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vs質性研究分析 量化vs質性研究分析 報告人:王秀民
量化研究分析 量化研究乃以統計的方式,採取大量的樣 本加以分析,以驗證某一理論。 量化研究著重於龐大資料的比較與統計, 使廣泛而普遍性的結果可以簡潔的呈現。 透過反覆的檢驗,量化研究的最終目的在 建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律。 量化研究著眼於對可觀察事件的預測或解 釋。
量化研究進行的步驟如下: 1.清楚的定義研究問題 2.根據現有文獻建立假設理論 (須在研究中加以驗證) 3.建構因果架構圖 4.界定研究對象然後發出大量問卷調查 5.檢驗因果定律
量化研究vs質性研究 實證學派的量化研究相信:科學必須是「客觀」的,不容個人主觀判斷,研究者不可「介入」研究現場,必須在遠處,以「 超然」的立場去觀察現象,而「超然」所代表的也可能是無所知。 詮釋主義的質性研究則主張:跳進現場,身歷其境有限度的去感受現象,以便對問題有深刻的了解;否則無法真正了解其中的奧妙,使真相大白。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透過深入的個案分析,以文字為主詳細的描繪出實況與細節,將讀者帶入情境、體會問題,然後對所觀察的社會現象加以批判,從中產生知識。質性研究的目的是在詮釋問題,並不斷設法找出更合理的詮釋方法,以瞭解現象的含意,產生新的知識與洞悉力。大多數質性研究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是再重新『認識』問題。研究者的論述必須使原來沒注意到的事件被注意到,原來已被注意到的東西重新被認識與省思。研究者的任務在透過 田野調查(研究現場實地深度訪談、察查、蒐證 、研究)、故事、文字、語言、反思及創見 『解決』無法用量化研究的議題,使不瞭解的 事物被瞭解,找出讓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真相。一般來說,社會科學研究即屬於這一類的研究。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要以個案進行辯證。這種辯證的觀念來自蘇格拉底,他認為研究者要不斷透過與人深度的對話,並經過正、反、合不斷的循環邏輯辯證,才能夠產生深度思考,釐清似是而非的概念。
質性研究 (正):任何一件事都會有一個 (正) 的觀點,(正) 不 是指正確,而是指一個特定立場。 (反):與 (正) 的觀點,反向立場。 (反):與 (正) 的觀點,反向立場。 (合):在正反交互辯證之下,產生第三種 (合) 的觀 點。這種 (合 )的 觀點並不是折衷,而是要跳 脫正反觀點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從正反的角 度反覆辯證,從而找到一個 (合) 的角度,一 個超越而不是駁倒正反的觀點。所以,(合) 不是把 (正) 的觀點與(反)的觀點加起來除以 二,而是要超越。
「真實成功的」質性研究的三大標準: 1.真實度:「真實度」不只是去驗證受訪者所說的話是否正 確、 所描述的事件是否道聽塗說。個案要呈現栩栩 如生的情節,透過這些情節,讓讀者彷彿有重返現 場的感覺。 2.合理度:研究者不可盡寫一些陳腔濫調,也不要把個案渲染 到語不驚人死不休。個案情節需提供足夠的證據來 支援所提出的論點。將觀察到的現象與相關文獻結 合,做一個合「理」的交代,說明所詮釋的個案呼 應或拒絕現有的文獻。 3.批判度:批判就是要求研究者反思,挑戰習以為常的觀念, 引領讀者去看到新的想法。 正如組織社會學家巴利所言:「研究者要透過個案 將意涵由深鎖的衣櫃中釋放出來,使人看見。」
「真實成功的」質性研究的七項原則 : 1.擁抱詮釋學傳統:在個別意義與整體意義上反 覆關照,才能對整件事情有徹底的了解。而不 是單純把所觀察到的照本宣科,一五一十的報 導。 2.突顯情境的影響力:把個案情境交代清楚。 3.說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要 不斷反省,是否自己被受訪者牽著鼻子走,或 者是自己被先入為主的假設所蒙蔽。所以要說 明如何與被研究者互動,及如何解決交互主觀 的問題。
「真實成功的」質性研究的七項原則 : 4.說明分析的角度與推理的方式:質性研究的重點不在 於「驗證」,而是「說明」研究者在探索的過程中需 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論視角。讀者最要欣賞的就是研 究者的角度,了解他如何找到這個角度而使看不見的 社會現象化為看得見的「創見」。 5.辯證式推理方法:質性研究者要不斷與自己對話、與 理論對話、與資料對話。原先的分析角度與實際蒐集 到的資料有何衝突?在不斷的對話過程中,研究者才 能適時的修正探索方向,讓所選的理論與田野調查資 料有效的對話,作出最合適的詮釋,呈現研究者的辯 證思維。
「真實成功的」質性研究的七項原則 : 6.多方的詮釋:質性研究者在分析一件事時,一定要考 多方面的意見與想法,如此分析時才不致以偏概 全。 多方面的意見與想法,如此分析時才不致以偏概 全。 了解受訪者之間對於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解釋,有助於 研究者對問題與情境的深入了解。如此才能不斷修正 原有的假設與認知,從中找出最適合的角度來分析個 案。 7.於不疑之處有疑:研究者是否能透視社會現象及人事 物的靈魂,告訴我們到底這個現象背後有什麼意義? 問題背後最底層的運作機制是什麼?
田野調查 表徵性的資料:主觀性較強。 操作性資料:是研究者透過觀察受訪者的活 動而得到的資訊。 詮釋性資料:是受訪者說明其看法時所給予 的解釋,要蒐集到詮釋性資料 需求助「理論」。
三角交叉檢定法:是利用不同資料來源來檢驗受訪者談話的真實性,或者透過不同受訪者來了解、詮釋同樣的問題;例如,三角檢驗問法是採訪來自三個不同部門的受訪者,先問一些基本問題:人、事、時、地、物、如何、為何、多少;然後,鎖定一個重點問題,連續問五個為什麼,通常就會有驚人的內幕被發掘出來。所謂:『跟著謊言,得到真相。』
史丹佛艾森哈特教授(管理學界),將個案研究法分為八個步驟: 說 明 1. 行動前 的準備 定出研究問題,接著選個案、蒐集資料,再根據相關文獻定出構念,作為個案分析時的指標,並鎖定資料蒐集 的重點。選擇四到十個案例比較理想。 2. 選擇個案 1.定量研究為驗證理論,研究者必須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來類比母群體,以達到信度與效度的要求。 2.定性研究的個案選擇是為了解釋某一社會現象。樣本選擇所考慮的是個案與理論的相關性,而非代表性。 3.為使研究更具張力,研究者可能選取兩種極端的個案以進行比較。 3. 定義資料 蒐集規範 1.在實地訪談之前先規範通信協定,到現場後才不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問。在此規範下,參與這個研究的 所 有研究者才有一共同的認知基礎。 2.若要同時訪問多個對象,這些規範可以幫助蒐集到 的資料更聚焦。 4. 進入現場 1.個案研究的現場訪問工作就叫做田野調查。 2.田野調查工作常需要在不同時間進行,研究者不太可能進入現場一次就取得所有資料。 3.質化研究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不斷循環的迴路。研究者往往一邊蒐集資料,一邊分析資料 5. 分析資料 1.浸泡到田野資料檔案中,去體會資料,並嘗試找出資料中共同的模式。 2.要分析個案內的資料和分析跨案資料以找出共同(或相異)點。 3.進行跨個案分析時,研究者可以用構念形成不同的分類,畫成表格來分析每一件個案,也可由不同的資料來 源分類,找出每一個個案的特點。 6. 形成假說 研究者要發展出構念,並建立指標。從資料分析的過程中漸漸觀察到資料與現象間的關係,構念的關係逐漸浮 現。不斷比較假說與資料,使兩者能夠緊密結合。若發現資料與假說不合,研究者可以進一步修正假說。 7. 擁抱文獻 先找到意見相同的文獻,輔證研究的內部信度,再找到意見不一致的文獻,意見不同的文獻可幫助將研究成 果推論得更周延。 8. 結束研究 理論飽和即可退出現場。在理論飽和時,蒐集再多資料也不會對研究有更多的補強。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蟬娟 預祝老師及各位同學: 中秋節快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