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 簡易概率 (增潤) 學習範疇:數據處理 (D) 學習單位:6D-E1 簡易概率.
Advertisements

比較與對照法 (配合四下 課業4 媽媽的變化 外貌描寫、對比).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2016 新春禪三 茶禪一味 2014果如法師 著2016 陳武雄整理.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智慧波羅蜜 馮新聰 點傳師.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二 音名、唱名.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佛教的四大菩薩.
與您分享~ 伙食團真好 南科大伙食團.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野地的花 穿著美麗的衣裳 天空的鳥兒 從來不為生活忙 慈愛的天父 天天都看顧 他更愛世上人 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101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以下這個謎題無法透過宮摒除法完成解題。 但可透過「區塊宮摒除法」或「行列摒除法」完成 By TTHsieh
1/2/ :38 PM 耶利米書 33:1-3 約翰福音 14:12-14 © 20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Vista and other product names.
以便以謝 --- 即 (“到如今耶和華 都幫助我們”)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Lesson 8 天氣的用法.
小六專題研習 種水晶(紫色).
經文:哥林多後書 4:7-15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主耶和華 你已經鑒察了我 我坐下 我起來 你都已曉得 我行路 我躺臥 你都細察 你也深知 我一切所行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花 時 間.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要將一切獻與神 要放一切在死的祭壇上面 火才在這裡顯現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討論.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因數與倍數.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主日信息 Sunday Sermon.
畫夢女孩,她的靈魂不屬於這個世界 Akiane
生活摺紙.
大家吉祥.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經文:歌羅西書 1:1-8 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 摩太 2 寫信給歌羅西的聖徒,在基督裡有忠心的弟
中觀哲學對於軍校哲學課程所能提供的改進與助益
經文:提摩太前書 1:12-17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 ,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十二講之十)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眾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 二種佛身 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眾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 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淨的,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唯大機眾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 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 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跡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為二身。此處先明法身。

究竟菩提,即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 本段大意 究竟菩提,即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 為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詰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所以一一的答覆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種種的眼。

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 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 一、五種人有五種眼(肉眼、天眼) 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 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 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 如肉眼見表不見裡,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暗; 而天眼卻表裡、粗細、前後、遠近、明闇,沒有不了了明見的。

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 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 一、五種人有五種眼(慧眼、法眼、佛眼) 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 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 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 佛眼,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

見諸天所見的境界,表裡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 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 了知俗諦萬有,是法眼; 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 二、一人有五眼(第一說) 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 佛能見凡人所見,是肉眼; 見諸天所見的境界,表裡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 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 了知俗諦萬有,是法眼; 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

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根可比。 後三者,又約自證說, 如約三智說: 二、一人有五眼(第二、三說) 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 約化他說,即法眼; 權實無礙為佛眼。 如約三智說: 一切智即慧眼, 道種智即法眼, 一切種智即佛眼。

再問:如一恆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於一恆河;有這麼多的恆河,恆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 舉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 佛問:恆河中的沙,我說他是沙嗎? 須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為沙的。 再問:如一恆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於一恆河;有這麼多的恆河,恆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 如來所化的世界,就有(如)那麼多的恆河沙數那樣多。 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眾生,他們的每一心行,如來以佛知見,悉能知見。

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一切眾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眾生? 而且每一眾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每一眾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 疑問 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一切眾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眾生? 而且每一眾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每一眾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 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有此慧力?

因為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為心而無實體可得的。 釋疑 因為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為心而無實體可得的。 無自性的眾生心,於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剎那剎那,無不遍知。

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 也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 為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 因於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 如說心在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那裡還有心可得! 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不住,那裡有實心可得!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從那裡安立現在! 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來心可得。 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 也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

有以為我們的心,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為三世實有論,即落於常見。 世人的妄執 有以為我們的心,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為三世實有論,即落於常見。 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如推究起來,也不免落於斷見。 有以為我們的心是常恆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癡!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為常!

心,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達三世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時間),不一不異(空間),不來不去(運動),不有不無(法體)。 從八不四對明「心無自性」 心,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達三世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時間),不一不異(空間),不來不去(運動),不有不無(法體)。 從前,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三心不可得,上座點的那個心?就不知所措,轉入禪宗。 這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這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辛二 福德眾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裡說福德眾多。 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為體。 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 本段大意(非屬校德)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裡說福德眾多。 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為體。 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

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極了! 釋義 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極了! 佛隨即說:不過,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那麼,大千七寶的布施,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罷了,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

因為福德無性,稱法界為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這才說是多呢? 釋「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因為福德無性,稱法界為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這才說是多呢?

辛三 身相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 如來色身(法身)之諍 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 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諍論的,有的說有相,有的說無相。

假使說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專以法身為平等空性,那即可說法身無相。 法身,有相?無相? 其實,這諍論是多餘的。 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的。 假使說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專以法身為平等空性,那即可說法身無相。

在大乘(大眾部等同)學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毘盧遮那佛,為大機眾生現身說法。 初期大乘的法身說 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 在大乘(大眾部等同)學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毘盧遮那佛,為大機眾生現身說法。 但此法身是無為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思議!龍樹論多用此義。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身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 須菩提領解佛意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 本段大意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身色、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 須菩提領解佛意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 因為如來說具足身相,是無為所顯的,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那裡有圓成實體可得。 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設的。

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 凡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為圓成實。 法身色相,或稱歎為圓成圓實的。 釋「具足」 具足,即圓滿。 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 凡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為圓成實。 法身色相,或稱歎為圓成圓實的。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 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 論「諸相具足」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 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 但有論師說:三十二相為諸相的根本,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辛四 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的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的法,佛是不會如此的。 如有人以為如來有所說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讚佛,反而是謗佛了! 本段大意 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的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的法,佛是不會如此的。 如有人以為如來有所說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讚佛,反而是謗佛了! 以為佛也像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了!

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言宣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 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了。 明「無法可說」 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言宣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 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了。 有人偏據本文,以為法身不說法,這是誤解的。 法身是知見圓明,福德莊嚴,身色具足,那為什麼不法音遍滿呢!

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說法是不離尋伺──舊譯覺觀,即思慧為性的麤細分別的。 「未證法性者」說法 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說法是不離尋伺──舊譯覺觀,即思慧為性的麤細分別的。 如初學講演,先要計劃,或臨時思索、準備,這都是尋伺分別而說法的顯例。

隨時隨處,有可化眾生的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為說法。 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 經論中,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鳴的為喻。 「已證法性者」說法 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就不假尋伺而說法。 隨時隨處,有可化眾生的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為說法。 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 經論中,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鳴的為喻。 所以,如以為如來作是念:我當說法,即是謗佛。

辛五 信眾殊勝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年高德長的,智深戒淨的,以慧為命,名為慧命。 慧命,與上文所說的長老,為同一梵語的異譯。 釋「慧命」 年高德長的,智深戒淨的,以慧為命,名為慧命。 慧命,與上文所說的長老,為同一梵語的異譯。

也可說: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無說而說,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淨信嗎? 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請佛解說。 須菩提啟問 佛為須菩提開示了法身說法的真義以後,尊者就啟問如來:在未來世的時候,有沒有眾生,聽了如所說的法身──知見、福德、身相、說法圓滿,而生清淨的信心? 也可說: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無說而說,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淨信嗎? 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請佛解說。

佛說: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眾,已不是一般的眾生;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他是眾生。 佛答(明能信之眾生) 佛說: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眾,已不是一般的眾生;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他是眾生。 原來,為凡夫、聲聞、初心菩薩說法的,是化身佛,聽眾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眾生。 還有此土、他土的大菩薩,佛以法身而為他們說法。 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淨信,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的信受。

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眾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 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眾生,又非不眾生。 三句論法:眾生 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眾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 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眾生,又非不眾生。 如從五眾和合生的眾生說,眾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於眾生不可得中而成為眾生。

辛六 正覺圓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現身、說法,即有大菩薩為信眾。 「正覺圓成」的因緣 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現身、說法,即有大菩薩為信眾。 這些,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證無上遍正覺而得完成。

所以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佛得的無上遍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 釋義 所以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佛得的無上遍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 佛讚許他說:是的!我於無上遍正覺,連一些些的實性法,都不可得;一切都無所得,這才證得無上遍正覺。

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為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釐許可得的! 為何「無上菩提」不可得? 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為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釐許可得的! 所以,在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

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為無上遍正覺。 釋「無有高下」 高下,指佛果(高)與凡夫(下)說的。 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為無上遍正覺。 這在因中,或稱之為眾生界,眾生藏,如來藏; 在果位,或稱之為法身,涅槃,無上遍正覺。 約境名真如,實相等; 約行名般若等; 約果名一切種智等, 無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

有些人,因此執眾生中有真我如來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為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 因錯解而成「變相的神我論」 有些人,因此執眾生中有真我如來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為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 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

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性,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 一切的緣起法相,有迷悟,有染淨,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如《中論》所說。 約「性空緣起」明「無上菩提」 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性,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 一切的緣起法相,有迷悟,有染淨,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種差別,如《中論》所說。 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無上遍正覺,雖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緣起,因果宛然。

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 修習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 如何圓成「無上菩提」? 無上遍正覺,要備兩大法門而圓成: 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 修習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 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三輪體空,無所取著。

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 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 二諦無礙 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 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 然而,不加功用,不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行,還是不會成佛的!

庚二 校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

般若道中說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裡說七寶聚集像須彌山那麼高──出海四萬二千由旬──拿來布施,這數量要比前說大得多。 第六番校德 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 般若道中說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裡說七寶聚集像須彌山那麼高──出海四萬二千由旬──拿來布施,這數量要比前說大得多。 但雖以這麼多的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還是不及讀誦或為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

菩提 究竟 究竟 菩提 知見圓明(三心不可得) 福德眾多(福德無故,說福得多) 身相具足(不以具足諸相見「如來」) 圓成法身功德(圖表) 究竟 菩提 出到菩提:以法性身,廣作「莊嚴果土」、「成熟有情」之事業。 知見圓明(三心不可得) 福德眾多(福德無故,說福得多) 身相具足(不以具足諸相見「如來」) 法音遍滿(說法者,無法可說) 信眾殊勝(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正覺圓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以此功德種善根 累世怨親同沾恩 由斯解脫諸苦惱 共證菩提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