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聯繫匯率制度
1993年4月1日 外匯基金管理局 銀行業監理處 香港金融管理局
主要職能 維持港元匯價穩定 透過穩健投資策略,管理外匯基金 促進香港銀行體系穩健 發展香港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使貨幣暢順流通
匯價穩定的重要 香港是細小而高度開放型經濟體系 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對外貿易總值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 (GDP)的4倍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價波動會影響海外投資資金分配的決定
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穩定,即保持港元匯價穩定,在外匯市場港元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在 7.80 港元兌1美元左右的水平
美元作為掛鈎貨幣的原因 美元是本港從事對外貿易與金融交易主要採用的貨幣 美國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香港與美國的經濟週期相關性最高
聯繫匯率制度的背景 1982 - 83年中英就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的談判,引起信心危機,港元大幅貶值。 英政府為了穩定人心,於1983年10月17日起實行聯繫匯率制度。 「貨幣發行局」制度的一種
貨幣發行局制度 貨幣基礎 (Monetary base) 得到十足的外匯儲備支持 貨幣基礎包括: 流通貨幣 銀行體系結餘總額 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未償還總額
流通貨幣 港元鈔票由三家發鈔銀行負責發行,並以美元按固定匯率提供十足支持。 固定匯率 港元紙幣 美元 HK$7.8=US$1
(持牌銀行在金管局開設的結算戶口)結餘總額 銀行結算戶口的結餘總額 金融管理局 銀行 銀行 銀行 銀行 銀行 銀行 銀行 (持牌銀行在金管局開設的結算戶口)結餘總額 =銀行同業流動資金供應水平
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 構成香港政府以外匯基金記帳的直接 及無條件的責任 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劵的發行計劃始於 1990年3月 票據年期分為91, 182及 364天,債劵年期分為2, 3, 5, 7, 10及 15年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 如何運作?
自動調節機制 (1)
自動調節機制 (2)
聯繫匯率對外來沖擊的承受能力
優化聯繫匯率的措施 1998 年 9 月 ( 7 項措施 ) 2005 年 5 月( 3 項措施 )
1998 年推出 7 項措施的背景 市場的疑慮: 亞洲金融風暴 在人民幣貶值的傳言下, 市場懷疑金管局對維持聯繫匯率的決心 大量沽空港元,令流動資金緊拙及利率大幅波動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利率走勢
七項技術性措施 於 1998 年 9 月初推出 7 項技術性措施,以進一步鞏固香港的貨幣發行局制度 七項技術性措施 兌換保證 貼現窗
弱方兌換保證 金管局 銀行 美元 港元 1 美元 = 7.80 港元 清楚表明政府維持聯繫匯率制度的決心
貼現窗 銀行以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為抵押品與金管局訂立回購協議,按照貼現率獲取日終 (每天 4:30pm) 流動資金 銀行 金管局 避 免 利 率 過 度 波 動 ,但 當 港 元 受 到 重 大 的 沽 售 壓 力 下, 容 許 利 率 有 秩 序 地 調 節。
外匯市場 2002-05 年期間的發展 港元市場匯率 弱方兌換保證 觸發兌換保證 2002 2003 2004 2005 港元/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5 年推出 3 項措施的背景 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投機 香港經濟狀況改善 美元貶值
總結餘 十億港元 十億港元 總結餘(不包括外匯基金債券的利息支出)
港元與美元利率 一個月本港銀行同業拆息 一個月倫敦銀行同業拆息
貨幣環境過度寬鬆的影響 長遠而言會增加通脹壓力及產生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 倘若息差太大, 將來需作出一次過大幅調整時, 亦會令市場不穩定
三項優化措施 三項優化措施 弱方兌換保證 強方兌換保證 兌換範圍操作
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的措施 ① 金管局在強方兌換保證下以7.75港元兌 1美元的匯率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
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的措施 ② 逐漸將金管局在弱方兌換保證下向持牌 銀行賣出美元的匯率從7.80移至7.85 7.70 7.75 7.80 7.90 23/5 20/6
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的措施 ③ 設立兌換範圍,範圍內可進行符合貨 幣發行局制度運作原則的市場操作 兌換 範圍 7.90 7.85 7.80 7.70 7.75 7.80 7.85 7.90 兌換 範圍
目的 消除跟港元升值潛力有關的不確定性 令港元利率更貼近美元利率 改善聯繫匯率制度的運作
港元兌美元匯率
12 個月息差
結論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穩定繁榮的重要基石 香港擁有雄厚的先決條件,因而鞏固了聯繫匯率制度的可靠性: 豐厚的外匯儲備 靈活的經濟結構 審慎的財政政策 健全的銀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