使用 下肢踝部:内踝上3cm,通常比上臂血压高高4-10/4-9mmHg,一般不用
血压计的选择 金标准:水银柱式血压计,诊所使用用 其它血压计:家庭自测、动态血压监测、床旁监测等
诊室血压测量需注意的事项
受测者准备 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 测前30分钟禁烟、咖啡、茶,排空膀胱 诊室安静,测量中不讲话 舒适地坐在靠背椅上,非测量手放在扶手上,双腿不交叉,非靠背时 DBP升高(6mmHg),翘儿浪腿SBP升高(2-8mmHg) 袖带缚于测量臂的上臂中部, 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袖带大小 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 大多数人的臂围27-34cm,应使用长30cm、宽16 cm的气囊(标准气囊) 大臂围应使用大规格气囊;小臂围应使用小规格气囊 大臂围小气囊,高估血压;小臂围大气囊,低估血压
受测者体位 常规取坐位测量 立位、卧位与坐位血压可能有较大差别。坐位舒张压常比卧位高(约5mmHg),收缩压不定;卧位较立位(收缩压高5-8 mmHg 、舒张压高4-6 mmHg ) 怀疑体位性低血压者应测量卧位、直立1分钟、直立3-5分钟的血压
手臂的位置 上臂(气囊)置于心脏(右心房)水平(不管何种体位) 高于心脏,低估血压;低于心脏。高估血压。每上升或下降心脏水平2.5cm,血压相差2mmHg
血压计位置 测压过程中血压计水银柱要保持垂直 读数时必须保持视线垂直于血压计刻度面的中心
左右手选择 原则:首次检查测量双侧血压,取血压高的一侧作为测量手 一般采用右手 大部分人左右手血压相近,少部分差别可达10mmHg以上,通常右手血压高于左手的可能性大
袖带和听诊器放置的位置 袖带气囊中部放于肱动脉上方 袖带下缘在肘窝上方2-3cm 袖带边缘不要卷起 袖带松紧度:一般能塞进2个指头为松紧适度。太紧使收缩压、舒张压偏低,太松血压偏高 听诊器平坦紧贴放在袖带下缘肱动脉上。不要过度用力
充气放气系统 充气至挠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 均衡放气,2-4mmHg/s或2mmHg/搏(心率慢时) 获得DBP后快速放气
柯氏音 SBP:柯氏音第I 相 DBP:柯氏音第V相 <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IV相(变音)定为DBP
无音(听诊)间歇 听到第一音后声音消失,稍后又听到 一般见于老人 不注意会明显影响结果 在袖带充气之前将手臂抬高过头部30S,然后将手臂放到通常的位置再测量,常可以消除听诊无音间歇
测量次数 每次测量至少2次 测量间隔1分钟以上 若2次血压值相差>5mmHg,应再测量1次,取平均值
血压记录 记录血压值时选择最近的2mmHg刻度值,不宜选择整数10mmHg的数值 血压末数值应以0、2、4、6、8 mmHg表示 记录测压的体位:坐、站立或平卧位 左上臂或右上臂血压 第IV或第V时相柯氏音 患者的个人状态焦虑或轻松 进食状态 降压药使用情况等
白大衣效应和医生护士测量血压差别 诊室测量的血压高于家庭自测或动态血压的日间平均血压,为白大衣效应 通常护士测量的血压低于医生测量值(6.3/7.9mmHg),护士测量值更接近日间平均压
其他场所测量的血压 急救环境(急诊室、透析室或手术室)的血压不能作为慢性高血压的依据,仅提示需注意患者随访 公共场所的血压测量设备常常不准确,仅供参考
家庭血压测量需注意的事项
家庭血压测量 通常使用的测量技术为示波设备,如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目前只能使用臂式 家庭血压计至少每1-2年检验一次 可作为治疗参考 自测血压低于诊所血压,上限为135/85mmHg,国外130/80mmHg 不宜行自测血压者:导致病人焦虑;导致病人自行改动治疗方案
家庭血压测量频率 每天测量两次:早(6:00-9:00)晚(18:00-21:00)各一次。测量要求与诊室血压 开始连续7天,去第一天,取后六天的平均值 血压稳定每周测1-2天
动态血压测量需注意的事项
动态血压测量 袖带缚于非优势臂 测量间隔一般为30分钟 避免剧烈活动,测量时上臂保持伸展和静止 有效记录的次数应大于80%,每小时至少一次,否则,应重测 舍弃:SBP>260或<70mmHg;DBP >150或<40mmHg; 脉压>150或<20mmHg
动态血压正常值 24小时,<130/80mmHg 白昼,<135/85 mmHg 夜间,<125/75mmHg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昼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昼平均值(X100%) 10%-20%,杓型;<10%,非杓型;>20%,超杓型;<0%,反杓型 收缩压与舒张压不一致时采用收缩压
血压T/P T/P:谷效应值(下一次剂量前2小时血压下降的平均值/峰效应值(包括最大降压作用时间段在内2h血压下降的平均值)
平滑指数 计算相对应的每小时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压之差,获得24小时里每小时血压平均下降值和标准差 平滑指数= 24小时血压下降均值/标准差 如果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滑指数有较大差异,以收缩压的平滑指数为准
晨峰血压 血压晨峰:起床后2h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h的平均值 ≥35mmHg为晨峰血压增高
动态血压的应用 白大衣高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 顽固难治性高血压 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 血压升高的严重程度和特征 治疗效果评估
特殊情况—老年人 常规测量立位血压 易发生白大衣高血压、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 Osler征:气囊充气阻断血流后仍能触及肱动脉或挠动脉,提示血管僵硬,高血压可能为假性高血压 需注意非假性高血压也有Osler征阳性者 注意听诊间歇
特殊情况—无脉症者 一侧肢体动脉闭塞,可测对侧,上肢闭塞可测下肢 四肢动脉均闭塞者,可应用眼容积描计器记录视网膜动脉收缩压,再推导出肱动脉压
特殊情况—心律失常 心律不规则会明显影响测量准确度 通常使用增加测量次数取平均值的方法提高准确度 房颤时自动测量一般不准确 严重心动过缓放气必须慢,否则会低估SBP和高估DBP
特殊情况—肥胖者 必须使用与臂围相适应的袖带 实在不行可测量前臂挠动脉压,方法同上臂
特殊情况—儿童 取合适袖带,测量右臂 新生儿和婴儿听诊困难,可采用自动测量设备 儿童血压升高应测量下肢血压,除外主动脉缩窄 儿童也存在白大衣现象
特殊情况—孕妇 可按常规方法测量 左侧斜卧位左臂血压与坐位没有明显不同,可替代坐位血压 如柯氏音不消失,以第IV音作为 DBP
高血压的分类 WHO/ISH和ESH/ESC 〈120/80mmHg 正常血压 〈140/90 mmHg 正常血压高值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见于老年人 主动脉收缩压亦升高,为真正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大动脉弹性降低所至
青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见于某些年轻人 主动脉收缩压正常,为假性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动脉弹性正常但脉搏波传导增快至使脉搏回波刚好落到肱动脉所至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多见于中青年人 一般认为是小于50岁的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对其风险程度尚有争议
白大衣或单纯诊室高血压 诊室血压 >= 140/ 90mmHg 日间清醒动态血压<135/85mmHg 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健康危险因素,较正常血压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占1级高血压的15-20% 白大衣效应:诊室和日间动态血压间的差别 部分白大衣高血压可进展为持续高血压,应随访。药物治疗可降低诊室血压,但不影响动态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或单纯动态监测高血压 诊室血压:正常 诊室外(工作场所、家中等)血压升高 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酒、吸烟、喝咖啡以及体力活动等,较正常血压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 诊室血压正常而靶器官损害者提示本类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 有创血压正常而无创血压升高 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至动脉僵硬,袖带需更高的压力压迫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假象 可行Osler 试验,但不完全可靠 罕见,多见于老年人、长期糖尿病、慢性肾衰 易发生降压过度、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1.安静站立3分钟,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或2.直立倾斜60度,血压有上述下降。可伴有或无症状 慢性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纯自主神经衰竭、多系统萎缩、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并发症、多发骨髓瘤及其他自主神经紊乱 自主神经衰竭可表现为立位低血压而卧位高血压,后者可造成严重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