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脏器触诊 (一)肝脏触诊 1.单手触诊法
触诊肝脏时需注意: (1)并拢四指中最敏感的触诊部位是示指前端的桡侧,并非三指尖端。故应主要以示指前外侧指腹接触肝脏。
(2)检查腹肌发达者时,右手宜置于腹直肌外缘稍外处向上触诊,否则肝缘易被掩盖或将腹直肌腱划误为肝缘。
(3)触诊肝脏需密切配合呼吸动作,并且于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这样才可能触到肝缘。
(4)当右手示指上移到肋缘仍未触到肝脏时,如右腹部较饱满,亦应考虑肝脏巨大,手指可能自始即在肝脏上面故触不到肝缘,需下移初始触诊的部位。
(5)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法不能触及肝脏时,可应用浮沉触诊法,即用并拢三手指垂直在肝缘附近冲击式连续按压数次,待推开之脏器再次浮起时常可被指尖触及,此法在脾脏触诊时亦可应用。
①横结肠: (6)鉴别 ②腹直肌腱划: ③右肾下极:
2.双手触诊法 3.钩指触诊法
肝脏触诊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表面状态和边缘 4.压痛 5.搏动 6.肝区摩擦感 7.肝震颤
意义: 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导致膈肌下降时。
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及局限性。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瘀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常可看到或触到局部膨隆,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包括肝包囊虫病)等。
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门脉性肝硬化晚期,后果更为严重。
(二)脾触诊
脾肿大的测量法 第一种 第Ⅰ测量(又称甲乙线) 第Ⅱ测量和第Ⅲ测量
第二种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①增大的左肾: ②肿大的肝左叶: ③胰尾部囊肿: ④结肠脾曲肿物。 鉴别:
触到脾后除注意:大小、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脾轻度肿大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结核、急性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一般质地柔软;
中度肿大常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质地一般较硬;
高度肿大,脾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滑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
脾表面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等。脾周围炎或脾梗塞时,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脏触诊时有摩擦感并有明显压痛。
(三)胆囊触诊
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
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不敢继续吸气)称Murphy征(Murphy sign)阳性。
在胆总管结石胆道阻塞时,可发生明显黄疽,但胆囊常不肿大,乃因胆囊多有慢性炎症,囊壁因纤维化而皱缩,且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失去移动性所致。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
(四)肾触诊 ①季肋点(前肾 点): ②上输尿管点: ③中输尿管点: ④肋脊点: ⑤肋腰点:
(五)膀胱触诊 (六)胰触诊
四、腹部包块 (一)正常腹部可触到的包块 1.腹直肌肌腹及腱划 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 3.乙状结肠粪块 4.横结肠 5.盲肠
1.位置 2.大小 3.形态 4.质地 5.压痛 6.搏动 7. 移动度 (二)异常包块
五、液波震颤
六、振水音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