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2. 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3. 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技艺十分纯熟。 1. 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2. 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3. 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技艺十分纯熟。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1、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2、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岁更刀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之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课文怎样突出庖丁技艺之高?目的何在?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有关时代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有关时代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养生主》总论: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牛体 社会 刀 用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人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