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发现与利用 一、茶的历史 二、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三、茶烹饮方式的演变.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喝 周作人 一、中国茶文化 神农时期: 唐 · 陆羽《茶经 》: “ 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 ” 陆羽像 《茶经》首页 1. 茶的起源.
主讲:于希增. 一、茶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 茶树的国家。《茶经》记载 :“ 茶之 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远古时期, 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 茶树,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 :“ 神农 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 之。 ”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四 川产茶已初具规模,茶树栽培、制.
1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 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 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膳食与养生健康 崔箭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崔箭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课程三要素 中国少数民族 特色膳食与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食 “ 民以食为天 ” 现代健康观 “ 身、心、社会 ”
中國 茶文化 與的日本茶道 ( 6 年級) 2014 年 2 月. 組員名單 組員: 6A 李婉兒 6A 傅錦蔚 6A 楊婉瑩.
说 茶 任明兴 二0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健康喝茶18问.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黑暗的光輝-海倫凱勒 ˙你們知道海倫凱勒的故事ㄇ? ˙你們知道它是如何克服失明、失聰的障礙的ㄇ? *我將會告訴你喔! 作者: 黃千芳 黃乙晴.
小猪.
中华传统文化 ——礼俗、宗法.
任务二十 茶席设计 毛世红
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与实践案例 ——《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主讲者: 付梓云 新加坡中医学院讲师 新加坡卫生部注册中医师 中国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 之茶文化研究总结 组长:费意帆、石丽丽 组员:朱渫裔、瞿申滢.
第二节茶的介绍 我国茶区大体可分为四个: 1、西南茶区 2、华南茶区 3、江南茶区 4、江北茶区
第四章 茶文化.
第三章 饮料概述.
绪 论 (一)定义 一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任务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科学饮茶 健康长寿 胡锦涛主席对茶的评价.
喫茶講古 捧一掬茶香 遙想台灣四百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与生活 12 2008  文芳出版社.
全球的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自然疾病本身. 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 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成都 盖 碗 茶 ---调查报告 学生:XXX 专业:XXXX 指导老师:XXX.
语文研究性课题 茶与茶文化.
第七章 茶德与茶俗 一、茶德 1、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茶文化 三(3)班 翟文清.
四、宗教改革 時間:十六世紀初期.
两晋与南朝.
我的家乡——福鼎.
生活中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之衣·食·居篇 王家跃 温州第五十八中学
茶文化 及品味生活.
中国茶道 ZHONG GUO CHA DAO Tea culture is one of the common traits shared by all the 56 ethnic groups in China. Many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a day is not.
第七单元 烹茶法小结.
苏轼与茶文化 苏东坡的独特茶文化: 饮非其人茶有语.
中国茶馆文化.
四、茶文化的形成 何为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等。
中国茶文化 现代教育技术 耿菲.
茶.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茶 与饮茶.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广州茶叶市场报告 小组成员: 刘洪彦、陈秋龙、黄昱涛 汪逸楠、秦琦、鸥俊鹏.
茶文化.
茶的文化 謝宛庭 吳珮綺.
猜一猜 草木之中有一人(打一个字). 猜一猜 草木之中有一人(打一个字) 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词,找出文中的四字词或成语,多读几遍。
第1课 茶香四溢 (第一课时) 设计、制作:沈佳妮 沈元璋.
特殊教育课程---茶道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杜静.
中国茶水知识.
茶 一片茶叶的故事 茶道 茶叶种类 泡茶 药用成分 科学饮茶 关于茶叶 制作者: 王雪君.
茶艺服务与管理 茶 席 设 计.
文人无茶不风雅 上海市松隐中学 夏道良 2011年3月.
茶叶市场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组员: 陈晨 钱洁 徐英 邱婷 刘承珠 刘俏玲.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走进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 主讲人: 李倩.
土 木 工 程 施 工 第 三 章 砌 筑 工 程.
走近孔子, 走进《论语》 ——青岛七中“百家讲坛”讲座
Interpreting Pertemuan XIII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圓周率在中國.
茶 禅 茶 一 味 一 茶 一 世 界.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10/19 今天的学习目标 (Today’s Learning Objective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一、茶的历史 二、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三、茶烹饮方式的演变

一、茶的历史 1.茶的发现 * 茶叶最早的药用记录在公元前2780年。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神农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民间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我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我国茶叶作为饮料的最早记载是西汉末年(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记有“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烹茶尽具,舍已盏藏……武阳买茶,”提到了“烹茶、”“盏藏、”“买茶”等词句。 史籍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茶叶作为羹饮(蒸或煮成糊状物),即当饭菜。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茶蜜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说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茶了。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 。 《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芼之。” ” 5

2.茶的名字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4千多年了。 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苦荼”。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 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茶”.

古代对茶的描写 秦汉间,《尔雅,释木》:“苦荼”,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

茶字的变化: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 唐至今:茶、茗。

茶字的来历: 1200多年 源于:唐代上元初年, 《茶经》,陆羽(733--804)著,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 书写统一:茶,荼字减去一横——茶 读音统一: Cha,至今 1200多年。

英文Tea的来历—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出去: 茶,福建省厦门方言中,音 “退”,音“TEY”。 在明末清初,西方国家远洋船队来华贸易时,将“退”音“TEY”译成“TEA”。 从此以后英文TEA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茶名。

二、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茶树原生于中国,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茶树, 利用茶叶, 创造饮茶文化 演变过程:药用 食用 饮用 送礼、收藏

1、药用: 唐代,《三皇本纪》:神农氏“始尝百叶,始有医药”。 神农氏发现茶,作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古人又将茶作祭品,是药用观点的反映。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 * “茗,苦,寒,破热气, 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 “茗,苦,寒,破热气, 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宋-苏东坡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同七碗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赤白痢,止头痛------”

2、食用: 古人打猎肉食多,从生嚼茶叶到煮食茶叶,古人发现茶叶可助消化, 茶叶 + 粮食——煮“茶粥”、“羹饮”, 茶鲜叶—焯煮—捞起—调料—茶食佐餐。 如:云南——“凉拌茶菜”, 以茶为主的“茶餐馆”“茶菜” 海南的“茶饭”

打油茶—祛寒健体 打油茶工具 打油茶佐料

3、饮用:解渴、提神、保健三结合。 饮茶汤比饮水解渴,并发现可提神,解乏,故煮成茶汤备饮。 在牧区掺入牛奶共饮, 南方山区用作擂茶、打油茶。 早期的茶汤,既是流质食品,又是解渴的饮料

4.送礼、收藏—文化、时尚

唐煮 → 宋点 → 明泡 ↓ ↓ ↓ 煮茶 → 点茶 → 泡茶 吃茶 吃茶 喝茶 三、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煮 → 宋点 → 明泡 ↓     ↓   ↓ 煮茶 → 点茶 → 泡茶 吃茶 吃茶 喝茶

1.唐煮: 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用茶鲜叶压制成茶饼,焙干、收藏备用。食用时,先碾成粉末。 煮茶时,先烧开一锅水,放盐调成咸味,茶粉撒人锅内稍煮,即舀入茶碗,趁热连汤带茶粉末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茶” 。

茶圣——陆羽,唐代 陆羽著: 《茶经》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陆羽: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陆羽像

旧时“煮茶” :烧水开→调味盐→撒茶粉入锅→煮沸→舀入茶碗→连汤带茶粉→“吃茶”。 现代煮茶:水开→投茶→煮沸→喝茶去渣。

2.宋点: ——“点茶”。 点茶——即将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用沸水冲泡茶粉、饮用。 用汤瓶烧水,瓶有柄有流,先冲少量开水调匀,谓之“击沸”,再冲至满,饮用。 茶粉→入茶碗→加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水交融→茶泡沫(茶糊糊)→饮用。

茶筅 茶糊糊

日本茶道用具

3.明泡: 过程:茶→加入沸水→冲泡→饮茶水(留渣)。 做法: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再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一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喝茶一般不论碗数,而讲开头。 “明泡”特点: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 ——“粉改叶”、“饮茶留渣”,可观可赏。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明泡: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明泡”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促进宜兴紫砂茶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促进多种茶类出现:发明白茶、乌龙、红茶、黑茶和花茶。 *品质因素区别增多: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继增加色香味形的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