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组成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运动神经 1) 植物神经 ( 自主神经 ) 1. 按解学分类 :
Advertisements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守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会作出 哪些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是不是 自觉的、有意识的反应呢?这些 反应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 二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催眠药等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 传出神经系统药 传入神经:局麻药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神经 效 应 器 效 应 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局麻药 传出药物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1 拟胆碱药 Cholinomimetic drugs. 2 3 拟胆碱药分类 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拟胆碱药) M 、 N 受体激动药 M 受体激动药 N 受体激动药 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拟胆碱药) 可逆性 难逆性.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一 )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第三节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 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九章 神经系统.
一、课标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级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级 3、人脑的高级功能A级
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纠错卡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树突和细胞体三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用手一碰含羞草,它的叶子合拢,就是反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其中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给某点一个适宜强度刺激,可以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就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项目: 反射检查 康复教研室.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模块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人体科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第二节 位觉(前庭觉) 第三节 本体感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复习思考题.
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肾上腺素能受体: (1) 受体( 1和 2)- G蛋白偶联受体 分布: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膜上
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节.
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课件 肥西县新仓学校 李斌.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武松打虎 脸色苍白  乏力瘫软   吓得尿裤子 副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 怒目圆睁 心跳加快 血管扩张 肌肉收缩.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Nervous control for movement
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学 雷天落 生理楼205.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第二篇: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拟胆碱药 有机磷酸酯中毒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抗胆碱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神 经 节 换 元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第十章 神经系统.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教材:药理学 主编:扬世杰 讲授人:交大医学院 李增利
体系概览 复习导引 1.线索导引 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动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2.重点关注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与细胞代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命题中,常把血糖的代谢与调节、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综合起来进行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流程图解的形式表示调节的机理,把握生命活动调节的规律本质。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突触生理 三、神经递质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①胞体或突起的膜: -- 受体部位 ②轴突始段: -- AP产生部位 ③神经纤维: ④神经末梢: -- 释放递质的部位

2.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的功能 功能性作用:传导兴奋,支配组织的活动 营养性作用:调整受支配组织内在代谢活动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A.结构完整性 B.功能完整性(手术时用普鲁卡因麻醉) (2)双向性(离体)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 记忆:相生、双绝

二、突触生理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接头)。 类型:化学性突触(定向性、非定向性突触) 电突触

(一)定向性突触 1.突触基本结构和分类 突触前膜:线粒体、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递质水解酶 突触后膜: 特异性受体

接触的部位分类: 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

2.突触传递 (1)传递过程 Ca2+ ↑↑ 神经冲动 突触 前膜 释放递质至间隙 Na+ ↑↑ 阈电位 兴奋性递质 后膜 后膜兴奋 EPSP 去极化 CL- ↑↑ 抑制性递质 后膜 后膜抑制 IPSP 超极化

(2)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的超极化电位变化。(都是局部电位) 复习: 局部电位的特点: 1.具有等级性 2.衰减性传导 3.可发生总和(没有不应期)

Na+、K+通透性升高,尤其是Na+( Na+ 内流) EPSP与IPSP的区别 EPSP IPSP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的通透性 Na+、K+通透性升高,尤其是Na+( Na+ 内流) Cl-、K+通透性升高,尤其是Cl-(Cl- 内流)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局部去极化 局部超级化 突触后神经元效应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二)非定向突触

(三)电突触

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释放的、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神经末梢释放,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作用的物质。所发挥的作用称调制作用。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调质),称之。

递质分类 中枢递质: (1)Ach-绝大部分起兴奋作用 (2)胺类-多巴胺、NA、5-HT等,以抑制作用为主 (3)氨基酸类:谷氨酸(兴奋)、γ-氨基丁酸(抑制)、甘氨酸(抑制) (4)肽类-P物质、脑啡肽(具有吗啡样作用) 外周递质:Ach、NA、肽类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复习) 比较方面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先天还是后天 活动复杂程度 神经中枢位置 先天就有的 后天学习的 相对复杂 简单 大脑皮层以下 大脑皮层

2.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 除第一信号系统外,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如灯光、铃声、食物的形状、气味等,它们以信号本身的理化性质作为刺激。 第二信号:抽象信号,即与第一信号相应的语言和文字,它们以其含义发挥刺激作用。是具体信号的信号,故称为。

第一信号系统: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是中枢兴奋或抑制扩散的结构基础; 2.聚合式:是总和或整合作用的结构基础; 3.环(路)式:是反馈效应的结构基础; 4.链锁式:是兴奋或抑制作用范围扩大的结构 基础。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示意图

(三)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 触后神经元; 【突触延搁】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与突触的数量 【总和】突触后电位有局部电位的特征

【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往往不同;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其主要原因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四)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由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而发 生的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指通过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 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现象。

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区别 项目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抑制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性质 属于超极化抑制 属于去极化抑制 产生机制 抑制性突触活动, 产生IPSP 兴奋性突触活动,产生EPSP减小,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意义 调节传出神经元,使反射活动协调 调节传入神经元,全面控制信息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复习:感觉传导通路共同特点 一般有三级神经元: 一级: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二级:脊髓后角 (脑干内) 一般交叉 三级:丘脑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1.浅感觉:皮肤痛、温、轻触觉。 传导路径:在脊髓后角换元,交叉后经脊丘侧束和脊丘前束上行→丘脑。 2.深感觉:肌肉与关节本体感觉、深部压觉。 传导路径:在脊髓后角经同侧后索上行→延髓薄、楔束核换元,交叉经内侧丘系上行→丘脑。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间脑包括: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丘脑核团 丘脑前核 正中核 枕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一)丘脑的神经核团 1.感觉接替核(特异性核):所有特定感觉(嗅觉除外)的换元接替站。 2.联络核:各种感觉在丘脑→大脑皮层的联系协调。 3.髓板内核群:弥散投射→大脑皮层,维持大脑皮层觉醒状态。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途径:感觉传入通路在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联络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神经通路。 ②特点:点对点投射。 ③功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途径:感觉传入通路上行经过脑干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在丘脑非特异投射核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通路。 ②特点:不具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径路。 ③功能: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

注: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起作用。 多突触:易受药物影响。 损伤:昏睡不醒。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体表感觉区 1.第一体表感觉区 — 中央后回

感觉投射规律: ①躯干、四肢的感觉投射纤维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投射区域的空间排列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③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

2.第二体表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对感觉作粗糙分析 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定位较差 (二)内脏感觉区 第一、二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皮层部位 与体表感觉区有重叠,较分散

(三)本体感觉区 — 中央前回。 (四)视觉区 — 枕叶皮层距状裂上、下缘 左侧枕叶:左眼颞侧、右眼鼻侧视网膜传入纤维; 右侧枕叶:右眼颞侧、左眼鼻侧视网膜传入纤维。 (五)听觉区 — 颞叶颞横回、颞上回。 双侧性

复习:大脑内侧面观

视觉区投射示意图

讨 论 1.一侧视神经损会出现什么问题? 2.视交叉中央部损伤出现什么问题? 3.一侧视束、视觉中枢损伤出现什么问题?

四、痛觉 疼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 痛觉:一种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 御反应的复杂的感觉。 (心理现象) 急性痛:报警 慢性痛:消耗性、破坏性

(一)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1.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2.无特殊适宜刺激,任何刺激达到一定强 度 → 伤害性刺激(劣性刺激)。 3.致痛物质:损伤组织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 (K+、H+、组织胺、5-羟色胺、PG等)。

(二)痛觉的特点 (三)痛觉的分类 往往和其他感觉混合 常常受心理因素影响 按性质分:刺痛、灼痛、钝痛 按病因分:外周性痛、中枢性痛、不明原因痛 按产生部位分:皮肤痛、躯体深部痛、内脏痛

(四)内脏痛 1.内脏痛: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 产生的疼痛感觉称为内脏痛。 内脏痛特征: ①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的最主要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⑤可发生牵涉痛。

牵涉痛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部位 心 脏 心前区、左肩、左臂及左手尺侧 胃、胰 左上腹、肩胛间区 胆 右上腹、右肩胛 肾、输尿管 腰、腹股沟 牵涉痛:由内脏病变引起的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部位 心 脏 心前区、左肩、左臂及左手尺侧 胃、胰 左上腹、肩胛间区 胆 右上腹、右肩胛 肾、输尿管 腰、腹股沟 阑 尾 上腹部或脐周围

机理: 会聚学说:患病内脏和相应皮肤区域传入纤维投射同一脊髓神经元,同一纤维上传到脑。——牵涉痛原因。 易化学说:患病内脏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兴奋扩散,提高了邻近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痛觉过敏的原因。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对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通路 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 调节肌梭感受装置的敏感性 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二)脊休克 1.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2.主要表现: 断面以下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散失或减弱 运动、感觉丧失;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发汗反射消失; 大小便潴留。

3.特点:可恢复 *从简单到复杂反射 *取决于动物进化水平与种类 4.原因: 断面以下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脑中枢的调控。 5. 结论: 脊髓可单独完成一些简单反射活动,但在正常情况需高位脑中枢的调控。

(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 伤害性刺激皮肤,受刺激侧肢体曲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屈曲。 意义:使机体避开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 — 刺激加强,同侧肢体屈曲同时,对侧肢体伸直。 意义:维持姿势

(四)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反射 概念: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地缩短) 临床常用的腱反射: 膝反射、跟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 临床意义: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

特点: (1)单突触反射 (最简单的反射弧) (2)节段内反射(中枢只在1-2脊髓节段) (3)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上 1、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图17-9),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当骨骼肌被拉长时,肌内的感受器(肌梭、Golgi腱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兴奋-运动神经元,反射性的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临床上常检查的深反射(腱反射)有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 肌张力(肌张力反射)对维持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人体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仍不完全松弛,始终有部分肌纤维轮流收缩,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它受-反射袢的影响,即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可兴奋运动神经元,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兴奋肌梭感受器,肌梭兴奋就会通过牵张反射弧的通路兴奋-运动神经元,使相应骨骼肌(梭外肌)收缩。

(2)肌紧张 概念: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地收缩,阻止肌肉被拉长) 意义: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抑制区 分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部位 范围广泛 范围小 下传途径 通过网状脊髓束 使γ运动神经元 传出冲动增加 使γ运动神经元活动受抑制 作用 增强肌紧张 抑制肌紧张 特点 能自动发放冲动 不能自动发放冲动,有赖于高位中枢的始动作用

(二)去大脑僵直 概念: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直伸、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现象。

原因: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使抑制区的活动明显减弱,易化区的活动相对占优势,导致伸肌紧张性亢进。 临床:去大脑僵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信号

去大脑僵直

人类去小脑、大脑僵直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形态学分叶(皮质结构) 功能分区 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前叶和小脑蚓 新小脑(大脑小脑): 主要为小脑后叶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维持躯体平衡:前庭小脑(醉酒步态) 2.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肌无力) 3.协调随意运动:大脑小脑 脊髓小脑半球中间部 (小脑共济失调)

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核:大脑皮层基底部一些核团的总称,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中脑的黑质和红核。 基底神经节作用: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

基底核损伤的常见疾病 1、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症状:运动少而肌紧张增强,动作缓慢;表情呆滞,静止性震颤。 原因:中脑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弱。 治疗:左旋多巴、M受体阻断剂-啊托品

2、舞蹈病(亨廷顿症) 症状:头部及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肌紧张降低。 原因:纹状体胆碱能神经元和r氨基丁酸神经元功能减退。 治疗:利血平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中央前回 对机体运动控制的特点: ①交叉性支配。(除头面部) ②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排列。 (除头面部) ③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二)运动信号下行通路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锥体系 锥体外系 神经通路 主要功能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脑干束 发动随意运动 调节精细动作 锥体系以外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 调节肌紧张和 肌群的协调动作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有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之分 (二)双重支配 (除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外) (三)功能相互拮抗 (四)具有紧张性 (五)受效应器官功能状态影响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腹腔内脏、皮肤、唾液腺、外生殖器的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受体)或舒张(胆碱能受体) 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少数器官(如外生殖器)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消化器官 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括约 肌舒张 泌尿生殖器官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逼尿肌舒张,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逼尿肌收缩 眼 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开大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泪腺分泌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内分泌和代谢 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促进肝糖原分解 促进胰岛素分泌

生理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证安静时基本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应急反应: 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剧痛、失血、窒息),表现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亢进的现象(呼吸加快、通气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流量增多血液重新分配;代谢活动加强)。

三、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 1.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纤维分类 (1)递质:ACH NE (2)纤维分类: 胆碱能纤维:全部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运动神经) 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2.自主神经的受体 M受体(毒蕈碱受体) 胆碱能 受体 (神经节) N1亚型 N型受体 (烟碱受体) N2亚型 (骨骼肌) α受体: α1亚型 α2亚型 肾上腺 素能 受体 (心脏组织) β1亚型 β受体 β 2亚型

自主神经受体的效应 M样作用 M受体 经节后神经元兴奋; 骨骼肌兴奋和收缩; N受体 α1亚型 兴奋为主 α2亚型 抑制NA的释放 心肌兴奋 β1亚型 β 2亚型 抑制

自主神经受体阻断剂 M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 N型受体的阻断剂:筒箭毒碱(阻断N1、 N2 ) N1型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胺 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阻断α1、 α2) α2受体阻断剂:可乐定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心得安) β1受体阻断剂:阿替洛尔(心的宁) β2受体阻断剂:丁氧胺(心得乐) ★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 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发汗反射等 延髓:生命中枢(心血管、呼吸等) 脑干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角膜反射中枢 下丘脑:与摄食行为、水平衡、体温、情绪反应、内分泌活动、生物节律等调节有关。

第五节 高级神经功能和电活动 一、学习与记忆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四、觉醒与睡眠

一、学习与记忆 学习:人或动物接受外界信息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即经验)的神经活动过程。 记忆: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在脑内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2)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3)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9.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活动,并进行语言的表达,所以在人类大脑皮质上具有相应的语言中枢,如说话、阅读和书写等中枢(图17-68)。 (1)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peech area (说话中枢)在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如果此中枢受损,病者虽能发音,却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2)书写中枢writing area(8区) 在额中回的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特别是手的运动区。此中枢若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机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3)听觉性语言中枢auditory speech area 在颞上回后部(22区),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中枢受损后,病者虽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理解讲话的意思,自己讲的话也同样不能理解,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说话,称感觉性失语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visual speech area 又称阅读中枢,在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靠近视觉中枢。此中枢受损时,虽视觉没有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为失读症。 除上述的功能区外,大脑皮质广泛的联络区中,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运动有关。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 在长期的进化和发育过程中,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了高度的分化。而且,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情况不完全相同,呈不对称性。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因此语言中枢主要在左侧大脑半球;右侧大脑半球则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左、右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它们互相协调和配合完成各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一)自发脑电活动与皮层诱发电位 1.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能经常性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2.在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二)脑电图的正常波形及意义 α波:成年人安静时的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为显著; α波常表现为波幅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反复变化的梭形波。 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眼或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β波:为新皮层紧张活动时的脑电波,在额叶和顶叶较显著。有时,β波可重合于α波之上。 θ波:可见于成年人困倦时。 δ波:常见于成年人睡眠时,以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下。

四、觉醒和睡眠 觉醒和睡眠是一种昼夜交替进行的节律性生理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觉醒时机体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进行各种活动。 睡眠时机体的意识暂时丧失,失去对环境的精确适应能力。通过睡眠使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 每日所需睡眠时间一般为:成年人7~9h,儿童10~12h,新生儿18~20h,老年人5~7h。但有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