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协调功能评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郭 健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中心 郭 健 ` Brunnstrom 的简介 signe Brunnstrom 是瑞典物理治疗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 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 一直到 70 年代。 1970 年他出版 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
Advertisements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神 经 系 统 总 论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吐尔逊.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 Motor system) ( Motor system)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LOGO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范佳 2012 年 3 月. Company Logo 【教学内容】 1 、复习脑部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2 、掌握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损害表现。 3 、掌握内囊(三偏)、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4 、掌握脑干的几个综合征.
血管性眩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脑血管意外后的康复 冯尚武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偏 瘫 的 康 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高晓平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神经病学总论 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神经病学教研室 陈吉相.
第十四章 人体各部分损伤 第三节 肩关节 损伤 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运动 急性损伤 工作 日常活动 先天性.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例7-1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钢索的摆动规律为j= j 0sin(pt/4)。试求当t=0和t=2s时,荡木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遗传性共济失调 神经内科 白燕青.
共 济 失 调 概 述.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The Motor Pathways 运 动 传 导 路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目 录 Part Ⅱ (三)运动系统检查 motor system examination.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 王彤
乳 腺 癌.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运动疗法.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脑性瘫痪的 Bobath 疗法 (三) -促通.
动画运动规律试题.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又称为锥体外系疾病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刘铮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
共济失调 定义: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前庭器 官、小脑、深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 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这种协调发生障碍,称为 共济失调。 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小脑性、 大脑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前庭器官、小脑、深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这种协调发生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塊(卵)石混凝土施工規範 工程事務組 三科 100 年2 月14 日.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第十六章 Bobath技术 康复教研室:安乐.
浙江省脑瘫儿童评估与训练培训 汇报课 葛丹丹.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Harvard ManageMentor®
基于全方位视觉的多人体运动检测跟踪 利用全方位摄像机获取360˚ 的环境信息,在室内对多个人体目标进行实时运动检测。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科学健走 胡松宇 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 科学健走与营养研究中心成员 中国健走高级教练 万步网健走技术指导教练.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注意:这里的F合为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力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2-2 点的投影 一、点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二、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三、空间二点的相对位置 四、重影点 五、例题 例1 例2 例3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协调功能评定

协 调 运 动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确的距离和方向。 分类: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的保持、平衡等,如翻身、坐、站、行走;⑵精细活动:由小肌群实施的动作,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解调才能完成。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外系的共同作用。

协调运动障碍 包括: 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不随意运动; 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挛缩等造成的运动异常。 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

协调性运动的控制与年龄关系 1、各种协调功能的发育过程; 2、各种协调功能的衰退过程。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本科版)

纹状体系统:分为老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和新纹状体(壳和尾状核)两部分。 脑干 纹状体系统:分为老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和新纹状体(壳和尾状核)两部分。

小脑 小脑本体包括小脑两半球和中央的蚓部,以上、中、下三个脚与脑干联系。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联系、中脚(脑桥臂)与脑桥联系、下脚(延髓绳状体)与延髓联系。

脊髓后索:包括楔束、簿束。前者主管上肢和上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后者主管下肢和下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

老纹状体损伤引起静止性震颤; 新纹状体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不随意运动,最常见的是手足徐动症和舞蹈样运动。 小脑系统本身不引起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过程。 在学习精细运动过程中,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环路联系,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信息,逐步纠正运动中的偏差,达到精细运动的协调。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活动,特别是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动中起基本作用。 锥体系的功能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活动,特别是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动中起基本作用。 锥体束任何部位损害,临床上表现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肌张力低下、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丧失。

锥体外系的功能 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 通过影响肌张力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对大脑皮质呈反馈作用的环路联系。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持锥体束的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适宜的紧张度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细活动。 有些活动,开始时由锥体束发动起来,但活动成为习惯的自律性运动时,便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沿着上述两条通路下行,二者互相协调,完成有机体整体性的复杂随意运动。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大专版)

一、随意运动失常 1、协同不良 1)轮替动作障碍 2)运动转换障碍 如:书写障碍、模仿画线试验检查异常 3)构音障碍 4)醉酒步态 5)起身试验 6)立位后仰试验 2、辨距不良

二、不随意运动 1、震颤 1)意向性 2)姿势性 3)静止性 如:帕金森 4)眼球震颤

2、舞蹈症 3、手足徐动 4、偏身投掷症 5、舞蹈样徐动症 6、肌阵挛

三、运动能力降低 四、共济失调 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协调障碍的相关因素 肌力低下:肌肉不能有效收缩,常过度用力,不能产生姿势与运动的协调。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运动的自由度受限。 肌张力异常:影响运动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低下收缩无力;张力高则运动阻抗增高,动作僵硬刻板,出现异常的姿势。 感觉障碍:躯体运动觉/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维持肌肉收缩,运动发动缓慢,运动速度缓慢,肌肉不能协同收缩,运动的准确性与效率降低。 适应性降低:CNS病损,不能控制精细运动,不能作不同速度的协调运动。

评定目的 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治疗目标 为制定改善协调的运动疗法方案提供依据 帮助确立一些适应活动的方法 帮助选择能够促进行为或改善活动安全性的适应仪器 确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对协调运动的效果

评定内容 检查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 检查肌群共同协调的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 评估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 检查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 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外,任何引起协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评定。 感觉性运动失调:传导本体感觉的纤维受损; 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及其向心或远心径束的损害; 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器官、神经和核的病变; 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的损害。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 共济失调: 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及持续时间的异常。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动作明显。 特征:①ADL受限;②醉汉步态;③震颤:意向性、姿势性、静止性;④轮替运动障碍;⑤辨距不良;⑥肌张力低下;⑦书写障碍:书写控制不良、画线试验(+)、字体大小改变;⑧模仿画线异常;⑨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⑩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共济失调的类型 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动作性震颤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对动作的幅度、力量和方向判断不足,闭目后或在黑暗场所协调障碍加重。闭目难立征阳性。主要见于脊髓痨(晚期神经梅毒、后根和后束有变性),也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和多发性神经炎。

前庭性共济失调:多由内耳迷路受温度或旋转的刺激或由内耳的急性疾病引起。 迷路的急性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偏斜误指试验+,闭目难立征+。 急性小脑病灶也会出现眩晕和一侧性共济失调。 前者伴耳鸣、耳聋;眼震慢动相朝向患侧,快动相朝向健侧。

大脑病变的共济失调: 额叶病变可引起对侧肢体的轻度共济失调,多无眼球震颤。 丘脑病变也可引起对侧上下的共济失调,伴对侧感觉障碍,但共济失调与感觉障碍的程度不相称,即感觉障碍并不严重,不足以解释共济失调。此可能由于小脑半球通过骨骼的畸形、骨、关节、肌肉、血管等病变引起步态的异常。

不随意运动: 指姿势保持或运动中出现不自主和无目的的动作,运动不正常和运动时出现无法预测的肌张力变化。 特征:①震颤:固定姿势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可被抑制;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搓丸样”动作;②舞蹈样动作;③手足徐动:为一种间歇性、缓慢、不规则的手足扭转运动;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④偏身投掷症:“打鞭样”动作,见于脑血管意外;⑤舞蹈样徐动症;⑥肌阵挛。

评定方法与步骤 协调运动的评定: 分为非平衡性和平衡性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NCT):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站)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平衡性协调试验(ECT):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一般检查:观察病人穿衣、扣钮、端水、写字、步态等动作的准确性。

非平衡协调性检查的常用方法 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 交替指鼻和对指 对指 粗大抓握 轮替试验(前臂旋前/旋后) 反弹试验:常见于小脑损伤患者

交替足跟至膝和足趾:小脑性共济失调易出现测距过远和动作分解等表现 跟膝胫试验:小脑病损者睁眼、闭眼均异常;深感觉障碍者闭眼不稳 足趾触检查者手指:评测被检者变换方向、距离的情况和运动的力量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上肢坠落试验、下肢坠落试验 躯干运动失调 画线试验:小脑受损者(+) 振子试验:小脑受损者(+)

试验评分 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活动。

平衡性协调试验常用方法 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站着 两足并拢站着(窄支撑面) 足趾碰及另一足足跟的站着 单足站 站着,上肢的位置交替的放在身旁、头上方、腹部等 出其不意的使患者离开平衡点 站着,交替的前屈躯干和返回原位 站着,向每侧侧屈躯干

沿直线走,一足跟直接在另一足足趾之前 沿直线行走,或沿地上的标记走 向侧方走和向后走 操正步走 行走时变换速度 行走中突然停下和开始 环形行走和变换方向 用踵或趾行走 正常站位,观察患者开眼和闭眼时的反应,如患者开眼能站闭目则不成,意味着本体感丧失。闭目不能保持直立位为Romberg征阳性。

评分标准 4分-能完成活动。 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 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保护。 1分-不能活动。

粗大运动的评定: 仰卧位→俯卧位: 正常:颈部屈曲、旋转→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小脑性/偏身共济失调:颈部和躯干伸展运动; 帕金森病:躯干和双下肢对称性过度屈曲样动作似球状; 偏瘫:无法自患侧向健侧翻身运动。 仰卧位→坐位: 正常:颈部屈曲、旋转→躯干旋转→腹肌和屈髋肌、伸髋肌收缩→髋、膝关节轻屈、肩屈、肩胛带前突 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患侧下肢过度屈髋、上抬

坐位保持与坐位平衡: 端坐位时,在外力作用下分别进行伸膝、屈髋、抬上肢动作,观察躯干肌的协同运动与稳定性。 正常:调整重心,恢复躯干稳定位置 小脑受损:重心移动后,身体的摆动随之增大至倾倒 端坐位躯干协调功能检查: 无外力作用时躯干摇摆——轻度功能失调 受力后明显摆动,可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低下 受力后无法恢复稳定位置——坐位平衡能力明显低下 端坐位时,在外力作用下分别进行伸膝、屈髋、抬上肢动作,观察躯干肌的协同运动与稳定性。

站立动作: 俯卧位→站立: 正常:俯卧位→双膝跪位→单膝跪位→站起 协调运动功能低下:四肢支撑、髋关节肢位→双手扶床,躯干伸展→身体重心后移、离床站立 端坐位→站立: 协调运动功能低下:身体晃动幅度增大,膝关节屈曲

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 静态立位保持:睁眼、闭眼(Romberg征),30秒 静态立位平衡测量(训练) 立位平衡反应及立位姿势调节反应 立位时身体侧方移动 立位躯干屈曲、伸展时伴骨盆、下肢的协同运动 小脑性共济失调:躯干屈曲向前的平衡能力下降,向后伸展不能,呈现过度后倾至跌倒

步行、上下楼梯: 步行轨迹测试:星形步迹检查 协调运动障碍:单腿支撑时急速膝屈曲,平衡破坏 2m直线步行:评价膝屈曲的发生、辅助下膝屈曲步行情况、中间位的稳定性 跟-趾行走、侧向走、倒退走、原地踏步、变换步行速度、突然停步或起步等检查 上下楼梯的检查要求患者可以单足站立 步行轨迹测试:星形步迹检查

精细运动的评定: 手的准确性检查: Jebsen-Taylor手功能检查:检查手的粗大运动的协调性:①写一句话;②模仿翻书;③捡拾小件物品;④模仿进食;⑤堆叠积木;⑥拿起大而轻的物品;⑦拿起大而重的物品。 Purdue pegboard测试:检查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①左手插细铁柱;②右手插细铁柱;③双手同时插细铁柱;④装配。 上肢准确性测试:①同心圆打点;②缺口连线。 帕金森病患者上肢的协调性检查

用直径为6CM的圆,让患者用铅笔在离开纸面上方10CM对准中心画点,肘要悬空,每秒一点,画50点(预定50秒),左右各一次,记下准确的点数和偏离圆心落在内5圈的点数。如不能用铅笔时可用签名笔等(但要记明)。

寻迹图大小为8×20cm左右,要求患者用笔由左至右通过垂直线的撕开处画连续的曲线,肘不要摆动,越快越好,且不应碰及垂线。上栏为右手用,正常应在11-16s内完成,错仅0-2处;下栏为左手用,正常应在14-21s完成,错0-2处。

手的灵巧性检查: Crawford灵巧性检查:是为青少年和成人设计的手-眼协调性和手操作小工具能力的检测。 手灵巧度测定:用于20岁以上成人精细动作灵巧性的测试。9孔插板试验。 Erhardt抓握发育评定:用于测定0~6岁儿童手功能的技巧动作发育。 Grooved木钉试验 盒与木块试验:用于正常7~9岁儿童、成人及伴有神经肌肉异常的成人的手操作灵巧性的测试。 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日本):用于3岁儿童至80岁以上老人手及上肢功能的检查。由10个规定动作组成。

日常生活动作检查: 主要对与上肢及手功能有关的ADL进行观察,了解完成每项活动的技能水平,有否附加动作,不协调运动的分布情况,完成一次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安全水平等。 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Katz指数、Kenny自理评定、PULSES、FIM等。

评定注意事项 评定所需条件: 环境 用品 患者的情况 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非站立姿势下进行,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日常生活基本动作):在移动、站立时进行,主要是粗大运动。

掌握评定时观察的内容: 运动是否可准确、直接、交替进行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进行活动时身体有否无关运动 在要求运动速度增加时,运动质量变化的情况 睁眼与闭眼、静止与运动时的姿势比较 不协调运动及受累肢体的情况 了解增加或减少不协调运动的体位或情况

结果分析 粗大协调运动评定 精细运动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 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 Carr-Shepherd评定(坐位平衡、坐位至站立) 步行结果 精细运动评定 非平衡协调测验 平衡协调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