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冷战的原因 ( 目的) 开始信号 ( 丘吉尔) 开始标志(政治表 现),结束标志 冷战的经济表现 冷战的军事表现 苏联军事应对措施 冷战的实质 冷战的影响 遏制共产主义 (序幕) 铁幕演说 1947 年杜鲁门主义 推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约组织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争夺世界霸权 1991 年 苏联解体 1.
Advertisements

第 15 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的格局 1 、何谓 “ 世界格局 ” 。 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 、当今世界格局 暂时形成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朝 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 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
美苏冷战,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世界经济全球化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主讲人: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第3版 冯特君 主编.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影响.
第19课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第18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版权人: 广西桂平市大洋一中 龚为国
四、赫鲁晓夫的工业和政治改革 1、工业: 2、政治: 3、评价:.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第十一单元 第25讲 第25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和全球化趋势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①20C八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回忆 1、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2、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4、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 工业复兴法 (1)、渡过 (2)、遏制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框 世界多极化: 不可逆转.
第3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学习要求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 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二节 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世界多极化 和欧洲一体化.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专题七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两极对峙格局” “极” 是指 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科技实力,能够发挥巨大和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America Russi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讲授者:吕准能.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二章 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R i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企业环境中的R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张真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六讲 “东方问题”、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扩大与完成
今日中国 ——浅谈孔子学院发展必要性 杨智强.
西藏 Tibet.
第3课 美苏争霸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貌合神离.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复习 提高 1、二战开始的标志? 2、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的战役? 3、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 4、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试大纲 已 考 点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三年4考★★★) 美苏关系;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三年3考★★) “冷战”后的世界局势;“冷战”的反思;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原因 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②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 ③直接:法德的和解。 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进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_____________,决定建立欧洲煤 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_________________随后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西欧经济合作加强,实力大增。开始摆脱美国 的控制,推行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巴黎条约》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独立自主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崛起原因 ①进行_________,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_________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 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 视教育;提出“_________”“出口第一”的口号。 民主改革 朝鲜战争 贸易立国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_____ _________。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 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_______________和维护自 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第二 经济大国 摆脱美苏的控制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①奉行_______________的政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②把_____________作为重要任务,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_ 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_______ ___。 非集团、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两极格 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问题1: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提示:(1)成员国不断增加。 (2)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3)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问题2:亚非拉新兴国家发起的不结盟运动就是真的“不结盟”吗?就是消极的“中立”吗? 提示: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霸权政策。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_________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90年,_________并入联邦德国。 社会制度 民主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 _______;1991年底,_______________成立。 2.“冷战”后的形势 (1)特点:缓和与紧张、___________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 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多党制 独立国家联合体 和平与动荡

②美国试图_________,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3)表现 ①1999年,美国打着“_____________”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 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 的_________。 (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独霸全球 人权高于主权 单极世界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___________席位。 (4)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_______________,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___________,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结果 世界格局呈现“_________”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常任理事国 在联合国的地位 国际政治新秩序 一超多强

问题1: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对抗不存在,为何说世界依然不是太平的呢? 提示:(1)两极格局结束,原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失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矛盾显露出来,频繁发生局部战争。(2)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频繁用兵,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3)国际恐怖主义恶性膨胀;地区霸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等。

问题2:与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的形成相比,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动有何特点? 提示:(1)背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方式: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趋势: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为西欧走向联合铺平了道路。 ●日本经济崛起成为经济大国,改变政治小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主题1 欧、日对美国霸权地位的冲击 材料一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探究1:戴高乐和阿登纳的言论中,涉及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联合的必要性。 提示:(1)欧洲的联合。 (2)必要性:历史上欧洲国家之间战争不断,联合能实现和平;美苏争霸,欧洲需要自我保护;欧洲经济发展需要联合。

材料二 1948年及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表: 年代 美国(%) 法、英、日、联邦德国之和(%) 1948年 54.6 19.6 1970年 37.8 31.5

探究2:据材料,美国和西欧国家及日本的经济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1)西欧国家及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缩小。 (2)原因:日本、西欧各国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发展教育,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探究3:上述变化对美日关系、美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提示:(1)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和西欧国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积极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结果: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欧洲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四大特征 1.循序渐进。欧洲共同体从共同开发煤钢资源,发展到实行关税同盟和实行统一的货币,进而到采取相同的外交政策和建立欧洲联盟。这一过程,步步深入,逐渐提高。 2.法国和西德两国发挥重要作用。如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明确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西德总理阿登纳发出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倡议等。

3.经济推动欧共体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又促进经济发展。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启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的推动与被推动的机制,贯穿于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中,首先开启这一先河并不断深入发展的当属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备选要点】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表现与启示 1.表现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相对衰落。 2.启示 (1)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2)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3)国际正义和进步力量的团结合作将有力地牵制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扩张,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主题2 多极化的趋势及加强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探究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 (2)影响:形成了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探究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影响:冲击两极格局,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探究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一超多强;(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互动探究】材料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请评价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并说说你同意的理由。

提示: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而在“9·11”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一、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二、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于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备选要点】20世纪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取代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趋势取代苏东剧变前的雅尔塔体系。

2.第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相比,具有不同之处:(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3)多极化格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4)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频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  1.(2012·海南单科·T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解析】选D。A当时波兰并没有加入欧共体;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投降及纽伦堡国际法庭对战败国德国审判就体现德国为战败国;C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解散。故答案选D。

2.(2011·江苏单科·T17)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选B。解答本题应结合“1973年”时间信息并结合其国际背景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A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不能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B。

3.(2011·江苏单科·T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解答本题应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对恐怖主义的基本认识进行分析判断。“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体现了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故①符合题意。“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表明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故④符合题意。②和③本身说法就不准确,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

4.(2010·北京文综·T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以世界杯作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根据材料时间“1990年”:①欧盟成立是1993年,所以不对;④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在1999年;③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底,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5.(2010·广东文综·T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在20世纪70年代,B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也排除。

考情分析 高频预测 (1)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于欧洲走向联合、美苏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方面 (2)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大都通过图文信息创造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材料分析能力 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是欧洲的一体化、美国霸权政策、多极化力量对美国地位的冲击等。今后复习备考时应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把握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阶段特征,这是命题的常见形式

1.(2013·江南十校模拟)学者们普遍认为,决定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主要大国的实力。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 B.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D.1991年,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建立“独联体”

【解析】选A。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题干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主要大国的实力”等语句,不难排除B、C、D,得出正确答案。故选A。

2.(2013·济南模拟)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 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 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 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 受的。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实行长期追随美国的政策,为了防止美国势力的渗入,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请求,B正确。

3.(2013·济南模拟)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选B。不结盟运动敢于直言,表明了它在世界舞台上的立场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又体现了非集团,因此B符合题意。

4.(2013·盐城模拟)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 )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历史,勇担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材料中体现的时间是1984年,是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时期。结合材料中“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可以看出①②③正确,④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5.(2013·安徽示范高中模拟)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这与苏联长期以来体制的严重弊端有关。但苏联的解体不是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结果,也不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更与历史上的沙皇体制无关,这体现了俄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的一种变革。

6.(2013·扬州模拟)瑞士文化史 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 “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 证”。对右图“冷战”后发生的历 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恐怖主义威胁全球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D.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

【解析】选B。图片反映了美国以反恐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B正确。图片没有反映A、C、D。

(2012·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露端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形成。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是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1)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①传统的两洋战略;②“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际地位上升;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3)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4)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