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出凝血试验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73岁,男性,脑血栓,2008年2月开始进行华法令治疗。PT-INR为3.0左右,无出血倾向。2008年9月24日,突然动作迟钝,向右侧瘫倒,神经内科通过CT、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脑血栓复发,而后使用肝素治疗。 实验室进一步测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和D-二聚体。
问题讨论 PT-INR值超过了3.0,为什么还会出现血栓呢?
VII VIIa X Xa II Va IIa V XIII XIIIa 外源性凝血途径(PT) 共同途径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多聚体 组织因子 纤维蛋白凝块 + 血小板血栓
凝血酶原时间 组织因子+Ca2+ 病人标本 Factors I II V VII X
PT延长 1. 外源性凝血因子缺陷:VII因子 2. 肝脏疾病 3. 维生素K缺乏症:因子 II, VII, IX, X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 4.口服抗凝剂治疗:华法令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阻碍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生物合成,生成没有凝血活性的蛋白(PIVKA) 5.DIC
本例启示 PT-INR反映华法令治疗后凝血因子活性和含量降低的程度,但不反映其他抗凝物质(如蛋白C)的活性,更不能反映血管壁和血流的异常。 PT-INR升高至3.21,不代表不会发生血栓。可以用SFMC、D-二聚体等作为血栓形成的指标。
病例二 患者72岁,女性。主诉皮下出血,57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高血脂症,69岁时因脑梗塞而引起左侧瘫痪。入院进行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其间,突然出现皮下出血,3天后出现全身明显的皮下出血。 凝血测定显示,PT活动度为84%,APTT明显延长,高达142.9秒,凝血因子活性VIII:C<5%;IX:C 88%; XI:C 101%; XII:C 85%
问题讨论 应该作何诊断:血友病?但该患者高龄发病,且为女性。 应该继续进行何种检查呢?
内源性凝血 途径 (aPTT) 共同途径 X IX XI XII XIIa XIa IXa VIIIa Xa VIII II Va V Fibrinogen Kinins X IX XI XII HMWK Prekalli- krein Kalli- XIIa XIa IXa VIIIa Xa 内源性凝血 途径 (aPTT) VIII 共同途径 II Va V IIa XIII XIIIa Fibrin Polymer Fibrin Clot + Platelet Plug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Ca++ 病人标本 Factors I II V VIII IX X XI XII 磷脂和激活剂
APTT延长 1.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2.共同途径活性低下:V、X因子缺乏症、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3.肝功能障碍 4.华法令治疗 5.DIC 6.肝素治疗:凝血酶、IXa、Xa、XIa、XIIa活性降低 7.存在抗凝物质:正常血浆纠正实验
获得性抑制物 1. 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具有结合磷脂的能力,使体外实验如APTT凝血时间延长,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反复流产,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癌症、炎症、药物等。 2. VIII因子抑制物:抑制因子VIII活性,临床表现与血友病A相同,但可发生于女性,初次出血可发生于老龄期。
本例启示 正常血浆纠正实验显示,该病人可能含有VIII因子抗体,需要测定VIII因子抑制物加以确定。 正常血浆纠正实验可用于鉴别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因子抑制物。
病例三 患者男,50岁,40+天前无诱因出现肉眼血尿,尿中有血块,伴尿频、尿急;伴黑便和牙龈出血 1d后出现右髋关节肿痛,次日发现关节肿胀处大片皮肤瘀斑,并迅速蔓延到踝部 外院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止血芳酸等药物治疗后,右下肢瘀斑有所消退 1月后患者左髋关节处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病史 既往体健,无出血病史 无类似疾病家族史 否认其他药物和毒物接触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淤斑,双臀部髋关节处肿胀伴压痛(+),张力高,皮面可见大片淤斑,双踝关节肿胀,无压痛。心肺和腹部查体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WBC 11.4 x109/L, Hb 77g/L, PLT 287 x109/L 血ALT 43 U/L, AST 31U/L, Alb 39 g/L, Tbil 21 mol/L, LDH 584 U/L, Cr 67 mol/L PT不凝, APTT 62.5 s, Fbg 2.8 g/L, TT 18 s FDP 2.4 g/mL, D-Dimer 560 g/L 血HBsAg (-),抗HCV抗体 (-)
临床表现解读 获得性 中年男性 既往体健,无家族史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关节出血 内脏出血(血尿-便血) 皮肤大片瘀斑 血管异常 血小板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凝血指标解读 APTT PT TT Fbg-FDP-D-Dimer 测凝血因子水平? 内源性:XII-XI-IX-VIII 共同:V-X-II 外源性:VII 共同:V-X-II 无纤维蛋白原数量或功能异常 无纤溶异常 无II抑制物 共同通路:V-X-II中单个凝血因子异常 涉及内-外源-共同通路的多因子异常 可除外DIC相关的多凝血因子异常 可除外II抑制物 测凝血因子水平?
正常血浆1:1纠正实验 凝血因子缺乏 vs 凝血因子抑制物 以患者血浆和正常血浆1:1混合后分别在即刻、37℃ 孵育2h后测定APTT和PT 强调完全纠正和充分孵育! 即刻 2h后 凝血因子缺乏 纠正 凝血因子抑制物 不全纠正或纠正 不纠正 狼疮抗凝物
1:1血浆纠正:PT 12.1s,APTT 29s:可完全纠正 凝血因子检测选择 1:1血浆纠正:PT 12.1s,APTT 29s:可完全纠正 凝血因子缺乏 共同通路单个因子缺乏 II V X 内-外-共同通路多个因子缺乏 肝脏疾病 DIC VitK缺乏症: II, VII, IX, X 拟检测的凝血因子 II V VII IX X
VitK缺乏的病因 X X X X X II 8.1% V 103% VII 5.1% 还原型VitK IX 6% X 7.4% 羧基化 环氧型VitK还原酶 食物(绿色蔬菜等) 回肠 胆汁酸 肠道细菌合成 X II 8.1% V 103% VII 5.1% IX 6% X 7.4% X X 胆酸分泌 吸收不良 慢性腹泻 Abx应用 香豆素 华法林 鼠药 X X
否认鼠药接触史 307医院毒物检测 血溴敌隆 21ng/mL 诊断 溴敌隆中毒 继发性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
新型鼠药 1st鼠药:华法林 2nd鼠药(超级华法林): 活性 x100 溴敌隆(Bromadiolone); 大隆(Brodifacoum); 克灭鼠(Coumafuryl); 鼠敌克(Difenacoum) 中毒途径 口服: 误服-自杀-下毒 吸入: 吸毒(大麻-可卡因) 皮肤 肝脏蓄积-双相排泄 快期2-8d;慢期120-180d VitK1解救剂 US数据 1988: 5133例 1995: 13,423例 1998: 16,109例
病例四 女, 21岁, 因“发热1d, 阴道出血8h”入院 孕15w, 孕期正常 5h后出现阴道持续出血, 量约1500ml, 伴头晕, 黑曚和尿量减少, 外院予输血支持 3h后转入我院急诊 10min后娩出胎儿和胎盘
病史 3h后 血WBC 11 x109/L; Hb 77 g/L; PLT 8 x109/L 血PT >70 s; APTT 83 s; Fbg <0.4 g/L; TT >150 s D二聚体 1435 g/L FDP 39.9 g/mL 3h后 血WBC 11 x109/L; Hb 77 g/L; PLT 8 x109/L 血PT >70 s; APTT >150 s; Fbg 0.14 g/L; TT >150s D二聚体 2214 g/L FDP 57 g/mL
是否是DIC? ISTH诊断标准 有无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凝血指标积分: 5分则为显性DIC
基础疾病判断 X ? X 引产后继发的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中毒休克综合征? 感染(任何微生物) 外伤(多发伤; 颅脑外伤; 脂肪栓塞) 重症胰腺炎 恶性肿瘤 实体瘤 髓系/淋巴增殖性肿瘤 产科问题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子痫 血管病变(Kasabach-Merrit综合征; 大血管动脉瘤) 严重肝衰竭 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毒蛇咬伤 吸毒 输血反应 移植排异 X ? X 引产后继发的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中毒休克综合征?
显性DIC! 指标积分计算 指标 患者的数值 积分 PLT 0: >100 1: 50-100 2: <50 8 x109/L FDP或D二聚体 0:正常 2:轻微升高 3: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3 PT 0: <3s 1: 3-6s 2: >6s >70 s Fbg 0: >1.0 1: <1.0 < 0.4 1 总分 8 显性DIC!
患者转归 入急诊后即为休克状态 此后出现呼吸衰竭和肾脏衰竭 广谱抗生素+抗休克治疗 替代治疗后,凝血曾有一过性改善 PT 17.4s; APTT 50.7s; Fbg 2.46g/L FDP 33.7 g/mL D-二聚体1139 g/L 入院20h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例五 患者胡××,女,42岁。因肺部阴影、肺间质病变入院检查。
该病人第二天采用非稀释测定模式测定D-二聚体浓度为4.27mg/L(Sysmex CA7000)和3.96mg/L(Beckman Top)
问题讨论 哪个结果是正确的? 样品稀释情况不同,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抗原过量造成的后带现象
病例六 外院病人,淋巴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血症,IgM 9.1g/L(参考值0.4-2.3g/L),类风湿因子阴性。D-dimer经多次稀释才得到测定值为200000mg/L(Beckman TOP),与临床表现不符,遂将该病人标本拿到本院测定。
INNOVANCE® D-dimer测定值(mg/L) 稀释倍数 INNOVANCE® D-dimer测定值(mg/L) 不稀释 0.79 8倍 2.2 16倍 8.7 32倍 19.5 50倍 40.5 75倍 1010.6 100倍 692.5 150倍 553.7 200倍 384.5
问题讨论 该如何出报告呢?
存在干扰测定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当测定被干扰时,采用连续稀释样品的方式排除干扰物的影响。当稀释至某一倍数时,干扰物的影响最小。 本例可能为大分子免疫球蛋白对免疫测定产生了干扰,对样品稀释的结果,反而促进了干扰物与抗体的结合或者促使浊度增加,使测定结果升高。稀释倍数进一步增加,影响逐步减弱。因此,应报告未经稀释的测定结果。
凝固法(散射光比浊法)
病例七 患者许×,男,29岁,POEMS综合症。入院治疗检查凝血功能。
样品存在微细凝块 该病人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应为正常,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标本留取不当,出现了肉眼不易观察到的微细凝块,纤溶系统激活导致D-二聚体测定值升高,同时纤维蛋白原降低。
本例启示 取样得当是得到准确分析结果的第一步 错误的样品: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小凝块,形成大凝块,血少或血浆与抗凝剂比例有很大变化,凝血因子失活,凝血因子冷激活等等。
病例八 患者从20多岁开始就患有视网膜动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以往的凝血检查中未发现包括蛋白C在内的异常。经本室测定,PC 抗原量正常,但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时间法检测其活性,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有明显差异。
PC测定 抗原测定:ELISA法 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
PC缺陷症 I型缺陷:抗原量和活性值均低下 II型缺陷:抗原量正常,活性值下降 IIa型: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检测PC均下降 IIb型: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正常,用凝固法检测下降
本例启示 当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不一致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