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 基础医学院 王晓娜 15738660936
要求 1 掌握病例分析步骤 2 利用所学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简单病例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病人的主诉症状和现病史 二、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三、既往病史 四、症状、体征、病史与所学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结合
例题 男性,12岁,高处坠落,突发心慌、出汗1小时。 患者,1小时前上树玩耍,失手从3米高树上坠落。臀部及左季肋部着地, 事后由他人救起,急送医院,患者渐转入昏迷,最终死亡。 查体:Bp:105/80mmHg(第一次),Bp:65/50mmHg(第二次) HR:125次/分,T:36.8℃。神清、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脉搏细弱,四肢 湿冷,被动体位,臀部及左季肋部皮肤可见大片淤血并畸形,活动受限。局 部触痛明显,骨盆挤压征及分离征均阳性。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全腹压痛, 左上腹为著,伴有轻度肌紧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音10次/分。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80g/L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 2、 如果诊断为休克,那么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个阶段? 3、 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4、 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1、诊断? 失血性休克 2、患者送院前处于休克的哪一期? 答:第一期(缺血性缺氧期) 面色苍白 神志清楚 烦躁不安 血压略降 脉压减小 四肢湿冷 尿量减少
严重创伤 ↓ 表现为脉搏速率 125次/分钟,血 压105/80mmHg 交感-肾上腺髓质 系统兴奋,儿茶 酚胺与缩血管物 质↑ 心率↑ 心收缩力↑ 外周阻力↑ 脉搏细速、 脉压↓ → → → → → 脸色苍白 外周血管收缩明 显 ,血液的重新 分配 皮肤缺血 汗腺分泌↑ 肾血流灌注不 足, 导致急性 肾衰竭 无尿 → 出汗
休克Ⅱ期 80/50mmHg 脑灌流不足—— 转向昏迷 心灌流不足—— 心搏无力 血压进行性下降 皮肤血管灌流减少——发绀 肾血流持续不足——少尿或无尿
休克监测项目 一般项目 特殊监测 1、精神状态:是脑组织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应。 2、皮肤温度和色泽: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 3、血压:维持稳定的组织器官的灌注压在休克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4、脉率:脉率的变化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 5、尿量:反应肾血流灌注情况。尿量‹25ml/h、比重增加者提示肾血管收缩和供血不足。 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提示急性肾衰可能。尿量›30ml/h提示休克已得到纠正。 特殊监测 1、中心静脉压:反应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2、动脉血气分析 3、DIC的监测
3、此期微循环灌注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早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中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3.治疗原则(结合病理生理学所学知识) 一、改善微循环 二、保护细胞功能 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四、器官功能支持 五、代谢支持与胃肠道进食 1、补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3、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二、保护细胞功能 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四、器官功能支持 五、代谢支持与胃肠道进食
休克的治疗原则 1、一般紧急治疗: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病。病人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 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建立静脉通路,吸氧,保暖。 2、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的关键。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分析步骤:(执业医师) 诊断依据: 1.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失血性休克 (由脾破裂、骨盆骨折引发) 脾破裂 骨盆骨折 1.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失血性休克 (由脾破裂、骨盆骨折引发) 脾破裂 骨盆骨折 诊断依据: (1)左季肋部的外伤史; (2)有心悸、出汗、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 (3)有腹腔积液(积血)的腹部体征; (4)血红蛋白下降;
2.鉴别诊断 (1)肝破裂:可有内出血表现但一般为右胸或肋受力,可有腹膜刺激征; (2)肠破裂: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脾破裂同时存在,有腹膜刺激征; (3)肾破裂:可因季肋部外伤导致,但多靠近腰背部,不是腹腔内出血, 移动性浊音(-);
3.进一步检查 (1)胸腹部X线片:协助鉴别消化道穿孔等其他病变。 (2)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有助于诊断。 (3)腹部B超或CT:了解腹内脏器可能损伤情况。
4.治疗原则 (1)积极抗休克治疗。 (2)同时准备剖腹探查,根据脾损伤情况决定术式( 脾破裂修补、脾切除或部分切除术)。
题2 患者女性,55岁,菜农。因于当日清晨4时在蔬菜温室为火炉添煤时,昏倒在温室里。2小时后被其丈夫发现,急诊入院。患者以往身体健康。 体检:体温37.5℃,呼吸20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00/70mmHg. 神志不清,口唇呈樱红色。其他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PaO2 94.7mmHg,血氧容量10.8ml/dl, 动脉血氧饱和度95%,HbCO30%。入院后立即吸O2, 不久渐醒。给予纠酸、补液等处理后, 病情迅速好转。
请问: 1、诊断? 2、属于哪种类型的缺氧,诊断依据? 3、致患者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简述发生机制。
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低张性 血液性 循环性 组织性 PaO2 CaO2 SaO2 Ca-vO2 N N N N or N N N N N CO2max CaO2 SaO2 Ca-vO2 皮肤黏膜 发绀 苍白 樱桃红 咖啡色 玫瑰红 N N N N or N N N N N N N or N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管道煤气漏气 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当吸入气中含0.1%的CO时,约50%的血红蛋白与CO形成HbCO而 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CO O2 Hb 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形成HbCO CO抑制糖酵解,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氧 离 曲 线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轻度缺氧或缺氧早期:血液重新分布保证脑组织血供; 严重缺氧或长时间缺氧:神经系统障碍, 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 急性:头痛、情绪激动、记忆力等降低, 严重可出现惊厥和昏迷 慢性: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嗜睡及精神抑郁 轻度缺氧或缺氧早期:血液重新分布保证脑组织血供; 严重缺氧或长时间缺氧:神经系统障碍, 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 机制:与脑水肿有关: 1、缺氧扩张脑血管 2、缺氧致酸中毒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3、缺氧致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
谢谢观看 基础医学院 病生教研室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