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赫鲁晓夫的工业和政治改革 1、工业: 2、政治: 3、评价: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五、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策 “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策略上的调整: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五、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策 1、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1)对奥和约 2)日内瓦会谈 3)改善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 4)与西方的对抗
在建的柏林墙
柏林墙附近的封锁区
②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 美 国 佛罗里达州 古 巴
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的霸权主义 苏联在古巴的中程导弹基地 古巴导弹危机
五、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策 1、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2、对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控制 1)加强中苏关系 2)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六、赫鲁晓夫的下台和勃烈日涅夫的上台 1、赫鲁晓夫的下台 2、勃烈日涅夫的上台
2、勃烈日涅夫的上台 1)政治体制上: 2)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 改革措施 3)意识形态方面,
七、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1、“新经济体制”改革 2、农业方面
八、勃列日涅夫时期外交的进与退 勃列日涅夫的霸权主义 勃列日涅夫
八、勃列日涅夫时期外交的进与退 1、加紧发展军备,与美国争霸全球 2、在对西欧的关系中,勃大力推行缓和战略。 3、向第三世界进行渗透扩张
20世纪70年代,苏联奉行争霸世界的进攻战略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埃塞俄比亚 索马里 苏 联 安哥拉
入侵阿富汗 勃列日涅夫的霸权主义 入侵阿富汗 苏联士兵横行在喀布尔
4、加强对东欧盟国的控制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捷群众阻挡苏军坦克
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成就与问题 1、成就: 2、问题 1)经济方面 2)政治的僵化
第二节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一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短暂执政 1、勃列日涅夫逝世时的苏联 2、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短暂执政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及其改革 戈尔巴乔夫从当选总书记到1991年8月24日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共6年5个月零13天。这6年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
1、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3月—88年上半年 1)“加速发展战略”和“二十七大 2)1987年提出了经济改革的完整构想
2、政治体制改革 1)把一切权力归还苏维埃。 三大派 2)从“全部权力归苏维埃”转为实行西方“三权分立”政体
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新政治思维”,作为对苏联社会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 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新政治思维”,作为对苏联社会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
三、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后果 1、政局的失控,政治危机加剧 2、经济改革连连失误,出现经济危机 3、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尖锐和激化
四、苏联的全面危机 1、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 2、苏共“28大” 3、全民公决 4、危机进一步加剧 5、 “ 8 ·1 9 事 件 ” 6、苏共分崩离析到经济全面危机
“8.19事件”失败之后,叶利钦控制了局势。
五、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1、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 25日19时 戈尔巴乔夫被迫发表辞职演说。 戈尔巴乔夫被迫发表辞职演说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 制度性因素 2) 民族矛盾尖锐。 3)苏共集团的路线错误 4) 历史文化原因 5)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的影响 1)导致两极 两极格局终结。 2)民族分离主义。 3)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3、苏联解体的影响 4)推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六、东欧各国剧变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德国 波 兰 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波 兰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和转轨图 阿尔巴尼亚
东欧各国经过40多年的努力, 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东欧各国经过40多年的努力, 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东欧各国经济建设成就图片
六、东欧各国剧变 80年代末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东欧政局急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东欧政局剧变
1、波兰 波兰 瓦文萨当选团结工会领导人
1、波兰 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 瓦文萨
2、南斯拉夫 贝尔格莱德 80年代前东欧各国经济 体制模式
2、南斯拉夫 2000年10月,反对派候选人科什图尼察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南斯拉夫 竞选失利的米洛舍维奇
科索沃总理塔奇和阿族政府总统瑟耶都展示新国旗
3、匈牙利 布达佩斯英雄广场 广 80年代前东欧各国经济 体制模式
3、匈牙利
4、捷克斯洛伐克 总书记雅克什和总理阿达麦茨形成对立, 政局失控
5、民主德国
拆毁柏林墙
6、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 80年代前东欧各国经济 体制模式
1991年,保加利亚共产领导人日夫科夫受审
七、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1、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内部原因 : 3)第三是苏联因素。 4)第四是西方因素。
2、东欧剧变的影响 1)使国际共运处于低潮 2)政治上结束了东西欧对峙的局面 3)军事上为北约东扩提供了条件 4)经济上促使东欧逐步融入西欧
第三节 战后两极格局的终结 1、“新思维”外交提出的背景 2、“新思维”在对外政策领域中的基本观点 3、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战后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1、“新思维”外交提出的背景 2、“新思维”在对外政策领域中的基本观点 3、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4、“新思维”外交的评价 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1、东欧摆脱苏联控制 2、欧洲的重组 三、新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
第三节战后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1、“新思维”提出的背景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2、“新思维”在对外政策领域中的基本观点 l)强调“全人类利益优先”,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3)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 2)承认当代世界的多样性 3)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
4、新思维外交的评价 3、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3)放松对原有势力范围的控制 2)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从争夺军事优势转向主动裁减军备 2)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3)放松对原有势力范围的控制 4、新思维外交的评价
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热点地区形势普通降温,几场局部战争走向政治解决。 阿富汗战争 1979-1989.2 尼加拉瓜内战 1990.2 越南入侵柬埔寨 1989.9 外部干涉安哥拉战争 1988.12
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1、东欧摆脱苏联控制 2、欧洲的重组
东欧剧变 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 换的时期 终止经互会 解散华约 苏联解体 世界走向多极化
三、新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 1、突然性 2、新国际格局变化的方式不同 3、结果不同
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热点地区形势普通降温,几场局部战争走向政治解决。 阿富汗战争 1986-1989.2 两伊战争 1988.8 尼加拉瓜内战 1990.2 越南入侵柬埔寨 1989.9 外部干涉安哥拉战争 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