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便 秘. 一、概论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七天内排便 次数少于 2 ~ 3 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便 秘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一 · 概述 ( 一 ) 定 义 便秘: 大肠传导失常 , 导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  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  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 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
2008 年世界肾脏日主题 : 神奇的肾脏 !.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肾内科 郑宝林.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方剂与中成药 二、泻下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属于 “ 八法 ” 中的 “ 下法 ” 。 含义 《内经》: “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其实者,散而泻之。 ” 立法依据 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内伤发热.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老年人排泄相关的健康问题与护理 社区护理学教研室.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便 秘.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便 秘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熊文生.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第 二 章 泻 下 剂.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1、熟悉经前期综合征的定义、诊断、辨证 要点及辨证论治 2、了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及分类 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1器质性病因 主要包括: 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经行感冒.
便秘怎么办 便秘的症状 便秘怎么办.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气血同病辩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汗 证.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便秘的防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乳衄.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便 秘 潜山县中医医院 徐华兵.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便 秘 主讲:赵振杰.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腹 痛 陈良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病例一 患者刘某,女,50岁,大便秘结5年,约7-10日一行,大便干结如球,排出困难,需用开塞露甚至泻药以帮助排便,伴有异常怕冷,纳差,发落齿摇,腰酸膝软,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诊断?辨证?治法?方药?

一、概述 (一)概念 (二)源流 (三)范围

1、概念 病因病机: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 症状: 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 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 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 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也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源流 《内经》 病名:后不利、大便难 病因病机:脾胃受寒、肠中有热 《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填胀,后不利”。 《素问· 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汉·张仲景 病名:脾约、阴结、阳结 病机:寒、热、虚、实 治疗:苦寒泻下的承气汤 温里泻下的大黄附子汤 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 理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 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用塞肛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津液不足,糟粕内结,水不能行驶。 朱丹溪: 血少,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 明·张景岳: 将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类,认为有火为阳结,无火为阴结。

清·《石室秘录》:与肺燥有关。 “大便秘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杂病源流犀烛》:与肾有关。 “大便秘结,肾病也。”

小结:古代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病名:后不利、大便难、脾约、闭、阳结、阴结。 病因病机:寒、热、虚、实;津血不足;与肺、肾有关。 治疗: 承气汤类;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厚朴三物汤;外用塞肛法。

3、范围 西医学中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畴,同时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肠胃积热 (二)气机郁滞 (三)阴亏血少 (四)阴寒凝滞 二、病因病机 (一)肠胃积热 (二)气机郁滞 (三)阴亏血少 (四)阴寒凝滞

大便的形成 胃 腐熟 降浊 饮 食 糟 粕 小肠 泌别清浊 大肠 传导 肺气肃降 肾阴的滋润 肾阳的气化温煦 气的推动、血的濡养 脾运化、肝疏泄

1、肠胃积热(热结) 病因:素体、饮食、医过、热病、肺燥热下移大肠。 病机特征:热盛伤津,肠道干涩燥结。

2、气机郁滞(气秘) 病因:情志损伤,久坐久卧、以及外伤、虫积影响气机,肺失肃降。 病机特征:气机郁滞,传导失职。

3、阴亏血少 病因:病后、产后、年老体弱;药物伤及阴血;消渴、劳倦损伤阴血。 病机特征:阴亏血少,无以行舟。

4、阴寒凝滞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年老体弱;过用寒凉之品。 病机特征:阳气温煦、运化无权,失于推动传送,阴寒内结。

小结:便秘的病因病机 病因:热、实、虚、冷。 病位:大肠。 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胃的降浊、肾阴的滋润及肾阳的温煦有关。 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三、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症状:(1)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 (2)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 (3)或排便无力,出而不畅。 注意热结旁流的情况。 常兼症状:腹胀、腹痛、头晕头胀,脘闷,食欲减退,夜寐不安,心烦易怒等。 疾病特点:多起病缓慢,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有关; 辅助检查:胃肠X线钡餐、纤维结肠镜等检查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是常规检查的内容。 直肠指检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痔、肛裂、炎症、狭窄及外来压迫、肛门括约肌痉挛等。 腹部平片可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 胃肠钡餐检查可了解胃肠运动功能,亦可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

2、鉴别诊断 与积聚相鉴别 便秘:少数便秘时间长者,腹部可扪及包块,为粪块,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条索状,或为大小不等的包块,通下之后,位置改变或消失; 积聚:积聚之包块,形态、位置固定不移,通下之后,依旧不变,钡灌肠可资鉴别。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 实秘:包括肠胃积热导致的热秘、气机郁滞导致的气秘。 虚秘:包括气、血、阴、阳不足而形成的便秘。

实秘 肠胃积热 气机郁滞 大便 干燥坚硬难排 干结,欲便不出。 兼症 腹胀满,口干口臭,欲冷饮,小便黄赤。 腹胀满,胸胁满闷,嗳气,呃逆。 舌象 舌红,苔黄燥,或焦黄起刺 苔薄白,或薄腻,或薄黄。 脉象 滑数,或弦数。 弦

虚秘 气虚便秘 阳虚便秘 血虚便秘 阴虚便秘 大便 兼症 舌象 脉象 临厕努挣,大便无力排出,便后乏力。 大便排出困难 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面白,神疲倦怠,自汗,少气懒言。 畏寒喜暖,面白,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健忘。 潮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耳鸣。 舌象 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 淡,苔白,或薄腻。 淡,苔白少华。 红,少苔。 脉象 弱或虚。 沉迟,沉弦 细或细数 细或细数。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通下为大法。 实秘: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 虚秘:益气养血,温通开结。

(三)分证论治 便 秘 实 秘 虚 秘 肠胃积热 气机郁滞 气虚便秘 血虚便秘 阳虚便秘

1、实秘——肠胃积热 (1)辨证依据 ①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 ②面红身热,小便短赤,心烦不安,时欲饮冷; ③舌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滑数。

(2)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3)方药:麻子仁丸。 火麻仁:润肠通便; 大黄:泄热通便;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通便之力。

(4)临床加减应用 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出现便秘,用大、小承气汤急下存阴。 大便干结者,加芒硝以软坚通便; 舌红苔干,便结不通,加增液汤增水行舟。 肝火旺心烦易怒,面红耳热耳鸣者,加龙胆草、栀子,或用当归龙荟丸清肝泻火; 便后痔疮出血者,加地榆、槐花。

2、实秘——气机郁滞 (1)辨证依据 ①大便秘结,欲排不得,腹中胀满; ②胸胁满闷,嗳气呃逆,肠鸣矢气,纳差; ③舌苔薄白或薄黄或薄腻,脉弦。

(2)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3)方药:六磨汤。 木香、乌药、沉香:解郁调气; 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4)临床加减应用 大便干结甚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腹部攻痛者,加厚朴、莱菔子理气止痛; 气郁日久化火者,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 七情郁结,郁郁寡欢者,加柴胡、白芍、合欢皮疏肝解郁;

跌仆损伤或术后肠粘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 肺气不降者,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火麻仁、郁李仁降气通便。

3、虚秘——气虚便秘 (1)辨证依据 ①虽有便意,临厕努争乏力,难以排出; ②便后乏力,汗出短气,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③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3)方药:黄芪汤。 黄芪:峻补肺脾之气; 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 陈皮:理气。

(4)临床加减应用 重用白术(30-120g)可治疗气虚便秘。 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加升麻、柴胡、桔梗、人参以益气升陷。 大便燥结难下者,加杏仁、郁李仁滑肠通便。 久病肾气虚者,可用大补元煎加味。

4、虚秘——血虚便秘 (1)辨证依据 ①大便干结,努挣难下; ②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 ③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2)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3)方药:润肠丸。 当归、生地:补血养阴; 麻仁、桃仁:润肠通便; 枳壳:破气下行。

(4)临床加减应用 大便干结如栗状,合芍药甘草汤治疗。 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以增强行气之力。 口干心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加何首乌、玉竹、知母清热养阴生津。 若津液已复,大便仍干结如球者,加五仁丸润肠通便。(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橘皮)

年老阴血不足者,加桑椹子、核桃肉、肉苁蓉养血滋阴; 阴虚内热,潮热盗汗者,可用增液汤滋阴通便; 耳鸣,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滋补肾阴,润肠通便。

5、虚秘——阳虚便秘 (1)辨证依据 ①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②面色 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 ②面色 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 ③舌质淡,苔白或薄腻,脉沉迟或沉弦。

(2)治法:温阳通便。 (3)方药:济川煎。 肉苁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 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强腰肾,引药下行; 泽泻:引药下行; 枳壳:宽肠下气;升麻:轻宣升阳。

(4)临床加减应用 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肉苁蓉、当归、锁阳,或用四神丸等加味治疗;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 腹中冷痛,拘急拒按者,可选用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具有通便作用的中药 泻热通便: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虎杖、牛蒡子、决明子 理气通便:枳实、枳壳、槟榔、莱菔子 补气通便:生白术(重用) 润肠通便:当归、柏子仁、何首乌、女贞子、瓜蒌仁、桃仁、杏仁、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生地。

正常结肠 男,72,长期便秘,服泻药。全结肠直肠粘膜色素沉着,呈豹斑样改变。

治疗便秘验方 鲜首乌30克,煎服,用于老人肠燥便秘。 白木耳15克,水煎,掺入白砂糖适量,每日分2-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肠燥的老年便秘。 黑芝麻60克,捣碎,用蜂蜜调食,日1-2次,适用于津枯肠燥的便秘。 白术60-120克,水煎服,用于脾虚之便秘。

五、转归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辨证得当,大都可痊愈。

六、预防及护理措施 消除病因,避免过食辛辣、煎炸之物,勿过度饮酒,亦不可过食寒凉生冷,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 避免久坐少动,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不可滥用泻药,用之不当,加重便秘。

大便干结,可用甘油栓(开塞露)塞入肛门,使大便易于排出,以避免局部损伤。 身体极度虚弱,大便过于干硬,无力排出者,便前给服补气之药以防虚脱。 对便秘十数日,年老体弱者,尤其要注意细心护理,防止过度用力努挣引起虚脱。

结语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出困难。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当分清虚实,实证有热结、气滞;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者,宜行气导滞;气虚者,宜益气润肠;血虚者,宜养血润燥;阳虚者,则用温肠通便之法。

病例一 患者刘某,女,50岁,大便秘结5年,约7-10日一行,大便干结如球,排出困难,需用开塞露甚至泻药以帮助排便,伴有异常怕冷,纳差,发落齿摇,腰酸膝软,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写出诊断、辨证、治法与方药。

病历二 许某,女,45岁,1990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近十年来,大便一直不畅,数日一行,干结难下,平时虚坐努责,须蹲厕1小时以上,剧是胀满闭塞难忍,必辅以灌肠、抠掏等法,十分痛苦。曾常服大黄苏打片、果导以及苦寒泻下、增液润肠等中药,只能取效一时,旋即如故。 刻诊:症如上述,夜间微咳,口干,腹胀,时有便意,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此为肺热下移大肠之证,试用桑菊饮加味: 桑叶15 菊花15 杏仁10 薄荷6 连翘15 桔梗10 黄芩12 麦冬15 玄参15 生地15 甘草3 3帖 二诊:服后大便稍畅,微咳,口干消失,继用上方,共服15帖后,大便通畅,每日必解1次,随访1年未曾复发。 《光明中医》1991,(6):29

病历三 李某,男,72岁,1983年11月20日初诊。 患便秘多年,大便5-6日一行,便秘甚时需服麻仁丸。近7日又不大便,腹微胀,服麻仁丸无效,故来就医。症见咳嗽喘气,纳呆,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语音低微,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质偏红,苔薄少津,脉虚细。

治用增液行舟,养血润下,方用增液汤加味:生地15,麦冬10,玄参10,生首乌15,火麻仁10,郁李仁10 2剂后病情未减,大便9日未行,伴烦躁少言,又拟用急则治标之法,上方加厚朴10,大黄6(后下),复进一剂。 三诊:服上药1剂,腑气未通,大便仍未行,精神极差,纳食极少,自诉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而喘。

细辨此证非热结大肠,亦非单纯津枯肠燥,实属脾气不升,推动无力,并津枯肠燥。法当升举阳气,养血润燥。 方药:黄芪60 升麻10 当归20 防风10 灸甘草20 药后次日解出棉条状软便1次,守方3剂,大便自调,日行一次,纳食增加,精神转佳。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并嘱饮食调养,追访两年未复发。 《湖北中医杂志》,1989,(1):14

课堂测验 1、热秘兼有郁怒伤肝者,可合用: A、麻子仁丸 B、更衣丸 C、青麟丸 D、逍遥丸 E、龙胆泻肝汤 2、气虚便秘可选用:

3、大便干结,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呆,舌苔薄腻,脉弦。此属: A、虚秘之气虚便秘 B、实秘之气机郁滞 C、腹痛之气机郁滞 D、胃痛之肝气犯胃 E、实秘之肠胃积热

A、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 B、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C、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 D、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面红身热 4、血虚便秘的特征为: 5、肠胃积热便秘的特征为: 6、气虚便秘的特征为: 7、阳虚便秘的特征为:

A、泻热导滞,润肠通便;B、温阳通便; C、顺气导滞,降逆通便;D、养血润燥,滋阴通便;E、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8、血虚便秘的治法是: 9、阳虚便秘的治法是: 10、气机郁滞便秘的治法是: 11、肠胃积热便秘的治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